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9 被打臉還要笑迎?以德報怨?孔子不想背鍋「每天聊點國學」第13期

孔子說:你們曲解了“以德報怨”

“以德報怨”是指用恩惠回報別人的仇恨。長期以來,大家都認為“以德報怨”是一種崇高美德,是以大德化解社會矛盾、提升社會文明的大道。並且,很多人都知道這句話來自於《論語》,把這句話作為“子也曾曰過的”。

對於這種觀點,估計孔子要急的坐起來了!

“以德報怨”的確出自《論語》,但僅僅理解這一句話,並且按照字面意思指導我們的行為,那就大錯特錯了。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譯文:有人對孔子道:“拿恩惠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道:“如果這樣,拿什麼來酬答恩惠呢?拿公平正直來對待怨恨,拿恩惠來酬答恩惠。”

請注意,“以德報怨”並非是孔子說的,是“或曰”,有人說!有人說:“以德報怨可以嗎?”,孔子說:“那你拿什麼報答別人給你的恩惠?應該以公平正直對待怨恨,以好的德行或恩惠對待好的好的德行”。被打臉還要對人笑,孔子幹不出來!

被打臉還要笑迎?以德報怨?孔子不想背鍋「每天聊點國學」第13期

周潤發的孔子形象,我很喜歡!(圖片來源於網絡)

以德報怨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理想

《道德經》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和解大的怨恨,肯定會有難以消除的小怨恨,“以怨報德”是唯一的徹底解決方式。從這個角度理解,以德報怨是一種理想狀態,如果多數社會成員都能夠以德報怨,那麼整個社會就可以快速消弭矛盾,到達“和諧”的狀態。要實現這一大道,需要有一個基礎條件,即整個社會文化積極向上,德治在社會認知上處於主流地位。否則,以德報怨只會助長惡行大行其道。因此,在提升社會文明程度上,以德報怨只能錦上添花,無法雪中送炭,更有甚者,在極度惡劣的社會環境下,還會助紂為虐。

除了在倡導文明社會方面的積極意義,以德報怨可以作為強勢一方對弱勢一方,或者道德水平均較高的雙方發生矛盾時的有效解決方式。清朝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了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信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了一封信,並附詩一首: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後,主動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了,也主動相讓,最後這裡成了六尺巷,這個化干戈為玉帛的故事流傳至今。當然,這種美談,僅限於強勢對弱勢,或者對手有較高的道德水準,否則,單純的忍讓只能帶來更大的傷害。

被打臉還要笑迎?以德報怨?孔子不想背鍋「每天聊點國學」第13期

以直報怨足見儒家思想的真性情

在“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論述上,我們可以看到孔子的真性情,可以看到儒學不同於那種“以德報怨”(老子)、“捨身飼虎”(佛經)、“愛敵如友”、“右臉被打,送上左臉”(《聖經》)等教義所在,也正是儒家實用理性的充分表現。

既不濫施感情,泛說博愛,也不否認人情,而是理性滲入情感中,情感以理性為原則。說的極是,以德報怨幾乎成了一個重要的倫理概念和原則,可是,如果人人以德報怨,豈不是姑息壞人,傷害好人嗎?(李澤厚《論語今讀》)

被打臉還要笑迎?以德報怨?孔子不想背鍋「每天聊點國學」第1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