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一代战神霍去病,为什么敢在皇家猎场射杀李敢?

历史一书生


霍去病之所以射杀李广的儿子李敢,是因为汉武帝时期李广与卫青的恩怨所致。我是豆包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问题。

李广是武将世家,是秦代著名将领李信的后人,早年间他和堂弟李蔡一起从军,并在汉景帝平灭七国之乱时就已经成名,与后来汉武帝的小舅子大将军卫青相比,是早就已经成名,而且是凭借着一刀一剑砍出来的功名。可是李广这个人比较耿直,说话直接,做事情也不会拐弯,又没有卫青这么硬的关系,所以李广一直难以封侯,后来甚至他的堂弟李蔡都封侯,位列三公成为丞相了,他只是一个没有封侯的将军。

飞将军李广一生比较倒霉

李广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是李当户(李陵的亲爹),二儿子李椒,三儿子是李敢,其中李当户和李椒死得比较早,只有李敢一直跟随父亲李广身边,与匈奴作战,那么李广和卫青的之间的恩怨是怎么来的呢?

很早就成名的李广,一直在西汉的北方边境担任守将,与匈奴作战。但是总体上此时汉军以防守为主,李广的战绩也基本上在防守中以及与匈奴的小规模战斗中产生的,在一次李广亲自率军的小规模反击匈奴过程中,李广被匈奴击败,仅以身免。此后李广甚至被罢官。西汉大规模后,李广又被重新征召,在大将军卫青的指挥下,参与对匈奴作战。

大将军卫青是靠外戚上位的

李广对于封侯的渴望是炽烈的,而耿直的李广封侯的必经之路只有军功,但是在一次卫青组织大规模进攻匈奴的会战中,李广与因通西域被封侯的张骞一路进攻匈奴,对草原地形熟悉的张骞,却莫名其妙的迟到了,结果李广只得单独匈奴作战,结果可想而知,李广虽然力战,但是人单势孤,这一路汉军没有取得什么战果,而且损失惨重,战后张骞也因此被判处死刑(后来交钱免死),李广也就混个功过相抵。

又一次与封侯失之交臂的李广是痛苦的,直到汉武帝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汉军再次组织对匈奴的大规模进攻,已经60多岁的李广还要求参战,拗不过李广的汉武帝只得允许,但是偷偷的给卫青下令不得让李广作为前军,因为李广的岁数有点大。进攻开始前,汉军抓获了匈奴俘虏知道单于的具体地点,于是卫青开始点将,部署作战行动,在当时来说卫青可以让李广作为前军,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卫青还是遵守汉武帝的旨意让李广领右路军,对单于迂回包抄。其实卫青如此部署是有私心的,因为当时曾经救过卫青性命的公孙敖也在军中,此前因为公孙敖在一次作战中失败,失掉了侯爵,此次卫青就想让公孙敖为前军,获得功劳重新封侯,因此就没有让李广为前军,李广因此愤愤不平,对卫青很不满意。

汉军出击匈奴

整个进攻开始以后,李广率领的右路军十分倒霉的遇到风沙迷路了,结果没有如期抵达战场,等李广赶到的时候,单于已经逃走。卫青就派出长史来责问李广为何迟到,李广回复说“都是我李广一个人的责任,跟我手下无关。我会自己和跟皇帝说”。结果汉军在返回途中,李广就自杀了。

而这一切都被常年追随在父亲身边的李敢看在心里,于是他也深恨卫青。有一次李敢遇到卫青,甚至揍了卫青一顿,要知道卫青当时可是位高权重的大司马、大将军。不过可能卫青也心里有愧,被李敢揍了一顿的事情,卫青很大度的没有追究。不过这可以惹恼了富二代霍去病,卫青是霍去病的亲舅舅,汉武帝是霍去病的亲姨夫,而且霍去病在此前的汉匈大战中,深入漠北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万户侯),大司马骠骑将军,正是少年得志,人生如日中天的时候,汉武帝特别宠爱霍去病,甚至霍去病死后,遭遇到“巫蛊之祸”卫家亲族全部失势的情况下,当年被霍去病带入长安的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仍旧得到汉武帝的绝对信任,并成为汉武帝死时安排的最重要的顾命大臣,所以李敢揍了卫青,惹恼了这位冠军侯霍去病后,后果非常严重。

