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这么厉害为何后期还是输给司马懿?

兔牙传说


非常荣幸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您觉得诸葛亮那么厉害是说的《三国演义》里的吧。那是作者罗贯中把自己投身到诸葛亮的文学加工升华。这当然和历史事实不是一回事。

其实即便是从小说里面找寻答案也是可以的。您想想当年诸葛亮的隆中对,那时候他对天下大势的分析结果,到他和司马懿对垒的时候依然生效。也就是说,东吴占着地利,曹魏占着天时。他诸葛亮要进攻曹魏这不是逆天而行吗,当然成不了事。

另外,诸葛亮自身的军事能力还是有限的,赤壁大战总不能算他打赢的吧。不要看他对孟获“七擒七纵”,对手那么菜有什么好说的。自古以来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造成威胁,没听说西南土司翻过天。当时,曹魏面对北方来犯,曹操的黄毛小子就轻松摆平了。

然后,再看他和司马懿对垒,除了斩了不听司马将领的张郃,城池方面都是先得后丢,小时候胖不算胖。您想想他以大军压境,夺几个小城总不算本事吧,就这还又乖乖的还给人家了。

最后一战,马谡纸上谈兵丢了街亭,总不能说司马懿打败的是马谡而不是他诸葛亮吧。

总之,但从小说本身看诸葛亮也从未真正意义上占到上风,每次都是无功而返。之所以觉得他比司马懿厉害,那是因为每次司马懿都夸他,这只能说明司马懿重视对手。


中原一条虫


忙碌→焦虑→猝死的诸葛亮

在白帝城有座永安宫,蜀汉章武三年春季。刘备在此握着诸葛亮的手嘱咐后事:“对于人世我没啥眷恋的,只有汉贼曹丕窃居中原,让我死都不能瞑目。你的才能高于曹丕一大截,若螟蛉之子刘禅能辅佐,你就尽心辅佐完成我的遗愿,若他不可调教你可独立实现!”话音刚落刘备即咽气,伤心之余的诸葛亮,回想起当初自己躬耕在田亩,刘备领着关张二人轻车简从,诚心请自己出山解救百姓以倒悬。

也就是从这一日起北伐中原,始终萦绕在诸葛亮的心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的名句,同时他的失败也源于这句话!换而言之诸葛亮的生命历程,可用忙碌→焦虑→猝死来形容。首先来说一说他有多忙碌,作为刘婵倚靠的尚父,朝政咸决于亮不表。但就说外朝纷乱的事物,建兴元年南中诸郡,趁蜀汉大丧发动叛乱。深思熟虑后的诸葛亮,一面是遣人送酒肉安抚叛乱者,另一面是邓芝出使吴国商量和亲。得到吴国永不寇边的允诺,再加上通过三年的筹备,粮草器械足够戡乱用度,这才亲自带兵于建兴三年降服南中诸郡。在其地盘上重置建宁郡、云南郡、兴古郡。

——诸葛亮「生181年,卒234年10月8日」

稳定了一团糟的大后方,出祁山伐中原被提上议事日程。在第一次北伐中原时,魏延曾提出:“曹魏的长安守将是有勇无谋的夏侯楙,他愿意领兵五千经子午谷直趋长安。”关于诸葛亮拒绝的原因,有的人说是诸葛亮生性谨慎,也有的人说是诸葛亮怀疑魏延。而在我看来是另有缘故,诸葛亮之所以没采用,说到底是蜀汉输不起,哪怕是一次也不行。查看当时的地图,蜀汉仅仅占有两个州,人口最多也不超过百万。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唐代 · 杜甫《蜀相》

蜀汉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此生最后一次北伐。五丈原的七星灯熄灭,诸葛亮的生命尽于此。试想一下耳边常常响起刘备的遗嘱,地狭民贫的蜀汉乱世纷纷,春秋已高的他早过天命。眼看着北伐的梦想,被各种原因阻挠不得成功,最后悲极生病亡故。

洒脱→豁达→高寿的司马懿

和诸葛亮不同之处在于,司马懿的工作压力很小。曹丕死后留下的辅臣坐次为: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髃>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在曹睿安排的辅臣中,司马懿同样位居曹爽之后。从这点来看,司马懿的工作压力,比较诸葛亮一肩挑是小多了。

