03.05 申城抗疫一線活躍著一群“洋雷鋒”

晨報記者 李 芹

今年3月5日,是第57個學雷鋒紀念日。而今年的學雷鋒日格外不同,自從“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在申城各個社區,活躍著一批又一批的志願者,而一些外籍居民的積極加入,更為“雷鋒精神”的生動詮釋增添了亮麗色彩。

俄羅斯小夥:

“別叫我老外,我是志願者”

“別叫我老外,我和他們一樣都是社區志願者。”每每有人這樣稱呼自己時,俄羅斯小夥KOS總會很認真地糾正大家的說法。作為一名熱愛中國文化的外國人,7年前,KOS離開家鄉前往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讀博。3年前,完成了學業的他選擇來到上海嘉定工作,住在嘉定工業區綠洲豐怡園。

自從“新冠”疫情發生後,KOS成為了社區志願者中的一員,只要有空,他不是守在小區出入口為居民們守門,便是手拿小喇叭在小區內到處轉悠提醒大家注意防護。

人口稠密的豐怡園居民戶戶1364戶,疫情防控讓社區一線工作者都忙碌了起來。為此,KOS主動找到居委會,想報名成為一名志願者。“俄羅斯和中國是最好的鄰居,我在中國度過了非常快樂的時光,中國是我的第二故鄉,我應該為她出點力。”終於,KOS順理成章地走上了志願者崗位。社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本來社區沒有安排他當“小喇叭宣傳員”,因為小區不少住戶是當地人,擔心雙方交流不夠順暢。不過KOS並不擔心,“勤洗手、多通風”是他的殺手鐧,這句話他練得標準又地道。

得知中國出現“新冠”疫情,KOS的家人一度很擔心他,媽媽多次打來電話讓他回國。但KOS總是把這裡所發生的一切告訴家人,勸家人不用擔心。“我親眼目睹了對大家如何團結一心共抗疫情,尤其是身邊的社區幹部,我覺得住在上海很安心。”

肯尼亞姑娘:

只為回饋社區對自己的關心

事實上,像KOS這樣的外籍志願者在上海的各個社區還有很多,雖然他們膚色和我們不一樣,但都擁有同樣的熱心腸:盡己所能,為疫情防控出一份力。

在浦東康橋鎮,集聚了來自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戶外籍家庭。防疫工作至今,康橋鎮境外人員服務站的涉外社工們始終堅守在境外人員臨時住宿登記窗口和浦東公安涉外案件翻譯工作的第一線,實時待命為外籍人士服務。

為了能夠將防疫知識更多地向外籍人士宣傳,服務站通過社區外籍志願者微信群等渠道,第一時間發佈中英文雙語的防疫宣傳、健康狀況信息登記表、告知書等,每天實時發佈更新出入境的多國語言防疫指南、出入境信息、疫情期間生活購物指南等等,積極引導外籍人士配合防疫工作,同時也鼓勵外籍志願者進行宣傳推廣。

家住康橋半島居民區的Liz來自肯尼亞,同時也是一名涉外工作的外籍志願者。她和家人並沒有回國返鄉,但因家庭成員較多,對口罩的需求極為迫切。在Liz向鎮境外人員服務站和居民區求助後,涉外工作人員和康橋半島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與其對接,耐心解釋和指導其進行口罩預約登記,通過微信等方式分享口罩預約通道,最後Liz成功預約到了口罩購買資格。

考慮到其實際需求,涉外工作人員還將Liz一家的情況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併為其爭取到了一份特殊疫情期間來之不易的境外人員緊急物資。

為了回饋社區對自己及家人的關心,Liz也利用自己外國人的身份加入到疫情防控的志願者工作中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