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9 數據驅動,小站教育詮釋「質教育」時代

數據驅動,小站教育詮釋「質教育」時代

文 | 闌夕

教育的內核是知識以及方法論的傳遞,而並不是一個數字時代Ctrl+C與Ctrl+V那麼簡單的事情,正如雅斯貝爾斯說的那樣,「教育的本質是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因此,這個世界上才會有孔子與普通老師的區別,同時也讓教育本身很難變得高效,因為孔子某種意義上是不可複製的。教育的本質似乎從來都不是「高效」,也很難變得高效。

而互聯網的價值則是一個提高效率的賦能工具,它通過建立在線的實時虛擬連接,打破了原本物理世界的時空界限。所以當新技術與教育相結合時,內核上的矛盾自然會帶來很多衝突,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互聯網人在此之前跨界做教育創業阻力重重的原因。

但這兩者並非不可調節,而是需要一個連接教育場景與新技術之間的橋樑,小站教育便找到了它——數據。

數據驅動,小站教育詮釋「質教育」時代

教育從來不是一個快行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擴張的邊際效應是線性而非指數的,教育培訓行業的網絡效應並不明顯。而在過去,學生們的學習行為、老師的教學行為,甚至是試題、練習這些相對標準化的環節,都沒有數據化,因此人成為了核心。

具體而言,在傳統的教學思維模式下,老師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可能只講學生特定的錯題,而對的題目就不需要深度解析了,這是基於經驗的產物。

但是隨著數據化的不斷推進,老師可以滲透到知識點的顆粒度裡去,深究學生的每一道錯題原委,形成知識樹的獨立搭建,而每個學生的特徵,又能交互起來和其他學生產生參照,甚至根據相似學生的圖譜,去預測和輔導他可能薄弱的地方。這就是數據最大的價值所在,數據也慢慢成為整個教育場景的核心,進而在教學服務、運營(流量獲取與轉化)、產品快速迭代方面提高效率。

除了在教學上,數據在前端的用戶「獲取-轉化-交付」上也同樣顯示了高效率。「你可以把教育這件事情,想象成一套供應鏈,粗略可以分為三塊,一個叫用戶的獲取,一個叫轉化和運營,一個叫產品的交付,過去每個環節都高度依賴人工,而我們在最近幾年發力的,就是要為所有的步驟都建立標準化的模型,讓數據來告訴我,哪些地方是冗餘的,哪些地方是可變得高效的。」小站教育創始人王浩平這樣解釋道。

數據驅動,小站教育詮釋「質教育」時代

作為小站教育——國內最大的在線留學英語培訓服務品牌的投資人,曾經擔任阿里巴巴B2B業務CEO、後來組建嘉御基金的衛哲曾對小站教育創始人王浩平提出過這樣的建議——不能把效率作為謀求增長的代價,「互聯網教育公司如果5億收入不盈利,可能永遠不盈利。」

衛哲的一番點撥,讓王浩平和很多傳統互聯網教育創業者變得不同,他在思考快速增長的同時更關注增長的質量和可持續性。在效率提升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效能的實現,而非一味地高速野蠻擴張。

就像彼得·德魯克對於效率(Efficiency)與效能(Potency)的概念區分原則,前者強調通過正確的方法提高達成的速度,而後者注重選擇正確的方向朝著目標前進,在戰略層面,方向的意義其實大於手段。

王浩平把小站教育的效能實現,定義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叫作「教育互聯網」,第二個階段叫「互聯網教育」。

前者是將教育內容搬到線上,藉助網絡連接「無時間空間」限制的特性,從而觸達到更多的用戶群體,這一點小站教育在創辦之初便深刻理解其意義。早在2013年前,王浩平就選擇將平臺上邊際成本為0的內容和工具免費開放給用戶,這些用戶也成為了小站教育最初的粉絲。

而後者是在完成了最初的連接之後,小站教育將一對一教學服務作為了流量進行轉化和變現的第一步。從互聯網教育的角度看,一對一模式是最容易起量的方式,以此起步搶佔市場,是正確的策略。