其次司马懿特别注意豁达,曹魏太和元年六月,司马懿驻守在宛城提防蜀汉。孟达起先是蜀汉的猛将,投降曹魏后被封为新城太守、假节等特权。眼光毒辣的司马懿,一眼就看穿孟达不可靠,出自其手的书信一封封飞向长安,大意是孟达利欲熏心,不可放在防守要地新城。

然而朝中的曹真等人忌惮他的能力,怂恿魏明帝曹睿将司马懿痛斥了一顿。一般情况下能除掉叛徒即可,如果能利用叛徒打击敌人那再好不过了!分析当时孟达的处境实际并不妙,隔壁的魏兴太守申仪特看不起他。既然两人有缝隙存在,离间计就得派上场。诸葛亮故意让郭模投降申仪,并且在觥筹交错时,将孟达打算献城予蜀汉的绝密说漏嘴。

——司马懿「生179年,卒251年9月7日」

如果是鼠肚鸡肠的人,对于此事估计是能躲则躲。毕竟之前自己屡次揭发其谋,朝廷不仅没采纳还批评了自己。但是司马懿的性格以豁达著称,得知孟达即将举兵叛魏时,他手书一封“将军您之前跟着刘备,如今投降魏国所获颇封。对于您的首鼠两端,蜀汉人莫不痛恨您,今诸葛亮召您回去,很可能是杀死你的陷阱!”看完书信的孟达陷入沉思,正当他犹豫不决的时刻。一支魏军披星戴月行军,只用了8日就迅速将孟达包围起来,领军的统帅正是司马懿。

综上所述,我认为诸葛亮之所以最后没能战胜司马懿,并不是他的智慧落在了司马懿的后面。而是他的理政能力和司马懿相去甚远,表现在诸葛亮凡事皆亲力亲为,整个蜀汉离了他就无法运转。从效率来说这是很低下的,其次他不懂得调节压力导致染上疾病,死在了小自己3岁的司马懿前面!

——END——


惜缘小历史


我们的都知道诸葛亮这个智近乎妖的人物,在东汉末年也算是风云人物。诸葛亮在出山前期感觉就是一个无敌一般的存在。可是到了后期,却是被司马懿给挡在了蜀中地区,甚至最后含恨死在了五丈原。而诸葛亮之所以会输给司马懿,我想主要并不是个人能力的强弱,而是所效力集团能力的强弱和各自的心态。

政权强弱

三国鼎立时期,最强的应该算是魏了,而蜀国实力相对较弱。诸葛亮效力于蜀,而司马懿效力于魏。我们都知道,魏占据着中原地区,地段算是最好的,人口基数也是比蜀要多,而人口基数大就意味着人才多,由于魏得天独厚的优势,到了后期,魏可以说是人才济济,兵强马壮。反观蜀,由于之前夷陵之战损失惨重,经过诸葛亮多年的苦心经营才算有所恢复。但是,随着第一代武将的离世,后续的人才出现的断层,有能力的不是很多。基本上许多事情都得靠诸葛亮亲力亲为。所以,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对抗中,诸葛亮在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均是不占优势,算是在逆天而行,其难度自然是要高出司马懿这边很多。


个人心态

有时候,一个人做事时候的心态往往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作为进攻方的诸葛亮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其一,是为了完成先帝遗愿光复汉室;其二,是军队长途跋涉不宜久战;其三,是自己年岁渐长,恐时日不久的压力。而司马懿这边,自己正值壮年,面对诸葛亮的时候又没有进攻压力,只要能守住就行。国内又不需要自己操心太多的事情。专注战场即可。两相对比,诸葛亮在心态上肯定是要比司马懿差了很多的。太急切反而会做不好事情。


总结

诸葛亮之所以会输给司马懿,并不是说诸葛亮的能力要比司马懿弱,而是诸葛亮所做之事的难度要比司马懿大太多。而因为年岁的原因,诸葛亮的心态比较焦虑,急切。两军实力上又有些差距。最终输了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浪里白条不再白


