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北京故宫匾额上有一根箭,为什么一直没有摘?

用户59822164121


我们国家对于文物保护是相当的看重,如果是有人在“无意之间”损坏了文物。情节比较轻的罚款行政拘留,情节严重的甚至要坐牢判刑。

北京故宫这么重要的场所,平时甚至会作为接待他国领导人的重要会场,其上面的匾额竟然插着一支箭镞。如果没有被人发现还好,如今很多人都指出来了,为什么还不把它摘掉?到底是谁这么大的胆子胆敢破坏文物?


人家说了有箭头,那么这个箭头的具体位置在哪?箭镞其实位于故宫隆宗门匾额之上,隆宗门的位置很特殊也很重要。穿过隆宗门就是养心殿和慈宁宫,一个住着皇帝,一个住着太后,可见其重要程度。

但是就是在如此严密的位置,还是发生了一场事故。 嘉庆年间一支反政府的武装——天理教,它的由来还要追溯到几百年前的白莲教。

但是有人说他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能说是一只白手起家的邪教。我们先不管这么多,总之嘉庆年间这支队伍发展到几千号人数量。

▲配图

当时天理教的教主名叫林清,其实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年轻的时候在医馆做学徒,但是因为嫖娼害了病被老板赶了出来。后来跟着大姐夫一起开茶馆,又因为赌博被大姐夫嫌弃离开。

后来林清干脆也不做正经活计,整天就是游手好闲东游西逛。运气好了可以赚到一些钱财,运气差了甚至连糊口都难以为继。中间也曾经娶过老婆,但是老婆命短很快就死了。

打工是不可能的,这辈子是不可能打工了。没办法就开始忽悠人了,先是胡诹了一套理论——“要想白面贱,非得林清座金殿”,也就发展成了天理教。

▲配图

他最初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受到压迫反清,从他之前的游手好闲就可以看出来,其实只不过是想赚点钱财。然而随着地位越来越高,开始被人往上推。

林清本来不想去打清朝的主意,但是他的两个副手冯克善、李文成没事就窜到他反清。因为他们两人当初自己也有教派,后来被林清整合了。他们两人最初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推翻清朝统治。

林清后来实在是没办法,只能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往上。因为再不做出点表率,自己聚拢起来的几千号人全部都要散了。于是他们内部开会,准备找个好时间下手。

▲清朝太监

林清的天理教鱼龙混杂,几乎囊括了是各行各业。其中有个太监我们姑且叫他老王吧,年轻的时候想进宫做太监。自己和几个同乡互相阉割,然而没想到自己没被收进去,几个老乡都进去了。

后悔已经来不及了,一辈子就搭了进去,对于清廷恨之入骨。虽然自己几个老乡都进宫做了太监,但是并没有断了联系。林清通过这个太监联系上了宫里面,准备里应外合将满清统治者赶回东北。

为了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天理教从嘉庆十六年就开始忙活。在北京城附近大肆笼络人心。最后从众多教徒中,挑选了200个青壮好汉。又大费周章联络了京城内的低级太监,作为内部联络。

▲配图

这天是正好赶到嘉庆皇帝带着人外出狩猎,整个皇宫的防守掉了几个档。再加上内部有人接应的情况下,林清几乎是不费多少力气就进到了皇宫当中。甚至是一路打到了隆宗门,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

当天理教的教众打到了隆宗门,紫禁城内的禁卫军才反应过来。于是两者在此地开展了一场巷战,这里一旦被攻破进入内廷易如反掌。然而天理教毕竟是杂牌军队,没有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

在慌乱之中天理教教徒也射出了几箭,其中有一箭正中隆宗门匾额。很快混乱被镇压下来,嘉庆皇帝哪还有心思狩猎,急忙忙的赶了回来。当看到皇宫内一片混乱之后先是愤怒,冷静下来后开始装模装样的自责,甚至是发布了罪己诏。

▲原图与近图

而当有人提议把上面的箭镞拔下来时,嘉庆皇帝也直接拒绝掉。说是把它当作教训,时刻提醒着自己要宽厚爱民。所以不要小看这个箭镞,他也是一件文物。也有了几百年的历史,也曾经见证了差点攻破紫禁城的壮举。

为了避免这个箭镞生锈消失,相关部门每年还要对它进行维护。毕竟蚊子腿再小也是肉,人家也是件文物,也是要面子的物。


史之策


我滴个神呐!故宫的某一匾额上竟然有根200年都不摘下的箭头?

