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这10个常用结构化逻辑,一张图说清楚

这10个常用结构化逻辑,一张图说清楚

因为是年末,很多公司会有一项工作,叫做:绩效辅导。

简单来说就是,领导对下属这一年的表现,当面交流,帮助其来年做得更好。

最近张可就要做这件事。麻烦也来了,这个下属(小朱)业绩不好,跟同事关系也有矛盾。

对话怎么展开呢?

传统的方法告诉我们:要先说好的,再说差的,循序渐进,才能药到病除。

但是,更内在的沟通逻辑,却没有再展开。

今天,我们就分享一套常用表达逻辑,共 10 个。它们适用于写作,也适用于沟通。我们借助张可的案例,来看看是什么,以及如何使用。

这10个常用结构化逻辑,一张图说清楚

10个常用表达逻辑

01 并列式

这是最简单的逻辑,呈现形式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

· 第一,第二,第三。

· 一方面,另一方面。

· 其一,其二,其三。

· 既是,也是,还是。

张可的案例里,她是这么使用的:

(背景:在对话正式开始前)

张可:今天我们讲两件事,一是跟你聊聊今年的绩效考核结果,二是我们一起探讨明年如何做得更好。

02 递进式

我对递进式最简单朴实的理解,就是福尔摩斯的案情推断:因为发现了某个蛛丝马迹,然后推断出发生了什么事,再猜测是某个人的所作所为,之后再找到他的动机。

常用的递进逻辑包括:

· 从前往后:因为A,所以B;因为B,所以C。

· 从后往前:出现了C,原因是B;出现了B,原因是A。

在张可的案例里,她用到了后者,即:问题→原因→原因的原因。

(背景:下属小朱和小李工作上闹了矛盾)

张可:为什么跟小李出现了矛盾?

小朱:因为前两次合作最后都扯皮了?

张可:那为什么扯皮?

小朱:因为这一块工作界面没有划分清楚。

张可:那界面没有划分清楚,你当时的想法是?

小朱:没啥想法,就是觉得该我做的就我做,不该我做的就没必要去做。

03 矩阵式

我们可以将两个指标,放在一张有横纵坐标轴的图上,线的两边分别代表该指标的两个极端。

这种模式其实我们可以在很多方法论工具上看到,比如我们可以按照「关注事-关注人」「外向-内向」,将性格分为不同的类型。

这10个常用结构化逻辑,一张图说清楚

DISC个性分布矩阵

在张可的案例里,她是这么使用的:

(背景:为了引出 360 测评里,其他同事对下属小朱的看法,先抛出了矩阵)

这10个常用结构化逻辑,一张图说清楚

然后说:

我们的 360 测评,主要是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因为我们身上有太多的「我不知道但别人知道的内容」。所以,拿到这个测评,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黑洞,了解清楚可以发展的方向。

04 总分式

先说观点,再说论据,就是常用的金字塔原理。

比如领导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个供应商,按照总分模式回答便是:

我认为应该选择 B 家。原因有三个:第一,行业排名靠前;第二,多家同行合作过,反馈是靠谱;第三,方案报价比其他低。

在张可的案例里,她是这么使用的:

(背景:聊到来年个人的提升,她给出了建议)

张可:对于明年,我们重点要提升专业能力。一方面业绩确实有问题,它背后一部分原因是专业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市场也在变化,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保持知识的迭代升级。

05 维恩式

维恩式所表达的逻辑是:两个主体存在交集的一种状态。

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选择路径图:「我愿意」和「我能够」的交集,才是我们真正的选项。

这10个常用结构化逻辑,一张图说清楚

选择路径图

在张可的案例里,她是这么使用的:

(背景:下属小朱不想帮助小李,张可要进行劝导)

张可:其实我们的工作总会有交集。比如小李负责销售,你负责售后,总会有一些工作存在交集。但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获得客户,做好业务,收获满意度,客户重复购买。当然,工作界面划分的问题,也想听听你有没有什么建议。

06 对比式

也就是将 A 与 B 进行对比,找到差距或不足。

这个沟通方式我们太熟悉了,比如:

· 隔壁家的在学习,你怎么在玩耍?

· 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

· 他们没下班,你怎么走了?