刘备攻打东吴失败消耗了蜀国的国力,失去了荆州,便失去了北伐最好的根据地,五虎上将大多已死,没办法了,只有一个诸葛亮很难改变大局。兵微将寡,国力衰微。打曹操时,有五虎上将,且据有荆州,粮草军备充足。打司马懿时,荆州已失,国力大损,彝陵之败后,益州疲敝,实力更是不济。国力不济可能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司马懿善于防守、是诸葛亮屡次出兵失败的主要原因。

诸葛亮曾经夸奖司马懿是天下第一防守大将,可见他的防守本事不是一般。不过刚开始、司马懿还是出来和诸葛亮野战了几次出兵攻打魏国,可都是输了,大概是长了记性,所以专攻防守,也看出了蜀国的粮道是很困难的,只要坚持就能成功。

二、有也人认为诸葛亮根本没有要去真正的和司马懿斗。

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被逼无奈为什么,他明知道蜀国兵力不如魏国但是他还是去攻打,每次都是失败而归。是因为,刘禅的多疑,诸葛亮六出祁山是不想在刘禅的眼皮底下,让刘禅以为诸葛亮想夺取皇位,毕竟他的老爹以前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很聪明,因为她知道如果一旦他赢了司马懿,就会夺取大魏江山,这样四面没有战事,诸葛亮就会被刘禅管制,这样他的小命也就没了。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和司马懿斗。司马懿也知道,赢了诸葛亮,蜀汉江山稳在手中,这样他的上司也会忌惮他。

三、诸葛亮太过自负是其失败又一个原因。

政治军事上的胜利并不是某个人厉害就可以的,爱人而不爱才,喜欢去执行的人而不是去思考的才。这种治理方式使许多有才能的人被排挤。那些没有什么主见,只会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人被提升。以至后期蜀国无才人。还有,刘阿斗私重赋税使许多人民都开始背弃刘家天下,而诸葛亮知道此事后并没有采取补救措施。以至战败后兵力没有得到有效补充。而司马懿虽然不如诸葛亮聪明,但是他会用人,他手下有个相当于现在的参谋团的军事团体,大事由参谋团里的人商议,他拿主意。并且坚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则。这一手法,又大合曹操脾胃,不断重用他,又致使许多有才能的人都去投奔他,使他的手底下的军队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才人,曹家兵力空前强大,又得到了地方平民的支持,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重温历史老照片故事


诸葛亮后期输给司马懿由于一、蜀汉后期后主刘禅昏庸无道,听信宦官谗言,多次要求诸葛亮在即将取胜时撤兵,失去制胜良机;二、关羽大意失荆州,荆州乃兵家战略要地,失去荆州就失去了伐魏的前大门,蜀汉先主刘备为关羽报仇又在夷陵之战惨败,导致蜀汉后期国力兵力大幅削弱,五虎上将所剩无几;三、诸葛亮在上方谷引诱司马懿中计,如果不是天下大雨,司马懿和其两个儿子将命丧上方谷,从此司马懿筑营坚守,任凭诸葛亮百般羞辱,都死守不出,直至拖死诸葛亮;四、诸葛亮受蜀汉先主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对蜀国的社稷忠心耿耿,死而后已。

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跟司马懿斗志斗勇,最后应了挚友水镜先生的话那句话:诸葛孔明虽择其主,不择其时也。

一出祁山: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自己亲率主力向祁山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收复姜维,可是马谡丢失街亭,失去了战略要塞,赵云又出兵不利,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蜀附魏。

二出祁山: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攻打二十几天未攻破,魏的援军赶到,只得退回汉中。

三出祁山:建兴七年,诸葛亮进攻武都、阴平,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由于魏军买通蜀国内廷小人,刘禅听信小人谗言强令诸葛亮退军,诸葛亮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

四出祁山: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带军迎战,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深知蜀军远道来,所带粮草不足,凭险坚守,据不出战,诸葛亮用退兵之策引司马懿,司马懿追赶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据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又因粮草不足,诸葛亮只得般师回朝。

五出祁山: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五丈原扎营,司马懿知蜀军远道来,运送粮草不便,司马懿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想拖垮蜀军,诸葛亮日理万机,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还有一次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六出祁山)。

