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二戰時德國工業超前,能生產出更先進的手雷,為何還用木柄手榴彈?

張俊


題主是否覺得木柄手榴彈就比卵形手雷落後?其實這是不正確的。首先手段分為進攻型和防禦型,進攻型手雷的特點是彈壁薄、裝藥量大,所以其爆炸範圍大,並且,依靠的是衝擊波來殺傷敵人。所以在進攻的時候扔這種手榴彈不用擔心會有破片砸向己方進攻的人。而防禦型手榴彈相對裝藥量少,但是擁有破片槽,在爆炸時產生大量的破片,依靠破片來殺傷敵人。



而木柄手榴彈就是典型的進攻型的手雷,而且,德國選擇的是進攻型手雷,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它的投擲距離更遠,國外曾經有人做過一個實驗,那就是同一個人用同樣的力氣投擲木柄手榴彈和卵形手榴彈,然後,結果數據表明木柄手榴彈投擲距離是卵形手雷的2~3倍,而這一個試驗早在20世紀初德國人就做過了,並且他們還得出一個理論,就是認為木柄越長投擲距離也越遠,這也是德國m24手榴彈那麼長的原因。



至於現在為什麼都在淘汰木柄式手榴彈我覺得主要還是因為它的體積問題,因為木柄式手榴彈多了一個十幾公分長的木柄,體積更大質量更重不方便攜帶。特別是在步兵機械化的今天,畢竟車內的空間有限,連步槍都要縮短,更何況這種大體積的手榴彈呢。而且現在的步兵又擁有各種火力支援武器,不用像以前那樣擔心火力不夠而要多帶手榴彈了。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百科手繪之二戰武器——德國M39型手榴彈;M43型手榴彈

M39型卵形手榴彈

M39卵形手榴彈是納粹德國為提高手榴彈的便攜性而研製的一種輕型進攻手榴彈。M39體積小,方便大量裝載和攜帶,它與M24型一樣為二戰期間德軍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榴彈,二戰結束後便停產了。

Ⅰ— M39型手榴彈結構

M39由彈體、裝藥、連接裝置和引信等部件組成。彈體由薄金屬板衝壓成的兩個半球組成,再以折邊咬合方式扣合在一起,其中一半底部為平面並留有引信安裝孔,另一半底部為封閉式。

連接裝置由雷管室、密封墊、翼形壓片、引信連接痤和連接套等組成。引信部件由雷、雷管連接座、引信體、延遲藥管、拉火管、拉火帽、拉火簧、拉火繩和保險帽等組成。其引信除了拉火繩和保險帽外,結構與M24的引信基本相同。

保險帽也是用薄金屬板衝壓成兩個半球形,然後翻邊咬合在一起的,下部有一孔用來穿拉火繩,其內部空腔中有一直徑較大的帶孔圓鋼片,拉火繩穿過保險帽下部的扎與圓鋼片拴在一起,當拉動保險帽時就會同時牽動拉火繩。

M39的使用非常簡單,先擰下保險帽,並用力向外拉動使其發火,然後將手榴彈拋出。

Ⅱ — M39手榴彈的引信

M39手榴彈有多種型號,區別在於引信延期時間長短、翼形壓片形狀及其有無等。M39最常用的是延時為4.5—5秒的BZE39引信,為區別不同延時的引信,保險帽頂部塗有不同的顏色,與延時的對應關係是:藍色—4.5秒,紅色-1秒,黃色-7.5秒,灰色-10秒。其中紅色保險帽的1秒延時手榴彈,主要用於設置陷阱詭雷進行瞬時引爆。

M39基本上都使用摩發火引信,但實際也使用過一種擊針發火引信,即BZE40。該引信除將發火裝置改為擊針擊打火帽發火,其餘部分BZE39引信一樣,主要由火帽、擊針、擊針簧和帶動片構成。與BZE39摩擦發火引信相比,BZE40整體密封性能有很大提高,但結構過於複雜。

