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 滕州市"望冢"村名來歷考

滕州陳氏與望冢

滕州陳氏是元朝寧晉陳氏的分支,主要分佈在滕州市濱湖鎮南陳莊、黃橋、三山,界河鎮萬院、彭莊,大塢鎮休城、和福以及單縣、泗水縣的部分村莊。與滕州大多數姓氏明初來自山西不同,這一支陳氏是元朝遷徙並定居在今滕州市濱湖鎮望莊村的。望莊原名望冢。望冢這個地名的來歷,就與滕州陳氏有關。滕州陳氏世代流傳著這麼一則傳說:元朝的時候,皇帝派陳氏先祖去南方打仗。先祖是文官,打仗肯定外行,所以心裡沒底,憂心忡忡。臨行前,先祖在天齊(音)廟小憩時,做了一個夢,夢見神仙對他說,如果給神仙修廟,將保佑他打勝仗。先祖喜出望外,自然不敢怠慢,出資在村裡建了一座廟宇。先祖領兵南下後,果然打了一個大勝仗。先祖去世後,就葬在該村,因為墓冢很大,久而久之,人們便稱該村為望冢。這個家族傳說還有另外的版本,但都大同小異,無一例外地把望冢的來歷與陳氏先祖關聯起來。

關於望冢的來歷,滕州市《望莊鎮志》有一段“據傳”:嚴光少與劉秀同學,劉秀建立東漢後,嚴光不肯居官,隱居於富春山,後來到滕縣西40裡嚴村。劉秀相思甚苦,故而車駕東來相訪,不意故人已逝,只有墳冢一座,劉秀不勝感傷,望冢遙祭。祭處即望冢村。

筆者查閱《後漢書》、《齊乘》、《兗州府志》及萬曆版《滕志》,皆無嚴光隱居於滕的說法,也沒有嚴光墓在滕州的記載。

嚴光是會稽餘姚人,隱居於浙江富春山,葬在位於今浙江慈溪、餘姚交界的陳山,也叫客星山。古往今來,憑弔嚴光的文人墨客如過江之鯽,數不勝數,但去的都是陳山,從未有人來滕州留下過隻言片語。看來望冢之名源自嚴光之說證據不足,純屬無中生有。那麼望冢這個看似奇怪的地名是如何得來的呢?陳氏家族關於望冢來歷的傳說到底可不可信呢?筆者研究發現,陳氏家族的傳說,可信度較高。

首先,陳氏祖宗不可能編造毫無根據的故事欺騙後世。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傳說,其目的是讓後世記住自己的祖先來自哪裡,做過什麼等等,可能有藝術加工或者誇張的成分,但不會無中生有、憑空捏造。而且,滕州陳氏在明初分為兩支,其中一支遷往泗水縣。留在滕州的這一支在15世紀末期又分為三支,這三人是陳思謙的五世孫。其中長支陳福,其後裔主要分佈在滕州市濱湖鎮南陳莊,界河鎮萬家院、彭莊;二支陳祿,遷往大塢鎮休城;三支陳祥,其後裔主要分佈在姜屯鎮卓莊,大塢鎮和福,濱湖鎮黃橋,以及山東省單縣。根據《古滕陳氏族譜》的記載,自15世紀末三支分家後,直到清光緒年間,陳氏三支尚未合譜,基本都是各修本支的家譜,各按自己的輩分起名,如筆者祖父輩,長支為慶字輩,二支為道字輩,三支為錫字輩,直到1962年,三支族人才統一了後世的取名定式。所以說,三支之間已經失去聯絡數百年,但都說自家的老祖墳在望冢,祖先是陳祐、陳思謙,並各自流傳著那個家族傳說。

其次,陳氏家族的傳說與史實相吻合。《元史 陳思謙傳》記載,至正十一年(1351年),滕州陳氏先祖陳思謙作為言官,曾領兵平定廬州紅巾軍起義。又據《古滕陳氏族譜》,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陳思謙九世孫陳嘉謨(三支)所撰碑文記載:“祥有四子,予曾大父行四,諱原,劉氏出,娶溫氏,卜居於今之殘疃,而望冢東嶽神宇乃其故址,其東南里許則先塋也。”思謙十三世孫陳璋(二支)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古滕陳氏族譜》序中,有一段記載:“東塋始祖諱佳兆,遷自陳家樓。夫陳家樓即嘉謨碑中所云殘疃,其先曾大父諱原,自望冢卜居者也。且佳兆碑系嘉慶年立,後人徒以傳聞音義附會紀名,固不知佳兆實為嘉詔也。”證實了陳氏先祖的確在望冢建過廟宇。而且,望冢和陳家樓應該是同一個村子在不同時期的叫法。望莊村外曾有一顆很古老的枯樹,中間是空的,小時候趕望冢會,來回都要遠遠的望它幾眼,心中充滿好奇但又不敢靠近。聽大人說,這棵樹的“瓤”是被“南蠻子”掏空的,只剩下外面的空殼。這棵樹就是我們陳氏先祖種下的,至今已經數百年。前段時間,筆者想去給古樹拍個照,但遺憾的是,那棵古樹早已經被砍掉了。據筆者三伯父陳復堪說,那是一棵白果樹,附近還有一個村子裡有一棵古槐樹,也是那個年代種植。

