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妈,在你心里住着一个幻想的儿子,你为什么要契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你难道还没有明白,我并不是你幻想的儿子。”

在刚刚看完的电影《囧妈》中,这句话深深地打动了我,伊万与母亲的相处模式,又何尝不是千千万万母与子的生活状态呢?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有一种爱,叫“为你好”,有一种关心,叫“我觉得”。

然而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也因“爱”而生,在这部电影中,真实而生动地演绎了母亲与儿子六天六夜相处中的“相爱相伤”,透过影片情节的笑与泪,也给我们的家庭教育带来一点现实的启示。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被理解,是母亲内心情感的渴求

伊万想要去美国,临到机场才想起自己的护照在母亲身边,当他回家看到大门上的一把铁锁时,气愤地踢了一下门,他不能理解,高科技的密码锁大门,母亲为什么还要搭配一把古老的铁锁。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在影片中,采取了对比的手法,来暗喻母亲与儿子截然不同的两种心境。

  • 首先是表情的对比,伊万与母亲在车厢相遇,伊万满脸的不耐烦,遇上母亲满脸的喜悦,伊万并不是不爱母亲,而是认为母亲不理解自己,可在母亲心里,又何尝不是同样的心情呢?
  • 其次是语言的对比,伊万与母亲的对话,跟伊万和妻子的对话是如此相似。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伊万,你心里住着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部都设定好了,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不明白,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妈,你心里住着一个幻想的儿子,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脸上的肉应该横着长还是竖着长,什么时候要孩子,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不明白,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是不是惊人的相似?这两句话都是在被对方各种安排后的无奈表白,相同的语言也反应出母亲与孩子其实都渴望被理解的需求。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表明:

父母的控制行为,和孩子以后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之间存在关联,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大。

也就是说,父母对孩子不断的控制欲望,会强化孩子想要反抗的消极心理,却又不知不觉地成为自己不想要成为的人

在影片中,母亲希望被孩子理解,不断向儿子表达自己的诉求,手机里使用60秒的语音方阵,生活中跟儿子答非所问,两人的对话完全不在一个频道,目的只有一个,希望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孩子。

然而,她越急切地想让孩子理解自己,却又将孩子推得更远,伊万情愿一个个车厢求换位置,也不想跟母亲共处一室,多让人心酸。

当母亲分不清爱与控制欲的界限时,往往会让孩子感受到被禁锢的煎熬,产生出想要逃离的心境。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孩子的叛逆,抗拒的是母亲的控制欲,体现的是自我情感的缺失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从影片的一开始,伊万就在抗拒现实,他拒绝妻子跟外商的合作方案,并且暗地里免费将专利技术送给外商,搅乱妻子正在进行的商业合作。

为了反抗母亲对他强迫性的投食,他悄悄地将一整盒小西红柿从车窗外扔出,为了躲避母亲喋喋不休的关心,故意和陌生女孩去餐厅喝酒,将自己喝得烂醉。

这些看似幼稚的行为背后,其实是对母亲强势管束的叛逆,在酒后,他终于说出心里深埋的那根刺:

“妈,你管得太多了,在你眼里都是问题,以前你疑心爸爸,就在大喇叭里让所有人不要跟徐翔交朋友……”

原来在徐伊万的幼年时期,母亲的行为已经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他甚至将父亲的死因归结于母亲的强势,也因此爆发了他与母亲最大的一场矛盾。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心理学上有个“罗森塔尔效应”,指的是在充满信任和赞赏的环境中,人们容易受到启发和鼓励,形成良好的认知,行动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最终做出更好的成绩,而如果父母越控制孩子的成长,那么结果就会越来越糟。

过度的控制,是独立的绊脚石,孩子容易采用叛逆的行为很父母对着干,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独立。

比如伊万一直以为可以掌控自己的人生,可当得知妻子要离开时,才明白原来心里一直深爱着她,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阻止妻子离开自己。