综上所述诸葛亮虽然厉害,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败给了司马懿





经典影视段落集锦


诸葛亮和司马懿两个人本是惺惺相惜,奈何各为其主。论打仗、排兵布阵,司马懿确实不是对手,司马懿一句“只有两仪生八卦,哪有八卦生两仪的”至今仍是佳话。但是论权谋,司马懿或许更胜一筹。其实仔细研究一下不难发现,诸葛亮是真心想要杀了司马懿的,因为在当时能阻挡蜀军的只有司马懿,除了司马懿,曹氏亲贵们如曹休、曹真等还真不是诸葛亮的对手,在上方谷,诸葛亮把司马懿诱入谷中放火,本想一把火烧了干净,谁也没想到天无绝人之路,一场大雨救了司马懿。反观司马懿,是真的不想杀诸葛亮,一方面,司马懿视诸葛亮为偶像,诸葛亮睡眠不好,凡事亲为他都要让别人代为劝谏。另外,历史上著名的空城计,司马懿真的没有看出来吗,当司马懿率领几十万大兵赶到时,诸葛亮独自在城头抚琴,司马懿听琴良久后下令撤兵,司马昭劝谏说如此弹丸小城即便真有伏兵也肯定不多,司马懿听罢之后下令撤的更急了,赶紧撤再不撤就来不及了!其实司马懿很清楚,诸葛亮一旦死了,司马懿自己也就完了。所谓兔死狗烹,司马懿打了胜仗回去都要被贬,假如诸葛亮死了,没有蜀军这个大敌了,他司马懿也没有用处了,就不止是被贬这么简单了。




空空0311


大家好,我是垦荒者的勇气。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需说明回答里的人物皆为演义里的文学形象,非正史事实。

诸葛亮的智谋才能几近于妖,如果要说实力在小说里会输给谁的话,最有可能也就只有未入世的水镜先生。纵览全书,唯有的一次失误,也就是街亭之失,挥泪斩马谡。仅有的失误,我认为也只是作者为了让诸葛亮的形象更加丰满,故意为之吧!

看看诸葛亮与司马懿的交手,谁的能力更胜一筹,其实很明显,诸葛亮从未在运筹帷幄与调兵遣将中输给司马懿。反而是司马懿通过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诸葛亮因马谡之祸,在派出全部武将后的空城里,泰然自若,静坐抚琴,城门大开。司马懿大军杀到城门,却下令止步不前。个中缘由可能两个天生的对头,心里跟明镜似的。司马懿纵然心疑伏兵,一声令下一员武将几百士兵,瞬间,诸葛亮可成齑粉或被生擒。

那么为什么没有呢?反而是下令后队变前对,撤!也就是说全部撤,不动诸葛亮丝毫!多么稳的心态,多么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多么懂得保护自己,将隐忍进行到底。要知道消灭诸葛亮能够成就旷世之功,但是他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基本道理,他深知曹魏集团对他很忌惮,但是又不的不利用他压制诸葛亮,如果诸葛亮就此消失。那么他对于曹魏的用处就变得微小,反而是威胁变得更大,此时诸葛亮死掉,自己也命不久矣!固明知空城,他也宁愿中了诸葛亮这一计。这是司马懿明其时,先自保,后谋胜利!

司马懿和诸葛亮交手没几个回合,就明确的跟身边人说:“孔明真乃神人也,我不如”,他不仅是这样说,他也是这样做的,诸葛亮六次北伐,曹魏在危亡之际,就只有启用司马懿,司马懿最大的御弟之策就是“坚守不出”,看似简单的几个字,却让司马懿用到了最高的境界,远道而来的诸葛亮,纵有千计万谋也无施展之处,急得诸葛亮送他一件蜀中女人衣服,希望借此能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不急不恼,反而兴高采烈自己穿了起来,并借机了解到诸葛亮饮食不佳,“少食而多事”,更加坚定了他不出战的决心,他深知出战,赢的机会渺茫,不出战,便有很大机会,耗死对方。司马懿审时度势,不逞匹夫之勇,取得了胜利!






