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6 為什麼要學數學:因為它能讓你在最絕望的時候活下去!

1900年,德國數學家希爾伯特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提出了23個數學問題,認為這些是人類在20世紀裡應該努力去解決的問題。這23個數學難題中,既包括“兩個等底等高的四面體體積相等”這樣一經提出便獲證明的命題,也包括“哥德巴赫猜想”這樣至今未獲完全證明的難題。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是我們大多數人都聽說過的一個數學難題。

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在給歐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何大於1的奇數都是三個質數之和(當時1被人們定義為質數);歐拉則在回信中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如今常見的表述:任何大於2的偶數都可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近兩百年過去,所有的數論專家對這個猜想的證明都沒有作出實質性的推進,直到20世紀才有所突破。1937年蘇聯數學家維諾格拉多夫,用他創造的“三角和”方法,證明了“任何大奇數都可表示為三個質數之和”。不過,維諾格拉多夫的所謂大奇數要求大得出奇,與哥德巴赫猜想的要求仍相距甚遠。 

直接證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們採取了“迂迴戰術”,就是先考慮把偶數表為兩數之和,而每一個數又是若干素數之積。如果把命題“每一個大偶數可以表示成為一個素因子個數不超過a個的數與另一個素因子不超過b個的數之和”記作“a+b”,那麼哥氏猜想就是要證明"1+1"成立。

最佳的結果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於1966年證明的,稱為陳氏定理:“任何充份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 通常都簡稱這個結果為大偶數可表示為 “1+2 ”的形式。

為什麼要學數學:因為它能讓你在最絕望的時候活下去!

近代數學史上,除哥德巴赫猜想之外,還有兩大猜想非常著名。如今,它們都已經是定理了。

費馬大定理

皮埃爾·德·費馬,法國律師和業餘數學家。雖然他的主業是一名律師,但他在數學上的成就絲毫不比那些職業數學家遜色。在數論領域中,費馬的巨大成果主要是費馬大定理和費馬小定理。其中以費馬大定理最為著名。

1637年左右,費馬在閱讀丟番圖《算術》的拉丁文譯本時,曾在第11卷第8命題旁寫道:“將一個立方數分成兩個立方數之和,或一個四次冪分成兩個四次冪之和,或者一般地將一個高於二次的冪分成兩個同次冪之和,這是不可能的。關於此,我確信已發現了一種美妙的證法,可惜這裡空白的地方太小,寫不下。”(不知道你有沒有興趣將這句話用在數學試卷上,當然我猜想老師是不會給你分的。)

這就是著名的費馬大定理:當整數n>2時,關於x,y,z的方程沒有正整數解。

為什麼要學數學:因為它能讓你在最絕望的時候活下去!

費馬究竟有沒有證明費馬大定理,至今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費馬大定理被提出後,經歷多人猜想辯證,歷經三百多年的歷史,才於1995年由英國數學家懷爾斯證明,且其證明的過程相當艱深。

歷史上,關於費馬大定理的故事相當之多。比如:德國實業家沃爾夫斯凱爾,年輕時曾為情所困決意在午夜自殺,但在臨自殺前,他讀到庫默爾論述柯西和拉梅證明費馬大定理錯誤的文章,於是情不自禁地計算到天明。

設定的自殺時間過了,他也放不下問題的證明,於是放棄了自殺的想法。後來數學讓他重生併成為大富豪。

四色定理

“四色猜想”於1852年被提出,其通俗的說法是:每個平面地圖都可以只用四種顏色來著色,而且沒有兩個相鄰的區域顏色相同。

為什麼要學數學:因為它能讓你在最絕望的時候活下去!

1976年6月,在美國伊利諾斯大學的兩臺不同的電子計算機上,用了1200個小時,作了100億個判斷,結果沒有一張地圖是需要五色的,最終證明了四色定理,轟動了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