第三,再看望冢的字面含義,“望冢”可有兩種解釋,一是名門望族的墓冢,一是遙看墓冢。這兩種解釋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墓冢很大。平民百姓不會修很大的墓冢。近千年來,在今望莊村附近,能真正稱得上名門望族的,恐怕只有陳氏。聽老人說,望冢的陳家林,直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還有一戶族人專門看守。當時的陳思謙家族可謂“一門四代公侯萬戶,五世三朝將軍大夫”。陳思謙五服之內,共出過三品以上官員十餘人,且多居要職,有爵位、有勳階者十餘人,正史有記載者十餘人,各地方誌有記載者達數十人次,七品及以下的小官、閒職不勝枚舉。

陳思謙(1290年?-?),字景讓,元朝滕州人,祖籍趙州寧晉,芍陂屯田萬戶、懷遠大將軍陳夔之子。歷任禮部官員,兵部侍郎,刑部尚書,湖南廉訪使,淮東宣慰司都元帥,淮西廉訪使,集賢侍講學士,治書侍御史等職,仕至御史中丞、榮祿大夫,贈宣猷秉憲佐治功臣、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柱國,追封魯國公,諡通敏。經人舉薦,陳思謙四十歲才步入仕途,為官二十餘年,勤勉自律,直言正諫,深受皇帝器重。

陳忠,字公茂,號茂行先生,思謙高祖。贈昭文館大學士、正奉大夫、護軍,追封河南郡公,諡昭懿。娶張氏,追封河南郡夫人。

陳子安,思謙曾祖。贈資德大夫、中書右丞、上護軍,追封河南郡公,諡文康。娶趙氏、張氏,並封河南郡夫人。

陳祐(1222年-1277年),又名天祐,字慶甫,號節齋,思謙祖父。仕至浙東道宣慰使、中奉大夫,贈推忠秉義全節功臣、資德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潁川郡公,諡忠定。有詩集《節齋集》,未見傳本。其詩作零見於山東等地方誌。娶張氏、翟氏,並追封潁川郡夫人。

陳天祥(1230年-1316年),字吉甫,號緱山,陳祐之弟。仕至中書右丞、議樞密院事,贈推忠正誼崇德佐理功臣、榮祿大夫、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趙國公,諡文忠。有《論語辨疑》等著述傳世。娶張氏,追封趙國夫人。

陳夔(1248年前後-1299年前後),字唐卿,陳祐長子,思謙之父。仕至芍陂屯田萬戶,贈懷遠大將軍、輕車都尉,追封潁川郡侯,諡敬桓。娶二趙氏,並封潁川郡夫人。

陳皋(1250年前後-1326年前後),字虞卿,陳祐次子。仕至朝列大夫、慶元路治中,追封潁川郡伯。娶張氏,封潁川郡夫人。

陳孟溫(1252年前後-1330年前後),字伯衝,陳天祥長子。進士,曾任泰安州尹,嘉議大夫、同知太常司禮儀院事致仕,追封潁川郡侯。娶高氏、席氏,並封潁川郡夫人。

陳叔良,字伯循,陳天祥次子。仕至承直郎、南陽府判官。娶張氏、王氏,並封恭人。

陳思魯,字景純,陳夔長子。仕至芍陂屯田萬戶。贈囗囗(碑文無法辨認)大將軍、輕車都尉,追封潁川郡侯,諡敬修。娶趙氏,封潁川郡夫人。

陳思道,字景元,陳皋之子。曾任承務郎、同知平江州事。

陳思睿,字景明,陳皋之子。曾任安定書院山長。

陳用中(1295年-1346年),字公達,陳孟溫之子。仕至奉訓大夫、秘書監丞。

陳立本,字道源,陳思魯之子。授武德將軍,襲芍陂屯田萬戶。

陳友,思謙之孫,明初以濟寧衛軍升任金吾衛副千戶,授武略將軍。

陳猷(陳牛兒),思謙之孫,明初以濟寧衛軍升任金吾衛正千戶,授武德將軍。

陳庸,陳友之子,永樂十八年(1420年)鄉科舉人,任碭山縣儒學訓導,滕縣城內因其登科而建步雲坊。

陳輔,陳庸之子,天順四年(1460年)歲貢,任河南衛輝胙城縣知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