垦荒者的勇气


诸葛亮不是输给了司马懿,而是输给了时势。

刘备请诸葛亮时,诸葛亮根据刘备的情况,为他量身打造了夺取天下的战略路线。即先占领荆州和益州,然后闷头搞发展,一旦有了有利时机就从两个方向出兵,统一天下。应该说这个战略完全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也比较稳妥,容错率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先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再是刘备夷陵之战大败。这两场战役一来造成大量文臣武将的损失;二来造成了蜀汉近35%的人口和75%军队损失;三是作为蜀中出口——荆州之地的损失。说实话这三个每一个都是蜀汉政权难以承受的损失。夷陵战后,刘备临死托孤,他走的倒是痛快,却把这个烂摊子留给了诸葛亮。

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但凡能保住蜀中不在自己死前被灭掉,那都属于是百年不遇的良臣了。但诸葛亮把蜀中治理的井井有条,连带六出祁山,南平诸蛮。以一个弱势之国,还能把当时最强盛的魏国打出心理阴影,司马懿更是被逼的只能穿着女装和诸葛亮比命长。所以笔者才说:诸葛亮不是输给了司马懿,而是输给了时势。


孔夫剑


其实看过军师联盟虎啸龙吟的比较有直观的感受,司马懿懂诸葛亮,诸葛亮却并没有真正看懂司马懿,司马懿赢在能看透人心,够狠,够隐忍,够诛心,拖字决应用的极其厉害。隔江一曲,心痛魂殇。





无话不聊无酒不欢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最大的优点是谨慎,谨慎到甚至找不到他的一丝破绽。诸葛亮最大的缺点也是谨慎。谨慎到他能够预料到诸葛亮的每一步行动。而司马懿能忍,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不管是卤城之战还是千里请战的渭水对峙,都可以看出司马懿这一特性。

历史上有记载,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没有选择出祁山,而是选择直取长安。司马懿深知如果在渭滨被诸葛亮打败,长安危矣,最好的方法是以优势兵力坚守渭水,只要诸葛亮不敢强渡渭水,那么就可以拖到诸葛亮粮尽而退。这一次司马懿依旧故技重施的据不应战。为了逼迫司马懿与之决战,一向谨慎到诸葛亮居然破天荒的采用了一个奇谋:明攻北原,暗取阳遂。可惜的是,这个计划差点骗过了司马懿却被郭淮察觉到,结果由于阳逐早有防备,诸葛亮的计策没有成功。渭水河涨,司马懿乘机包围被渭水隔断的无当飞军,结果却失败了。这次诸葛亮算是扳回一局。

司马懿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这次做足了和司马懿打持久战的准备。准备了整整三年,又有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加之在渭滨屯田,得以战养战。诸葛亮这次居然并不担心粮草问题。诸葛亮10万大军拖着司马懿20万大军,魏军前线每天都得耗费大量资源,而诸葛亮在魏国家门口屯田更是奇耻大辱。而东吴也起兵讨伐魏国响应。打又打不过,拖又拖不了,这次轮到司马懿着急了。司马懿只能赌一把了,赌诸葛亮撤退,赌东吴兵败。

当诸葛亮派遣使者送司马懿女衣嘲讽司马懿如同女子一样畏战之时,司马懿却笑了。因为司马懿知道,诸葛亮着急了,明明诸葛亮不再担心粮草问题,为何会如此着急和我军决战呢?如果不是身后出问题了,那一定是自身有问题。果然不出司马懿意料,当司马懿以使者处得知,诸葛亮吃的少事情忙,就知道诸葛亮离去世不远了。只要坚持忍者拖延到诸葛亮身死,那这次又可以又不战而胜了。所以司马懿忍受的奇耻大辱,宁愿穿上女子衣裳,也不与诸葛亮决战。虽然司马懿能忍,可是同上次一样,依然有更多将领无法忍受。这一次司马懿想到了比上次更加高明的计策,上书魏帝,千里请战,拖延时间。

诸葛亮内心无疑是绝望的,只能寄希望于东吴了。可是东吴兵败如山倒,终于成了压坏诸葛亮内心的最后一根稻草。果然不出司马懿的预料,不久以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