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评价,准确么?

无聊芒果


司马懿有资格对诸葛的用兵评价吗?!诸葛说:“彼本无战情,所以固请战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

本来嘛!司马懿为了稳住自己军队的骚动的情绪而动用了曹叡;又为了稳住自己弟弟的心态才说了这么一番话,只能当成哥哥与弟弟之间的私人交流,断不可以拿它当成司马懿对诸葛的用兵的评价。我相信,倘若司马懿有在天之灵,也不会如此评价诸葛的。

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来信问前线军情,司马懿回信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试想,如果这番话是说给曹叡听得,那就完全可以当成对诸葛用兵的评价了。可问题是对曹叡,他敢这么说吗?

你破了吗!你在哪儿破的诸葛!你什么时候破的诸葛呀!你怎么破的呢!无语😓。其实答案是清清楚楚的:“死诸葛走生仲达”!这就是所谓的“破之必矣”。多说几句……(武都、阴平)

李靖说:臣前所进黄帝、太公二阵图,并《司马法》、诸葛亮奇正之法,此已精悉。历代名将,用其一二,成功者亦众矣。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臣敢不奉诏,当纂述以闻。” 呵呵😊,诸葛“好兵无权”?我倒是想问问司马懿他自己信不信!诸葛既然不懂用兵权变之术,你出战呀。既然你能说出来诸葛不懂用兵权变之术,那你司马懿一定是懂而且还会用,你怎么不用呢?!

李靖说得非常好👍,陈寿是打仗的将军吗?他会用兵吗?你本身就不会打仗,你去评论军事家?那不就是闭着眼睛说胡话吗!司马懿说什么就是什么了?笑话。

诸葛二次北伐没有攻下陈仓,杀没杀王双;三次北伐攻没攻下武都、阴平;四次北伐还用说吗:司马懿追亮至卤城,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同年五月,诸葛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司马懿,汉军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于是司马懿退还保营。😄!😄!😄!这就是著名上邽大捷。破之必矣,说谁呢?随后张郃也完蛋了;更有甚者,司马懿竟然篡改历史,张郃之死形成了两个版本?虽然原因不同,结局都一样,被诸葛的弩箭给射死了。(张郃)

我是在回答问题,并不是在诋毁司马懿和陈寿,这些史实也都是陈寿记载的👍!诸葛并没有突破司马懿防线👍!不过就是说明不能以家书当成司马懿对诸葛的评价而已。

其实,对于诸葛和司马懿的军事才能,在三国时期就有非常中肯的评价!为什么说是中肯呢?评价人既不是蜀汉人也不是魏国人。他是东吴的人叫张俨,孙皓对他非常器重。他是这么评价的: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公明淏


司马懿的评价并不准确

“天下奇才”的评价太过笼统,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武侯横绝当时的能力与地位。

“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苏轼《诸葛武侯画像传》)



苏大胡子的操作才是正确的答题思路,相比之下,司马宣王没有论述过程只有最后结果的评价实在是太敷衍了。


下面让我们来根据《诸葛亮传》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

密如神鬼,疾如风雷。(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眉,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 ,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长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



一出祁山

六年春,诸葛亮发出消息说要从斜谷道去攻打郿县赵云,邓芝故作疑兵,占据箕谷。魏国大将军曹真率所有的兵力来对抗,诸葛亮亲身率领各路军队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赏罚严肃而号令明白。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都背叛魏国而响应诸葛亮,关中大为震惊。


进不可当,退不可追。(六年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魏将军王双率骑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七年,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刺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遂平二郡。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二出祁山

六年冬 为了侧应东吴,诸葛亮进攻陈仓吸引魏军西进,却受阻于陈仓,待曹真支援陈仓,诸葛亮直接撤退。撤退过程中反杀了追击的王双。

三出祁山

七年 几乎在诸葛亮撤退的同时,陈式夺取魏国的武都,阴平郡,自出建威逼郭淮,由于粮草不继,只能见好就收的撤退。


四出祁山

九年 诸葛亮在上邽打败郭淮,费曜,强夺陇西小麦,又在卤城把司马懿打的丢盔卸甲,但是由于李严延误军粮,诸葛亮被迫撤退,撤退中设伏杀死张郃。




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多不可敌,少不可欺。 前后应会,左右指挥。 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


人也?神也?仙也?(来自苏轼的灵魂之问)

吾不知之,真卧龙也!(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圣贤神仙,帝王将相,皆不足以评武侯,唯其自号,可以评之!




