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卢维斯定理:“伪谦虚”下孩子总把自己想很糟?父母试试这几招

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教育的时候都希望孩子能学习、继承更多好的品质,比如求知、谦虚等等,当然谦虚在不同情况下的定义也有不同,在成人的观念中谦虚也有“客套”的含义,也就是人们口中的“假谦虚”,孩子虽然不懂这么多,但是在家长的影响下也可能混淆谦虚的概念,以此作为自己能力不足的借口,过分谦虚会让人丧失主动性,产生自我怀疑,而谦虚的缺乏又会形成盲目的心态,那么在教育中,家长应该如何施加影响来帮助孩子把握谦虚的度呢?

谦虚和自满在为人处世上是两个对立的概念,而不管是自信—自满还是谦虚—自卑,其实都是内心调节失衡的影响所致,而卢维斯定理就很好地解释了如何成为一个谦虚的人的道理。

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在卢维斯定理中提到了两个极端,一个是把自己想的很糟,一个是把自己想的太好,可以见得自我评价的偏倚对自我判断以及对谦虚程度的影响起到关键性作用。

卢维斯定理:“伪谦虚”下孩子总把自己想很糟?父母试试这几招


自满——盲目自信的演变

劳谦虚己,则附之者众;骄慢倨傲,则去之者多。 —— 葛洪

培养孩子的自信是好事,加强内心建设强化主动意识,自信的培养是激发积极性的关键,当然盲目自信又是另一回事了。对于自身的判断基于外在事实和内心感受,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对于自身的判断就会出现偏差。

而孩子在分析自我的能力上还没有发展完全,无法全面客观地看待自己的情况下,会对自己现有的成就产生盲目自信,从而错误判断自己的能力。在学习中最常出现的是自以为学的不错,于是放松了对学科的持续学习,等考试成绩下来了一脸懵,其实一旦出现自满情绪松懈对待学习,那么成绩下滑是可以预见的情况。

不同的学习阶段学习的内容侧重,方法都需要与时俱进,如果孩子陷于过去成绩的满足中,在学习的积极性上就会受到阻碍,在大家都在进步的情况下自满的孩子还在原地踏步回头看过去的成绩,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家长要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多多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不要等问题暴露了才开始弥补,这时候不仅需要弥补过去落下的知识内容,对孩子的心理重建和矫正也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自信的培养是对自我能力的全面认识,专注自身的能力提升而非分数,成绩等等,一次的考试成绩只能代表阶段性学习的收获,而学习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松懈和自满只会让自己停步不前,对此家长要给孩子灌输正确的学习观以及正确的自信教育。

卢维斯定理:“伪谦虚”下孩子总把自己想很糟?父母试试这几招

谦虚—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实事求是实现自身价值


满招损谦受益,谦虚作为中华文化自古提倡的传统美德,时至今日依旧容易被人误解,典型的中国式谦虚就是错误的理解与表现。家长在自己的日常行为中就充满了这种“伪谦虚”,比如在面对工作任务的时候,先以示弱的表现让周围人的期待降低,以此未获取“安全感”,但是这样的谦虚多了可能导致实际能力的衰弱,凡事都是“尽力而为”、“试试看”,没有了全力以赴的决心,成事的概率也随之减小。

这类情况在教育中或多或少会把理念传递个孩子,于是孩子的口中也习惯性地挂着“我不知道”,“我怕我做不好”之类的话,这也印证了卢维斯所说,孩子把自己想的很糟。在一件事还没有开战之前就给上限设立了天花板,那么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就可想而知了。谦虚的表现并不是为了给自己设立上限,谦虚的真谛应该在于实事求是,摒除盲目的同时正视自己。

卢维斯定理:“伪谦虚”下孩子总把自己想很糟?父母试试这几招


每个人在不同的领域都有强弱区别,在自己的薄弱环节中失败和挫折是可以被接受的,而一些人为了减少挫败感的影响选择降低对自身的期望,以片面的成绩审视自己,如此对自身的认识是局限并抑制自我的,只看到自己的短板而忽略了自己也有长处和强项,这样就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相比之下自满的人则是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将自己的上限误解为是自己各方面的平均水平,以此产生了过高的自我评价。两种极端的情况都是因为无法认清自我导致的,正确的自我认识观点,就好像孔子所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既要强化孩子的自信心,也要让孩子明白实事求是的道理。

