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這麼厲害為何後期還是輸給司馬懿?

兔牙傳說


非常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您覺得諸葛亮那麼厲害是說的《三國演義》裡的吧。那是作者羅貫中把自己投身到諸葛亮的文學加工昇華。這當然和歷史事實不是一回事。

其實即便是從小說裡面找尋答案也是可以的。您想想當年諸葛亮的隆中對,那時候他對天下大勢的分析結果,到他和司馬懿對壘的時候依然生效。也就是說,東吳佔著地利,曹魏佔著天時。他諸葛亮要進攻曹魏這不是逆天而行嗎,當然成不了事。

另外,諸葛亮自身的軍事能力還是有限的,赤壁大戰總不能算他打贏的吧。不要看他對孟獲“七擒七縱”,對手那麼菜有什麼好說的。自古以來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對中原造成威脅,沒聽說西南土司翻過天。當時,曹魏面對北方來犯,曹操的黃毛小子就輕鬆擺平了。

然後,再看他和司馬懿對壘,除了斬了不聽司馬將領的張郃,城池方面都是先得後丟,小時候胖不算胖。您想想他以大軍壓境,奪幾個小城總不算本事吧,就這還又乖乖的還給人家了。

最後一戰,馬謖紙上談兵丟了街亭,總不能說司馬懿打敗的是馬謖而不是他諸葛亮吧。

總之,但從小說本身看諸葛亮也從未真正意義上佔到上風,每次都是無功而返。之所以覺得他比司馬懿厲害,那是因為每次司馬懿都誇他,這隻能說明司馬懿重視對手。


中原一條蟲


忙碌→焦慮→猝死的諸葛亮

在白帝城有座永安宮,蜀漢章武三年春季。劉備在此握著諸葛亮的手囑咐後事:“對於人世我沒啥眷戀的,只有漢賊曹丕竊居中原,讓我死都不能瞑目。你的才能高於曹丕一大截,若螟蛉之子劉禪能輔佐,你就盡心輔佐完成我的遺願,若他不可調教你可獨立實現!”話音剛落劉備即嚥氣,傷心之餘的諸葛亮,回想起當初自己躬耕在田畝,劉備領著關張二人輕車簡從,誠心請自己出山解救百姓以倒懸。

也就是從這一日起北伐中原,始終縈繞在諸葛亮的心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諸葛亮的名句,同時他的失敗也源於這句話!換而言之諸葛亮的生命歷程,可用忙碌→焦慮→猝死來形容。首先來說一說他有多忙碌,作為劉嬋倚靠的尚父,朝政鹹決於亮不表。但就說外朝紛亂的事物,建興元年南中諸郡,趁蜀漢大喪發動叛亂。深思熟慮後的諸葛亮,一面是遣人送酒肉安撫叛亂者,另一面是鄧芝出使吳國商量和親。得到吳國永不寇邊的允諾,再加上通過三年的籌備,糧草器械足夠戡亂用度,這才親自帶兵於建興三年降服南中諸郡。在其地盤上重置建寧郡、雲南郡、興古郡。

——諸葛亮「生181年,卒234年10月8日」

穩定了一團糟的大後方,出祁山伐中原被提上議事日程。在第一次北伐中原時,魏延曾提出:“曹魏的長安守將是有勇無謀的夏侯楙,他願意領兵五千經子午谷直趨長安。”關於諸葛亮拒絕的原因,有的人說是諸葛亮生性謹慎,也有的人說是諸葛亮懷疑魏延。而在我看來是另有緣故,諸葛亮之所以沒采用,說到底是蜀漢輸不起,哪怕是一次也不行。查看當時的地圖,蜀漢僅僅佔有兩個州,人口最多也不超過百萬。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唐代 · 杜甫《蜀相》

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也是此生最後一次北伐。五丈原的七星燈熄滅,諸葛亮的生命盡於此。試想一下耳邊常常響起劉備的遺囑,地狹民貧的蜀漢亂世紛紛,春秋已高的他早過天命。眼看著北伐的夢想,被各種原因阻撓不得成功,最後悲極生病亡故。

灑脫→豁達→高壽的司馬懿

和諸葛亮不同之處在於,司馬懿的工作壓力很小。曹丕死後留下的輔臣坐次為: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髃>徵東大將軍曹休>撫軍大將軍司馬懿,在曹睿安排的輔臣中,司馬懿同樣位居曹爽之後。從這點來看,司馬懿的工作壓力,比較諸葛亮一肩挑是小多了。

