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1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劉秀是公認的“最會打仗的皇帝”(毛主席語),明末思想家王夫之如此評價劉秀:

“光武之得天下,較高帝而尤難矣!三代而下,取天下者,唯光武獨焉,而宋太祖其次也。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光武之神武不可測也。”

那麼,劉秀憑什麼總能打勝仗?他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呢?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劉秀

關於劉秀的軍事戰術思想,論述頗多,本文不贅述。筆者認為,比他的戰術思想更重要的是他的軍事團隊管理思想,和軍事戰略思想。

劉秀的軍事團隊管理“三字經”:精、合、通

劉秀對軍事團隊的管理要求,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團隊構成要精幹,寧缺毋濫;團隊骨幹要通才,上馬能治軍,下馬能治郡;軍事行動有配合,以協同作戰取勝。

  • 精:邊納降邊遣散,始終保持精幹的團隊

劉秀歷經的戰鬥,大多數是以少搏多,尤其是在平定齊地之前,兵力常常捉襟見肘。比如,更始三年劉秀登基前,他派遣鄧禹西征,“中分麾下精兵兩萬”,就給了可憐巴巴的兩萬人,還是中分(一半)。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鄧禹

那時候的劉秀,已經通過吞併銅馬、青犢等農民軍,把自己做成了“大富豪”:“悉將降人分配諸將,眾遂數十萬,故關西號光武為‘銅馬帝’。”

既然這麼多兵馬,對鄧禹太摳門了嘛!其實不是,是劉秀將收編的隊伍,大多都被遣散了。比較大規模的遣散行動有三次,一次是統一河北戰爭中收攏的銅馬、青犢軍等,第二次是鄧禹攻克河東地區後,招募的地方武裝,第三次是馮異在關中收降的割據武裝。

這些武裝勢力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農民武裝。他們數量雖然龐大,往往拖家帶口,戰鬥力不強,所以,戰鬥一結束,劉秀都將他們遣散返鄉。

在二徵隗囂的時候,劉秀告誡吳漢:你收攏來的士兵戰鬥力不強,留著空耗糧食,萬一出現逃兵,還影響軍心,要趕緊遣散他們。哪個將軍嫌自己人多?吳漢當然不捨得,結果跟劉秀預料的一模一樣,當吳漢正在與隗囂打得最艱苦的時候,收攏來的士兵紛紛逃往,大軍士氣一落千丈,吳漢只能敗退,丟了到手的勝果。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吳漢

隊伍要精,寧缺毋濫,這句話說起來簡單,但是像劉秀那樣,真正把它作為團隊管理的核心思想來執行的,少之又少。

  • 合:群狼戰術,隊伍內部的協同作戰

劉秀打仗很喜歡用一種戰術——群狼戰術,一場戰役多位將軍相互配合作戰,以合力取勝。

劉秀的部隊是部曲性質,手下大將很多是家族私人武裝,因為這個獨特性,劉秀的軍制似乎“條塊分割”,各自為戰,看起來不適合打配合戰。但是劉秀偏偏就喜歡群狼戰術,每一場爭鬥,他都會同時徵調幾路人馬“群毆”。

比如平王郎,所有的將軍們一起上,平定河北義軍,也是一場群狼逐獵,只有鄧禹和馮異西征、岑彭南征,是由單方面軍獨立完成的軍事行動。

部曲性質最大的隱患就是利益分割,不容易統一指揮,劉秀靠什麼能讓將軍們做到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呢?指揮一元制和行動目標化。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劉秀

雖然是多支部隊配合作戰,但是總指揮只有一人,每次都不固定,不以職務高低為準,比如,大司馬吳漢,就多次作為助手,配合岑彭、祭尊、耿弇等人的軍事行動。另外戰前各部隊的行動目標由劉秀親自參與制定,以目標化管理部隊之間的協作,避免了諸多糾紛。

劉秀的配合戰,最大的好處就是,相互之間可以起到彌補作用,避免了個人可能的失利,對整個戰局的影響。比如,吳漢在南陽郡被鄧奉打殘後,靠堅鐔的人馬撐住了局面;蓋延被董憲打敗後,靠吳漢、王常、馬武、王霸的支援,又扳回了局面。

  • 通:文武雙全,骨幹隊伍的基本特徵

仔細梳理雲臺二十八將的生平經歷,就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將軍們大多是文人出身,以儒將居多,這恐怕是歷朝歷代開國功臣中絕無僅有的奇觀!