孩子能做到的事,去践行去完善实施,这是能力的体现,而对于没接触过,做不好的事,但是学会虚心请教,这就是谦虚。谦虚的态度应该体现在自己能力不足的事情上,而对于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该有的自信会让事情完成的更好。

卢维斯定理:“伪谦虚”下孩子总把自己想很糟?父母试试这几招


父母如何教会孩子谦虚

我们不能一有成绩,就象皮球一样,别人拍不得,轻轻一拍,就跳得老高。成绩越大,越要谦虚谨慎。 —— 王进喜

1. 少背后评论他人长短,少拿孩子作比较

在卢维斯的理论中,完全不想自己对孩子来说要求太高,但是作为父母也要尽量避免和他人的比较、背后议论,比如在家中谈论自己朋友,同事的不足之处,习惯性拿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家孩子比,不管是正向还是方向对比,本质上就是要分出优劣的,以这样的思想来灌输家庭教育,孩子未来也会如此。

此外以自我的角度出发,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倾向于用自己的优点或别人的缺点作为比较的对象,这种情况很容易助长孩子的自满情绪。所以家长在这两方面要多多注意。

卢维斯定理:“伪谦虚”下孩子总把自己想很糟?父母试试这几招


2. 善用表扬和批评

马克·吐温曾说:“仅凭一句得体的称赞,我就能充实地活上两个月。”

不管是表扬和批评,都要基于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就事论事,不要把内容范围扩大到其他范围,比如孩子一件事做的好了,父母习惯性地会夸赞孩子“真聪明”,类似这样的夸奖短时间看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但是同时也会助长骄傲情绪,在内心的膨胀中不切实际的优越感也会随之而来。

不管是夸奖还是批评,针对的都应该是这件事,同样的孩子犯错误了家长也不要因为一个错误把过去的种种不是度牵扯出来,这样的批评更多地像是父母的情绪宣泄而非批评教育,对孩子而言这样的批评更容易触发他们心中的逆反情绪。

正如 哲人詹姆士所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表扬要实事求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并能以强化孩子的行为,促进孩子的成长发展为目的。适宜的夸奖,可以让孩子对自己本身有一个现实的认识,从而避免受到外界的评价性表扬的压力干扰。这样有利于孩子日后有追求做自己的勇气和目标,才不会总是向其他人寻求内心的认可与赞同。


卢维斯定理:“伪谦虚”下孩子总把自己想很糟?父母试试这几招


3. 教会孩子自我审视

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著名的禅师。一天,有一位年轻人向他请教什么是禅。两人坐定后,年轻人便开始阐述自己对禅的见解,全然不顾禅师的感受。禅师只是静静地听着,微微一笑,说道:“请用茶吧。”于是,南隐禅师将茶水 倒到杯子里。杯子里的水都快满了,禅师却视若无睹,一直往杯中倒着茶。

最后,茶水溢了出来,越过桌面流到了地板上。年轻人忍不住叫了起来:“师父,杯子已经满了!”大师微微一笑说:“哦,你也知道杯子满了啊。如果你不把自己的看法清空,我怎么能教给你新的东西呢?”年轻人恍然大悟,当即羞愧不已。

我们的思想就像是禅师面前的那一只茶杯。如果我们思想的“杯子”已经装满了茶水,新的“智慧”就很难能再倒进到茶杯里面了。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学会教会孩子把自己思想的“茶杯”清空,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够学到更多有用的东西。

每个人都会自己的长处和短板,之所以会出现自满亦或是自卑的情绪其实更多地来自于比较,有了对比就会体现出差距,所以在卢维斯的理论中才会有“完全不想自己”的概念提出。

或者说在生活中要学会淡化比较的意识,将一个人的长处和缺点都归于一个整体。在自我审视方面,针对自己的强项要发挥特长,在适当的时候展现自己的才能;对于自己的短板也要引起重视,强化和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对于他人的评价,抛开自己才能不局限于一个人的缺点或是优点片面看待。


卢维斯定理:“伪谦虚”下孩子总把自己想很糟?父母试试这几招


因此在教育中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谦虚表现而沾沾自喜,谦虚过头了,那就是不自信的表现,久而久之不利于孩子的能力拓展,对具有挑战的事不敢尝试踌躇不前,成长的路需要勇于试错,在面对顺意和逆境的时候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孩子在保有自信的同时不忘谦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