Ⅲ — M39手榴彈的改進

由於生產廠家和工藝的不同,M39手榴彈的拉火帽有若干不同樣式,有的是上下翻邊咬合的形狀不同,有的是保險帽頂部形狀不同。早期型M39沒有翼形壓片,但後來發現這些手榴彈在保險帽擰下後引信管容易鬆動,為提高安全性能,後期的M39都安裝了翼形壓片,不過翼形壓片有多種樣式與形狀。

早期型M39底部是光滑的,加上圓滑的卵形表面,攜行不太方便,後來的大多數M39手榴彈彈底都加焊有固定片,並裝上一個攜行用鐵環,底部的金屬掛環讓M39的攜帶和使用更加靈活多樣。

Ⅳ — M39型手榴彈數據

彈體高度:75mm

最大直徑:60mm

彈體重量:435g

裝藥類型:TNT炸藥

殺傷範圍:約10m

M43型長柄手榴彈

到戰爭後期,德國的資源已盡枯竭,為滿足前線需求,軍工企業對M24手榴彈進行大幅工藝簡化,以便縮短工時降低成本,而M43型長柄手榴彈便是這種簡化的產物之一。

此型最顯著的外觀特徵就是把拉發裝置移到了彈體頂部,發火裝置參照M39卵型手榴彈,有一個外露的圓形金屬帽,旋開後拉動金屬環摩擦點燃導火索。其實就是在一個柱狀的M39手榴彈底安了一個實心木柄手榴彈

實用技能及百科知識手繪

由於本人水平有限,作品難免粗糙和錯誤,望朋友們見諒。

(一筆一畫,熬盡心血;創作不易、勞心費力)

歡迎朋友們- 關注 -評論 -點贊- 轉發-你們的支持是我創作的動力


我是機智的國王


二戰中,德軍也大規模裝備了不少卵形手榴彈,但是在人們的印象裡木柄手榴彈才是德國的正統。木柄手榴彈也成為了德軍的象徵之一。

木柄手榴彈與圓形手榴彈相比並不落後,只能說是各有所長。至於二戰時,德國選擇木柄手榴彈,這主要德國根據自身特點和作戰需要,綜合考量得出的結果。

德國二戰期間大量裝備手榴彈,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戰術需要

二戰時,閃電戰是德國軍隊的標誌。因此,德軍裝備的所有武器裝備都是為了實施閃電戰作戰。閃電戰是一種進攻戰術,也就是說德國軍隊基本上是處於進攻的路上。所以,德軍需要一種適合進攻作戰的手榴彈。

木柄手榴彈與圓形手榴彈先比具有以下優勢。

  • 裝藥量要多,藥量多也就意味著手榴彈的殺傷威力也就更大,在戰場上威力大一些總不是壞事。

  • 擲距離遠。投擲距離是木柄手榴彈最突出的特點,數據表明木柄手榴彈投擲距離是卵形手雷的2~3倍。離敵人越遠,敵人的子彈大的越不準,傷亡越低。
  • 使用靈活。木柄手榴彈也可以根據戰場變化製成集束炸彈,以提高爆炸威力,當做小型炸藥包來使用。還可以利用拉發引爆的方法制成建議地雷,對敵人進行殺傷。

綜合來看,木柄手榴彈比圓形手榴彈,更適合進攻,也更符合德軍的需求。

2.易於生產

木柄手榴彈採用金屬彈體、木柄和拉發機構,原材料易得,構造十分簡單,生產週期短。由於這些特性,曾經木柄手榴彈被八路軍在各個抗日戰區推廣。

《凡爾賽和約》使德國軍工元氣大傷。當德國重新武裝時,要從一張空白的紙上來重新建立。時間緊任務重。德國選擇任意生產的木柄手榴彈,有利於加快整軍備戰的進程。

3.第一次世界大戰傳承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就大量使用木柄手榴彈,德國在實戰中總結了大量的經驗和戰術。當德國重新武裝後,德國軍隊的規模呈幾何倍數增長。這時用熟不用生,採用木柄手榴彈,可以省卻很多問題,有利軍隊快速形成戰鬥力。

