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如果是想探尋一句話的本意,特別是古人的名言,最好是連著上下文一起來理解。

《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樊遲問智於孔子。孔子說:老老實實為百姓服務,別搞神神鬼鬼那一套,就是為官之智。

這個思想和我們當代為官的口號非常契合啊,孔老夫子到底是聖人。

這裡的“敬鬼神而遠之”,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應該是指各種神鬼祭祀。儒家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周室禮教下行成為一個學派,也就是說這就是儒家的飯碗。為什麼孔子卻提出“遠之”呢?因為發展到孔子的時候,儒家學派已經成型並脫離了各種禮儀祭祀這種行業,已經形成了尊天地,盡人事的指導思想。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孔聖

原始崇拜發源於矇昧。其實商朝時期,中原大地和印度差不多,遍地都是神鬼,原始崇拜極其發達。但是周朝統治者對神鬼不怎麼感興趣,他們更在意的就是人事——也就是儒家思想的起源。而且王權崛起,慢慢地把神權降低,直到漢儒董仲舒的“君權神授”形成,中華幾千年就再也沒有過神權與皇權並駕齊驅的機會。都是當權者王,佛教也好,道教也好,當個“國師”就已經是最高目標。

輕神鬼的思想,在於儒家作為一個經世致用的出仕學派,不可能也不會讓神鬼之類的東西擋住自己服務天下和皇權的腳步。東漢時期的“讖緯學”算是走偏了一步,馬上就扯回來了。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神鬼

所以我們又稱春秋時期是樸素唯物主義盛行的歷史時期。但是,由於生產力的低下和科學的落後,還是有太多的不能解釋的現象,所以由矇昧而生的各種信仰一直都根深蒂固。

孔子的學說重在人事,作為不在乎鬼神的學科,又沒有理論證據來證明鬼神的不存在,也並不想得罪。

若有鬼神,死後有知,才是儒家敬天敬祖宗的基礎,若無鬼神,死後無知,還有什麼可以讓世間的人害怕而行孝道?所以這個東西本身也有矛盾,孔子的解決方法就是不予考慮,拒絕討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是其名言。不僅不“事鬼”,甚至還回避談鬼,他說:“不知生,焉知死?”

所以,“敬鬼神而遠之”是孔子對神鬼論的一種妥協處理方法。

孔子曰:敬鬼神而遠之

西王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