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 工程造價的革面行動:只因BIM太狠

工程造價的革面行動:只因BIM太狠

最近幾年,大家都在說BIM;如果從BIM作為模型的角度來說,BIM有兩個大招:

  一是模型集成建築全生命週期各階段、各專業信息;

  二是模型作為平臺支持多專業、多人協作。

  那麼問題來了:你說我做工程造價的,BIM跟我有幾多關係?

  這,真是個好問題。首先,我們得認識到一點;計算機和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還有思維方式。擴散後就是,如果說是一個新鮮事物的出現具有革命意義的話;無外乎,改變參與其中人的思維和工作方式。

  造價員現在是怎麼工作的?圖紙、扒量;計算機,算量?

  一、思維模式的轉變:數字造價思維轉為模型造價思維。

  現在的你:

  1. 項目在可研階段時,從歷史積累的指標庫中篩選出與現有項目相似的歷史指標數據與可行性研究報告做項目估算。

  2. 設計階段,用初步施工圖得到一個設計概算。

  3. 到招投標階段,運用詳細施工CAD圖導入算量軟件中;分別算量和計價,然後得到施工圖預算。

  4. 到施工階段記錄過程中發生的變更、價差與索賠,通過對預算的調整得到結算與決算的造價。

  BIM來了以後:

  1. 在設計階段,就建立一個標準的建築模型。

  2. 到招投標階段時,造價工程師們將工程造價信息錄入模型中;得到模型工程量和造價,從而生成施工圖預算。

  3. 到施工階段,通過對模型數據和信息的維護得到結算、決算造價與真實指標信息。

  4. 到工程完工後,模型中的標準部分可分別保存到指標模型庫中;為,以後類似的項目造價複用與參考。

  怎樣,你會有被替代的感覺嗎?

  二、工作方式的轉變:單機的軟件單專業,轉變為平臺多人協作。

  現在的你:

  1.估算與概算,用Excel作為工具。

  2.在招投標階段做施工圖預算的時候才使用算量、造價軟件,使用流程也極為不方便。

  3.沒有一個統一的平臺,各個專業的造價人員協作幾乎都是通過模型的導入導出來實現的;有時,甚至各自建模。

  4.若有問題更是需要記錄在文檔中,用其他方式進行溝通確認,極為不便。

  BIM來了以後:

  1.基於BIM的建築模型,將會以一個平臺的形式出現。

  2.集成多專業的造價信息。

  3.造價工程師在這個平臺中,錄入各自專業的造價信息。

  4.問題與記錄也以模型為基礎,在平臺上進行溝通。

  5.減少重複建模以及溝通和確認問題,所耗費的大量時間。

  工程造價BIM趨勢,您準備好了嗎?

  建立起模型化思維方式,平臺化協作方式;接下來,如何在造價軟件應用中去解決這兩個方面的問題,是造價軟件行業都必須深入探究的課題。讓我們張開雙手,去擁抱BIM吧!

好了,就先介紹這麼多,不明之處或者想了解更多資訊,可關注我們公眾號,也可以後臺留言,一定給你滿意解答,歡迎交流,因為你在,所以我在。

如有雷同,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