小伙伴你们发现了吗?就在这里:

故宫一个灰常灰常重要的大门——隆宗门上。

“这是个重要的大门!”

上图是故宫的平面图,小伙伴们可以看到,这隆宗门位于故宫内廷和外朝的交界处,它内里是皇帝住的养心殿,外面离太后住的慈宁宫也很近。

那么,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大门上会留下一个丑丑的还生了锈的箭头呢?

“箭头在哪里?”

首先看看这个箭头的位置:

来,再拉近一点,这次清楚了吧。是不是觉得非常奇怪呢?!

“这个箭头有点奇!”

至于为什么这里会有个箭头,几乎在所有的故宫简介和导游员口中都有着这么两个版本的“据说”:

据说1:这是当年李自成打进紫禁城后为了显示自己NB,自己推翻了大明王朝,故意射上去的。

据说2:这是嘉庆年时,在北京的天理教教主林清等人趁皇帝去木兰围场围猎时,率教众攻入紫禁城留下的。

这事正史有记载,说是当年林清等人在内廷太监的指引下,一度从西华门和东华门攻入紫禁城,而这只箭头就是当年天理教教徒攻隆宗门时射中的,毕竟隆宗门位置险要,只要把它攻下,那进入故宫内廷就易如反掌了。不过这次起义最后失败了,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嘉庆大大觉得这只箭必须保留,以警示后人和自己。

这两个版本的故事可以说都很令人“相信”,不过细细品起来就有问题了,比如第一个版本,李自成攻入紫禁城,那是明末的事,而隆宗门的牌匾明显是满汉双文书写,当时,满族人还没打下北京呢,怎么可能会有这块牌匾呢!

那似乎第二个版本是不是比较可信呢?

也不太可信。

首先,天理教教徒当年攻打紫禁城都是乔装打扮混进去的,请问身上背着弓箭能混进去吗,那么大的东西,早被守卫发现了,而史料也记载,当年这些教徒基本都是藏着短刀在衣服里,武器没有弓箭。

其次,小君遍查了一些资料,其中有一份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原副馆长吴空先生的文章,他遍访单士元、朱家溍等有关专家,查证了隆宗门匾额的箭头一事在史料里并无记载,也没法认定这是嘉庆年间的东西。

再者,这只箭的箭头杆是朝上的,即箭是自上而下射的,大家不觉得奇怪吗,难道天理教教徒是站在匾额上往下射箭?

那么,这只箭到底怎么回事呢?

小君翻阅到了两位学者的考证,一个是吴空先生的,他寻访了50年代修缮隆宗门的老师傅,得到的信息是,当年隆宗门上其实有很多箭头,在清理修缮时,把所有的箭头都拔掉了,因为当时匾额上有拔箭头留下的小坑不太好看,于是顺手插了一只箭上去,补上了这个小坑。

另一位学者萨苏推测到,这些箭头可能是晚清时,有皇族子弟用隆宗门作为箭靶,玩射箭游戏射上去的。

小君还是比较同意两位学者的观点,不过如今因为没有确实的文献资料做支撑,所以到底这个箭头是谁弄上去的,啥时候射的,还真就成了故宫最大的未解之谜之一。


宫殿君


这个“紫禁城的匾额”,确切得说是紫禁城内廷乾清门前广场西侧隆宗门的匾额,有关匾额上面箭镞的由来,这就要追溯到200年前的清嘉庆十八年,从当时震惊满清心脏地区——北京紫禁城的“天理教事件”说起了。



1813年9月15日,趁着嘉庆皇帝到木兰围场狩猎、北京守备松懈,白莲教分支——天理教的头目林清,率领两支分别都是100来人的教徒武装,在宫内太监的引路下,由东华门和西华门两个方向攻入紫禁城。