劉秀的功臣們大多來自於兩類人:一是豪門士族地主階級,二是新朝士族官員。這兩類人都有一個共同點:都是讀書人出身。這就是劉秀的將軍們,大多是文人的原因。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岑彭

文人帶兵打仗,總有一點公雞打鳴的意思,能行嗎?事實證明,不光行,而且很優秀。將軍們馬上治軍,馬下治郡,武能定國,文能安邦。馮異、岑彭、耿純、寇恂、朱祐就是其中最傑出的代表,每攻克一地,將軍們立刻任命官員,梳理行政事務,安定地方百姓,讓到手的地盤,迅速恢復秩序,老百姓對劉秀的歸心,就是這麼來的。

文武雙全的骨幹力量,給團隊帶來的溝通成本大大降低。比如上面所講,團隊在條塊分割狀態下,能完成密切配合,就跟將軍們的整體素質有很大關係。

再比如說,一般團隊中的派系鬥爭,往往會鬧得很複雜,甚至你死我活(比如朱元璋手下的淮西派和浙東派)。劉秀的團隊,平靜地像一潭死水,從來沒有大的矛盾衝突爆發,更沒有複雜的派系鬥爭。翻遍史書,劉秀是“絕版”。

劉秀的軍事戰略思想“三字經”:慎、止、仁

戰爭的勝負在戰術,決定戰術的是戰略,劉秀的戰術裡,始終滲透著慎戰、知止和仁愛的核心思想,這些思想就是指導戰爭的戰略核心。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劉秀

  • 慎戰,不打無謂之仗

劉秀是一代戰神,但同時他又是一個極其厭惡戰爭的人(《後漢書》:帝積苦兵間),他對戰爭的態度是,能不打就儘量不打。這樣的例子,在劉秀身上比比皆是。

比如,為了以和平手段拿下洛陽,他拋開殺兄成見,以寬恕朱鮪為代價,兵不血刃佔據洛陽。

對左右搖擺的西北軍閥隗囂,劉秀苦口婆心,對他進行了長達五六年不間斷的勸說,甚至隗囂被打得只剩一下一座孤城時,他還試圖說服隗囂:“若束手自詣,父子相見,保無佗也。”

最後一個對手公孫述,在被攻破都城前夕,劉秀還在給他寫信勸降:“往年詔書比下,開示恩信,勿以來歙、岑彭受害自疑。今以時自詣,則家族完全;若迷惑不喻,為肉虎口,通哉奈何!將士疲憊,吏士思歸,不樂久相屯守,詔書手記,不可數得,朕不食言。”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公孫述

這姿態,好像要失敗的是劉秀。劉秀此舉,絕非故作姿態,他對投降者歷來優待,比如朱鮪,比如劉盆子、樊崇,甚至不斷慫恿隗囂與他作對的王元,被迫投降後,劉秀也給了他一個郡太守的官銜。

這些行為,都顯示了劉秀對戰爭的基本態度——不打無謂之仗,慎戰!《孫子兵法》說,戰爭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開篇就以“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告誡人們,慎戰、不戰才是戰爭的核心。劉秀能成為戰神級人物,正是因為秉承了兵家“慎戰”的思想。

  • 知止,不求完勝立足不敗

知止是一種境界,也是劉秀的戰爭藝術,他不做力所不能及之事,也不做企圖超出預期的事。很多人的失敗,不是因為不夠成功,而是在追求完勝的過程中,栽了跟頭!知止的戰略指導思想,讓劉秀很少打敗仗,更不會慘敗。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劉秀

彭寵反叛後,負責救援的劉隆行動失敗,劉秀不顧朱浮的請求,放任彭寵兩年沒有徵討,原因就是力所不能及,不能“怒而興兵”,必須剋制個人慾望。二徵隗囂,因為吳漢的失誤,導致糧草供應困難,劉秀又及時撤軍,不求完勝。

鄧禹西征後期,屢屢受挫,劉秀幾次下詔,令鄧禹放棄西征。鄧禹無法面對西征失敗,不顧劉秀詔令,對赤眉軍連續發動“自殺式”襲擊,結果,出征時兩萬人,回來時僅剩二十四騎!