就到這裡,各位對此,是否還有其他高見?或者你們還有哪些補充,一起來探討。

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個贊,還有“關注”。


東斯坦因


儘管規模上不如蘇聯,但在技術上,德國工業水平是要超過蘇聯的,尤其是德國具備製造先進機床的能力,相比之下,蘇聯的機床大多需要進口,二戰期間美英援助蘇聯的重要物資就是機床,沒有這些機床,蘇聯根本無法制造出足夠的坦克和飛機。

就德國來說,工業先進,不代表其步兵武器也更先進,這與德國的軍事思想和技術水平有關,儘管當時德軍裝備了先進的MG-34/42機槍,但在步槍上,並沒有優勢,主力依然是栓動式的98K,半自動的G43和Strug44數量太少。

德軍使用的手榴彈也與其他國家的卵式手榴彈不一樣,而是製造更加複雜、造價更為昂貴的木柄手榴彈,這個木柄的製造成本較高、工序較為費時。德軍裝備木柄式手榴彈是傳統,主要來源於此前的擲彈兵,相比卵式手榴彈,木柄式手榴彈由於投擲時候的槓桿原理,投擲距離更遠更精準。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組成集束手榴彈使用,只留下中間手榴彈的木柄,其餘手榴彈的木柄都拆掉以減輕重量,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取代炸藥包使用,用於摧毀對方堡壘甚至坦克,相比之下,當時其他國家裝備的卵式手榴彈不具備這種能力。

但隨著戰爭的繼續,德國各種資源逐漸耗盡,包括勞動力資源,德國也開始生產更便宜、耗費工時更少的卵式手榴彈,直到戰敗。二戰結束後,大部分國家都生產裝備卵式手榴彈,至於中國軍隊繼續裝備木柄式手榴彈,很大程度上與傳統有關,中國軍隊輕武器設計生產,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受到那些經歷過戰爭的老將軍影響,而不是跟隨世界軍事技術變化,觀念上存在很大落後,木柄式手榴彈如此,56式半自動步槍如此,不信任小口徑步槍彈,機槍堅持為追求精度要求閉膛待擊導致散熱差,持續射擊時間短,這些影響迄今也沒有全部消除。


深遠防務觀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一個傳統的過程。

德軍早在一戰,使用的就是木柄手榴彈。

當時是靜態消耗戰,戰壕戰,對於手榴彈的投擲距離和威力有很高的要求。

從一戰到二戰,德軍沿用了木柄手榴彈。

其實德軍也有卵形手榴彈,但不被前線士兵喜愛。

為什麼德軍愛用木柄手榴彈,主要還是幾個原因。

第一,威力大。

木柄手榴彈裝藥高達100克,這是卵形手榴彈無法相比的。

所以,木柄手榴彈的威力相當巨大,也是卵形手榴彈不具備的。

在德軍中,木柄手榴彈的外號叫做土豆瑪莎,也就是土豆攪拌機的意思。

只要在手榴彈爆炸範圍內,人體就會像土豆落入攪拌機一樣,粉碎。

第二,投擲距離遠且準確

木柄手榴彈最大特點是投擲的準確。

由於木柄的槓桿作用,空中飛行時候相對比較穩定,能夠準確投入敵人的工事內。

這是卵形手榴彈難以辦到的。

同時,優秀投彈手可以扔出60米的距離,也比卵形手榴彈厲害。

第三,手榴彈可以集束

前線中,經常遇到堅固工事甚至輕型裝甲部隊,但士兵們往往沒有工兵炸藥和反坦克手雷。

這種情況下,只要將木柄手榴彈集束即可。

簡單有效,很容易操作。

這是卵形手榴彈不能具備的。

上圖是德軍二戰的卵形手榴彈


自然,木柄手榴彈也有很多缺點,比如重量太大,長度太長,從而導致攜帶不便;加工較為複雜,導致產量有限。

然而,對於高大的德軍士兵以及強勁的德國軍火來說,這些似乎不是什麼問題。

在防禦中,德軍很依賴手榴彈,但重量和長度不是問題,應該手榴彈都是一箱箱放在陣地裡的。

在進攻中,德軍攻堅武器很多,手榴彈只是輔助左右,一個士兵攜帶2個也就足夠了。其實相當一部分德軍士兵,根本沒有機會投擲手榴彈,畢竟他們步兵班的火力比較強,還有超輕型迫擊炮、槍榴彈這些武器。

