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 汉成帝之死:如何看待命运?

汉成帝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二月壬子日,丞相翟方进逝世,而他的死居然和一种天象有关。

原来,当时出现了一种天象,叫做“荧惑守心”,也就是火星进入了心宿区。在古人的认知里,心宿区对应着地上的明堂,明堂是皇帝发号施令的地方,而火星又被认为是祸星,因此在古人的认知里,“荧惑守心”往往意味着皇帝将有灾难。

汉成帝之死:如何看待命运?

当时有一个叫做李寻的人,他对丞相翟方进说,“灾变迫切,大责日加,安得但保斥逐之戮!”,出现这样一种不吉利的天象,说明国家这几年的政令出现了问题,如果灾祸降到皇帝身上,皇帝肯定对你这个丞相十分不满,怪罪你没有把事情做好,到时候等待着你的或许就是死罪了。

翟方进听了很着急,李寻就给他出主意,“阖府三百馀人,唯君侯择其中,与尽节转凶”,丞相府里上上下下有三百多个僚属,你从这三百多人中挑选出一个,通过某种手段把灾祸移到那个人身上,如果皇帝谴责你,你就让他来替你受难。

就在翟方进犹豫不决的时候,皇帝派的使者来了,通知他去宫中面谈。原来汉成帝身边有一个十分善于观察天象的人,叫做贲丽,他也看出了“荧惑守心”,于是就给皇帝出主意,“言大臣宜当之”,皇帝的身份是何等尊贵,所以如果要找一个人来顶罪的话,这个人的地位也要相当高,最合适的就是丞相。


汉成帝之死:如何看待命运?

因此皇帝就让翟方进自行了断,希望用他的死来抵挡上天的谴责。《资治通鉴》记载,翟方进回到家后,还没开始准备,皇帝又派使者来了,指责他“政事不治,灾害并臻,百姓穷困”。听了这一番说辞之后,翟方进当天就自杀了。翟方进死后,汉成帝一方面封锁了消息,避免世人知道翟方进是替自己而死;另一方面亲自前去吊唁,把翟方进的葬礼办的风风光光。

但是,三月,“丙戌,帝崩于未央宫”,在翟方进自杀后的35天,汉成帝还是驾崩了。

对于这件事,司马光是这么评论的。他说,“天命不慆,不贰其命,福祸之至,安可移乎?”,天命根本就不是想改就能改得了的,福祸之事,也绝不是可以轻易转移的。


汉成帝之死:如何看待命运?

紧接着,司马光又举了两个春秋时期的例子,《左传》中记载,楚国的楚昭王也曾遇到过异象,当时天空中的云彩就像赤色的鸟一样,环绕着太阳飞翔,整整持续了三天。有人就对他说,这种天象预示着楚昭王身上将有灾难,如果想要避开这个灾难,就需要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衔,相当于宰相)来替他受罪,楚昭王回答说,“除腹心之疾,而置诸股肱,何益?不谷不有大过,天其夭诸?”把我的灾祸移到我的官员身上,就好比把心腹之间的疾病去掉,而放在大腿胳臂上,这有什么益处?再者说,我没有重大的过错,上天能让我夭折吗?

类似的,《史记》当中记载,宋景公也曾遇到过“荧惑守心”的灾象,当时的星官子韦就给他出主意,让他把灾祸移到官员身上,宋景公回答,这些官员是我的股肱,我怎么能这么做呢?子韦又说,你也可以把灾祸移给数十个百姓。宋景公觉得这更无理,他说,我的国家之所以能够存在,依靠的就是这些百姓,我不可能把灾祸转移给他们。最后,子韦又想出一个办法,“可移于岁”,可以以今年农业欠收为代价,免去灾难,宋景公认为这还是间接加害百姓们。


汉成帝之死:如何看待命运?

子韦觉得宋景公是个有德行的人,于是就对他说,“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天虽然很高,但它听得到我们的对话,我给你出了三个主意,你都拒绝了,老天不会把灾难降到你这样有德之人的身上。

司马光讲完这两个典故之后,又说,“藉其灾可移,仁君犹不忍为,况不可乎?”

退一步讲,假如这个灾难真的可以转移给别人,真正的仁君也是不肯做这样的事的。反观汉成帝,企图让翟方进来替自己挡灾,这是“诬天”;“隐其诛而厚其葬”,隐晦地让翟方进自杀,又给他丰厚的葬礼待遇,不告诉人们事实的真相,这是“诬人”,所以“孝成欲诬天、人而卒无所益,可谓不知命矣”,汉成帝想要欺骗上天和百姓,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只能说他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命。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反讽意义的故事,那么,从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汉成帝之死:如何看待命运?

第一,如果有人真的相信所谓的命,那就要知道,天的威力不是靠人的这些小伎俩可以窥探,可以改变的。“逆料天意,妄惜天命”是对待命的错误态度,既然是天命,就一定有需要你去承担的东西,《论语》中说,“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所有到你面前来的事情,你都能勇敢地承担起来,这才是所谓的“知命”。但是,“知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看待生命,《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命无定论,如果想要改善自己的生活,唯一可以改变的是自己的修为,唯一可以依靠的是自己的努力。

第二,“国学热”兴起之后,很多人都在学习传统文化,但任何东西有了商业价值以后,就难免有一些功利性的导向,在这个过程中,伪国学也就出现了。有些人学国学,目的并不是学习经典、修为自己,而是希望通过一些投机取巧的方法来改善自己的生活,算命、看相、打卦,等等等等。这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心态,而坦白讲,不通过努力就改善自己的人生,是绝对不可能的。


汉成帝之死:如何看待命运?

我们的传统精粗并存,有精华也有糟粕,这一类东西就属于典型的糟粕,古人早就已经批判过,中国古代的伟人,尤其是伟大的思想家,是没有人会把这一套内容作为传统思想的核心价值的。汉成帝试图把灾祸移给宰相翟方进,最后自己也还是没有躲过这一关,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所以,或许我们能够从汉成帝的故事中领悟到更加深刻的人生道理,能够拥有更积极、更正确的人生态度,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清楚,什么才是我们传统国学当中的精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