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貴陽貴安“同城化”:萬億級黔中城市群正崛起

貴陽貴安“同城化”:萬億級黔中城市群正崛起

蒸蒸日上的貴安新區。貴安新區新聞中心供圖

告別“同質競爭”,攜手共同發展。在12月8號舉行的中馬國際貿易交流促進會暨跨境經貿交流活動上,貴陽綜保區和貴安綜保區首次達成合作,雙方將致力深入推進行政審批、商事制度、資源配置、財稅金融等體制機制改革,把世界拉進貴州“朋友圈”,把貴州更好地推向世界。

“兩大綜保區在地緣上相近,在發展上各具特點和專長。貴陽綜保區是貴州跨境電商的分撥中心和全球檢測維修中心,貴安綜保區則在為電子產業發展提供保稅、倉儲、加工、服務等方面更具優勢,雙方攜手,有利於在共享資源的基礎上更好地發揮各自優勢,形成更大的開放格局。”貴陽綜保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貴安綜保區黨工委書記欒雁說。

兩大綜保區攜手,只是貴州實施貴陽貴安同城化發展取得的其中一項成果。隨著“兩貴一體化”按下“快進鍵”,兩地在產城融合、交通融合、人才交流、民生共享等各方面迅速推進,一個萬億級黔中城市群正在後發趕超中加速崛起。

贵阳贵安“同城化”:万亿级黔中城市群正崛起

貴安新區高端裝備製造園。貴安新區新聞中心供圖

推進產業集聚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貴陽和貴安,一個是貴州的省會城市,是全省發展的“火車頭”和“發動機”。一個是國家級新區,擁有相對平坦的地勢及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被認為是“整個貴州最適合發展產業的地方”,兩者融為一體,將會產生怎樣的火花?

“一顆螺絲一毛錢,但如果必須從貴安跑到貴陽買,就得花一百塊錢車費,成本自然高,‘兩貴’同城化後,不僅可以加速產業集聚,還可以對產業進行更合理的規劃和佈局,企業成本也能隨著降低。”說起“兩貴一體化”給企業帶來的機遇,貴州貴安新區東江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俊說。

成立於2011年的東江科技,是一家專業生產電連接器核心零部件製造商,廠址最初位於貴陽市小河區。隨著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對場地、電力等要素需求增加,2015年3月,東江科技正式入駐貴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園區,成為第一批進駐貴安新區的企業。

足夠寬敞的場地、強大的電力保障以及新區各種利好政策支持,讓企業生產迅速上馬。然而問題也接踵而至。由於園區產業配套不健全,許多生產零配件必須到30多公里之外的貴陽購買,不僅增加了運費成本,大量集中採購也造成了物資積壓。更重要的是,由於園區生活配套不完善,公司即便開出高於市場價30%的工資,還是面臨招人難、留人難的問題。

在貴安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貴州樹精英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樹精英總經理余月清也曾遇到這樣的尷尬。“好不容易招到個合適的人,一聽社保轉不了要重新辦理,直接不來了,從醫療、教育等生活配套來說,很多人還是更願意留在貴陽。”

不過,這樣的局面正在被改變。“‘兩貴’同城化後,兩地區域壁壘將被打破,人流、物流、信息流實現自由流動,很多員工甚至會覺得貴安環境更好,交通更便利,願意把家安在貴安。”余月清說。

“推進貴陽貴安同城化,就是要加快兩地資源要素的配置和整合,從空間佈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配套、生態環保等方面‘一盤棋’考慮,努力實現‘1+1’>2的放大效應。”貴陽市委副書記、市長,貴安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陳晏說。通過對貴陽貴安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配套、統一管理,著眼於構建起兩地分工協作的現代產業體系、雙向流動的要素市場體系、均等便利的公共服務體系、共保聯治的環境保護體系,力爭到2025年,兩地地區生產總值突破6900億元,2035年突破1.5萬億元,基本建成以中高端消費和中高端製造為主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贵阳贵安“同城化”:万亿级黔中城市群正崛起