后来汉武帝在皇家猎场狩猎时,李敢(此时也已经受封关中侯)被霍去病一箭射死,而如此严重恶意打击报复的事件,汉武帝则选择了大事化小、息事宁人的态度,他以李敢在狩猎的过程中被鹿顶死为结论,草草的就处理了该事件。

骄傲的霍去病恃宠而骄射杀李敢

李敢被射杀的事情发生在李广自杀后一年的公元前118年,而一年后的公元前117年一代少年将军霍去病也病死在长安,年仅24岁。


大东北的小豆包


霍去病的事包括他的上台和死亡,恐怕都牵涉到汉武朝内的旧派新派、对匈奴主战主和的斗争。对于将门之后的李敢,曾是卫霍的老师辈,又是霍去病攻打匈奴的属下,两人的关系更是微妙,霍去病在大庭广众之下,射暗箭杀死李敢,既是为舅父卫青报仇,也是新秀向老派将领的挑战,或可看作对武帝坚持对匈奴用兵态度的支持,射杀李敢应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霍去病与李敢先有交集,应该是两派。刘彻继续其祖父汉文帝上苑练兵的传统,以身边群小新贵为中坚,搜罗匈奴习俗和战法,了解敌人详细,韩嫣就以祖上曾居匈奴而得到武帝的另外青睐。(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又让朝中熟悉匈奴的将领随侍身边讲解战阵兵法之类,李广三个儿子包括他就曾为武帝和新贵们上课“广子三人,曰当户、椒、敢,为郎”,期间发生一件事,武帝与宠臣们亲密无间,狎戏无度,李广的长子李当户即李陵的父亲看不过眼,认为韩嫣无礼犯上,当着武帝的面抓住韩嫣一顿痛打“当户击嫣,嫣走”。


这是朝臣对韩嫣与卫霍这些凭裙带关系上位的人一种固有的轻视,就算卫青霍去病后来立了大功,依然摆脱不了这种出身上的缺陷,长期受人诟病。而对于宿将及战士们入宫为郎教导诸宠臣兵法战阵,诸如李当户这些人心中应该是不以为然的,只是皇命难违,勉力完成。这群人形成二派不足为怪。李广长子二子皆早死,未能活到汉军大举反攻匈奴时候,没有出塞立功的机会。而李敢却有幸参与,在霍去病麾下立功,封关内侯。(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汉武帝对匈奴用兵,采用了新的战略战术,摒弃战车的运用,而采用了以骑兵对骑兵,以步兵遏骑兵,迂回穿插创造突破机会的战术。表现在卫青身上则多是以步兵阻断对方骑兵奔跑速度,分割后再各自吃掉。霍去病在此基础上更上层楼,直接以骑兵碰骑兵,只是比匈奴多了一道冲击,在没有马蹬的情况下,骑兵正面冲杀死伤率极大,没有严苛的军纪难以做到。这些战法和老派的固守反攻大不相同,但卫霍二人使用之后,效果明显。李广的多次失利,包括最后的迷路,正是老派将领无法使用新战术一个缩影,导致不堪讯问,李广自杀。(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李广自杀是意外,但李敢认为卫青难辞其疚,在当面质问的时候还打了卫青,卫青也不追究。霍去病得知后,旧怒新仇一块算,在武帝组织甘泉宫打猎大会时,放暗箭射死李敢。武帝因为霍去病的战功“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更可能不想引发朝中新老派之争,影响政局,对外宣称李敢打猎时触鹿角而死,把这件事遮掩过去。霍去病的行为,放在为亲报仇大行其道的汉朝初,并不是特例,官家也对这种风气也持正面态度,如李广借酒劲杀死灞陵尉后,武帝不怪罪下诏说“报恩复仇,朕之所望于将军也。复何疑哉”,肯定快意恩仇,这应是霍去病射杀李敢的主要依仗。