其次司馬懿特別注意豁達,曹魏太和元年六月,司馬懿駐守在宛城提防蜀漢。孟達起先是蜀漢的猛將,投降曹魏後被封為新城太守、假節等特權。眼光毒辣的司馬懿,一眼就看穿孟達不可靠,出自其手的書信一封封飛向長安,大意是孟達利慾薰心,不可放在防守要地新城。

然而朝中的曹真等人忌憚他的能力,慫恿魏明帝曹睿將司馬懿痛斥了一頓。一般情況下能除掉叛徒即可,如果能利用叛徒打擊敵人那再好不過了!分析當時孟達的處境實際並不妙,隔壁的魏興太守申儀特看不起他。既然兩人有縫隙存在,離間計就得派上場。諸葛亮故意讓郭模投降申儀,並且在觥籌交錯時,將孟達打算獻城予蜀漢的絕密說漏嘴。

——司馬懿「生179年,卒251年9月7日」

如果是鼠肚雞腸的人,對於此事估計是能躲則躲。畢竟之前自己屢次揭發其謀,朝廷不僅沒采納還批評了自己。但是司馬懿的性格以豁達著稱,得知孟達即將舉兵叛魏時,他手書一封“將軍您之前跟著劉備,如今投降魏國所獲頗封。對於您的首鼠兩端,蜀漢人莫不痛恨您,今諸葛亮召您回去,很可能是殺死你的陷阱!”看完書信的孟達陷入沉思,正當他猶豫不決的時刻。一支魏軍披星戴月行軍,只用了8日就迅速將孟達包圍起來,領軍的統帥正是司馬懿。

綜上所述,我認為諸葛亮之所以最後沒能戰勝司馬懿,並不是他的智慧落在了司馬懿的後面。而是他的理政能力和司馬懿相去甚遠,表現在諸葛亮凡事皆親力親為,整個蜀漢離了他就無法運轉。從效率來說這是很低下的,其次他不懂得調節壓力導致染上疾病,死在了小自己3歲的司馬懿前面!

——END——


惜緣小歷史


我們的都知道諸葛亮這個智近乎妖的人物,在東漢末年也算是風雲人物。諸葛亮在出山前期感覺就是一個無敵一般的存在。可是到了後期,卻是被司馬懿給擋在了蜀中地區,甚至最後含恨死在了五丈原。而諸葛亮之所以會輸給司馬懿,我想主要並不是個人能力的強弱,而是所效力集團能力的強弱和各自的心態。

政權強弱

三國鼎立時期,最強的應該算是魏了,而蜀國實力相對較弱。諸葛亮效力於蜀,而司馬懿效力於魏。我們都知道,魏佔據著中原地區,地段算是最好的,人口基數也是比蜀要多,而人口基數大就意味著人才多,由於魏得天獨厚的優勢,到了後期,魏可以說是人才濟濟,兵強馬壯。反觀蜀,由於之前夷陵之戰損失慘重,經過諸葛亮多年的苦心經營才算有所恢復。但是,隨著第一代武將的離世,後續的人才出現的斷層,有能力的不是很多。基本上許多事情都得靠諸葛亮親力親為。所以,在諸葛亮和司馬懿的對抗中,諸葛亮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均是不佔優勢,算是在逆天而行,其難度自然是要高出司馬懿這邊很多。


個人心態

有時候,一個人做事時候的心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成敗,作為進攻方的諸葛亮面臨著來自各個方面的壓力。其一,是為了完成先帝遺願光復漢室;其二,是軍隊長途跋涉不宜久戰;其三,是自己年歲漸長,恐時日不久的壓力。而司馬懿這邊,自己正值壯年,面對諸葛亮的時候又沒有進攻壓力,只要能守住就行。國內又不需要自己操心太多的事情。專注戰場即可。兩相對比,諸葛亮在心態上肯定是要比司馬懿差了很多的。太急切反而會做不好事情。


總結

諸葛亮之所以會輸給司馬懿,並不是說諸葛亮的能力要比司馬懿弱,而是諸葛亮所做之事的難度要比司馬懿大太多。而因為年歲的原因,諸葛亮的心態比較焦慮,急切。兩軍實力上又有些差距。最終輸了也是在所難免的事情。


浪裡白條不再白


劉備攻打東吳失敗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失去了荊州,便失去了北伐最好的根據地,五虎上將大多已死,沒辦法了,只有一個諸葛亮很難改變大局。兵微將寡,國力衰微。打曹操時,有五虎上將,且據有荊州,糧草軍備充足。打司馬懿時,荊州已失,國力大損,彝陵之敗後,益州疲敝,實力更是不濟。國力不濟可能是其失敗的根本原因。