结语:

诸葛亮5次北伐和一次反击战,除了第一次街亭失守损失了马谡的先锋部队外,之后北伐军“斩王双,取二郡,退曹真,破郭淮,败司马,屯渭滨”的每次北伐都能够全身而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战果,而自身基本上没什么损失。而魏国在国力远远强于蜀汉的情况下,居然被北伐军一路压制,丧师失地,显然损失远远大于蜀汉。

也难怪苏轼发出“人也?神也?仙也?”之问!在下认为奇才二字评价诸葛孔明,那完全是低估了他!

关注九山疑,与我一起看东看西!


九山疑


如果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方式方式能完全了解,十分准确的话,就没有《空城计》这个故事存在了,所以说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的评价并不准确。相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并不是评价准确不准确导致的空城计,而是司马懿的性格,决定了诸葛亮空城计的成功。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才智谁更胜一筹

A:司马懿背景-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B:诸葛亮背景-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2]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A:司马懿职位-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B:诸葛亮职位-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从称谓上来看,都是军事家、政治家,也就是常说的能文能武。但是诸葛亮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所以称之为发明家,在发明上诸葛亮更胜一筹。从文学层面看,诸葛亮写过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所以诸葛亮是文学家,在文学上面更胜一筹。从职位上来看,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两个人平分秋色。

两个人既然旗鼓相当,为何诸葛亮的《空城计》会成功

《三国演义》第九五回“其情节为街亭失守, 司马懿大军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御敌,却大开城门,并在城楼抚琴, 司马懿疑有埋伏,遂退兵。”

空城计说的是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智力起鼓相当的两个人,难道司马懿真的当时是因为没看出来诸葛亮的计谋而撤兵的吗?我认为不是,而是因为司马懿的性格和职责

1、性格,说道司马懿,可谓是在三国时期下了一盘大旗,最后天下尽归司马氏,可想而知,司马懿性格是细腻的,而且是超乎常人的,在面对诸葛亮一人独坐城上的时候,他可能想到了这是一计,但如果诛了诸葛亮,那三国就不是三国了,可能因为一个城池影响了自己的大计,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故意用诸葛亮使诈的理由退兵,放诸葛亮一马,让蜀国能更长久。

2、职责,自己作为团队的领袖,自然不想让自己的团队冒风险,害怕自己的团队有所闪失。司马懿是个善良仁慈的人,所以他非常不欣赏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负我的态度。

【结语】

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刘禅继位后,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司马懿嘉平三年病逝,享年七十三岁。司马懿更长寿一些。

现代人曾研究过二者,为何司马懿比诸葛亮长寿20年,得出的结论是司马懿借鉴自律,不纵欲好色,遇事能克制情绪不动怒,所以才长寿。以此也是告诫人们,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无论是军事还是生活,都不要轻易动怒,至于谁比谁更智慧,历史自有判别。


十二十页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诸葛亮就是司马懿的神一样的对手。

司马懿以“拖”字诀,最终战胜了自己的对手诸葛亮。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司马懿巡视诸葛亮的营垒处所时,叹赏为“天下奇才也!”

这是一个对手对自己的对手由衷地钦佩,也是对自己的尊敬。在司马懿的眼里,诸葛亮对用兵有许多独特的创造。



一、阵法精良。

《三国志 诸葛瑾传》记载:诸葛亮行军,“所至营垒、井灶、圊溷、藩篱、障塞,皆应绳墨,一月之行,走之如始至。”司马懿惊叹于诸葛亮行军布阵,章法谨严,即使大撤退,也是前后左右,整齐有法。

对于自己的行军布阵,诸葛亮自己也曾说过,“八阵既成,自今行师,庶不覆败矣。”就是等到蜀国灭亡后,晋武帝还命令陈勰“受诸葛亮围阵用兵倚伏之法”。

二、兵器精制

诸葛亮对兵器的制造极为讲究。司马懿很忌惮蜀军的战斗力,坚守不出,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特别是,诸葛连弩的威力,据史料记载:“损益连弩,谓之元戎,以铁为矢,矢长八寸,一弩十矢具发。”这再当时就是最先进的武器了。在蜀军得到了强而有力的部署。

《三国志 诸葛亮传》注引《魏氏春秋》载晋初镇南将军刘弘之言曰:“神驽之功,一何微妙!”