对母亲也是同样如此,他用叛逆来阻拦母亲的过度控制,可当母亲离开时,才意识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叛逆是亲情与感情错失的催化剂,可在很多孩子心中,却将此作为保护自己的铠甲。

很多父母以爱之名,不自觉地想要控制孩子的人生,如果孩子不服管教,就采用更密集的方式让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也在不知不觉间让孩子偏离自我价值的实现。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在电影《狗十三》中,李玩也遇到了同样有控制欲的长辈。

她不喜欢喝牛奶,爷爷奶奶却以“牛奶是个好东西”,逼着她喝下去。

她喜欢物理,父亲却认为是“严重偏科”,强迫李玩改报了英语小组。

李玩的狗爱因斯坦丢失,父亲却认为“不就是一只狗吗,再买一只就行”,没有人理解她的真实感受,都在采用自己的方式对她好。

当成长被“伪爱”裹挟,当青春被“操纵”禁锢,孩子最容易采取反抗的行为,来对抗父母的控制欲,看似青春期的叛逆,实则体现的是成长路上自我情感的缺失。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当“为你好”与“不需要”相碰撞,带给我们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哲学家弗洛姆曾说过: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它出于对孩子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那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很多孩子越长大跟父母的关系越疏远,看不见时想念,见了面争吵。

那么,在《囧妈》这部影片中,看似喜剧的故事背后,所传递给我们关于家庭教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呢?

1、放下遗憾,拥抱人生的不完美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影片中,母亲跟伊万大吵一架后,终于敞开心扉告诉伊万,自己与丈夫看似和谐的婚姻,其实过得并不幸福,两人的文化和家庭背景都不一样,而产生矛盾重重。

在伊万眼里,他只看到了爸爸的不容易,却没有看到,作为丈夫的他,对母亲也并不友好。

伊万的母亲虽然从来没有吐露过,但对婚姻抱有遗憾,她一直将精神寄托在儿子身上,却不知不觉间丢失了自我。

放下,才能承担。

当伊万母亲尝试放下对婚姻的不满后,也获得了儿子的理解与关爱,母子两人彼此获得成长的空间。

2、放手孩子成长,学会接纳与欣赏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纪伯伦说: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放下对孩子“为你好”的执念,给孩子一片成长的空间,孩子方能学会自我成长。

伊万的母亲放下了,而伊万也学会了接受现实,他给妻子发信息说: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争吵,但出发点都是对彼此的爱,这爱是希望对方活成自己的样子,然而爱不是控制和索取,爱是接纳和尊重。”

这句话其实也是影片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当学会放手一段关系时,孩子学会了承担,父母也找到了自我的价值。

3、学会自我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共情力

《囧妈》热映:母亲控制欲的背后,是弥补自我情感缺失的爱

经历了六天六夜,当伊万和母亲终于到达黄金剧院时,表演已经结束,观众们也在陆续退场。

伊万母亲静静地走上台前,轻轻地哼唱起早已准备好的歌曲,当大幕再次被拉起,她的精彩表演成为全场瞩目的焦点,那一刻,她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也是那一刻,伊万理解了母亲为什么一定要来参加演出,那是对人生梦想的实现,只要心中有梦,人生就会变得精彩。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讲道理式说教,而是让自己活得精彩,给孩子不断前进的动力。

心理学研究指出,人是靠情感驱动的高级动物,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互动主要靠情绪推动,而不是靠高高在上的道理。

当父母与孩子产生共情力时,孩子才会真正地从内心接受父母的建议,并拥有自己对事物独立的判断。

学者佩普·考恩曾说:“父母快乐,孩子才会幸福。”

这也许就是影片《囧妈》想要告诉我们的,父母跟子女的关系,很大程度会决定子女跟社会的关系,只有父母学会放手“爱”的控制,才能让孩子得以成长,爱到极致是放手,这也是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要学会的人生必修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