可以看到,对比类的沟通会引起对方极端性的心理反应:

· 可能是向好的。比如看到「你的同龄人正超越你」,然后垂死病中惊坐起。· 也可能是相反方向的。比如听到「你为什么比不上他」时,内心中的反应是「是的,我就是差,行了吧」。

在张可的案例里,她是这么使用的:

(背景:还是在聊工作界面划分的问题,开始从小朱的行为上找突破口)

张可:其实作为团队,我们还是应该互相帮助。你看上一次,小李不也是加班帮你,最后老婆的生日聚会也晚到了。对我们来说,最后业绩做好了,大家都能受益。

07 时间顺序

也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将事情说清楚。

时间有一个魔力,它很容易让人感性起来。比如一提到 2002 年,大脑中第一反应就是周杰伦、孙燕姿,和刚进入初中时稚嫩的自己。

我们看看张可是怎么运用的:

(背景:话题一度陷入僵局,张可开始进行了适当转移)

张可:小朱,这是你来公司的第三年吧。我还记得刚来的时候,还一脸青涩。现在已经结婚生子了。时间过得真快啊。

08 层级顺序

也就是按照一定的层级关系,说明每个阶段的重点。

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是「马斯洛需求层次」,它将我们的需求分为了:生理、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越往上走,层次越高。

这10个常用结构化逻辑,一张图说清楚

马斯洛需求层次

从层次的角度来沟通,很多时候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里先说张可的方案,我们再来分析。

(背景:还是围绕着工作界面划分问题)

张可:其实我也想知道,对于接下来几年,在工作上有没有自己的一些目标。

小朱:恩,其实也希望能在职位上再往上走。毕竟,家里现在经济压力也大。

张可:好的,那你觉得自己如果要再往上走,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

小朱:可能专业能力上,还需要再加深点;人际沟通上,也应该多注重一点。

张可:人际沟通上确实是门学问。我觉得和小李的矛盾解决,就可以作为一次很好的尝试。如果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对于这个能力的提升,肯定有大的帮助,你觉得呢?

你看,当不能从外在来解决问题时,从下属的内心出发,了解清楚他到底想要什么,并找到想要与困境之间的联系。这样,从更高层次的目标着手,更低层次的行为便是一脉相承。

09 归纳法

先说事实,然后总结为一个观点或结论。

这与金字塔原理是反向的。看起来会没有那么有逻辑感,但是,却对沟通很有帮助,特别是一些纠正他人错误的沟通。

我们看一个例子:

· 我觉得你业务能力不行,一方面……另一方面……

一针见血,看起来很有逻辑对吧?但是一般来说对方很难接受。

但是换一个表达可能就会好多了:

· 上周末的报告里,出现了三个错误;再上一周的报告,也有两处错误。我觉得业务能力确实应该提升了。

你看,前面是铁证如山,结果是不服都不行。

在张可的案例里,是这么使用的:

(背景:张可需要点出小朱的业绩问题)

张可:小朱,我有看到今年和去年的绩效都没有达标,我感觉这背后反映了部分业务能力的问题,我想跟你探讨一下。

10 循环顺序

循环顺序一般是指一个闭环的逻辑架构。

比如:开早会→上班→开晚会→第二天又开早会。

当然,更多时候,它还指代了一种螺旋上升的模式,比如 PDCA 。

·P:做计划。· D:执行。

· C:检查。· A:行动(修改方案)· P:做更好的计划。· ……

这10个常用结构化逻辑,一张图说清楚

PDCA

在张可的案例里,她是这么使用的:

(背景:关于未来的机会)

那对于明年,我建议可以先去尝试一下新的方案,初步测试后,然后我们一起讨论,之后再迭代升级。

我是总结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表面上的一字一句,背后都是靠逻辑在支撑:

1.并列式

2.递进式

3.矩阵式

4.总分式

5.维恩式

6.对比式

7.时间线

8.层级式

9.归纳式

10.循环式

曹将将这一套逻辑整理成一页纸,大家可以保存,下一次需要沟通时,看看需要采用哪种策略。

晚安,好梦。

- 如何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3000字干货)-

- 职业选择工具:选择路径图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