三、训练精致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诸葛亮对兵士的训练极为讲究。在蜀国的阵营里,有许多用箭高手,如五虎将中就有赵云,黄忠两位高手,在蜀汉后期,关兴、张苞等都是神射手。这与诸葛亮的治军有很大的关系。

“史之良吏”陈寿曾赞誉诸葛亮“治戎为长”;《三国志》注引《袁子》说诸葛亮的军队“止如山,进退如风”。说明了诸葛亮军队是训练有素的。

四、军纪精严

诸葛亮的军队纪律很好,不随意杀人,不像曹操及其手下诸将有屠城和滥杀的事情发生。

特别是在诸葛亮最后一次出祁山的战斗中,诸葛亮分兵屯田,和渭河岸边的老百姓杂居在一起,军民相处的很好,百姓也乐于接受。

《三国志》清楚的记载了这一事实:“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

后来,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用兵,还有“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的说法,意思是,诸葛亮志向远大却不识机微,谋划很多却缺少决断,喜欢用兵却不知权变。

司马懿说的也不无道理。用兵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诸葛亮在兵少将寡的不利条件下,仍屡次对魏采取主动出击,使拥有强兵,且富有军事韬略的司马懿任其“自来自去”,甚至受到“巾帼妇人之服”的侮辱,还被时人讥笑为“畏蜀如虎”、“死诸葛走生仲达”。

再说,当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的时候,刘备尚无尺寸之土,后来竟据有蜀汉之地;而曹操却已经称霸中原多年了,就此而言,曹操的用兵能力未必强于诸葛亮。

所以司马懿的后期评论,不失偏颇,但却有长了疮疤忘了疼之嫌。

小结:诸葛亮的用兵,讲究阵法,注重实力,稳打稳扎,是天下奇才。司马懿之说,是对对手诸葛亮的由衷倾佩,也是对自己的尊敬。如果说诸葛亮不长于权变,恐非确论。

欢迎转发、评论,谢谢。


闲将西话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八月,司马懿巡视诸葛亮的营垒处所时,叹赏诸葛亮为“天下奇才也!”

这个评价基本正确!

这既是司马懿对自己战场对手诸葛亮的尊重与和评价,也是对自己的现实定位,在司马懿看来,作为对手诸葛亮用兵有是有许多独特之处与创造的,值得自己由衷地钦佩。

想起那么一句话:“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有猪一样的队友!”,这句话说得好,讲得很切合现实!

可以说诸葛亮之所以会输,就输在自己选择了刘备等跟“猪”一样的“上司”及队友。如果不是关羽倨傲自为拒绝东吴求婚,以言语羞辱孙权,使东吴怒而转投曹魏配合曹军白衣袭江,导致自己不仅没有攻取襄阳,还落下个“大意失荆州”的笑柄,接下来张飞急兄仇被害,刘备雪弟恨夷陵惨败损兵折将,最后病死白帝城遗诏托孤,使蜀汉在诸葛亮的谋划下刚刚获得“跨荆、益之地伺天下有变”的大好时机与形势倾刻间灰飞烟灭,一统天下的是蜀汉还是曹魏,还真不好说。

司马懿之所以能赢,就是因为他有像诸葛亮这样神一般的对手。正是由于有诸葛亮作为对手,给了司马懿边学习边提高的机会,使得他在实战过程中学到了越来越多的东西,并且韬光养晦最后一举篡夺曹魏天下。

为此,有人说司马懿不用出战,只用了一个“拖”字计,就战胜了诸葛亮这个在自己的一生中最重要、最“难缠”的对手,丝语认为这很片面,至少不准确。因为准确的说司马懿“战胜”的是诸葛亮的命,而不是诸葛亮的计谋与智慧,如果不是在蜀汉与曹魏交战的关键时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诸葛亮真的“续命”成功,恐怕取得胜利的就是蜀汉,整个战争的发展就会按照诸葛亮的预设向前发展,最后的胜利也许就得改写了。

还是那句话:历史没有如果!但是,诸葛亮确实是一个值得他的对手尊重以及后人钦佩的“天下奇才!”


油茶丝语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来谈谈我的见解,司马懿和诸葛亮都是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等等,才华横溢,各为其主,《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的出现是在曹操赤壁兵败之后,曹操病逝后辅佐曹丕,自称熟知诸葛亮用兵之道,因为司马懿一直在暗处,诸葛亮在明处,他观察诸葛亮用兵之道多年,而诸葛亮自称并不了解司马懿用兵,司马懿数次阻击诸葛亮北伐,蜀汉在长年的北伐战争中并没有实质性的打击到曹魏,二人尔虞我诈,相辅相成多年,似敌似有友,所以司马懿对诸葛亮用兵的评价应该是比较准确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小龙女影视记


人心是最为复杂的,往往了解自己的人,不知亲朋好友,也不是一起生活多年的结发之妻,而是势均力敌的对手。在三国时期,诸葛亮曾有遇到过许多对手,比如东吴的文臣、曹操账下谋士,但这些人对诸葛亮都产生不了威胁,唯独司马懿可以称得上是劲敌。

