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強-5攻擊機

強-5攻擊機,北約代號:

番攤(Fantan)以蘇聯米格-19的技術為基礎進行設計,但從氣動外形到武器幾乎完全不同。強-5是中國自制的第一代超音速攻擊機(強擊機),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於大躍進一連串的超英趕美自制飛機風潮中唯一存活設計量產的作戰用機。

強-5攻擊機

強-5攻擊機從1958年開始研製,1965年6月4日首飛。由於缺乏研製強擊機經驗及預定的技術指標過高,使強-5研發時間拖延到1969年才得以投產服役,70年代大量裝備。強-5最大平飛時速1210 公里,在11公里的高度可達到1.112 馬赫,實用升限15400 公尺(約50525 英呎),航程1630 公里,攔截半徑250公里,著陸滑跑距離1000米。它的載彈量為1.5噸。1972年,強五甲型機還曾成功進行投放氫彈試驗

強-5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式,後機身裝兩臺與殲-6相同的渦噴-6渦輪噴氣發動機(衍生自圖曼斯基 RD-9 / 米庫林 AM-5) ,帶有加力,單臺靜推力最大狀態25.5千牛(2600千克),加力推力31.87千牛(3250千克)。機翼是後掠式中單翼,前緣後掠角55°,上翼面有較大的翼刀。水平尾翼和垂直尾翼後掠角分別為55°和57°,平尾為斜軸全動式。機體結構以鋁合金和高強度合金鋼為主要材料。起落架為可收放前三點式,前輪和主輪都裝有盤式剎車和剎車壓力自動調節裝置。上述部分基本照搬米格-19。

剛研製成功的強-5原型採用了兩門30mm機炮,安裝在機頭兩側,空速管在右主翼外端。後改為在兩翼根處安裝兩門23mm機炮。有6個外掛點,每個機翼下2個,機腹下2個,可掛導彈、火箭、炸彈等。機腹位於內部武器艙艙門兩側的兩個外接點可各攜帶一枚重250千克炸彈。位於主起落架艙外側的兩個外接點通常攜帶57毫米或90毫米火箭彈吊艙。新近生產的強-5每側機翼下增設了一個PL-2(蘇聯K-13A“環礁”導彈的改型)紅外近距空空導彈掛點,用於自衛。

本機繼承舊蘇聯軍機耗油、機體壽命短、大修時數短、需要頻繁維修保養的各項缺點。身為大躍進時代的突擊工程,受限於當時技術有限,因此機體超重,有效荷載低,技術落後,但因當時沒有別的選擇,也勉為其難的生產了近千架,並取得出口訂單。

1976年開始研製強-5I型。1980年底首飛,1981年10月20日決定量產。改進後載彈量為2噸,在載彈量不變的基礎上航程加大到2120公里。強-5由當時大量裝備的殲-6戰鬥機為基礎,重新進行機體設計。

強-5飛機定型投產後,南昌飛機廠又根據空、海軍部隊的不同使用要求和向國外出口外銷的需要,結合國內航空技術的發展進步,不斷改進研製出強-5飛機一系列的改進改型。這裡面既有為遂行不同作戰任務而改進的機型,也有為改善飛機各項性能而改進的機型;既有為發展和測試專項技術的試驗機及技術驗證機,也有拓展和增強飛機作戰能力的各種改進技術方案,在之後三十多年的時間裡形成了一個型號繁多的強五系列家族。各種型號的強-5飛機裝備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近700架,成為部隊的主力作戰機種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