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數據分析,怎麼做才能“可執行”

很多同學在工作和麵試時都遇到一個要求:數據的分析要給出“可執行”的建議。“可執行”這仨字難倒了好多人。怎麼才算可執行?我要給銷售一個可執行的建議,所以我要自己去賣幾百萬的貨?我要給內容運營一個可執行的建議,所以我要建議她在標題裡“震驚!”“沸騰!”一下?我平時就會寫:“活躍率低了,要搞高”,該咋辦呀!以上種種問題,今天系統解答一下。


什麼叫可執行


很多做數據的新人,喜歡寫:活躍率低了,建議搞高。這就是典型的“不可執行”的建議。“搞”是一個動詞,光禿禿一個動詞丟出來,別人鐵定問:誰來搞?要搞誰?在哪搞?怎麼搞?搞多少?……一連串連珠炮似的問題。

面對這種疑問,沒有經驗的同學會直接被突突暈掉。可有經驗的同學知道,這裡是有套路的,就是5w2h方法,按這個思路梳理需求,就很容易整明白:到底要具體到哪些細節(如下圖)


數據分析,怎麼做才能“可執行”

然而梳理完成後,又有一個新問題:怎麼從數據裡推導出這些細節呢?這裡要結合具體的例子來講。我們就舉在線教育的例子,假設你是一個在線教育機構數據分析師,雖然全世界都在吹“在線教育2020年要火”可眼前就是光見花錢圈用戶,收入不見提升。領導要求你分析出“可執行”的建議了!咋辦?咱可以這麼做。


第一步:清晰宏觀方向


雖然具體的方案千差萬別。但是歸根溯源,都跟倆個東西有關:

  • 時間緊迫性:需要用多久解決問題
  • 資源豐富性:到底有多少投入

兩者對乾貨方法的影響,如下圖所示。


數據分析,怎麼做才能“可執行”

所以想讓自己的建議可行,首先得保證宏觀上的判斷正確:

  • 這個事是多大的事,要搞到什麼程度才算結束(why)
  • 這個事是不是現在要搞,能預留多久解決?(when)

把這兩個定下來,後邊就能調配資源,才能談細節

我們給的場景是:光見花錢圈用戶,收入不見提升。到底用戶增長,收入增長情況如何?通過趨勢分析法,可以進行初步判斷,比如下邊兩種場景,對應的問題嚴重性,緊迫性就不一樣。


數據分析,怎麼做才能“可執行”

經過趨勢判斷+目標計算,我們可以得出一個大致範圍。比如:

  • 如目前趨勢持續3個月,年度銷售目標將無法達成
  • 想達成目標,以下三個月必須扭轉局面
  • 需要把人均付費做到1000以上
  • 需要至少拉動20000個付費用戶


有個這個測算,我們就對宏觀形勢有了判斷,可以爭取資源,鎖定工作範圍。

注意:很多做數據的同學,在這一步會很糾結。越是做數據的,越想用一個精細的模型來論證未來走勢。經常做項目的人完全不這麼幹,他們反而傾向於簡單的加減乘除算賬,語言表達也很簡單直接:“現在一個月就500萬上下,不做到1000萬任務完不成!!!”

這是因為,這裡測算是為了爭取資源,需要領導們認同。因此:越複雜的方法,反而越容易誤導決策,越容易讓人們把精力放在“數字算的對不對”而不是“這個事到底該不該做”上。越簡單的推算,反而越容易讓不同知識背景、能力層次、認知水平的領導們達成共識。最終推動事情往下做。

所以如果做數據的同學們真想做可執行的建議,一定要控制自己的糾結程度。牢記:“說服別人才是第一目的,達成共識才是最終結果”,千萬別自己陷進細節出不來了。

第二步:落實作戰範圍


明確了方向,鎖定資源以後,可以具體討論該怎麼幹活。這就涉及:

  • 誰來幹?(who)
  • 哪裡幹?(where)
  • 幹誰?(what)

這三個問題。

真想讓項目落地,選中責任人是最重要一環。責任不清楚,事情沒人理。做數據分析的同學們往往缺少這個責任意識,只是泛泛建議:“要推高客單價產品,要加強付費刺激,要做多活躍用戶”。這種建議當然不夠落地了。比如“做多活躍用戶”,既可以讓渠道多拉一些優質客源,也能讓運營多做一些拉活躍活動,還能讓商品管理出一些吸引力商品,幾乎人人工作都和它有關。人人負責就等於人人不負責,所以泛泛而言是無法落地的。

