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泰州古橋錄一高橋

泰州高橋,位於原縣級泰州市城南地區(現為海陵區),高橋連接著老通揚運河的兩岸。因橋高而得名。

泰州古橋錄一高橋

泰州古橋錄一高橋

史載,舊時泰州南門的濟川河(通揚運河)為泰州的水路交通要道,商業的發達提升了該地區的人氣。泰州高橋於明正統三年(1438年)始建磚橋,正統九年改為石拱橋,1444年,本州同知王思旻、里人韓詔等重修改建為石拱橋;清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重修,州人紳士仲振履、儲之秀、張日旺等捐資興修復舊。

泰州古橋錄一高橋

泰州高橋究竟有多高

泰州歷史上的高橋究竟有多高呢?傳說在明末清初時候,有一個南京人跟揚州人酒後調侃。南京人吹噓南京籮卜大,曹操眾人鑽進一隻南京大蘿蔔裡吃住了有數月之久。

揚州人也不甘示弱,說那大蘿蔔正是由揚州的大船所載,當年有家父子同在船上當差,某天船尾掌舵的父親死了,等船頭操槳的兒子得報趕去,早已過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孝期。

泰州人聽後插話道,船再怎麼大,也得從泰州高橋下過;那年端午有人在高橋上吃粽子,一不小心將粽子掉滑下河,等到這年中秋一隻小船打從橋下過,那粽子偏就砸在了船頭。南京人、揚州人聽罷,酒突然間都醒了。

據文獻記載,泰州高橋兩端石階斜度與水平線呈81度,南北各有三十餘級臺階,極為陡峭。

高橋為何建得又高又陡呢?據說,只因當年,舟楫東來西往,橋下過往船隻大多為運鹽船,船上有帆,為了讓船從橋下快速通過又不必收帆。這樣就必須把橋身抬高,讓船家不必收帆就能很快地穿過橋洞。枯水期時水位低,大的船隻載重量很大,由東向西逆水而行,要穿過橋洞極為艱難。這時船上就有人出來拉縴,或啟用“絞關”。“絞關”安裝在船頭處,它是一個轉軸,一米左右高,有四五個角,上面繞滿了粗麻繩或鋼絲繩。要過橋洞前,先將纖繩拉出,由人拖送到橋西,在一個堅牢的地方固定好。此時船上就有二三人各取一根短棒,插進絞關的木檔裡,像推石磨一樣轉動起絞關,慢慢收緊纖繩,大船方緩緩向前。同時船頭上有人拿著竹篙不停地點住橋基借力,讓船隻安穩過橋。將粗麻繩或鋼絲繩從橋東送至橋西是極不容易的。針對這個難題,傑出的大橋設計者匠心獨運,造橋時他們在橋洞下面緊貼著北面的基石加砌了一段“橋洞之路”,從河底造起,高出於水面兩米多。為了便於船上的人走上這特別的小石路,該小石路沿北面橋基順勢轉彎,呈“L”形,與東岸邊連接。這小石路只有半米左右寬,船上人帶著纖繩從這石砌的橋洞之路穿過橋洞到達橋堍西邊直接跳下即可。這種特殊的設計,體現了設計者們非凡的智慧!

泰州古橋錄一高橋

泰州老高橋聞名於蘇中大地,是老泰州標誌性建築之一。

泰州老年人記憶中的泰州高橋顯著的特點是“高”,名副其實地高。它的南北兩坡各有三十八級臺階。站在北面橋下向橋上望去,它像一座高高聳起的山頭,又像一段陡峭的古城牆上通向雲端的石階擋在面前。從橋北登橋,走到半腰才能見到橋南臨街正對著橋坡的“孫源興南貨店”二樓的屋脊和窗欞。立在橋頂,不僅四周鱗次櫛比的屋宇盡收眼底,北面遠處的南城門口,東北面的淨因古剎,城牆後面的文峰塔,以及西北方向城內的嶽墩也皆能目見。高橋上南北兩面共有三十六隻石獅子,嘴裡皆含有一顆小石球。它們面朝行人,形態喜人。由於經年累月的風吹雨打和手摸,石獅子的頭頂都光滑明亮。炎夏時滾燙滾燙,寒冬裡冰涼冰涼。石獅子中很特別的是,南坡左邊第一隻石獅子,並非石頭雕琢的,而是鐵製的,成褐黑色。我們用手指敲敲它,發出的聲音較硬實,與其他的不同。

1835年,時任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兩度來泰州視察稅收,親自在高橋滕壩頒立《揚關奉憲永禁滕鮑各壩越漏南北貨告示牌》。

現狀

解放後,通揚運河改道,老通揚運河退出歷史舞臺,高橋為泰州南大門,海陵路成了泰州城區主幹道,1951年、1954年利用高橋的石橋臺,將此橋兩次改建,均為木橋,至1962年又改建為三孔鋼筋混凝土樁橋,中孔淨跨12.5米,邊孔跨各7.5米,橋面降了下來,僅略高於路面,橋長27.5米,寬近5米。荷載標準汽-13、拖-60。為便於通行,便對橋進行拓寬改造:降低高度,改拱橋為平橋,主體改為鋼筋混凝土結構,兩端鋪上長長的護坡。橋名延用“高橋”,但橋體已無“高”的形象了。

上世紀90年代,泰州設立地級市後,在青年路上離高橋不遠的西側,老通揚運河上又建了一座寬45米的水泥橋。該橋與高橋平行,兩者相距不足百米,稱為新高橋,原來的高橋改稱“老高橋”。

泰州號稱鳳凰城,在泰州地方文化中,高橋有著特殊的寓意,昔日從上空往下由南向北俯瞰,泰州城很像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鳳凰,高橋似鳳首,趙公橋似鳳尾,東西鳳凰墩似鳳之二翅。

泰州古橋錄一高橋

泰州古橋錄一高橋

泰州古橋錄一高橋

泰州古橋錄一高橋

泰州古橋錄一高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