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功率与功率因数的区别是什么?

用户6286351666042


功率与功率因素的区别是什么?

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指标就是题目说的功率因数,其是衡量电气设备功率高低的依据。在交流电力系统中,负载元件阻性负载、感性负载、容性负载。

对于阻性负载;流过电阻的电流和加在阻性负载两端的电压相位差是相同的。因此,阻性负载消耗的功率需要其它能源转换而来,例如水能、煤等。故,称之为有功功率。

对于感性或容性负载;流过感性负载或容性负载的电流和加在感性或容性负载两端的电压相位差为90°。因此,在感性负载或容性负载上所形成的功率,就往返于电感(磁场)或电容(电场)的交换功率。其不需要其它能量的转换。故,称之为无功功率。在电路中,功率有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之分。于是把电流与电压之间相位差的余角弦称之为功率因数。功率因数在数值上的表示,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和视在功率打比值,即cosφ=P/S。

在电力系统中,功率因数越低,说明电路中用于交变磁场转换的无功功率大,从而降低电气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了供电线路的损失。只有当用户功率因数提高后,则向电力系统吸取的无功功率减少,所以电压的损失也降低。

功率与功率因数的区别;功率是指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的多少,即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功的数量一定,时间越短,功率值就越大。而功率因数就是衡量电气设备效率高低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综上所述,这里功率指的是电功率,即电功率的有效功率,而功率因数是电功率的有效功率与视在功率的之比。比如,热得快是阻性负载,它的功率都是有功功率,因此在单位时间内功率越大所产生的热量也越大。因此,阻性负载向电力系统吸取的无功功率没有,所以几乎不存在电压损失。反之,感性负载或容性负载,它会向电力系统吸取无功功率,造成电力系统供电电压损失。


Talk工控小白


功率与功率因数的区别是什么?

答;单位时间内电场力所做的功称为电功率。 电功率又分为视在功率、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三种。 电阻性负载所消耗的功率称为有功功率,用公式表示为P=UIcosφ=I²R(φ为功率因数角),它的单位用瓦特(W)表示、千瓦(Kw)、兆瓦(Mw)。

电抗性负载所消耗的功率称为无功功率,用公式表示Q=UIsinφ,它的单位是乏(var)、千乏(Kvar)、兆乏(Mvar)。

电压的有效值与电流的有效值的乘积称为视在功率,用公式表示为S=UI,它的单位是伏安(VA),千伏安(KVA),兆伏安(MVA)。

它们之间,视在功率、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之间满足S²=P²+Q²。

这里需要了解一下电功率与电能是什么关系;电功率与电能的区别在于,电能是指一段时间内电源所做的功,而电功率则是指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它们之间的关系为;W=Pt W为电能(单位是KwH),P为电功率(单位Kw),t为时间(单位为小时h)。

功率因数指在交流电路中,电压与电流之间的相位差φ的余弦,用希腊字母cosφ表示。 换一种通俗解释即;功率因数是有功功率与无功功率之比,称为功率因数;cosφ=P/S。

常用的计算公式请看下图所示


功率因数是反应电力供电线路或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例如一台三相交流变压器的额定输出容量为100KVA,线路中三相负载都是三相电动机(它属于电感性负载,而感性负载电路中的电流的相位总是滞后于电压,此时0°


以上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希望对提问者有一定的帮助。

知足常乐2018.11.23日于上海


知足常乐0724


很高兴能回答这个问题,所说的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例如灯泡发的光,就是电源提供的电流在做功。每秒钟电流所做的功,就叫做功率,在电工公式当中用字母P来表示。据实践证明,电功率等于电压乘以电流,P=U×I。功率的单位是瓦特,用字母W表示,千瓦既KW。过去的时候功率在实用中常以马力为单位,1马力等于0.736千瓦,反过来说1千瓦等于1.36马力。

那么功率因素是什么意思呢?功率因数是衡量电气设备效率高低的一个系数,它是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与视在功率的比值,即功率因数=有功功率/视在功率,大小与电路的负载性质有关,比如白炽灯、电炉子等电热性质的设备,功率因数基本为1,而电感设备比如电动机等,功率因数小于1。有功功率和功率因数的关系是:P=UIcosφ,cosφ就是功率因数。在实际操作中,一般电感性质电气设备的功率因数,我们都是按照cosφ0.8计算。功率因数低,说明电路中用于交变磁场吞吐转换的无功功率大,从而降低了设备的利用效率,增加了线路供电损失,所以供电部门对于用电单位的功率因数,都有一定的标准要求。


电工基础课


功率与功率因数的区别是什么?

