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5 君士坦丁——因一個人命名的一座城

君士坦丁——因一個人命名的一座城

提起以人名命名的城市可能最先被想到的是埃及的亞歷山大、美國的華盛頓和俄羅斯的聖彼得堡吧,其實還有一座城也曾是以人名命名的——這就是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全世界有四大文明古都,不過關於四大文明古都的說法其實存在兩個不同的版本:其一說是意大利羅馬、希臘雅典、埃及開羅和中國西安;另有一說為意大利羅馬、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希臘雅典和中國西安。然而就是這麼一座世界聞名的文明古都卻還擁有另一個名字——君士坦丁堡,甚至有些國家仍更願意使用後者來稱呼這座城,以致於土耳其政府不得不屢次向全世界強調:此地名叫伊斯坦布爾。

君士坦丁堡是以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名字命名的,事實上這並不是這座城最初的名字:公元前657年希臘麥加拉城邦的海軍統帥拜扎茲在博斯普魯斯海峽歐洲一側建立了一座商業殖民城市並將其命名為拜占庭。這座城同周邊其他地區一樣在羅馬的擴張過程中被納入羅馬的版圖,這裡同羅馬核心地帶意大利之間的地緣距離是比較遙遠的,因此發展上受到一定限制。公元194年羅馬皇帝塞維魯為報復該城居民支持其政治對手而將其夷為平地,從此拜占庭城一蹶不振。

公元272年2月27日在羅馬帝國上麥西亞行省的內索斯(今塞爾維亞和黑山東部的尼什)一名嬰兒呱呱墜地。此時的羅馬帝國已不是一個統一的帝國,而是實行一種在世界歷史上都比較另類的四帝共治模式——帝國被分為東、西兩部分,分別由兩名奧古斯都統治,而在兩位奧古斯都之下各設一名凱撒以協助其治理。這名嬰兒是帝國的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的長子,也是日後的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年輕時主要是為帝國的最高皇帝戴克裡先在東方服役。305年戴克裡先與馬克西米努斯雙雙退位,正是這時君士坦丁的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克羅爾升任帝國西部奧古斯都,君士坦丁則奔赴不列顛與已經升為奧古斯都的父親會合。306年君士坦提烏斯一世去世,不列顛軍團於306年7月25日在英格蘭北部城市約克宣佈君士坦丁為奧古斯都。此時的羅馬帝國由四位皇帝分別統治——他們是李錫尼、馬克森提烏斯、馬克西米安·達扎和君士坦丁。君士坦丁聯合李錫尼反對馬克森提烏斯。他越過阿爾卑斯山,佔領意大利,在312年10月28日臺伯河上穆爾維大橋附近的決戰中擊敗馬克森提烏斯。馬克森提烏斯在逃跑中落水而死。313年君士坦丁與李錫尼在麥地奧蘭(今日之米蘭)會晤。李錫尼與君士坦丁的姐姐君士坦提婭結婚,以鞏固兩人的同盟。兩位奧古斯都同時簽署了米蘭敕令,給予基督教在帝國境內的合法地位。在教會史上這是一件頭等大事。313年,李錫尼在小亞細亞戰勝馬克西米安·達扎,與君士坦丁瓜分了帝國。但他們之間的和睦僅僅維持了一年。兩人都為獨霸帝國而投入了新的戰鬥。314年發生的衝突未分勝負。324年君士坦丁擊潰李錫尼,後者在保住性命的保證下投降。然而君士坦丁在325年以陰謀叛變和私通蠻族的罪名將李錫尼絞死,從此成為羅馬世界唯一的統治者。

然而當君士坦丁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後卻沒選擇帝國首都羅馬城作為自己的駐地,而是在324年選擇了東方的拜占庭作為帝國的新首都。這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其實羅馬帝國重心的東移早已有跡可循:公元3世紀羅馬的奴隸勞動已無利可圖,羅馬國家的發展進入停滯階段。戴克裡先時代就把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作為自己的駐地並將其建設成為僅次於羅馬、亞歷山大里亞和安條克的城市。事實上帝國中心的東移是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在羅馬文明的早期階段羅馬城所在的意大利是地中海貿易的中心,因此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財富;然而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地處歐、亞、非三洲交匯處的帝國東部地區的地位日益凸顯,而拜占庭恰恰是控制黑海到愛琴海的整個貿易的關鍵節點,是地中海世界的商業中心。另一方面羅馬帝國晚期所面臨的主要外患是日耳曼人和薩珊波斯,定都羅馬不利於帝國中央加強幼發拉底河、多瑙河和萊茵河一線的防務。事實上四帝共治時期的西部奧古斯都的駐地也並不是羅馬城,而是位於阿爾卑斯山麓的邊境要塞米蘭,因為對監視阿勒曼尼人而言:這裡比羅馬更便利。然而當君士坦丁大帝重新統一羅馬帝國後再定都米蘭就顯得過於偏西了,而拜占庭更適合作為一個龐大帝國的首都——這裡位於歐亞邊界,交通上四通八達,利於帝國中央調兵遣將壓制周邊蠻族勢力。

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宣佈正式定都拜占庭並將其命名為”新羅馬“,而後世為紀念君士坦丁大帝建城就用他的名字將此城命名為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在很多方面幾乎就是羅馬城的翻版:這裡盡力保持了羅馬的城區建設特點和城市管理規則,其城區佈局模式幾乎完全沿襲了羅馬的風格。這裡也按羅馬的模式設立了元老院。城市的管理體系、巡夜制度、消防組織也與羅馬保持高度一致。由於皇帝身處”新羅馬“,這裡一躍成為地中海世界第一大城。不過”新羅馬“也有一點和羅馬城不一樣的地方——這裡沒有供奉希臘-羅馬神話中諸神的萬神殿,取而代之的是信仰一神教的基督教堂。

基督教產生於公元1世紀初,它的原始教義中包含反對富人和統治者的反叛性,不承認世俗統治者的權威而只承認上帝的權威,這自然引起統治者的敵視。基督教的創始人耶穌及其門徒保羅都是被帝國當局處死的,公元64年7月尼祿皇帝認定羅馬大火是基督徒所為,於是大肆搜捕殺害基督徒,此後羅馬皇帝對基督徒進行了10次大規模迫害。戴克裡先時期對基督徒的迫害可謂是最嚴重的:從303年2月開始對基督徒進行了持續兩年的迫害,在這一過程中有2000名基督徒被判處死刑。然而羅馬民眾面對三世紀危機的衰落與動盪反而更願意接受不容於官方的基督教,到4世紀初羅馬帝國境內的基督徒人數已達到500萬人左右,約佔帝國總人口的1/10,甚至連戴克裡先的妻子和女兒都傾心於基督教。很快羅馬統治當局就發現:基督教甚至已滲透到帝國軍團之中。戴克裡先任命的帝國西部奧古斯都馬克西米安在執行迫害基督徒的法令時竟一次性處死多達6000名信奉基督教的士兵,差點因此引發兵變。當時身為馬克西米安部下的”凱撒“君士坦提烏斯(君士坦丁之父)在自己的轄區對戴克裡先的命令陽奉陰違——儘管他推倒了高盧和不列顛的基座基督教堂做樣子,但在他的軍隊裡基督徒和多神教徒和平共處。君士坦丁繼承其父的”凱撒“之位後推行了比其父更寬容的基督教政策:不僅結束了對基督教的迫害活動並以皇帝的身份確立基督教為國教。323年君士坦丁又頒佈法令禁止羅馬官員參加多神教神廟的活動。羅馬帝國開始發展為只有一個皇帝、一部法律、一種宗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