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大權在握的多爾袞,為何在距離皇帝寶座僅一步之遙時選擇了放棄?

須臾lighting


多爾袞一生曾三次與皇位擦肩而過,一次是努爾哈赤死後,一次是皇太極死後,一次是清軍入關後,大權在握的多爾袞只甘心當個攝政王,當時的皇位近在咫次,只需臨門一腳即可成功,多爾袞竟然騎馬摔死了,悲劇了。

1650年多爾袞騎馬摔成重傷死亡,他掌控清廷共7年,有傳言說他是順治母子害死的,至今成懸案。

滿清入關前的皇位是議會制的,稱為八王議政,也就是說皇位不是指定的繼承人,而是選出來的,努爾哈赤雖然生前喜歡多爾袞,但1626年死後多爾袞三兄弟只有小孩子,勢力沒形成,特別是多爾袞為大妃生的嫡子,三兄弟長大後會動搖自己統治,所以皇太極逼死了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使其失去了依靠,等於說多爾袞第一次皇位之爭沒開始就結束了,皇太極壓根沒給機會。

圖為多爾袞生母阿巴亥,當年為努爾哈赤大妃,皇太極為鞏固帝位,逼死阿巴亥,殉葬努爾哈赤。

第二次是1643年皇太極死後,他生前仍然沒確定皇位繼承人制度,還是要靠選拔,皇太極的兄弟兒子都有機會當皇帝,當時就形成了以睿親王多爾袞、皇太極長子豪格為中心的兩大陣營的爭奪,兩方都擁有八旗的絕對票語權,都手握重兵,而多爾袞還稍稍佔優勢,雙方已經劍拔弩張了,如果多爾袞執意當皇帝,肯定會兵戎相見,為了穩定局勢,避免雙方殘殺,讓6歲的福臨當皇帝,而多爾袞來輔政,自己依然掌握權利。

豪格,皇太極長子,一輩子沒鬥過皇叔多爾袞,1648年被多爾袞賜死,老婆被多爾袞笑納。

最後一次,也就是多爾袞輔政後,先是當了攝政王,後來晉升為皇叔攝政王,最後晉升為皇父攝政王,成了順治的父親,他不用向皇帝順治跪拜,順治還要向他行禮,多爾袞使用的儀仗規範全以皇帝為標準,國家朝廷大權全由多爾袞說的算,順治只是個傀儡。其實多爾袞是有當皇帝之心的,1648年他當了皇父攝政王后,權力達到頂峰,他清算了當年跟他爭皇位的肅親王豪格,1649年為他生母阿巴亥平怨昭雪,1650年追封為皇后,但4個月後多爾袞騎馬就摔死了,個人猜想多爾袞如果不死,清朝歷史應該會改寫。


圖文繪歷史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當時八旗的勢力是這樣的。

皇太極死後,兩黃旗的大臣堅決擁立豪格為帝。索尼,鰲拜,譚泰,河洛會,剛林,圖賴,錫翰等都是兩黃旗中的死硬份子,甚至在決定帝位的御前會議上這些人陳兵請命,說什麼先帝有一子,必立其一,他非所知也。

豪格執掌正藍旗,但是正藍旗是當年皇太極父子從莽古爾泰,德格類兄弟手裡搶來的。莽古爾泰兄弟對正藍旗旗眾一向不錯,能得到正藍旗的擁護。而皇太極清洗正藍旗的時候,豪格是急先鋒,所以他未必能獲得全旗的擁戴。

鑲藍旗旗主是濟爾哈朗,此人沒有什麼戰功,所以一向威望不孚。只是因為是皇太極的輕信所以執掌本來是阿敏掌握的鑲藍旗。濟爾哈朗此人善於見風使舵,雖然傾向豪格即位,但是看到皇太極死了以後,風向並不完全吹向豪格一邊,所以也是騎牆派,暗中支持豪格。

兩紅旗的大家長是代善,代善的權力慾望比較小,屬於中立派,但是兩紅旗小字輩的幾乎全部支持多爾袞。

多爾袞兄弟執掌兩白旗,兩白旗原本是努爾哈赤自將的兩黃旗,後來皇太極登基後把自將的兩白旗和兩黃旗互換。所以兩白旗比較富庶,實力很強。

應該說皇太極死了以後,各方勢力中,多爾袞是比較佔上風的。兩黃旗的大臣雖然死硬,但是沒有什麼政治眼光,看看順治朝索尼,鰲拜等的施政就知道這些人沒有什麼本事,只是一群有勇無謀的武夫。但是他們的強硬也讓多爾袞意識到如果強行登基,勢必造成八旗的分裂。不利於滿族的統一天下,為了維護滿洲的團結,最終多爾袞選擇狹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


隨便123840952


其實皇位對多爾袞有吸引力,多爾袞在皇太極死後曾經積極的和豪格爭奪過。最後的結局比較折中,就是立了年僅6歲的福臨當了皇帝,多爾袞獲封攝政王,總攬軍政大權,算是大清的實際掌舵人,離皇位真的是隻有一步之遙了。

讓多爾袞放棄皇位的直接原因就是多爾袞想作周公、霍光之類的輔弼之臣。1644年32歲的多爾袞擁年僅六歲的愛新覺羅·福臨入主北京,先後獲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總攬大清的一切軍政大權,已經實際掌控大清。同時多爾袞本人文武全才,從15歲就追隨皇兄皇太極征戰四方,屢立功勳,在軍中有相當的威望。在公元1636年獲封和碩睿親王,已位列當時後金政權六王之第三位,時年24歲。後來皇太極在定製官制時,就把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給了多爾袞。根據他的舉薦,皇太極先後將希福、范文程、鮑承先、剛林等文臣分別升遷。後金政權初期的八衙官制也是根據多爾袞的建議創立。此外,文臣武將的升降、甚至管理各部的王公貴族也要經他之手任命。可見,在皇太極當政之時多爾袞就已經是門生故吏遍佈軍中和朝中了。真的可以說是一呼百應。

多爾袞有同母兄弟三人,其他二人分別是多鐸和阿濟格,此三人皆是能征善戰之人,都掌握軍權。兄弟三人親掌正白和鑲白二旗,其中,正白旗是上三旗之一。在順治三年,多爾袞將皇帝專用的兵符印信搬到自己府中收藏備用,毫無懸念的掌控大清所有兵馬,真的是無冕之王了。順治五年,多爾袞找藉口圈禁了豪格,幾個月後豪格死,多爾袞順勢掌控正藍旗。另外,正紅和鑲紅二旗也在或明或暗的支持多爾袞,此時如果多爾袞廢順治稱帝絕對毫無阻礙,也沒有人能夠阻礙。所以乾隆帝在公元1778年為多爾袞平反時就說,如果多爾袞想造反,沒有人能阻擋。

多爾袞沒有稱帝的另外一個很重要原因就是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東莪。在順治五年,多爾袞已經37歲,在當時這個年齡算是中年了,有妻妾十人,估計他自己也知道自己有兒子的希望很渺茫。如果自己真的登基稱帝了,那麼,多爾袞百年之後他的皇位還得傳給自己的侄子,順治皇帝也是侄子,沒有本質的區別,他也就失去了登基稱帝的動力。

綜合以上幾點原因,多爾袞在離皇位只有一步之遙的時候選擇了一心一意的輔佐年僅六歲的順治皇帝,實為大清開國定基的第一功臣。


九們提督


應該是不愛江山愛美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