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宰相劉羅鍋背後的山東諸城官宦大家族

宰相劉羅鍋

劉墉(1720年-1805年] ),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于山東諸城。清朝大學士劉統勳長子。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劉墉享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諡號文清。


宰相劉羅鍋背後的山東諸城官宦大家族

體仁閣大學士 劉墉


劉家與諸城的淵源

諸城為山東省的一座縣級市,屬於山東濰坊市管轄,因傳說舜帝出生於城北的諸馮村而得名,又稱龍城,位於山東半島東南、泰沂山脈與膠濰平原交界處,東與膠州、膠南毗連,南與五蓮接壤,西與莒縣、沂水為鄰,北與安丘、高密交界。是一個人文和傳統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這裡所代表的山東人,至今以考公務員為榮,走的道路和幾百年前劉墉走的路是一個樣的,是一個把“學而優則仕"貫徹到骨子裡的地方。


宰相劉羅鍋背後的山東諸城官宦大家族

山東濰坊諸城市


宰相劉羅鍋背後的山東諸城官宦大家族

山東人學而優則仕的傳統


諸城劉氏為有清一代顯赫的仕宦大族,祖籍安徽碭山,明朝年間幾經遷徒定居於諸城逄戈莊,傳至清末共十八世。明末清初劉氏家族初興,康雍乾三朝發展至鼎盛,清朝近三百年間,

劉氏子孫多為清王朝重臣,是清代諸城最為顯赫的仕宦大族。

明朝初年,為改善因連年爭戰造成的人地不均問題,朱元璋下令移民。洪武三年(1370),徐州府碭山縣大劉村(今屬安徽)居民劉思源率族人遵奉朝廷詔命,向北移民至日照喜鵲窩。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日照劉氏家譜》記載:“我劉氏自漢隸籍於莒,由來久矣……委因元社將屋,我祖見機,遷居徐州府碭山縣大劉家村。紅巾(徐劉)亂起,我祖逃居東海當蘆村。至熙朝洪武三年下旨遷民,我祖復由東海遷居日照喜鵲窩。”家譜中稱“我劉氏自漢隸籍於菖,由來久矣”,元朝時才遷居江南徐州府(今江蘇徐州),直到明朝初年,劉思源率族眾北遷,又回到故土。

劉思源率族人遷居山東日照,在此繁衍生息,傳至第二世便已兄弟八人,家族人丁昌盛。民國十三年(1924)的一幢石碑記載:“我劉氏原籍江南徐州碭山大劉家村,明成化年間,始祖思源公遷日照草潤莊。生我二世祖福、祿、壽、禧、詩、書、忠、厚兄弟八人。”也就是從第二世開始,日照劉氏開始分散到山東各地,其中一支便在諸城開枝散葉。據家譜記載,日照劉氏分居各地源於一場大火:“天順年間,該村(注:日照喜鵲窩)被火……成化年間,我高祖(注:從日照喜鵲窩)移居草潤莊(與喜鵲窩相距裡許)。”此後思源公命子嗣各自謀生,二世劉福便前往諸城。有碑刻記載:福、祿二公同遷劉家溝,弘治年間(1488-1505年)

劉福為躲避匪賊,率三子恆公遷居諸誠逄戈莊,將長子志幹、次子志貞託付於二世祖祿。因此,諸城劉氏以劉福為始祖,二世祖即劉福之三子恆公。


宰相劉羅鍋背後的山東諸城官宦大家族

諸城逄戈莊


宰相劉羅鍋背後的山東諸城官宦大家族

劉墉故居


諸城是一個人傑地靈,自古就有學而仕則優的地方,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中,諸城歷史上出過8位宰相,僅明清兩代就有進士及第者125人。在這種社會大環境下,受這種文化的薰陶,劉墉所在的諸城劉氏大家族終於到達巔峰。

明中葉劉氏始祖劉福定居逄戈莊,開啟了諸城劉氏鑄造輝煌的歷程,但是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辛的。在近百年的時間中,劉氏幾代人都以耕種為生,屬於社會底層,終日只求溫飽,無人參與科舉。這種局面直到明朝末年四世祖劉思智,“始讀書,補諸生”,劉氏家族開始由耕轉讀,從此讀書科舉之路漸開。劉思智在家族興旺路線圖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使諸城劉家從底層貧農戶逐步開始進化成為書香門第,開啟了諸城劉家的耕讀之路。正是這種”耕為本、讀為根“之路的創立,使劉氏後人受此感召,大多參與科舉,從未成為當地乃至全國的官宦大家。

打響諸城劉氏科舉成功第一槍人是第六世 劉必顯

,也就是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1600-1692年),字微之,號西水。明朝末年他在鄉試中高中舉人,但後期進一步發展不順。滿清入關後,劉必顯更加認真刻苦,“年少與民避亂山中,眾方喧譁,忽聞讀書聲,跡之則公於石上攤書朗讀”叫,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必顯於順治九年(1652)中進士,授官戶部廣西員外郎。所以說,在諸城劉氏家族大發展的歷程中,劉必顯是個燈塔式的人物。

諸城劉家官宦之路的巔峰


宰相劉羅鍋背後的山東諸城官宦大家族

劉統勳


從乾隆朝劉統勳官至東閣大學士、劉墉官至體仁閣大學士,這個時期是諸城劉氏家族的巔峰。雍乾嘉三朝中劉氏家族總共了10位進士、27位舉人,其中三品以上官員8人,劉氏族人獲得功名多是在這一時期。在仕途上,劉氏家族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出現了“一門三公、父子同宰”的局面。

劉統勳在乾隆成為朝廷重臣,死後賜諡文正;劉墉在嘉慶受到皇帝倚重,死後賜諡文清;劉鍛之繼劉墉之後為嘉慶所倚重,死後賜諡文恭。諸城劉氏自乾隆朝成為仕宦望族,其家族一直繁榮昌盛,終成為名揚海內外的仕宦大族,乾隆賜詩“海岱高門第”。劉鍛之深以為榮,作詩稱“天章久許繼家聲,海岱瀛洲語最榮”、“百年舊澤儼如新,論定無如美諡真”。


宰相劉羅鍋背後的山東諸城官宦大家族

劉墉墨跡


宰相劉羅鍋背後的山東諸城官宦大家族


宰相劉羅鍋背後的山東諸城官宦大家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