所以,德軍在二戰中大量裝備木柄手榴彈,不是說他們生產不出卵形手榴彈。


薩沙


題主其實曲解了手雷和手榴彈,其實這兩個一個意思,叫法不同。但題主應該是說為什麼不用卵型手雷,而是用M24柄狀手雷。

個人看法是幾個原因,一個是從功用來說:

M24作為大裝藥,破片少的進攻型手雷。本身是在一戰放飛自我的,而且德棍不管一戰二戰就是個進攻方。衝塹壕衝陣地時候只管丟雷進去,高爆雖然因為沒破片殺傷力小點,但震波範圍大,能夠震得一片敵軍七葷八素的。然後一群漢斯衝進去,該用98K用98K,該用刺刀用刺刀,該用鏟子用鏟子。

而且你想,為啥進攻型手雷沒破片?因為像mk2破片手雷這種鬼,彈片動不動飛個十幾二十米,防禦時候丟個雷,然後趴下問題不大。但是進攻時候你還趴下等雷炸完安全了再衝?而且你一個步兵班要是幾個吃瓜步兵都丟這個雷,指不准你沒看清誰丟的,彈片就飛你自個身上了。所以這被稱為防禦型手雷,不適合進攻。

二個是從形狀來說:

柄狀手雷的木柄起到了槓桿作用,能夠比卵型手雷丟的更遠,而且相比橢圓的手雷,不容易從坡道滾落

三個是成本:

M24手雷柄身是木材,這玩意到處都是,不屬於戰爭稀缺物資。而頭部也是薄鐵皮,主要靠爆波殺傷,因此很省金屬。而且M24是拉發引信,方便手工製作,而卵型手雷的撞針引信製造成本就比拉發高。在二戰這種全面戰爭情況下,能降低一點成本是一點。


瘋狗的輕武


德國木柄手榴彈,始自於一戰,後來在兩次大戰之間改進,定型為M24,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廣泛使用,作為德國軍事力量的象徵,存在於世界上。

相對於英美盟國慣用的卵形手榴彈,德式木柄手榴彈優點很明顯:

1、在槓桿作用下,投擲得更遠。在訓練中,可以扔到近70米,戰場環境下,可以扔到40米以上。卵形手榴彈則近一些:訓練場上能扔近50米,戰場複雜環境下能扔20米遠。

2、裝藥量大。卵形手榴彈引信彈體一體,德式手榴彈引信裝在木柄中,裝藥量更大,威力也大。

3、運輸過程中更安全。德式手榴彈採用專用的木箱運輸,彈體和引爆雷管分離,投入戰場的時候再安裝雷管,更安全。

4、使用更多樣化。由於運輸過程中,雷管和彈體分離,在安裝雷管的時候,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不同起爆時間的雷管。德軍就經常在撤出陣地前,將木柄手榴彈的雷管由延時5秒起爆的換成一拉就瞬時起爆的雷管。蘇軍就沒少吃這個虧。德軍還經常將六枚去掉木柄的手榴彈用鐵絲綁在一枚帶木柄手榴彈的周圍,作為多用途工兵工具使用:炸鐵絲網、反坦克(炸履帶)等。

5、扔到較高的地方不會滾回來。

當然,缺點也是不少:

1、個頭大,重量大,攜行不方便。德軍一般都把它插在武裝帶上、長筒靴裡。

2、製作工藝繁瑣。木柄要掏空心,還要打磨光滑。戰爭後期推出簡化版M43型,木柄不再掏空,雷管裝在手榴彈頂部。

德國後來也發現了這些問題,自己也研發了一款M39卵形手榴彈,大量裝備部隊。卵形手榴彈造價低廉,工藝簡單,攜帶方便。但不管怎麼生產,還是趕不上木柄手榴彈的總產量。

德國在戰爭末期的時候,由於物資實在是太匱乏,竟然研發出純木製的手榴彈、水泥手榴彈,更高級一點的,用大量過期廢棄的炮彈發射藥提煉出來的窒素做外殼,裡面掏空安裝雷管的手榴彈。結果這種窒素手榴彈受到士兵的牴觸:沒人喜歡握持著純炸藥往外扔!