曹操病逝之前,早就看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但由于爱惜其才华,加上儿子曹丕的劝说,并没有除掉司马懿,只是一直防着他,不对他予以重用。曹操死后,曹丕成了曹魏的一把手,司马懿才有了出头之日,官职也逐渐提升,混的是风生水起,成为朝廷重臣。

然而,虽然曹丕识人用人的眼光不如父亲曹操,但他能力也不错,且谨记父亲生前的教诲,从而使得司马懿不敢表现出任何不臣之心。曹丕临终前,司马懿才迎来了仕途上的春天,成为托孤大臣,辅佐新皇帝曹睿。此时大将军曹真、曹休还活着,他们手握实权,且是曹氏家族成员,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而司马懿只能算是外人。

估计是司马懿注重养生,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在把曹真等人熬死之后,纵观整个曹魏,再也没人能牵制司马懿。若是诸葛亮不进行北伐行动,或许司马懿就没机会掌控兵权,从某方面来说,诸葛亮无意间帮了司马懿一把,也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真正的对手。

在与诸葛亮对阵之前,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早就认真研究过诸葛亮的用兵之道,力求做到知己知彼。当看到蜀军在诸葛亮的治理下斗志昂扬,司马懿顿时产生了敬佩之心,并且对诸葛亮作出这样一句评价:“真乃天下奇才也!”此番话是发自肺腑的,也是相当的客观。

且不谈演义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的传说,根只据正史上的记载,诸葛亮能辅佐几乎一无所有的刘备开创帝业,单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他的过人之处,称他为“天下奇才”绝不为过。另外,在刘备入主川蜀之地后,诸葛亮把他的管理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蜀国国力日益增强。

在诸葛亮的努力下,蜀国与曹魏的差距逐渐缩小,若不是关羽失荆州,刘备在夷陵之战中惨败,还真有可能完成匡扶汉室的目标。经过几次交手之后,司马懿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终还给出了第二句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

意思是说,诸葛亮谨小慎微,好听点叫三思而后行,其实是优柔寡断。若是诸葛亮听到司马懿对他的这句评价,会感到非常扎心,肯定会怒怼道:“司马老贼,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我们蜀国缺兵少将,只有我一个在顶着,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我不得不慎之又慎。”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这两句评价,你最赞同哪一句呢?





月夜luck


咱们采用的司马懿对诸葛亮的用兵评价大多来自“演义”,演义里的评价不仅仅代表司马懿的观点,更多是作者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评价。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更多的成就是在政治和文学上,军事上次之。

人家诸葛亮不擅长两军对战,我坑你来你坑我的把戏。诸葛亮擅长于治理国家。收拾政务。收拾政务不仅仅是后勤,还要高瞻远瞩。诸葛亮明白蜀国现在该和谁联手,该发展的是兵力还是农业,但是并不太擅长于坐在小车车里,指挥士兵该怎么打仗。三国志里的诸葛亮是帅才,他的智慧在于领导国家的方向。显然他的确这里很强,年27就能看出未来世界的走向,并且促使发展为三足鼎立。


新说点评


司马懿应该非常了解诸葛亮。诸葛亮善于治国治军,但是在行军打仗上缺乏出奇制胜,也缺乏魄力,就是稳扎稳打的那种军事人才。司马懿用兵更加灵活多变,打败孟达和公孙渊体现了他谋略的精当。对孟达是用速胜,因为兵多粮少。对公孙渊是缓攻,因为兵少粮多。诸葛亮在制度规划、人才任用其实有一套。我看后人攻击诸葛亮拒绝魏延斜谷奇兵之计,并不恰当。历史走斜谷攻长安者都未成功,魏延欺夏侯不知兵,但是魏朝军事人才济济,不会不做防备。

魏国朝纲还不乱,不像蜀国后期。邓艾越阴平小道实在是险策,他能成功是因为蜀国战备松弛,黄皓当政。所有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诸葛亮也是奇才,如果没有司马懿对付他,恐怕诸葛亮能够开疆拓土,但是要平魏还是很难,因为国力相差实在太大。司马懿对付诸葛亮就用拖字决,大国对付小国用持久战,消耗战,资源完全不对称。兵法说:越人虽众,可使无战。司马懿实在是了不起,他完全摸清诸葛亮性格,认为诸葛无奇策,故可以持久困之。


轩冕


这两个人其实是互相成就,空城计司马懿看破不说破,留着诸葛亮才有司马懿的活路。但司马懿看问题也比较透彻。司马懿曾用31个字评价:“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司马懿曾询问过蜀国的使者,知道诸葛亮早起晚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刑罚,都会亲自过问,事必躬亲,吃饭不到几升,这样食少而事繁,诸葛亮不会长久。

评价基本上还是准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