南方鹏


霍去病年方24,血气方刚。年纪虽小,但已立下奇功,官至骠骑大将军。手下李敢以为父亲李广之死是卫青造成的,上门去报复,卫青知道李敢误会了自己,所以让他出出气就好,没想到让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可不惯病,李敢是自己手下,竟敢去找自己舅舅的麻烦,怒不可遏,追上李敢,就要收拾他,这李敢也是虎,拒不认错。霍去病怒火中烧将李敢杀死。

年轻的霍去病勇冠全军,但也因为年轻没能压住怒火而杀了李敢。不久后,年轻的霍去病,因病英年早逝!


321梦回历史


要说清楚霍去病为什么敢在皇家猎场射杀李敢。

必须要说一下汉代的社会风俗,即著名的血亲复仇理论。

在先秦一直到汉代的儒家思想中,“以直报怨”乃至血亲复仇与仇杀,都有着很深的文化“底蕴”。在《周礼·地官·调人》中就有:“父之雠辟诸海外,则得与共戴天。此不共戴天者,谓孝子之心不许共雠人戴天,必杀之乃止。”

至于汉代儒家的公羊学派,也主张大报复理论。按公羊学派的典籍中,在《春秋》一经中,凡有复仇之事,孔子必大书特书,以张复仇之义。口号是“九世犹可以复仇乎?虽百世可也。”看到没有,什么“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都是小CASE。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接了仇,必须要报复,十年、九世、一百世都要报复!当时的中国人就是这么猛!

至于仇恨,当然是父母兄弟之仇为最高!如《孟子·尽心下》“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间也。”《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周礼·地官·调人》“父之仇,辟诸海外则得与共戴天,此不共戴天者,谓孝子之心不许共仇人戴天,必杀之乃止。”《礼记·檀弓》“子夏问于孔子日:‘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日:‘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七女复仇”,七个女孩子为了替父报仇,竟然手持武器突袭咸阳令,把首都市长给当街宰了!

还有“崔瑗兄为人所害,手刃报仇,亡去。魏朗兄亦为人所害,朗白日操刀杀其人于县中。苏谦为司隶校尉李膺案罪死狱中,谦子不韦与宾客掘地道至膺寝室,值膺如厕,乃杀其妾与子,又疾驰至膺父墓,掘得其父头以祭父。”

……

“何颐有友虞纬高,父仇未报而病将死,泣诉于颐,颐即为复仇,以头祭其父墓。郅恽有友董子张,父为人所杀,子张病且死,对恽欷不能言,恽曰:‘子以父仇未报也。’乃将宾客杀其人,以头示子张,子张见而气绝。”

再看霍去病跟李敢的矛盾与仇恨。

一切的原因是由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广在汉帝国与匈奴的决战中,又双叒叕迷路了,结果贻误了战机。于是卫青派长史招李广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解释说明迷路原因,以便他上报军情给汉武帝。结果李广因为这事羞愤难当,自尽了。

说实话,如果不是攻击匈奴侧翼的李广和赵其食两位将军迷了路,完全错过了战斗。他们就应该在卫青击败匈奴主力之后进行追击时,出现在匈奴单于伊稚斜的侧背方。那样匈奴主力必然被全歼。汉帝国直接就能取得对匈奴人的彻底胜利,而不是继续打个几百年……所以李广自尽,可能是作为一位名将没能实现这次伟大胜利的羞愧和绝望。

但是李广的儿子李敢却将李广的死归咎于卫青,所以“乃击伤大将军”,打伤了卫青。这事其实是李敢没道理,但卫青把这事忍下来了。

可霍去病知道后,自然不会答应。因为看霍去病的生平,卫青这个舅舅对于他是相当于父亲一样的存在。

按汉代人的风俗,李敢想为父报仇,霍去病自然也要为舅舅报仇。更别说,确实是李敢做得不对。

而为什么要在皇家猎场射杀李敢?