在征討河北農民軍時,劉秀特別注意“知止”,不做趕盡殺絕的事,甚至主動幫他們設計好出路。劉秀還曾經利用這一點,給更始政權的大將謝躬挖了個大坑。那一回,劉秀耍了個陰招,慫恿謝躬對青犢軍“包餃子”,謝躬果然上當了,走投無路的青犢軍反過來把謝躬殺得大敗而逃。

剋制慾望,及時停手,看著消極,其實大智慧,雖有可能錯失完勝的機會,但往往讓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戰爭的結果,往往不取決於贏了多少,而是避免栽跟頭!比如項羽,一生都很牛,烏江一戰就送命!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銅馬軍勢力範圍

  • 仁愛,讓戰爭不失回到本源
  • 如果說劉秀配不得一個“仁”字,絕沒有第二位開國之君敢用這個字!劉秀將他的“仁”,貫穿於戰爭之中。

    從數量上來說,劉秀消滅的農民軍數量最龐大,至少一百多萬。有人說農民軍戰鬥力弱,好對付,那麼請問,更始政權為何敗在赤眉軍手下?王莽的新朝為何對付不了農民軍?鄧禹也被農民軍打得全軍覆沒?

    事實上,農民軍的摧毀能力絕對一流,他們滾雪球式的人數暴漲速度,讓誰見了都要發狂。與其說劉秀打敗了他們,莫不如說劉秀征服了他們。劉秀跟農民軍作戰,就兩條原則:一是降服,二是遣散。

    農民軍都是一群為生存底線而戰的人,一旦被逼到絕路上,他們的戰鬥力比誰都強,可是如果給他們出路,他們立刻又回到最淳樸的狀態。這需要仁愛之心,真正走到他們的心裡去。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戰銅馬

    劉秀為何被人稱作“銅馬帝”?就是因為銅馬軍幾乎整體搬移到劉秀帳下了。劉秀是怎麼降服他們的呢?誠意、大愛!

    “降者猶不自安,光武知其意,敕令各歸營勒兵,乃自乘輕騎按行部陳。降者更相語曰:‘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乎!’由是皆服。”

    龐大的投降隊伍,騷動不安的心,危機重重。這種事歷史上至少出現過兩次,一次是長平之戰,一次是鉅鹿之戰,其結果是白起坑四十萬趙卒,項羽坑二十萬秦軍!劉秀面對的數量比他們還要大得多,他是怎麼做的呢?人家獨自騎一匹馬,到這些農民軍大營裡竄門!

    就這一個舉動,讓悍匪們找回了淳樸的本性:從此為劉秀效死命!但凡有一點私心雜念,劉秀都不敢這麼做!如果沒有博大的仁愛,劉秀更不會有這麼大的魅力!

    戰爭雖然無法避免殺戮,但是仁愛卻讓劉秀的軍隊中,人性的光輝時時閃爍。劉秀曾經指示馮異:“今之徵伐,非必略地屠城,要在平定安集之耳。諸將非不健鬥,然好擄掠。卿本能御吏士,念自修敕,無為郡縣所苦。”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馮異

    意思說,你此番西征,攻城略地其次,安民平亂才是首要任務。當今並不缺能打的將軍,可惜大多數人喜歡劫掠害民,你要解老百姓之苦!

    馮異嚴格執行劉秀的指示,每征服一地,毀掉武裝堡壘,不讓他們重新聚集,給收降的軍士發放路費,遣散回家興農桑。同時將上林苑土地撥給失地的百姓,短短兩三年,把上林苑打造成了城市。

    除了馮異,劉秀手下還有幾位“愛民標兵”,如朱祐、陳俊、李忠、岑彭等。苦陘之戰後,劉秀搞了個別開生面的總結會,他問各位將軍,你們都得了多少財物?將軍們一個個競相炫耀,只有李忠什麼也沒得到。劉秀突然宣佈:“我要把我的坐騎大驪馬和繡花錦被賜給李將軍,各位將軍不會埋怨我吧?”眾人愣了一下,被羞得滿面通紅!

    仁,讓劉秀的軍隊,直擊戰爭的本源,還人民以安寧,是一種大愛。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劉秀

    綜述:

    “精”、“合”、“通”是劉秀打造核心軍事團隊的基石,也是劉秀的功臣團隊,區別於其他團隊的最明顯標誌。“慎”、“止”、“仁”則是劉秀最重要的軍事戰略思想,它貫穿於列次戰爭的戰術當中,是戰爭指導原則。

    “六子經”是劉秀軍事思想的沉澱,更是劉秀個人的品行彰顯,是助力他走向成功的內驅力。離開這六個字,劉秀充其量是一名將軍,有了這六個字,他就是偉大的政治家,心懷天下蒼生的仁君聖主!

    劉秀何以被譽為最會打仗的皇帝?六個字概括劉秀的軍事核心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