东华门一部被警惕的皇宫侍卫发觉,立马关闭大门将其堵截在外;西华门这支则冲进了皇宫,甚至差点逼近养心殿。天理教徒与闻讯赶来剿杀的清军格斗血战,其中一处战场就在隆宗门下面,匾额和门檐上的箭镞,就是那场激战所留。


听到天理教徒攻入紫禁城事件的嘉庆,浑身上下气不打一处来,不想皇宫守备松懈怠惰到了这样的地步,直呼这是“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其实,这已经不是嘉庆第一次碰到这样让他震惊不已的事件,十年前的嘉庆八年(1803年),就发生过一个叫陈德的刺客,光天化日之下在皇宫门口带刀冲击皇帝依仗、刺杀嘉庆的惊天大案!!

接连发生的大案、要案,使得嘉庆深感满清朝廷腐化衰败、社会矛盾隐患积累程度之深,发端于乾隆晚年、席卷数个省份的“白莲教匪乱”从外部威胁着帝国的存亡;朝廷内部官僚队伍、八旗亲贵的腐化堕落、人浮于事,让整个帝国看起来像是失控了一般,皇权仍然高高在上,但所有的官员都合起伙来欺瞒他们的皇帝,搞得嘉庆对于日渐侵颓的朝廷政局,总是叹息无可奈何、一筹莫展。


为了激励、警示朝廷官员和八旗贵族,嘉庆特意下令不许去除隆宗门檐口激战留下的箭镞,表明整顿吏治、恢复国势的决心。但嘉庆缺乏他爷爷雍正一样的坚定意志和铁腕手段,面对乾隆晚年留下的烂摊子,虽然励精图治可依然收效甚微。大清帝国这艘体积庞大的破船,即将迎来20多年后鸦片战争的致命一击。


剧透历史


  这里说的箭应该是故宫隆宗门匾额上的箭镞。

  隆宗门在紫禁城内廷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门。自雍正帝将皇帝起居处从乾清宫迁到养心殿并设立军机处后,此门就是皇帝与外界沟通及内廷西苑的重要门禁。因为门一侧就是军机大臣们的值房军机处,门内则就是皇帝居住的养心殿。所以此门作为紧靠皇帝住所的一处重要禁门,非宣召即便是亲信王公大臣也不能随便出入。

  这个箭镞的来历距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

  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众策划起事,在首领林清带领下,京畿一带天理教众趁嘉庆帝木兰秋狝期间直接攻打紫禁城,意欲先占领皇帝老巢。

  于是在当年九月十四,起事天理教众在加入天理教的太监引导下乔装打扮兵分两路从东华门和西华门进入皇宫。西华门一支在内应太监刘得才、刘金等引导下一度攻打到内廷重地隆宗门,并在此处与宫内守卫人员展开激战。幸亏当时还是皇子的道光帝绵宁率守卫用鸟枪震慑住天理教众,后来大队清军赶来才制止住这场骚乱。

  此箭镞正是此事件所留,而且不仅在隆宗门,故宫内其他地方也有零星箭簇留存,大家在游览时可注意观察下。

  此次变故令嘉庆帝大为震惊,慨叹“酿成汉、唐、宋、明未有之事”。并向天下发布“罪己诏”。而且不把此箭簇摘下,以为警示。

  以后历代皇帝也一直保留,所以到现在我们依然能看到。


赵燕云


到故宫参观的游客中,常常跑到隆宗门,去寻找匾额上那根生了锈的箭头,为什么这家伙200年没被摘掉,确实让人觉得好奇。只要了解这根箭头背后的历史故事后,答案自然揭晓。

关于这个剪头的故事有两个版本。

版本之一就是明末清初时期,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进入故宫前,为了显示自己的牛气冲天和豪情壮志,特意射上去的。

不过这一说法现已被辟谣。虽然故宫是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但这块匾额使用的是满汉两种文字,属于清代作品。

箭头又是典型的清代破甲重箭,为八旗军使用的战场利器,据说此箭可以射穿重甲。由此可见,匾额和箭头都是清朝的物件,而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除非穿越到清代,才能射下此箭。

另一版本出自故宫博物院的《故宫简介》。

嘉庆十六年,天上出现彗星,以林清和李文成领导的天理教认为此天象是除旧布新,改朝换代的征兆,因此,他们在中原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天理教起义。