因为李敢真的很能打,“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广军士皆恐,广乃使其子敢往驰之。敢独与数十骑驰,直贯胡骑,出其左右而还,告广曰:“胡虏易与耳。”这样的猛将,明着去杀,未必能成功。而且也会被汉武帝以及卫青所阻止。所以霍去病需要找到一个能保证一击干掉李敢的机会。而打猎时大家都拿弓箭,机会最好了。所以霍去病选择在猎场杀死了李敢。

其实这就是汉代人的思维。父兄之仇,不同戴天。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报仇,只要能弄死仇人,怎么都可以。至于弄死仇人会有什么后果?先不管,反正先弄死仇人再说!


这里多说一句,要理解汉代人的行为,要从汉代人的思维进行分析。拿现代人的思维去理解两千多年前汉代人的想法,肯定不靠谱啊!


冷兵器研究所


这个问题有陷井!问的是为什么敢在皇家猎场射杀李敢,而不是为什么要杀李敢。所以认真审题还是必须的。

霍去病之所以敢射杀李敢,一方面是因为年轻气盛,更多的是他仗着汉武帝的宠爱,他认为射杀区区一个李敢,汉武帝不会把他怎么样。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敢是老三。大家都知道汉朝的“飞将军”李广,有首诗是这么写他的: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入石棱中”。

说明李广的箭法是多么的高超! 可是李广这个人,名是不太好。所谓“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一辈子的梦想就是靠军功封侯,可一辈子都没实现这个梦想。眼看都六十出头了,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

李广:


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卫青带兵和匈奴打仗,李广一想,这是自己封侯的最后机会了,所以几次向汉武帝上表,请求参与作战。

武帝说你都这么大年纪了,在家养养老,逗逗孙子不好吗?李广执意要去,武帝没办法,就同意了。去之前武帝特意偷偷的嘱咐卫青,说李广年纪大了,不能让他与单于正面接战,以免失利。

卫青:

卫青于是把老头安排在右边侧翼,不让他当先锋。也有人说卫青是想让公孙敖立功,所以不让李广在前面。李广虽然不高兴,但没办法,只能从命。

结果本该在右边包抄的李广,在沙漠里面迷了路,没赶上这一仗,因此被匈奴单于跑掉了。卫青就派人去求解释,老头认为我都这么大把年纪了,不能接受小吏们的侮辱,就拨刀自杀了。

霍去病:

应该说老头子自杀这档子事,跟主将能有多少关系呢?做为主帅,没有治你贻误军机的罪,只是质问一下原因,你自己自杀了怪谁?但李敢把他老爸的死这个账,记在了卫青身上,居然在一次聚会上,殴打卫青,差点没把卫青打死。

这事要搁别人身上肯定不会放过,但卫青一向做人低调,居然忍了下来,没把李敢怎么着。 这件事毕竟是特大八卦新闻,很快传到霍去病耳朵里去了。

霍去病是谁?他是卫青的外甥啊,正是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时候,而且他又受到姨夫汉武帝的宠爱,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找机会报这个仇,为舅舅出这口气。

所以,当汉武帝带着他们在甘泉宫狩猎时,霍去病乘机一箭射死了李敢。 这是酝酿已久的谋杀,还是一个突发事件,现在已经搞不清楚了。但人已经死了,怎么办? 还是姨夫够意思,汉武帝出面调停,说这事纯属意外,是霍去病射歪了,不小心射中了李敢的。