答:功率分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而功率因数就是有功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

总的来讲有功功率就是从输电线路输送过来后被消耗掉的电能,而无功功率是在能量转换过程中用来建立交变磁场的,仅在电负荷与电源之间来回交换,无功功率反映了内部与外部往返能量交换的情况。

在电力系统中为了避免这种无功功率的长距离输送,所以定义一个功率因数,要求大功率用户使用电能中无功功率的量,所以一般大型厂房或输变电站都有两块电表:有功电表、无功电表。

如果电网中无功功率不足,致使用电设备没有足够的无功功率来建立和维持正常的电磁场,就会造成端电压下降,不能保证设备在额定的技术参数下工作,从而影响用电设备的正常运行。

由于电网中的端电压下降会导致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均增加,使得负荷侧的电压进一步下降,负荷设备输出功率降低、工作效率下降,严重时会无法工作。无功功率的输送在线路总并不是无损耗的,输送电路近似为纯电阻电路,无功功率在输送电路上的热损耗依然是存在的。

电网中的有功功率损耗不超过负荷的10%,而电网中的无功功率损耗缺占无功负荷的30-50%,无功功率在传输过程中的损耗要比有功率大3-5倍。而功率因数就是计量这一现象的参数。



凤栖夕阳


功率好理解,就是做了多少有用的功。功率在电气工程上用千瓦表示,在其他力学工程上则多用马力表示。1千瓦=1.36马力,反之1马力=O.76千瓦。做功的较率越接近1,说明效率越高!

功率因数是有些用电器由于存在电感与与电容,如电动机,电容器等。用在交流电路内就会出现感抗与容抗,从而降低了效率!感抗是电流达最大值时,电压还未达到(根据电感量的大小不同)最大值,可能滞后几度到九十度之间。电容恰好相反!它们的单独运用,都会降低做功的效率。但这两种电器互补,如计算合适时,可以将功率因数提高到接近于1!如老式日光灯,由于镇流器的存在,功率因数只有.45左右。如加一个4.75uf的电容后,功率因数可提高到0.85以上!所以在大量使用交流电动机,电抗器,变压器一类感性负载时。供电部门都要求用户进行无功补偿(用电容移相),以提高用电效率和可供电容量!

一般电感负载的功率分视在功率与实际功率。还以上面日光灯为例,40w日光灯的电流是0.45A,视在功率为220x.45A=99W。接入4.75uf电容后电流降为0.18A,计算220vX.18A时才约等于40w(补偿最佳时)的实际功率。可见同一电器,补不补偿,功率是相差很大的。所以提高功率因数的实际意义是很大的!补偿后不但提高了效率,还降低了线路损耗!


干杯安德烈


这实际问的是电功率和电功率因数。

现说说电功率:

电路做功的总的表观总功率P视=U*I。当电路只有电阻负载时,负载功率=电路表观总功率。当电路中有电容和电感时,有部分能量是储存在电容的电场和电感的磁场中的,条件具备时,电容和电感中的能量又会释放到电路中来,这样,总体来说,电容和电感不消耗电路的能量,但电容和电感表面上也有一个交流功率S=U*i=P视*sinθ,虽然S的时间积分等于零,可是,电容充放电、电感存储和释放能量都是有电流的,而线路本身有电阻,电路上存在线路损耗功率:P损=(I*R线路)*I,这个线路损耗功率就变成热量在线路上消散了。另外,电路中除了电容和电感以外的负载上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有功功率: P有=[l*(R负载+R线路)]*I=P视*cosθ。有公式:"P视"的平方="P有"的平方+"S"的平方。"P损"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因为P负载正常工作是需要流过电流"I负载","I负载"会造成线路损耗功率"P损1";另一部分是行为电感和电容上的无功功率S引起的线路电流i,i会造成线路损耗功率"P损2"。P有=P负载+P损1+P损2。

功率因数:COSθ

交流电路中存在电感或电容时,电压和电流的正弦曲线实际是不同步的,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相位差θ的角度。功率因数就是这个相位差θ角度的余弦值。

另外,补充一点:电路的做功效率η

η = P负载 ÷ P有 × 100%

η和cosθ有明显区别。η取决于电路线路上的损耗功率;而cosθ取决于电压和电流的相位差角度θ。


鸥洋10


通俗的讲,功率是描述做功能力的,好比一个人力气越大,搬运货物的能力越强;

功率因素反映的是做功的效率,好比还是刚才那个人,他用水桶打水,一个是很轻的塑料桶,一个是较重的铁桶;花相同的力气搬运相同的重量货物,铁桶装的水要比塑料桶的少,用铁桶打水比用塑料桶效率低,这就是功率因素反映的是做功的效率


电卤药丸


能力,效率,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