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沒有一個人文學科標準可以準確地區分人和其它地球的生物?

鄒慶徵


智慧三性:能動性(如基於智能的謀生),前瞻性(基於歷史經驗積累的展望和預測),包容性(對涉己即人類之叢林法則的反思、適應、把握與調控)。


洪揚4


第一,製造和使用生產工具從事生產勞動,獲取自己所必需的物質生活資料,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界的根標誌。動物只能直接用它的自大生理器官,如牙齒、舌頭、肢體等,獲取自然界提供的現成的食物或其他物質資料。因此,動物適應自然環境主要靠它們的自然器官即生理結構的變化。人類則不同,人是生產勞動者,能夠憑藉自己製造的工具改變自然界物質的形態和生存的自然環境,以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適合自己的生存。人類主要不是靠自身生理結構的變化,而是靠生產工具和勞動方式的變化,去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人類與動物的這個區別,說明了生產工具在社會發展中的重大作用。

第二,人類的活動具有社會性,這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界的根本特徵。所謂人的社會性,就是指人的社會聯繫和社會關係。人們從事生產活動和其他社會活動,不能單個人孤立地進行必須互相依賴、互相合作,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才能進行。

第三,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和動物與自然界的關係具有不同的性質,也是人類與動物的一個重大區別。恩格斯指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簡單地通過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變化;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差別。

第四,人類社會與動物界的上述種種區別,造成了社會發展的繼承方式與動物界發展的繼承方式不同。在動物界,其生物的特性、生活經驗和技能的積累與下傳,主要通過生天本能的遺傳方式進行。這種積累與下傳的方式侷限性很大,有很多東西會在中途遺失,不能繼承下來。而人類國為能夠從事生產勞動,並且在生產勞動的基礎上,形成了語言、思想、科學、文化、傳統及各種傳播媒體。因此,人類的社會生活經驗、勞動經驗和技能等,體現了語言、思想、科學、文化、傳統,並通過傳播媒體一代一代地傳下去。這種下傳方式有很大優越性,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可以代代相傳,中途遺失較少。這種下傳方式,把不同的歷史時期聯繫起來,使人類歷史具有連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