一、司馬懿善於防守、是諸葛亮屢次出兵失敗的主要原因。

諸葛亮曾經誇獎司馬懿是天下第一防守大將,可見他的防守本事不是一般。不過剛開始、司馬懿還是出來和諸葛亮野戰了幾次出兵攻打魏國,可都是輸了,大概是長了記性,所以專攻防守,也看出了蜀國的糧道是很困難的,只要堅持就能成功。

二、有也人認為諸葛亮根本沒有要去真正的和司馬懿鬥。

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被逼無奈為什麼,他明知道蜀國兵力不如魏國但是他還是去攻打,每次都是失敗而歸。是因為,劉禪的多疑,諸葛亮六出祁山是不想在劉禪的眼皮底下,讓劉禪以為諸葛亮想奪取皇位,畢竟他的老爹以前託孤給諸葛亮。諸葛亮很聰明,因為她知道如果一旦他贏了司馬懿,就會奪取大魏江山,這樣四面沒有戰事,諸葛亮就會被劉禪管制,這樣他的小命也就沒了。所以,他根本就沒有和司馬懿鬥。司馬懿也知道,贏了諸葛亮,蜀漢江山穩在手中,這樣他的上司也會忌憚他。

三、諸葛亮太過自負是其失敗又一個原因。

政治軍事上的勝利並不是某個人厲害就可以的,愛人而不愛才,喜歡去執行的人而不是去思考的才。這種治理方式使許多有才能的人被排擠。那些沒有什麼主見,只會被別人牽著鼻子走的人被提升。以至後期蜀國無才人。還有,劉阿斗私重賦稅使許多人民都開始背棄劉家天下,而諸葛亮知道此事後並沒有採取補救措施。以至戰敗後兵力沒有得到有效補充。而司馬懿雖然不如諸葛亮聰明,但是他會用人,他手下有個相當於現在的參謀團的軍事團體,大事由參謀團裡的人商議,他拿主意。並且堅持“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原則。這一手法,又大合曹操脾胃,不斷重用他,又致使許多有才能的人都去投奔他,使他的手底下的軍隊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才人,曹家兵力空前強大,又得到了地方平民的支持,正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重溫歷史老照片故事


諸葛亮後期輸給司馬懿由於一、蜀漢後期後主劉禪昏庸無道,聽信宦官讒言,多次要求諸葛亮在即將取勝時撤兵,失去制勝良機;二、關羽大意失荊州,荊州乃兵家戰略要地,失去荊州就失去了伐魏的前大門,蜀漢先主劉備為關羽報仇又在夷陵之戰慘敗,導致蜀漢後期國力兵力大幅削弱,五虎上將所剩無幾;三、諸葛亮在上方谷引誘司馬懿中計,如果不是天下大雨,司馬懿和其兩個兒子將命喪上方谷,從此司馬懿築營堅守,任憑諸葛亮百般羞辱,都死守不出,直至拖死諸葛亮;四、諸葛亮受蜀漢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對蜀國的社稷忠心耿耿,死而後已。

諸葛亮一生六出祁山,跟司馬懿鬥志鬥勇,最後應了摯友水鏡先生的話那句話:諸葛孔明雖擇其主,不擇其時也。

一出祁山:在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自己親率主力向祁山方向進攻,隴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繼叛魏降蜀,收復姜維,可是馬謖丟失街亭,失去了戰略要塞,趙雲又出兵不利,只得退回漢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蜀附魏。

二出祁山:同年冬,諸葛亮乘陸遜在石亭打敗曹休之機,出散關,包圍陳倉,攻打二十幾天未攻破,魏的援軍趕到,只得退回漢中。

三出祁山:建興七年,諸葛亮進攻武都、陰平,打敗魏援軍,佔了這兩郡,由於魏軍買通蜀國內廷小人,劉禪聽信小人讒言強令諸葛亮退軍,諸葛亮留兵據守,自己率部回師。

四出祁山:建興九年,蜀軍包圍祁山,魏軍統帥司馬懿帶軍迎戰,諸葛亮準備決戰,司馬懿深知蜀軍遠道來,所帶糧草不足,憑險堅守,據不出戰,諸葛亮用退兵之策引司馬懿,司馬懿追趕謹慎,蜀軍一停,他就紮營據守,此時李嚴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又因糧草不足,諸葛亮只得般師回朝。

五出祁山:建興十二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出斜谷口,到達郿縣,在五丈原紮營,司馬懿知蜀軍遠道來,運送糧草不便,司馬懿築營阻攔,不與蜀軍作戰,想拖垮蜀軍,諸葛亮日理萬機,積勞成疾,病逝五丈原。還有一次魏軍進攻漢中,不是諸葛亮出擊,後世概而言之(六出祁山)。

