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5 再探縉州故址!瞭解歷史深處的祕密

再探縉州故址!瞭解歷史深處的秘密

十年前,本人到永康市志辦當差時,曾於2008年,在第三期的《永康志鑑》和同月的《麗州報》上發表過一篇《永康曾設縉州初探》一文,後來因為沒有發現新的更加有效史料,就不再去深入探索研究了。

近年,有永康報社蔣中意、芝英學者應業修等先生提出,有多個理由認為縉州治所是在永康的大鎮芝英。

經過交流,我亦認同這個觀點,現總結一下,發表下自己的新看法。

再探縉州故址!瞭解歷史深處的秘密

芝英一帶土地深厚肥沃,排灌方便,自古開有大片水田,所以簡稱大田裡,是越國和以後烏傷縣的主要糧倉。早在西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吳王劉濞就在此屯田,故又稱“官田”。建武三年(前138),東甌國經此北遷。吳赤烏元年(238)三月廿八日,分烏傷縣上浦鄉為永康縣,大田裡是永康縣境的地理中心。東晉太寧二年(324),明帝司馬紹把這塊地盤封給鎮南大將軍觀陽縣侯應詹,作為他一千六百戶的食邑之一,應詹就委託自己數位親族和家屬,在此建立多處莊園進行經營管理,所以這片地方就叫“諸應”。

再探縉州故址!瞭解歷史深處的秘密

隨著各方面的發展,梁大同二年(536)建立了紫霄觀,與建於梁普通二年(521)的永康南境景霄觀(今稱南宮寺,現屬縉雲壺鎮)為南北二宮觀。當時,從臨海郡到東陽郡的通京官道,都從景霄觀、紫霄觀門口經過,並設有驛站與配套機構建築,各上下任的臨海郡和屬縣官員以及名士阮孚、陶弘景、陸修靜、昭明太子等都曾來回過此多次。

梁紹泰二年(556)至陳天嘉三年(561)一個跨越二個朝代歷時六年的地方一級行政機構縉州,於是就以諸應為州治。為何稱“縉州”?是因當時的古永康境內有縉雲山(唐玄宗時改名仙都),故名。

再探縉州故址!瞭解歷史深處的秘密

縉州的設置,與金華歷史上一個名叫留異的地方官有直接關係。據《陳書》記載,留異家族在東陽郡長山縣,全郡有名的大家族。異“善自居處,言語醞藉,為鄉里雄豪”。擔任過晉安、安固二縣令。侯景之亂時回到鄉里,建立軍隊。太守沈巡入京平叛,讓郡給留異。異令侄子留超擔任留後,也領兵隨沈巡到都城。從此不管是侯景或王僧辨當權都任命留異為東陽太守。陳霸先當政時命侄陳蒨平定會稽,留異以糧草勞軍。紹泰二年(556)權臣陳霸先設置縉州,任留異為刺史兼領東陽郡。並把臨海、永嘉二郡亦劃歸縉州管轄。後以侄孫女豐安郡主配留異第三子貞臣。陳文帝即位後,王琳反,留異與王琳有來往。王琳敗後,文帝派沈格“代異為郡,實以兵襲之”。留異兵出下淮抵抗,敗之。留異又上表請罪。

再探縉州故址!瞭解歷史深處的秘密

當時朝庭剛用兵湘、郢,就下詔慰喻。等到湘州平定後,陳文帝於天嘉二年(561)十二月發佈檄文派擁戴重臣侯安都,前來討伐割據一方的留異。留異本來認為官軍會溯錢塘江而上,於是派重兵把守下淮和建德。不料侯安都卻從會稽、諸暨這條陸路攻擊留異薄弱的地方。當官軍出現在永康地界時,留異大驚,慌忙棄城逃到地勢險要的桃支嶺(今縉雲與麗水交界處),於嶺口(今縉雲馬蹄灣)立柵自固。侯安都攔口築堰壩(在今蘭口獅子頭)攻擊。第二年夏發大水,安都引船入,攻破其工事。留異逃往割據今福建的女婿陳寶應轄地晉安郡。天嘉五年,陳寶應平,留異被擒伏誅。

從上面材料可看出,留異是豪族出身,以軍功起家,在亂世中時而左右依附不定。雖然留異和陳文帝為兒女親家,任縉州刺史六年,卻形同獨立,不服調命,擁兵自重,這才引起朝廷征討,以至失敗。

現此事已過一千四百六十來年,後人卻對縉州州治到底在永康哪,存在著許多疑問。清代《永康縣誌》只是載明縉州在永康,號稱“八婺書廚”的潘樹棠同時對縉州在永康作了舉例考證。現按多人多方分析,我也認同在諸應(就是現在的芝英)。其中各種原由,蔣中意、應業修等先生所寫的相關資料都已經表明,無需我贅言了。

再探縉州故址!瞭解歷史深處的秘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