這裡有三個問題,在實際解決時候反而沒那麼複雜,因為企業的組織架構往往和任務是捆綁的。往往鎖定了where或者what的同時就把who一起搞掂了。所以熟悉組織架構,瞭解每個部門對應哪個環節,哪個群體進行工作,非常必要。


數據分析,怎麼做才能“可執行”


在線教育機構,可能組織架構與任務對應如下圖:


數據分析,怎麼做才能“可執行”

因此,對分析而言,這裡最要的是:找到關鍵問題癥結,集中發力。比如原問題:光見用戶多,不見收入漲。可以衍生出若干假設:


  1. 投放問題:用戶本身質量不高,對課程沒有需求
  2. 推廣流程問題:推廣環節多(比如先拉群,聽直播再推付費課),效率低
  3. 運營問題:學生復購低,原本推出來引流的課程無轉化
  4. 課程質量問題:課程吸引力低,競爭力差

之後分別尋找數據,驗證假設推導出核心問題。

注意:這是數據分析師最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沒有之一。因為一般業務部門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都會陷入本位主義,大家相互指責,都想證明自己沒問題。或者大家爭搶資源,都想證明自己的環節最重要。特別在在線教育,這種串行業務邏輯,上下游爭吵更激烈。數據分析師作為第三方角色,可以輸出更有說服力的答案。


第三步:鎖定執行細節


假設在第二步分析中,我們明確了:

  • 首要問題內容產出不佳,對用戶吸引力不夠
  • 次要問題是投放力度不足,需要增加投入
  • 產品本身和競品差異不大,不怕競爭

那麼在第三步,可以聚焦解決“如何設計優秀內容,做好投放”上了。這樣分析建議離落地只差最後一步:建議以何種形式做。

大量數據分析同學都倒在了這一步。往往大家一聽“如何做”就怕了。“我是真不會寫文案啊!”其實完全不需要大家自己寫。站在數據分析角度,關注的不是某個具體idea,而是哪個套路更管用

所謂:方向不對,努力白費。結合數據,找到更好的套路,才是數據分析的作用方式。

想找套路,就要先研究套路。這裡需要數據分析師對常用的業務套路所有了解。比如在線課程,是有常用推廣方式的:


數據分析,怎麼做才能“可執行”

有了分類以後,我們可以對每個分類推廣效果做分析,找到:

  1. VS自身,哪個類型推廣更容易達成效果
  2. VS行業,哪個類型與同業差異最大
  3. VS時間,哪個類型可以持續用


這樣在最後給建議的時候,可以給的非常精準:我們是XX類做的太少,需要加大力度到XX水平就能達成目標。比起空口說“要多做內容引流”,我們在開頭已經計算過具體還欠多少業績,因此完全可以根據每一類引流ROI,推算出花多少錢,達成多少效果。已經給足了時間和經費,後續想再做創意也有了空間。


數據分析,怎麼做才能“可執行”


小結

縱觀整個過程,大家會發現通過數據分析解決可執行問題,是一種從上自下層層遞進的方法。先確保方向正確,再落實到具體責任人,再具體到對象,再看具體操作大類的投入產出,至於最後的創意,能有就有,沒有拉倒。反正給足了時間、費用,只要做到平均水平,也能交差。頗有一種“只要開好了分礦,你平A過去就贏了”的感覺。

當然,這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方法,也是數據分析的短板。從經驗上看,數據分析師做的方案往往傾向於保守,往往缺少創意,這些都是太過理性的後遺症。而實際上商業成功往往不是理性的結果。天才的創意、勇猛的膽識、無敵的運氣、過人的機智、誘人的魅力、不可挑戰的權力,可能都是成功的因素。

然而,數據分析的獨特吸引力也在這裡。你會發現創意、機智、魅力是天生的,權力、運氣可遇不可求的,膽識加在蠢人身上就是災難。唯獨數據分析能力是可以通過學習、訓練、實驗、記錄來不斷提升的。所以基於數據提可行性建議,可能不會被採納,但只會越來越被重視。經濟大潮來了,怎麼都能成功,現在水勢不明的時候,就是數據方法大放異彩了。與大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