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1 朱元璋的屯衛制是什麼?明朝中期抗倭為何要依靠鄉兵?

屯衛制的來歷可追溯到明代朱元璋。

明王朝建立後,為了休養生息,採用屯衛制的駐軍制度,即把大批壓縮下來的軍隊屯駐在戰略要地及軍事重鎮的周圍。這些屯駐各地的軍人平時只在劃定的界限內活動,墾荒種地,自給自足,保衛地方安全。若有戰事發生,國家立即起徵,由委派的將領帶領作戰。戰事結束,再各回原屯駐防。

屯衛制核心是基層部隊實行軍戶制,後來逐漸形成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的定製。每軍卒給田15畝到50畝。國家發給農具、耕牛和種子,屯田軍卒則要向國家繳納稅糧,叫作“屯田籽粒”。稅糧的數量開始是每畝交一斗,明成祖時定為一斗二升。朱元璋因此自豪地說:“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朱元璋的屯衛制是什麼?明朝中期抗倭為何要依靠鄉兵?

明朝初期,日本處於封建割據的南北朝時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日本的北朝統一日本。而日本南朝被滅後,失意政客、武士和浪人失去了依託,於是流落海上,盤踞海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力量,不時侵擾中國沿海,明朝人稱他們為倭寇。當時,由於明朝國力強盛,重視海防設置,因此倭寇未能釀成大患。

但是到了明朝中期,政治腐敗,海防鬆弛。屯衛制也出現了種種弊端,如濫封軍職、軍職世代沿襲、人口戶籍劇增、人浮於事,等等,軍隊戰鬥力大大下降(這與清朝後期八旗兵很類似),不適應戰爭需要。導致倭寇氣焰日益囂張。

由於屯衛制的軍隊多次無力剿滅倭寇,明朝就調集各地鄉兵作戰。徵集的鄉兵有以下幾大類:

北方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的鄉兵,擅長格鬥和弓箭長槍;

南方浙江、福建、廣東等地的鄉兵善擅長狼筅及水軍作戰;

西北地區陝西、甘肅、寧夏等鄉兵以騎兵居多;:

西南地區湖南、廣西、四川、雲南土司兵

還有一些特殊兵種,比如少林寺、五臺山的僧兵,一些地區的礦兵和鹽兵等。

朱元璋的屯衛制是什麼?明朝中期抗倭為何要依靠鄉兵?

倭寇

一開始,召集的各地鄉兵抗倭效果卻很不佳。

倭寇是由日本流亡之徒與明朝海盜結合而成的,單股最大數量也不過幾千人。倭寇雖缺乏統一指揮,只以小股力量殺人越貨,但倭寇也體現出日本下層社會嚴密的特點,其大小頭目對下屬能施以嚴格管制和指揮,還採取了飄忽不定的狡詐戰法,並配備了仿西洋火槍而製成的鳥銃,因而屢屢以少勝多。

而明朝各地鄉兵雖然有擅長的作戰本領,但到了江南,經常水土不服。比如騎兵就無用武之地,另外沒有正規戰術,各自為戰,容易被衝亂,還有就是徵調過來多數是應付,積極性不高。

只有少量的少林僧兵是個特例,僧兵會武術,組織性又強,成為倭寇剋星。

後來,明朝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率領的鄉兵經過多次摸索,取得了抗倭的有效方法。

戚繼光招募了三千人進行訓練,他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組成12人一隊的鴛鴦陣,將多種長短武器,包含江南所產之狼筅、倭刀、腰刀、火槍等配合使用,又給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將眾人練成一支精銳的部隊,後稱“戚家軍”。戚家軍的作戰方法非常適合江南地區環境和倭寇特點,經常取得大勝。

朱元璋的屯衛制是什麼?明朝中期抗倭為何要依靠鄉兵?

戚繼光受明朝宰輔張居正的推薦,統一指揮登州、文登、即墨三營二十五個衛所,不久又擴大為寧波、紹興、台州三郡。在之後的十餘年時間裡,戚繼光帶領戚家軍,與明朝其它軍隊配合,先後取得岑港之戰、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等大捷,徹底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明王朝的統治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