既然皇帝出面这样说了,李家人也没办法啊,只能是不了了之呗。 李敢的儿子叫李禹,虽然后来得到太子刘剧的喜爱,躲过了李陵投降的牵连,但后来在巫蛊之祸中被杀。老李家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刚日读史


一切皆因李广而起。

李广出生于骑射世家,年少时便弓马娴熟,从军后,与匈奴作战时异常勇猛,每每冲锋在前,立功无数,逐步被提拔为任骑郎将。他算是年少成名。



但成名太早,真的不是好事。步子迈的太大,灵魂会追不上。年少成名者,往往自视甚高,自我要求非常严格,一旦遭遇失败,往往变本加厉,会想方设法的证明自己,目标如果还是无法企及,就容易孤注一掷,走向极端。

李广性格巨大缺陷就是过于偏执。

李广射箭技能非常了得,常常箭无虚发,下属无不佩服。但下属的称颂,反倒让他骑虎难下,每次都想提升命中率。为了神射手的虚名,常常敌人临近时,他才肯射箭,命中率确实提高了,但也多次让他深陷危险之中。



李广好虚名,还曾为面子杀人。李广被贬为庶人后,有一天,和朋友外出打猎,晚上在野外喝了点酒,回来的稍晚。回来到了霸陵亭,亭尉不让李广通过,随从说了句“这是前任李将军。”没想到,亭尉丝毫不给面子,怼了一句“现任将军都不给过,别说前任的了!”李广因此怀恨在心,后来他被重新启用时,就借故杀掉了亭尉。

李广自视甚高,他觉得,凭他的资历,他的成就,封个侯应该没问题,何况自己的下级很多都封侯了。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活了大半辈子的他,还是看不开。他偏要追求这些虚名,就算放弃生命也在所不惜!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漠北之战,决定给匈奴致命一击。汉武帝起先并不想让老迈的李广参与,但经不起李广再三请求,答应了。



临行前,汉武帝叮嘱担任总指挥的卫青,不要让李广正面对敌,因为李广命不好,经常失败。后来,卫青探到敌人驻地,就将李广派到东路出击,迂回包抄匈奴。

李广认为迂回绕远,就失掉了正面对敌的机会,于是坚持让卫青更改调令,卫青不许。李广愤恨而去。后来,李广果真迷了路。

而卫青最后也没有捉住匈奴首脑单于,带兵南归时,恰好遇到了姗姗来迟的李广大军。于是派人送去水果、酒等前往慰问,顺便询问迷路情况。李广没有搭理。卫青又迅速派长史前往质问李广下属。



李广郁闷已极。他感觉受到了侮辱,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遂拔剑自刎。

其实李广之死,更多的在他自己。当然,卫青也起了间接作用,因此十分自责。

后来,李广儿子李敢知道以后,怒不可遏,遂找卫青理论,并挥拳打了卫青。卫青忍住了,不想让事情闹大。

不曾想,这件事让霍去病知道了,年轻气盛的他愤愤不平,决定替舅舅报仇。于是,借外出打猎之机,蓄意射死了李敢。



此时的汉武帝倚重霍去病,就将这件事瞒下来了!


一半秋色


平心而论,若是就军事能力而言,李广和李敢这对父子,倒也不逊于卫青和霍去病这对舅甥。可是,武将打仗除了军事才能以外,还有许多决定胜负的因素,也正因如此,历史上才会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说法。而李广之子李敢,则是惨死于少年战神霍去病之手。

古往今来,无论存心与否,选边站队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争功也是武将中常见的行为。说起李敢之死,还得从他父亲李广的悲情人生讲起。

李广原是汉代名将,在抵御匈奴的战争中也算是九死一生。不过,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将领始终未能取得骄人的战绩,甚至在领兵与卫青会师的过程中因遇到风沙而迷路,延误了时间。结果,多年郁郁不得志的李广,在失去立功的机会后,因激愤而自尽。

