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機器人”概念成吸金新高地

“機器人”概念成吸金新高地

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已進入爆發增長期,其中機器人成為新一輪投資熱點,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級別。

管中窺豹,由科沃斯和優必選在資本市場上的吸金能力,可以看出服務機器人市場已經逐漸走出估值低、市場不振的萎靡。

文|《中國經濟信息》記者 宋奕青

科沃斯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自5月28日正式登陸A股以來,到6月7日,已連續9個漲停。科沃斯機器人董事長錢東奇在當天的採訪中稱,目前掃地機器人在中國市場的滲透率還是單位數,相比之下在美國市場的滲透率達16%-20%。掃地機器人等家庭服務型機器人作為一種工具品類,未來兩三年依然會是市場爆發期。

上漲空間有多大

《中國經濟信息》記者在“人工智能的應用與未來發展趨勢”研討會上獲悉,我國人工智能發展已進入爆發增長期,其中機器人成為新一輪投資熱點,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級別。

據介紹,當前我國人工智能產業主要集聚區為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地區、東北地區、中部地區和西部地區六大區域。這些地區紛紛出臺人工智能產業鼓勵政策,力爭成立百億規模的產業基金、千億規模的產業集群以及未來的特色產業聚集區。

其中,僅粵港澳大灣區就陸續出臺了《人工智能深圳宣言》《人工智能廣州共識》《佛山市推動機器人應用及產業發展扶持方案(2018-2020年)》等多份文件,明確了在人才、土地、財政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人工智能投資金額再創新高,達到10.3億美元。業內預計,2016年至2020年,國內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年均增長達50%。2020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全球佔比將達到7.6%。其中,機器人成為新一輪投資熱點,市場規模或將迅速發展至萬億數量級。

對此,工信部裝備司副司長羅俊傑近日表示,接下來,工信部將從四個方面推動機器人及關鍵零部件高端發展和規模應用:一是推進產業質量提升,邁向中高端;二是防止行業無序競爭,規範行業的發展;三是著力培育世界級機器人產業集群,促進大中小企業的融通發展;四是要加強國際對接活動,開闊對外開放新格局。

機器人股集體異動

在政策支持下,資本市場上機器人產業發展迅速。不久前,深圳人工智能和人形機器人公司優必選宣佈完成8.2億美元C輪融資,估值達50億美元,這也刷新了AI領域單輪融資的世界紀錄。

與此同時,A股有超過40家上市公司介入機器人全產業鏈業務,呈現大單資金淨流入態勢。早在一季度QFII資金就已對智能機器相關概念股進行佈局。根據一季報披露顯示,15家智能機器相關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出現QFII身影,合計持股數量4.88億股,合計持股市值約203.40億元。

近年來,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速度較快,相關產業也正向高質量發展轉型,成為當前智能機器概念股集體異動的重要推動力。據日前發佈的《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顯示,2012年至2017年全球機器人市場平均增長率約為17%,而我國的平均增長率達到28%。去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已突破13萬臺,連續五年成為全球第一大機器人應用市場,超過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

智能機器行業上市公司盈利得到進一步提升,有77家公司2018年一季度淨利潤實現同比增長,佔比逾六成。其中,有21家公司一季度淨利潤同比實現翻番,包括林州重機、三豐智能、智慧松德、智雲股份等在內的12家公司2018年一季度業績同比增長均在200%以上。中報業績預告方面,智能機器行業上市公司業績表現同樣可圈可點,截至目前,已有57家公司披露了2018年中報業績預告,業績預喜公司達到40家,佔比逾七成。其中,江特電機(450%)、林州重機(251.12%)、山河智能(200%)、天奇股份(170%)和東方精工(100%)等5家公司均預計2018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00%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6月1日,A股將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早在一季度QFII資金就已對智能機器相關概念股進行佈局。根據一季報披露顯示,15家智能機器相關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股東中出現QFII身影,合計持股數量4.88億股,合計持股市值約203.40億元。其中,有9只個股成為QFII在今年一季度新進增持的重點,其增持資金達到12.59億元。其中,QFII在今年一季度新進持有大華股份、埃斯頓、ST中安、瑞凌股份、信捷電氣和春風動力等6只相關概念股,此外,QFII在今年一季度還對恆立液壓、上海機電、歌爾股份等3只個股進行加倉操作,增持股份數量分別為920.63萬股、123.72萬股、100.00萬股。

對於板塊的後市機會,民生證券表示,2018年1月份-2月份,工業機器人產量同比增加37.4%,目前智能機器已進入發展窗口期,工業機器人需求持續擴張,全球以及國內市場穩步增長,國內企業核心競爭力和成本優勢逐漸顯現,國產替代空間大,值得關注。

從“泡沫”迴歸到“有用”

事實上,在資本市場上,中國的機器人產業群一直處於一個尷尬的境地,有上市公司直言“沒有核心零部件的生產能力,沒有補貼就基本活不下去”。

從2015年大批資本湧入,消費機器人、商用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齊頭並進,機器人市場一片繁榮景象,短短一年間,機器人行業到達頂峰,特別是消費機器人行業,這一年吸走了大量的資本,也是時局由盛轉衰的開始。

2017年,資本開始走冷,消費機器人遭遇了行業滑鐵盧,媒體熱度不斷低走,行業的關注度也從機器人轉向了AI、自動駕駛和區塊鏈等新的寵兒,大批創業公司倒閉。

如今泡沫已碎,機器人行業看似遇冷,看似整個行業踏空,其實是本身價值的迴歸,行業只是重新回到了它本來的發展路徑上。

伴隨著十三五規劃和中國製造2025的支持,政府和資本的支持都帶來了有利條件,然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如何讓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如何避免或許已經出現的產能過剩和無序競爭,已成為一個必須被思考的話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