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唐詩閒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思念家鄉的詩,古詩裡最有名的是《悲歌》,作者已經不知道是誰了,只是收在《樂府集.雜曲歌辭》裡,身在他鄉的遊子,讀來總是傷懷不已:“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思念故鄉,鬱郁累累。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這是蒼莽的寫法,雄渾的寫法,是直抒胸臆的寫法。家鄉就在遠方,不知哭過多少回了,回不去,只能改歸鄉為望鄉,望向故鄉的方向以排解積在腦海裡無盡的思鄉之情。因為“欲歸家無人”更顯可悲,所有的悲慘情緒只能絞結在腸中,無法排解!

唐詩閒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鄉愁)

現代詩裡,有一首著名的《鄉愁》,作者是已故詩人余光中,在他的筆下,思念家鄉化成了種種愁緒:“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詩人以電影的手法,切換了幾種場景,從遠在他鄉的遊子思念故鄉的母親的“思親”,轉換到與愛人的“相思”,又切換到與親人生死永隔的“懷念”,最終換成對故鄉熱土的“思戀”,把所有的家國情懷,一段段寫盡……

唐詩閒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鄉愁)

其實好詩還有太多,宋之問說“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靠近家鄉,反倒不敢向家鄉的人問家鄉的人和事;馬致遠說:“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故鄉早已成為回不去的夢,我只能在他鄉斷腸;范仲淹說:“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身在邊關,肩擔國責,歸鄉不得;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故鄉在敵寇蹄下,不能歸鄉,死了也心有不甘;王維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那登高的人群裡,為什麼沒有我的身影?袁凱接到家書,信上“行行無別語,只道早還鄉。 ”家中的親人當然也在思念遊子。……太多了,太多了,思鄉實在是一種常見而無解的深厚的情感。其實,在王維的存詩中,還有一首《雜詩》,寫思念故鄉寫得清新別緻,卻又飽含真情。且看: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你是從故鄉來的人,你應當知道故鄉的事,你來的時候,窗前的那枝梅花,是不是已經開花了?如果一個人思念故鄉,他會想什麼呢?家裡的親人,小時候的玩伴,宗族親屬,家鄉的房舍,門前的小河,屋後的山巒……但詩人只問:梅花開了沒?似無情卻又深情款款。

唐詩閒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寒梅著花未?)

王維的詩是清新淡遠的,淺是一讀就懂的,淡是沒有濃辭豔句,新是別有視角,清是簡單平凡,但就在這清新淡遠之中,卻能寫出深厚的情感。故鄉的親朋故舊,故鄉的山川景色,故鄉的風土人情,故鄉的一切,其實都凝結在一些平凡的小事、小情上面,這裡的寒梅,早已不僅僅是一枝梅花,它代表了因為這枝梅花共同經歷過的某些事情,它成了故鄉的象徵,它被詩人詩化了,典型化了,這一枝寒梅,代表了整個家鄉。

我們說過五絕難寫,難寫在不能鋪開寫,只有20個字,所以要用典型事物典型人,比如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有故事,有曲折,有典型場景典型人。王維這裡,也由寒梅一枝引出了故事,造就了曲折,這一枝寒梅背後的故事讓人聯想,蘊意豐富。

唐詩閒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鄉愁裡包含太多的故事)

這首詩最開頭的兩句,連著用了兩個故鄉,是不是太囉嗦了呢?這樣平鋪的疊詞,是不是又太平常了呢?但如果假設這是一種場景,從故鄉來人,到相面握手問話,這兩句是不是又是最應該,最正常的設問呢,你從故鄉來了,故鄉的事你一定知道吧,看似語無倫次,看似重複疊問,但更顯詩人思念家鄉的殷切情緒,如果是一個久未歸家的遊子,遇到家鄉來人,大概就是這種情緒吧,詩人只是把這些看似家常話的內容記錄了出來而已,這是真實情感溢於言表的忠實記錄,囉嗦就囉嗦吧,這是真情實感。

唐初詩人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要比這個問得清楚:“旅泊多年歲,老去不知回。忽逢門前客,道發故鄉來。斂眉俱握手,破涕共銜杯。殷勤訪朋舊,屈曲問童孩。衰宗多弟侄,若個賞池臺。舊園今在否,新樹也應栽。柳行疏密佈,茅齋寬窄裁。經移何處竹,別種幾株梅。渠當無絕水,石計總生苔。院果誰先熟,林花那後開。羈心只欲問,為報不須猜。行當驅下澤,去剪故園萊。”凡能想到的,都問了個遍,如果王維的兩個故鄉算囉嗦,王績的這首,更是瑣碎到了極致。感情上,王績的這一首表達的更淋漓,藝術水平來說,王維的這首,舉重若輕,見微知著,似乎更高明!

唐詩閒讀:“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寒梅著花未?)

家鄉的那枝梅花開了沒?這一問之下,該是滿眼淚光了罷。

(【唐詩】閒讀之57,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