眼见父亲一生兢兢业业,最后死的稀里糊涂,李敢便将这股子怒火发泄到了卫青身上。李敢觉得,卫青对李广的责备有些严重,甚至认为这是一场不公正的责罚,而自己的父亲之所以自尽,在很大程度上与卫青的发难有关。所以,年少气盛的李敢,揍了位高权重的卫青。

卫青被揍后,并没有追究。卫青为何不处罚李敢,已经很难说清,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自己也觉得李广死的可惜。所以,卫青并没有为难李广的儿子李敢。

然而,看到自己的舅舅被李敢揍了一顿,当时最为得宠的霍去病却火气很大。就这样,在一次狩猎行动中,霍去病将自己的箭对准了李敢。在皇家猎场里,霍去病在众目睽睽之下杀了李敢。

李敢是当时的名将,而且也取得过不少战功。可是,比起后台更硬、声明更大的霍去病,李敢却犹如砧板上的鱼肉,不仅任人宰割,而且死的不清不楚。惨案发生后,汉武帝并未追究,而是随便找了个借口,说李敢是在狩猎过程中意外而死。

霍去病杀李敢,显然是私人恩怨升级后的一场惨案。不过,与卫青、李广等人相比,霍去病着实太过张扬,他杀李敢多少也有忌惮对方日后因功得宠的考虑。尽管提及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多半要颂扬卫青和霍去病,可就人品而言,霍去病着实算不上一个完人。


史海烂柯人


有关霍去病这个人,其实说句实话,我个人对他是没什么好感的。因为他的个人品质,说好听点叫孤傲,说难听点就叫公子气太重。

对于霍去病的私德,《汉书》和《史记》写得都不多,而且基本相同,我在这里摘录出来: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往。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这段记录,主要说的就是这么几件事:

1、霍去病话很少,而且比较敢想敢干;

2、汉武帝想教他兵法,他不学;

3、皇帝要赐给他大宅子,他不要;

4、霍去病出征的时候不体恤士卒,自己锦衣玉食,士兵快饿死了。

喜欢霍去病的,认为这是他很酷、敢于破旧、淡泊名利的表现(最后一点我实在没法洗)。但是如果换个角度呢?

话少还敢干,不就是人狠话不多?

不学兵法,不就是不学无术?

不要大宅子是吗?我给你再翻一段史料:

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汉书-卫青霍去病传》

至于不体恤士兵,我就啥也不多说了,这一点谁也没法子洗白。

综合这四点,说实话,我很怀疑霍去病的战功。毕竟,一个连手底下士兵都不体恤的将领,能有几个当兵的心甘情愿为他卖命?就算打赢了,也不过就是一个纨绔子弟打群架打赢了罢了!

至于李广的儿子李敢之死,史料是这么记录的(由于《史记》和《汉书》基本相同,因此也选择《汉书》):

敢以校尉从票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旗鼓,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
顷之,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票骑将军去病怨敢伤青,射杀敢。

史书写的是霍去病因为李敢伤了他舅舅霍去病而出手射杀了李敢,这个有可能,但不一定全对。

对霍去病这么个纨绔子弟来说,舅舅被人打伤是肯定要报复的,这说得通的。而李敢呢?在他手底下混的时候能夺掉左贤王的旗鼓,这说明李敢是干掉了左贤王的指挥部的。对于这样一个下属来说,霍去病能容得下他吗?