1813年9月14日,嘉庆皇帝带人到承德狩猎,紫禁城内空虚。在内应太监刘金、阎进喜的里应外合帮助下,起义军在头领陈壤、陈文魁的率领下农民军分别从东华门、西华门打到了景运门、隆宗门的门外。

隆宗门是进入内廷的第一道禁门,可直取皇帝居住的养心殿。几十名农民军在隆宗门前与清军展开殊死搏斗,临危受命的二皇子绵宁用火枪向攀上高墙的起义军射击,当场击毙两名天理教徒。

经过激烈的战争,起义军终因寡不敌众被清军用火枪镇压,起义宣告失败。在激战中,农民军将一利箭射在了隆宗门的匾额之上。

据说起义军只有200来人进攻紫禁城,平均几十人攻打一个大门。那么多紫禁城守卫,都拦不住这一点人,可见,当时清王朝的戒备多么松懈。难怪嘉庆帝狩猎回来后龙颜大怒!

这件事给嘉庆皇帝以很大的震慑,自乾隆盛世之后不到二十年,宫内出现这样的丑闻,可谓奇耻大辱。嘉庆帝为了警醒自己,也为了警示清兵今后不能掉以轻心,宣旨不得拔下匾额上的箭头。

就这样,这支充满传奇色彩的箭头一直保存至今,整整维持了二百多年,成为供人瞻仰的文物。

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

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严格来讲这不是一根箭,而是一支射到牌匾上的箭镞(箭头),因为太小太不起眼,很多人没有注意,这个箭镞背后有一个精彩绝伦又哭笑不得的故事,跟神秘的白莲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白莲教历史十分悠久,大概在南宋时期就有了严密的组织,明末清初,他们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后来在嘉庆年间制造了一起震惊天下的大事件——险些攻占紫禁城!

嘉庆十八年(1813年8月13日),嘉庆皇帝率文武大臣到承德北部的木兰围场狩猎,此时京城一片空虚,潜伏在北京的天理教(白莲教的一个分支)头目林清窥准空档,准备抓住机会大干一票,直接拿下满清皇帝的紫禁城!

10月8日,林清集结了200余人(胆子可真大)正式对紫禁城发动攻击,他们兵分两路(200人居然还分兵,真实艺高人胆大),东路攻打东华门,西路攻打西华门。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林清在宫内居然还有内应,他们在几个太监的接应下顺利攻占西华门(防守空虚得很),而当宫门外的清军跑过来准备缉拿反贼时,总管太监更搞笑,他当机立断,拦住清军士兵,警告说内廷里住的是皇后、嫔妃,其他人严禁入内,否则就是死罪!

这个总管太监也是一员猛将,他告诉清军宫内里的贼我们自己捉拿,然后召集一大帮娘娘腔的太监,手持棍棒前去捉拿乱贼。

进攻东华门的人出了点意外,只进来了5个人,给他们带路的太监一看到只进来这么几个人,这事肯定办不成,说不定自己的命也要搭进去,干脆临阵倒戈,火线造反,喊来其他太监把这5人可怜的家伙一顿乱棍打死了(太不靠谱)。

西华门倒是很给力,一共冲进来60多个人,但这些人如同无头苍蝇,先是闯进内务府一顿打砸抢,杀了一个皇家裁缝,又顺路洗劫了文颖馆,杀死了几个倒霉小编,等他们跑到距离太和殿仅一墙之隔的隆宗门时,大门已经关了,无论怎样又砸又骂,甚至搬来几根大木头撞门都撞不开,于是决定翻墙入内开门。

关键时刻,留守的王公大臣拍马赶到,智亲王(后来的道光皇帝)和总管太监一人一枪,打死了爬墙的两个人,驻扎在京城的火器营也赶来增援,一顿乱箭乱枪过后,这帮乌合之众如鸟兽散,隆宗门上的箭镞就是双方交战时留下的。

