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7 揭祕小鎮達連河百年曆史,從西甸子發展到依蘭煤礦前後的如煙往事

(文/陳達 字2400,約10分鐘閱讀)

達連河是東北大地上一條不知名的較小河流。發源於黑龍江省依蘭縣達連河鎮東北部紅旗參場附近,南流折向西流後,在達連河鎮西部的半截泡子不遠處與松花江右岸交匯。

荒僻的達連河

女真語“達連”,漢譯“江沿”、“江沿邊”之意,又有“堤”之意。

達連河鎮位於依蘭縣西部22千米處,本是一片荒草甸子,東、南兩面是連綿起伏的荒山野嶺。該地清代光緒年間得以“放荒”,光緒十七年(1891)富魁纂修的《三姓志》上初見達連河屯之名。

揭秘小鎮達連河百年曆史,從西甸子發展到依蘭煤礦前後的如煙往事

達連河鳥瞰

民國李杜將軍任依蘭鎮守使時期,達連河屯附近駐紮有東北軍的一個營,因為營長姓張,所以這裡又叫“張營房”或“老防所”。

據民國《依蘭縣誌》記載,達連河屯“地多窪下,半系草溝,地雖放領,不易開墾,故此以東(達連河到依蘭)統稱西甸子”。該地交通不甚方便,不遠處的對青山屯附近白天即有強人劫道,雖通往方正縣的幹路,但是春夏兩季道路翻漿嚴重。

上世紀三十年代之前的達連河屯,只有幾十戶人家,居民除了種田外,還兼營漁獵,過著平靜而自足的生活。

達連河屯,這麼一個天遙地遠的荒僻之地,卻被日本侵略者覬覦已久。日寇佔領依蘭後,迅速強行趕走了世代勞作在達連河這塊土地上的主人,霸佔了他們的房屋和土地。

而這裡並沒有得以移民開發,達連河屯重歸荒蠻。

日本人發現煤炭

1936年夏秋之際,滿洲鐵道株式會社屬下的松花江內河航運局,對三姓淺灘一帶航道進行疏浚作業過程中,發現兩大塊煤矸石,經過專家鑑定,認為在達連河蘊藏著煤炭資源。

1937年初,經滿鐵本社探礦人員鑽探勘測,證實達連河地區蘊藏著大量的褐煤,煤層很厚,儲量可觀。滿鐵認為褐煤不能用於工業煉焦附加值低,便將煤田的勘測與開採權轉讓給滿洲炭礦株式會社。

揭秘小鎮達連河百年曆史,從西甸子發展到依蘭煤礦前後的如煙往事

舊時依蘭行政區劃

很快時間又過了一年,1938年5月下旬“滿炭”富崎儀六為首的6個日本技術人員組成了“滿炭三姓調查班”,來到達連河煤田進行深入勘測。

頭目富崎儀六向“滿炭本社”報告了勘探結果:達連河地區煤炭儲量達三億多噸,該地往西的砂河子、東部的馬大屯、江北的清河、東南的紅部等地均為煤田延伸帶。最終結論是達連河煤田具有很大的開發價值。

為此滿炭本社將滿炭三姓調查班升格為“滿洲炭礦株式會社三姓開發事務所”。煤礦建成以後,改稱“滿洲炭礦株式會社三姓炭礦”。

三姓滿炭的開採

“三姓滿炭”建礦是從1939年6月開始的。根據達連河煤田煤炭儲存情況,日本侵略者修建5個礦井。首先建設的是“一井”,7月份便開始修建建二井。1943年又準備修建三井、五井、六井。由於戰爭的緊張,物資極其缺乏,直到1945年8月祖國光復,這3個井也沒建成。

“三姓炭礦”開採設備比較先進,每個井口均設有一臺150馬力的電動捲揚機,井下的動力也以電力為主,離主道較遠的巷道上也使用電力拖運煤車。巷道的掘進完全是“火藥爆破法”。

從1939年秋到1945年日本人投降,產煤共約100萬噸。日本人將這些煤一部分留在礦裡,分給家屬用於生活;一部分在當地銷售。而大部分煤炭則裝上小火車運往砂河子,然後裝上輪船運到哈爾濱銷往各地。