未必。毕竟霍去病虽然年轻,但也不是没有培植自己的势力,那些不跟卫青混来投他的马上就有官爵的就是明证。

实际上,就连捧他的刘彻对霍去病后来也没什么好态度。霍去病死后不久,其独子也夭折,刘彻没有让别人袭封冠军侯,而是直接撤藩了事。

所以,霍去病这所谓“一代战神”的头衔,有多少水分,这个人又值不值得人喜欢,都不好说。



青言论史


霍去病之所以敢在皇家猎场杀李敢,是因为他知道自己深受汉武帝的喜爱。他明白杀了李敢汉武帝也不会把他怎么样。

要知道李敢那可是立过战功的人,他还因为打匈奴有功,被汉武帝封为了侯。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杀人都是要偿命的,更何况是杀一个对于国家立有功的侯了。

但是,霍去病杀了李敢之后,汉武帝却没有处罚霍去病。可见,汉武帝对霍去病的宠爱简直到了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地步。

那么霍去病为什么要杀李敢,李敢又是谁呢?

大家都知道汉朝有一个名将叫李广,李敢就是李广的儿子。

李广的一生是不幸的,毕竟他历经三朝,为大汉立下过很多大的功劳,但是,他一直都没有被封侯。

这是李广一生之中最大的耻辱,他想在最后一次出征的时候立功,他明白只有立功,自己才有可能被封侯。

因为当时的李广已经有六十多岁了,他若是再不立功的话,也就意味着他这一辈子,可能也就这样了,封侯对他来说永远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梦。

但是,很遗憾的是,他在最后一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的时候,他又迷了路,误了和卫青混合的期限。

等到他和大将军卫青混合的时候,匈奴单于早就被大将军卫青给打跑了。

卫青想了解一下,为什么李广误了和自己混合的期限,以至于让匈奴单于逃跑了,所以他就派了一个无名小卒来问李广。

李广再怎么说也是个战功赫赫的老将,他觉得一个刀笔小吏,是没有资格向自己问责的,所以他拒不回答。

不过这样总不是办法,李广还是主动的到了卫青的大帐中,告诉了大将军卫青,他自己为什么会误了期限?

说完这些之后,李广回到自己的大帐中,就自杀了。

对于李广的儿子李敢来说,李广的死,大将军卫青肯定是有责任的。所以,他就想找机会报复一下卫青。

结果在一次汉武帝带着他们打猎的时候,李敢趁着卫青不注意,就给了卫青一箭,还好这一箭射的不重,卫青只是受了伤。

要知道卫青那可是霍去病的舅舅,李敢作为霍去病的手下,他竟然敢伤霍去病的舅舅。

霍去病怎么可能轻易饶恕他呢?

霍去病知道卫青是被李敢伤害之后,他也是选择了在一次给汉武帝打猎的时候,向李敢射去了致命的一箭。

正是这一箭射中了李敢的要害,让李敢直接殒命了。

汉武帝知道霍去病杀了李敢之后,也觉得霍去病这件事做的太不妥当了。

但是,事已至此,已经无法挽回了。

为了保住霍去病,汉武帝只能向李敢的当家人说谎,说李敢是不小心出了意外事故,导致死亡的。

你说皇帝都这样说了,作为家属的李敢的家人,明知道李敢是被人杀死的,但是,他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最后这件事只能这样不了了之了。

这就是霍去病为何敢射杀李敢的缘由。


史学达人


霍去病为卫青出头的行为。

李敢是李广三子,曾随父,霍去病出征漠北,战功显赫,被赐爵关内侯。

但李敢得知李广之死和卫青有脱不了的关系后,打伤卫青。卫青没有将此事张扬,但霍去病得知后,趁在甘泉宫狩猎之际,射杀李敢。

当时霍去病正备受汉武帝宠信,因此包庇其罪,对外宣称李敢是在狩猎时被鹿撞死。

从正面角度来看,是霍去病仗着汉武帝宠信,公报私仇。

但从负面角度来看,汉武帝关心李敢打伤卫青吗?其实未必。

但霍去病射杀李敢后,李敢爵位关内侯,地位尊贵,对于射杀这样的重臣,朝中无一人敢提出质疑,可见霍家、卫家在朝中势力之大。

权臣自古是皇帝所忌讳的,相比汉武帝包庇霍去病也是无奈之举,多少也为日后汉武帝对卫家的打击埋下伏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