嘉庆皇帝返回紫禁城后深以为耻辱,命令这支箭镞不要拔,专门留在那里警示后人,于是匾额和门柱上的两个箭镞就这样一直保留了近200多年,成为供后人瞻仰的文物。

这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足以证明紫禁城的守卫是多么空虚,承平日久的满清朝廷是如何缺乏警醒,后来在鸦片战争中一败涂地也不足为怪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在故宫靠近皇帝寝宫养心殿的东边,有一个门叫“隆宗门”,在这个门的牌匾上,有一个箭头,赫然嵌入其中,位置在“宗”字的左侧下部,如下图所示:

那么,这个箭头为何会出现在这里呢?我们来看一下皇宫的地图,隆宗门后面就是养心殿,很明显,这里曾出现过厮杀的场面,而目标就是刺杀皇帝。

嘉庆18年,即1813年,清朝有一个农民起义队伍,名曰“天理教”,是一个反对清朝统治的起义。起义军头目叫林清,为了推翻清朝统治,他们准备刺杀嘉庆皇帝。在宫中,他们有太监接应。经过周密计划,他们顺利攻进紫禁城,并杀到了隆宗门附近,但是赶来的清兵装备精良,很快就与起义军展开了搏斗,打斗中,有许多支箭射到门上。



很快,农民起义军就被镇压了,在清理宫内门上的箭时,有一支射在门匾上的,十分深。嘉庆皇帝就下令,不准拔下此箭,只把箭折断,留着箭头,以作警示。同时,嘉庆向天下人发布“罪己诏”,并命令宫中加强戒备,以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历史密探


故宫是我国著名的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是历代皇帝居住的地方,在故宫西面靠近军机处值房的地方就是隆宗门,这里是通往慈宁宫第一季后宫西苑的要道,隆宗门内顶端朝西挂有一块匾额,观察仔细的游客就会发现,匾额上有一支箭头,这支箭头穿过历史的烟云留到了现在,算起来应该有两百来年了,为什么到现在都还没有人把它摘下来呢?而留传于匾额之上?

这段历史还得追溯到嘉庆年间,在南宋时期成立的白莲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神秘的宗教之一,白莲教具有非常大的势力和群众基础,元朝和清朝时间也经常发生起义,但是都被当时的朝廷镇压下来了,倒是到了清朝,依然有一部分残余势力将反清复明作为毕生的追求。于是在嘉庆十八年皇帝出去打猎时,宫内势力空虚时组织了一场起义,主要是白莲教的分支天理教的头目林清,他集结了两百多人对紫荆城发动攻击,兵分两路东路攻打东华门、西路攻打西华门,西华门冲进来的六十多人进行了一顿抢砸,还把文颖馆洗劫一空,杀死了在里面校书的编修,等跑到距离和太和殿有一墙之隔的隆宗门时大门已经被关上了,由于想攻破隆宗门,就往隆宗门射箭,一顿乱射之后就继续逃窜,随后赶来支援的火器营用了两天一夜的时间才把躲藏在宫中的起义军全部消灭。

然而嘉庆皇帝回来之后龙颜大怒,当时就命令所有人不得把隆宗门匾额上的箭摘下来,一是用来警醒自己,二是用来提醒清兵不要松懈。就这样,这支箭一直到今天都还在上面,都已经成古董了。


猫眼观史


最近刚看完姚雪垠的《李自成》,挺喜欢李自成这个人物的,所以乐于相信箭是李自成射上去的,不过这幅牌匾上有汉满两种文字,可见,箭只射上去的时间,应该是在清朝入关后。不过这也不妨碍我们赏析姚雪垠在《李自成》中,对入城射箭这一段的描写。

李自成过了金水桥,仍然忍不住仰头端详承天门的敦实壮美,忽然想到,等举行了登极大典之后,需要命文臣们为承天门拟一对联,写成二尺见方的黑漆楷书,衬着金色云龙底,悬挂在中阙门两旁。他刚刚想到这里,宋献策来到他的马头旁边,转身提醒“陛下,请箭射‘承天之门’,拔除明朝的不祥之气。”   

李双喜赶快从背上取下劲弓,又从箭橐中取出一支雕翎箭,双手捧呈皇上。李自成使乌龙驹后退几步,举弓搭箭,只听弓弦一响,一箭射中“承天之门”牌上中间空处即“大”字的下边,“之”字的上边。文武群臣和护驾亲军们立刻欢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过的大仙




故宫内一共有二个外门,分别是东华门、西华门。北京故宫匾额上的那支箭就在隆宗门的匾额上,隆宗门属于内门。

为什么上边会有一支箭呢?

