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報告顯示對中國供應衝擊最為敏感


越南 | 報告顯示對中國供應衝擊最為敏感

根據德意志銀行3月3日的研究報告,在亞洲經濟體中,越南最容易受到中國供給衝擊的衝擊,而新加坡則最不容易受到衝擊。

報告說:“這表明,除非越南能夠減少對中間產品的依賴,否則不應將其視為中國的替代品,儘管在電子等少數行業中可能就是這種情況。

報告顯示,與普遍認為亞洲依賴中國提供電子中間產品相反,這種脆弱性實際上較低。相反,亞洲對中國電子供應鏈的脆弱性在於製成品消費品。

德意志銀行在研究中建立了一個依賴中國生產的個體商品貿易數據庫,從而給進口經濟帶來了風險。對十個亞洲經濟體在中國供應中斷方面的脆弱性進行了評估,其中六個在東盟國家中: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如果一個經濟體是中國的淨進口國,而該商品的三分之二或更多來自中國,則進口物品被視為“中國關鍵商品”(CCG)。

在所研究的經濟體中,越南是最脆弱的國家,中國的重要商品佔進口總額的15.1%。

在越南的產品水平上,紡織品中間產品進口最為脆弱,其中近一半來自中國。但是越南對電子和零件供應中斷的脆弱性很低,CCG份額為1%,因為大多數此類組件來自韓國。

泰國是第二脆弱的國家,CCG進口量佔所有進口量的11%。但是,類似電子設備的脆弱性也很低,僅為1%。

報告說,雖然印度尼西亞的CCG進口量佔總進口量的第三位,為8%,但對國內生產的干擾“可能要低得多,因為成品佔其CCG的大部分。” 以消費者為中心的商品,例如電子產品和家庭用品,佔印尼CCG的五分之二以上。

菲律賓排在第六,印度和斯里蘭卡後,用7%的一個CCG的份額。對於紡織中間體,其製造脆弱性最高。鋼鐵也很重要,中國的鋼鐵供應中斷可能對菲律賓的基礎設施項目產生影響。

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風險最小,CCG的份額分別為3.5%和2.6%。關於新加坡,該報告指出:“它的脆弱性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它是一個企業樞紐,而不是因為它自己的製造業受到干擾。”

儘管如此,該報告還是告誡人們:“供應鏈中只缺少一個組成部分,無論它是微不足道的還是低附加值,似乎都完全停止了整個生產線,就像汽車行業一樣。

如果對越南興趣可以關注我們的微信公眾號【東盟產經】:aseancj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