1945年日本投降後,達連河之地再次人去樓空。只有一棟磚房還完好,歸依蘭縣獨立團所有,駐紮一個排的戰士守衛煤礦。

光復後恢復煤礦生產

1947年3月,奉松江省省長馮仲雲的指派,抗聯戰士武昌文從松江省政府警衛大隊長的崗位上轉業到依蘭縣“三姓煤礦”任經理、礦長。

揭秘小鎮達連河百年曆史,從西甸子發展到依蘭煤礦前後的如煙往事

武昌文礦長

他親自率隊到附近鄉村僱傭多名木瓦匠,和駐守戰士一起整修辦公室、礦工宿舍食堂等生活設施,以保證開工生產需要,此任務在一週內高效完成。

負責招收礦工隊伍的人員也傳來好消息,五十多名礦工表示要回到礦上工作。可是,動員煤礦老技工出山,簡直比發動農民搞土改還難。其中的一位老機械維修工,武昌文“三顧茅廬”才動員出來。

復工需要解決的物資、資金、設備問題初步摸清後,松江省財政廳就撥來了復工資金,還調來兩臺汽車以及一些其它物資。“打頂子”的坑木,省政府指示由方正林業局調撥。經過領導機關協調,又從依蘭縣調撥一批糧食,解決礦工的口糧。

經過近兩個月的努力,煤礦終於在五月初正式開始釆掘作業。松花江解凍後,第一船煤炭運往哈爾濱,三姓煤礦開始為國民經濟恢復做貢獻。

三年後,三姓滿炭歇業,達連河屯三度被塵封在寂寥的時光中。

依蘭煤礦重煥生機

1961年,停產多年的依蘭煤礦重獲新生,達連河彙集了來自各地的300多名創業者,東露天煤礦成為建設人的主戰場,他們以人拉肩扛的原始勞作,令依蘭煤礦煥發生機。

揭秘小鎮達連河百年曆史,從西甸子發展到依蘭煤礦前後的如煙往事

艱苦建設東露天

當年,依蘭煤礦是荒蠻的,遍地長著高過人頭的野蒿,狍子、黑熊、野鹿、狼等野獸在現大商店附近馳騁。為數不多的礦工,聚居在老一糧店、鎮公社一帶的日本房附近,那有兩口日本人遺留下的水井,記得有口井叫“109”。

拖家帶口來煤礦的夫妻能夠分到一間日本房,尚未成家的人就住在原來二層樓的日本老醫院,吃飯在東露天的大食堂。

揭秘小鎮達連河百年曆史,從西甸子發展到依蘭煤礦前後的如煙往事

上世紀60年代中期,礦職工逐年增多,為解決住房緊張問題,據說是一個名叫賀江的人,在二街原礦小學對面,用紅磚建造了以房屋逼仄而揚名的“賀江房”。原鎮公社東面,也新修建的“96戶”,這些民居是“拉荷辮”的草房。生活配套設施也在日益完善。

揭秘小鎮達連河百年曆史,從西甸子發展到依蘭煤礦前後的如煙往事

生活配套設施

70年代初,依蘭煤礦的煤炭開採運輸逐漸實現了機械化,使用上了電鏟、小火車、汽車等現代化機械設備,為擴大生產又招收600新人。

1977年,據說在達連河要新建火力發電廠,外號叫“宮大肚子”的礦長,在煤礦、鎮上發表多次激動人心的演講,讓人不曾料到的是:呼蘭縣奪去了達連河火電廠之位。

生命週期的演繹

又過了若干年,走入經濟社會的達連河鎮,以中煤龍化哈爾濱礦業、哈爾濱氣化廠兩大國有企業為龍頭,“雙輪齊驅”帶動鎮屬企業和個體私營經濟的迅猛發展,使得地方經濟增長勢頭強勁,小鎮人口從2萬人迅速膨脹到8萬,開啟了達連河鎮最輝煌的時代。

揭秘小鎮達連河百年曆史,從西甸子發展到依蘭煤礦前後的如煙往事

哈爾濱氣化廠

接下來,過度開採導致煤炭短缺,國家實施去產能,這片土地上再次演繹了一場鎮域經濟由盛極衰的“過山車”。外來人離開了,本地人也去外地。

百年已去,經歷改朝換代又“四起四落”的達連河,東山依舊,集市依舊,廣場舞依舊,達連河依舊,這片家鄉的土地仍然讓我們想念和留戀。

更多的詳情恕不再多言了,讓它戛然而止吧!或許,許多的事就是這樣的虎頭蛇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