这要从1813年9月15号这一天说起,当时在黄河以北河南河北一带有一个白莲教的分支叫天理教。天理教在北京的头目叫林清,在河南的头目叫李文成。

最起初他们计划在8月15号的这一天,由林清领导一批敢死队直接杀入清朝皇宫,李文成带领自己的1万多起义军,里应外合一举端掉清政府的老窝北京城。


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李文成的动静虽然大,但他手下那些乌合之众,根本打不过清兵,所以很快就失败了。

林清在北京城也没有闲着,他还在皇宫的太监里发展了几个内线。就这样,一直等到9月14日,李文成的大军也没有杀过来,林清决定自己于第二天先动手。



如果你仔细看看现在的教徒大部分都是妇孺老幼,当时天理教的那帮人也是如此。林清在9月15号这一天,仅仅凑齐了200多人。他从中间选了72个看上去身强体壮的人准备晚上行动。

最开始发现这批人的是在上书房值班的官员宝兴,他虽然也吓得不行,但是他还是找来了最近的护卫军。护卫军的功夫虽然可以,但是人太少。幸运的是他们为平叛争取了时间。

消息一传出,紫禁城内乱作一团。只有二阿哥旻宁比较镇定,他把其他阿哥给组织了起来,带上平时打猎的鸟枪和腰刀开始组织平叛。

虽然有太监带路,但是太监也没有钥匙,根本就进不了内宫。于是敢死队就决定翻墙,他们刚翻上墙头,就被发现了。

旻宁动作极快,加上枪法准,两枪就把两个人给打了下去。正在这时,其他阿哥也才反应过来,他们纷纷投入战斗。双方进入了僵持状态。

第二天,旻宁从宫外调了大批禁军,对于潜伏在紫禁城内的教徒进行搜索。他们受到了零星的抵抗,到了半夜也没有完成全部的搜索任务。

这些敢死队利用这个时间集结了起来,他们准备在皇宫内放火。正在这时,天空下起了雷雨,才让以木质结构为主的皇宫躲过了一难。

到了第三天,最后的决战开始了。双方在混战中,杀成一团。敢死队员的武器太差只好开始放箭,有不少箭枝都射在了墙上,其中有几枝射在了隆宗门的匾额上。



这一场战斗结束后,嘉庆皇帝还在赶回北京的路上。他回到北京,了解完所有的真相后,心情就郁闷了。

嘉庆刚刚登基的时候,白莲教起义就横扫了七个省,花了好几年才终于镇压了下去。本以为这件事就到此结束了,几年后,它的分支天理教竟然敢跑到皇宫来闹事。

本来想好好过生日的嘉庆皇帝再没有心情了,当他在组织人清理皇宫的时候,要求他们对隆宗门上的箭头保留一个。他要用这颗箭头,永远告诫爱新觉罗子孙:危险永远都在眼下,时刻不能放松警惕。

1820年,嘉庆皇帝驾崩,那位曾经在林清叛乱时,立下大功的旻宁成为了他的接班人,史称道光皇帝。



关于隆宗门上的这枝箭,还有其他传说和故事。

第一个说法是李自成进皇宫的时候,为了证明自己曾经到此一游,就在这个匾额上射了一箭。这个说法明显站不住脚,仔细看这个匾额,就能发现上边有满汉两种文字,显然不可能是明朝的牌匾。这个结论推翻。



第二个说法是当代一个学者叫萨苏,他说是皇族子弟拿隆宗门当箭靶玩游戏射上去的。这个就有点搞笑了,清朝的阿哥王爷们都要强身健体去练武术和射箭,但他们有自己的较场。显然不大可能在皇宫内部乱射箭,第一不合体统,另外如果伤到人怎么办。现在的专家都喜欢胡说八道,这个结论也不太成立。

当然还有第三个说法。根据50年代修缮故宫的老师傅说,当时隆宗门上有很多箭头,最开始都拔掉了,但牌边上有很多小坑不太好看,就有一位师傅顺手插上去了一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