貴安互通立交橋。貴安新區新聞中心供圖

暢通兩城“血脈”促進城鄉均衡發展

交通的互聯互通,是兩地融合發展的前提條件。當前,聯通兩地的公路、鐵路、軌道交通、市政道路等立體交通路網建設正在如火如荼進行,“城鄉一體、快慢結合、客貨分離”的交通運輸系統正在加入推進,更多市民感受到了交通變遷帶來的“獲得感”。

“交通方便了,以後房子再也不愁租。”家住貴安新區湖潮鄉湖潮村星湖社區居民胡如凱說。隨著貴陽市軌道交通S1線一期工程項目開工建設,胡如凱過去經常因斷租而空置的房屋一下住滿租客,而自己則來到鄉里的安置辦上班,全家人的日子越過越滋潤。

湖潮鄉位於貴陽市西南面,距貴陽市中心30km,轄1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71個村民組、51個自然村寨,總人口近5萬人。貴安新區建設方案批覆後,作為貴安新區中心城市核心區,湖潮鄉共徵收房屋5600戶197萬平方米,其中對3000戶以5個社區進行安置,安置房屋6000套。一個曾今以傳統農業為主的鄉鎮,村民突然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從村民變成市民,如何適應新的生活方式,獲得新的發展,一時間成為問題。

“雖然我們離貴陽很近,但過去交通不便,安置區人氣不聚集,很多搬遷戶拿到拆遷安置房屋和賠款後,房屋租不出去,產業發展不起來,只能抱著拆遷款‘吃老本’。”湖潮鄉黨委委員、組織委員趙田徑說。S1線在湖潮鄉有三個站點,加之高鐵、高速、公交等立體交通體系的構建,讓湖潮與貴陽的距離縮短在了30分鐘之內。

“有聯才有通,一路通則百業興,人來了就不愁發展不起來。”隨著“兩貴”同城化戰略推進,不僅讓湖潮與周邊城鎮及景區將實現聯動,助推了第三產業的發展,開發商的進駐還吸引了全國各地市民到湖潮安家落戶、投資興業,這也進一步激發了當地安置群眾的發展信心。為了讓安置社區和商業社區的“新居民”住得更舒心和安心,湖潮鄉不斷優化社會服務職能,並專門成立了社區辦,致力打通社區居民服務“最後一公里”。

贵阳贵安“同城化”:万亿级黔中城市群正崛起

貴安一體化發展示意圖。貴安新區新聞中心供圖

堅持綠色發展營造幸福生活空間

遠眺山水田園、秀色生態芳草、縱橫路網通天下、感受社區溫馨……作為肩負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任務的國家級新區,2015年4月,貴安新區成為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用海綿城市理念建設城市,成為新區保護水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示範區的重要內容。

海綿城市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進而實現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在主路機動車道上鋪設下凹式綠地,在人行道上採用透水鋪裝,中央綠化帶留足綠化面積,在居住小區規劃構造全方位的雨水吸納及保持系統……在貴安新區,隨處可見富有彈性的海綿大道、海綿小區,一座“會呼吸”的生態小城振臂呼出。

“貴安新區直管區470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僅為129平方公里,就是為了給城市綠化留足空間,打造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舒適、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三生’空間,在綠色發展上創造出‘貴安樣板’。”貴安新區規劃建設局副局長舒永勝說。

“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貴陽與貴安的聯手,是強強聯合,也是在探索一條國家級新區如何更好地實現發展的新路。”在貴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謝忠文看來,“兩貴一體化”有助於消除兩地區域要素分割壁壘,實現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流動,降低招商引資成本,避免產業同質化競爭,形成更大的開放格局。

對於兩城未來的發展,謝忠文建議,要進一步推進規劃一體、政策一體、招商一體、人才一體,不斷深化工作機制體制改革,跳出行政區劃和地方利益藩籬,在更大視野上、更大時空範圍內,根據各自的定位和比較優勢,統籌考慮產業耦合共生和差異化發展,加速優質生產要素集聚和流動,推進城區、園區、景區三區融合,讓貴安新區成為功能完善、生態優美、開放包容的宜居、宜業、宜遊城市,為貴州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做出示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