「企業應該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是小站教育另外一個金牌投資人沈南鵬的投資心得之一。對於小站教育而言,其核心競爭力正是用閉環數據化提供教學質量,進而提升整個公司的效能。

教學質量直接影響的是品牌和口碑,而教育行業的獨角獸都有10-20年以上的品牌積累,互聯網及數據化的賦能雖然能夠加速這個過程,但卻無法顛覆這個本質。

作為一個特殊的行業,教育服務並不僅僅是一個商品,其對於學生和家庭而言機會成本巨高無比,這也使得品牌成為了教育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當用戶無法判斷,且也不能夠一一測試時,那麼大多數人認可的教育機構往往更容易讓人有信任感。

而小站長期以來一直把保證教學質量,持續顯著地輸出好的學習結果作為最重要的內部評估指標。

無論是互聯網教育,還是教育互聯網,都不是從根本上改變教育形態,而是整個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融合,因此無論是哪種形式都需要回歸到教育的本質。

另一方面,教育服務口碑的形成是依靠其服務真正產生價值,即有好的成績,所以任何教育公司都必須迴歸到做好教學服務本身,這在短期內會影響一個教育企業的續費率和轉介紹率;從長遠角度看,會直接促進一個教育品牌的形成。

在這樣有質量的服務基礎之上,增長和擴張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小站教育開始拓展A-Level、IB、AP等國際課程課外培訓服務。以往,中國留學的主要人群是大學生和高中生,他們的目標是名校研究生和大學高等學府,但是相關數據顯示,中國留學呈現低齡化的趨勢,00後開始從十三四歲的時候就開始了留學之路。這也是小站教育對數據深度挖掘而洞察的趨勢,而在抓住這些低齡化的用戶之後,一個嶄新的藍海市場又被小站教育搶佔先機。

順為資本合夥人程天曾公開表示,線上和線下融合的商業模式是其投資的主要方向之一,如線上公司開始走向線下,或者探索線上和線下交互可能性的企業。

確實,踐行「輕」模式的企業只有融合「重」模式,才能有效抗拒巨頭佈局,是企業發展壯大的主要方式,但是對於教育行業來說,除了業務的增長需求之外,品牌與口碑也是佈局線下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小站教育已經佈局了十幾家體驗中心,它並不提供實體課堂教育服務,而是作為營銷渠道的「根據地」,吸引那些決策較重、依賴「眼見為實」的潛在客戶,他們可以在體驗中心裡諮詢和了解整套授課方案,讓家長們有機會直接感受到小站的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通過募集到手的資本,王浩平還戰略投資了包括武漢的飛渡教育、上海的沃邦教育等傳統同類培訓機構,延伸服務產品線。如果線上用戶需要線下服務時,線下機構可以支撐線上的需求;而線下的用戶想要簽約網課服務,也可以把需求轉移到線上,為線下用戶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

「其實我們把最難最苦的活都幹完了,從流量到運營再到授課,所有的系統都做好了,於是就有了輸出產品、輸出標準、輸出財務的能力,線下一線的師資資源在線上能夠得到充分的利用,最大程度的發揮老師的價值。」

所以在最新品牌升級時,王浩平把小站教育的使命和願景分別定為「助力中國學生綻放留學夢想」以及「成為一家值得信賴的教育機構」。

「教育和醫療很像,都是需要十年、二十年去積累信任的行業,你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敬畏之心。」王浩平說。

百餘年前,胡適曾經這麼寫道:「留學者,吾國之大恥也!過渡之舟楫而非敲門之磚也,廢時傷財事倍功半者也,救急之計而非久遠之圖也……留學之目的在於使後來學子可不必留學,而可收留學之效。是故留學之政策,必以不留學為目的。」

這並非一日之工,但對於王浩平和他的小站教育而言,這或許才是創業的初心,有質量的增長則是這家公司的精神內核。

就如同詹姆斯·柯林斯在《基業長青》一書中寫道的那樣,「在一個高瞻遠矚型公司裡,唯一不變的核心理念,但是核心理念的所有表象(文化、戰略、戰術、政策等)都是可以改變和演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