綜上所述諸葛亮雖然厲害,但由於種種原因,最終敗給了司馬懿





經典影視段落集錦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本是惺惺相惜,奈何各為其主。論打仗、排兵佈陣,司馬懿確實不是對手,司馬懿一句“只有兩儀生八卦,哪有八卦生兩儀的”至今仍是佳話。但是論權謀,司馬懿或許更勝一籌。其實仔細研究一下不難發現,諸葛亮是真心想要殺了司馬懿的,因為在當時能阻擋蜀軍的只有司馬懿,除了司馬懿,曹氏親貴們如曹休、曹真等還真不是諸葛亮的對手,在上方谷,諸葛亮把司馬懿誘入谷中放火,本想一把火燒了乾淨,誰也沒想到天無絕人之路,一場大雨救了司馬懿。反觀司馬懿,是真的不想殺諸葛亮,一方面,司馬懿視諸葛亮為偶像,諸葛亮睡眠不好,凡事親為他都要讓別人代為勸諫。另外,歷史上著名的空城計,司馬懿真的沒有看出來嗎,當司馬懿率領幾十萬大兵趕到時,諸葛亮獨自在城頭撫琴,司馬懿聽琴良久後下令撤兵,司馬昭勸諫說如此彈丸小城即便真有伏兵也肯定不多,司馬懿聽罷之後下令撤的更急了,趕緊撤再不撤就來不及了!其實司馬懿很清楚,諸葛亮一旦死了,司馬懿自己也就完了。所謂兔死狗烹,司馬懿打了勝仗回去都要被貶,假如諸葛亮死了,沒有蜀軍這個大敵了,他司馬懿也沒有用處了,就不止是被貶這麼簡單了。




空空0311


大家好,我是墾荒者的勇氣。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需說明回答裡的人物皆為演義裡的文學形象,非正史事實。

諸葛亮的智謀才能幾近於妖,如果要說實力在小說裡會輸給誰的話,最有可能也就只有未入世的水鏡先生。縱覽全書,唯有的一次失誤,也就是街亭之失,揮淚斬馬謖。僅有的失誤,我認為也只是作者為了讓諸葛亮的形象更加豐滿,故意為之吧!

看看諸葛亮與司馬懿的交手,誰的能力更勝一籌,其實很明顯,諸葛亮從未在運籌帷幄與調兵遣將中輸給司馬懿。反而是司馬懿通過審時度勢,揚長避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諸葛亮因馬謖之禍,在派出全部武將後的空城裡,泰然自若,靜坐撫琴,城門大開。司馬懿大軍殺到城門,卻下令止步不前。箇中緣由可能兩個天生的對頭,心裡跟明鏡似的。司馬懿縱然心疑伏兵,一聲令下一員武將幾百士兵,瞬間,諸葛亮可成齏粉或被生擒。

那麼為什麼沒有呢?反而是下令後隊變前對,撤!也就是說全部撤,不動諸葛亮絲毫!多麼穩的心態,多麼能剋制自己的慾望,多麼懂得保護自己,將隱忍進行到底。要知道消滅諸葛亮能夠成就曠世之功,但是他也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基本道理,他深知曹魏集團對他很忌憚,但是又不的不利用他壓制諸葛亮,如果諸葛亮就此消失。那麼他對於曹魏的用處就變得微小,反而是威脅變得更大,此時諸葛亮死掉,自己也命不久矣!固明知空城,他也寧願中了諸葛亮這一計。這是司馬懿明其時,先自保,後謀勝利!

司馬懿和諸葛亮交手沒幾個回合,就明確的跟身邊人說:“孔明真乃神人也,我不如”,他不僅是這樣說,他也是這樣做的,諸葛亮六次北伐,曹魏在危亡之際,就只有啟用司馬懿,司馬懿最大的御弟之策就是“堅守不出”,看似簡單的幾個字,卻讓司馬懿用到了最高的境界,遠道而來的諸葛亮,縱有千計萬謀也無施展之處,急得諸葛亮送他一件蜀中女人衣服,希望藉此能激司馬懿出戰,司馬懿不急不惱,反而興高采烈自己穿了起來,並藉機瞭解到諸葛亮飲食不佳,“少食而多事”,更加堅定了他不出戰的決心,他深知出戰,贏的機會渺茫,不出戰,便有很大機會,耗死對方。司馬懿審時度勢,不逞匹夫之勇,取得了勝利!






墾荒者的勇氣


諸葛亮不是輸給了司馬懿,而是輸給了時勢。

劉備請諸葛亮時,諸葛亮根據劉備的情況,為他量身打造了奪取天下的戰略路線。即先佔領荊州和益州,然後悶頭搞發展,一旦有了有利時機就從兩個方向出兵,統一天下。應該說這個戰略完全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而且也比較穩妥,容錯率還是比較高的。但是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再是劉備夷陵之戰大敗。這兩場戰役一來造成大量文臣武將的損失;二來造成了蜀漢近35%的人口和75%軍隊損失;三是作為蜀中出口——荊州之地的損失。說實話這三個每一個都是蜀漢政權難以承受的損失。夷陵戰後,劉備臨死託孤,他走的倒是痛快,卻把這個爛攤子留給了諸葛亮。

這種情況下諸葛亮但凡能保住蜀中不在自己死前被滅掉,那都屬於是百年不遇的良臣了。但諸葛亮把蜀中治理的井井有條,連帶六出祁山,南平諸蠻。以一個弱勢之國,還能把當時最強盛的魏國打出心理陰影,司馬懿更是被逼的只能穿著女裝和諸葛亮比命長。所以筆者才說:諸葛亮不是輸給了司馬懿,而是輸給了時勢。


孔夫劍


其實看過軍師聯盟虎嘯龍吟的比較有直觀的感受,司馬懿懂諸葛亮,諸葛亮卻並沒有真正看懂司馬懿,司馬懿贏在能看透人心,夠狠,夠隱忍,夠誅心,拖字決應用的極其厲害。隔江一曲,心痛魂殤。





無話不聊無酒不歡


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司馬懿深知,諸葛亮最大的優點是謹慎,謹慎到甚至找不到他的一絲破綻。諸葛亮最大的缺點也是謹慎。謹慎到他能夠預料到諸葛亮的每一步行動。而司馬懿能忍,忍常人之所不能忍,不管是滷城之戰還是千里請戰的渭水對峙,都可以看出司馬懿這一特性。

歷史上有記載,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沒有選擇出祁山,而是選擇直取長安。司馬懿深知如果在渭濱被諸葛亮打敗,長安危矣,最好的方法是以優勢兵力堅守渭水,只要諸葛亮不敢強渡渭水,那麼就可以拖到諸葛亮糧盡而退。這一次司馬懿依舊故技重施的據不應戰。為了逼迫司馬懿與之決戰,一向謹慎到諸葛亮居然破天荒的採用了一個奇謀:明攻北原,暗取陽遂。可惜的是,這個計劃差點騙過了司馬懿卻被郭淮察覺到,結果由於陽逐早有防備,諸葛亮的計策沒有成功。渭水河漲,司馬懿乘機包圍被渭水隔斷的無當飛軍,結果卻失敗了。這次諸葛亮算是扳回一局。

司馬懿沒有想到的是,諸葛亮這次做足了和司馬懿打持久戰的準備。準備了整整三年,又有木牛流馬運送糧草,加之在渭濱屯田,得以戰養戰。諸葛亮這次居然並不擔心糧草問題。諸葛亮10萬大軍拖著司馬懿20萬大軍,魏軍前線每天都得耗費大量資源,而諸葛亮在魏國家門口屯田更是奇恥大辱。而東吳也起兵討伐魏國響應。打又打不過,拖又拖不了,這次輪到司馬懿著急了。司馬懿只能賭一把了,賭諸葛亮撤退,賭東吳兵敗。

當諸葛亮派遣使者送司馬懿女衣嘲諷司馬懿如同女子一樣畏戰之時,司馬懿卻笑了。因為司馬懿知道,諸葛亮著急了,明明諸葛亮不再擔心糧草問題,為何會如此著急和我軍決戰呢?如果不是身後出問題了,那一定是自身有問題。果然不出司馬懿意料,當司馬懿以使者處得知,諸葛亮吃的少事情忙,就知道諸葛亮離去世不遠了。只要堅持忍者拖延到諸葛亮身死,那這次又可以又不戰而勝了。所以司馬懿忍受的奇恥大辱,寧願穿上女子衣裳,也不與諸葛亮決戰。雖然司馬懿能忍,可是同上次一樣,依然有更多將領無法忍受。這一次司馬懿想到了比上次更加高明的計策,上書魏帝,千里請戰,拖延時間。

諸葛亮內心無疑是絕望的,只能寄希望於東吳了。可是東吳兵敗如山倒,終於成了壓壞諸葛亮內心的最後一根稻草。果然不出司馬懿的預料,不久以後,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