至於為什麼德國沒有用卵形手榴彈?其實德國確實是開發了一款卵形手榴彈的,只不過投入使用量遠比不上木柄手榴彈,加上德國士兵習慣了有柄手榴彈,用木柄手榴彈比較多而已。









黑鬱金香966


手榴彈和手雷其實是一種東西,在英文中都是grenade,只是在漢語中出現了改變,手雷其實就是卵形手榴彈。而德軍使用的手榴彈,除了常見的木柄手榴彈,也有卵形手榴彈。

德軍的M24長柄手榴彈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一戰的影響,當時德軍使用的也是柄狀手榴彈,因此二戰德軍也繼承了這點,繼續使用這種手榴彈,不過這種手榴彈的缺陷也很大,那就是體積太大,單兵往往只能攜帶一枚或者兩枚,無法攜帶更多。

木柄手榴彈相對於卵狀手榴彈,不需要考慮人的單手握持問題,因此更適合採用大裝藥戰鬥部,而卵狀手榴彈由於要考慮手握持問題,體積不能太大,所以戰鬥部裝藥也會受到限制,往往會採用預製破片的方式來提升殺傷力。

比如德軍常用的M24木柄手榴彈裝藥量為170克,另一種裝備較多的M39卵型手榴彈裝藥量只有110克,不過好在體積更小便於握持。

很多人認為長柄手榴彈可以投擲的更遠,但是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卵型手榴彈和木柄手榴彈的投擲距離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而由於體積更小,目前卵形手榴彈已經成為了世界主流,而像我軍還有大量庫存的木柄手榴彈,不過主要用於訓練使用。


前沿陣地


按理說,發動二戰之前後,德國在製造各種武器方面,與其他國相比,是比較先進的,但是在部隊的士兵中裝備手榴彈,卻用的都是木柄手榴彈,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的因素。

一,德軍使用的手榴彈,叫做M24木柄手榴彈。設計木柄式手榴彈有一個優勢,就是在投擲的時候,能借助木柄的便攜式的慣性,將手榴彈甩得更遠一些,且木柄式的手榴彈還可以集中捆綁在一起,形成"集束式手榴彈",只要引爆其中一顆引信,就可以形成威力巨大的殺傷性效應。

二,德軍為什麼在二戰中棄用卵型手榴彈,而且卵型手榴彈在攜帶時,又便利又能多帶,但卵型手榴彈在作戰時,特別是碰到特殊的地型,譬如山坡,傾斜角度比較明顯的陣地等,很有可能扔到敵方陣地後,會順著陡峭的山坡而反過來滾向已方陣地,;而木柄手榴彈一般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且木柄手榴彈投擲最遠處能達到四至五十米左右,而且經過訓練的士兵在投擲時一般都很準確。

因此在作戰時能實用,就是好武器。


蘆嘉玉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二戰時期德國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科技工業最發達的國家。沒有之一。二戰結束後美國和蘇聯之所以軍事科技一日千里。很大程度上都得歸功於從德國掠奪的各種技術以及人才。就在二戰時期德國也是各種尖端武器頻出。黑科技那是一個接一個的冒出來。按理說德國生產一個小小的手雷那是輕而易舉的。但是為什麼德國沒有大規模使用手雷呢?



實際上二戰時期德國使用的單兵投擲類武器主流有兩種。一種是M24木柄手榴彈,另一種就是M39式卵形手榴彈。這個M39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手雷。


M24式長柄手榴彈是在一戰德國的M18式長柄手榴彈基礎上,進行改進後於1924年定型的。該手榴彈是木質柄端。M24式的彈殼將原型的整體式鑄鐵彈體改為薄鋼板衝壓成型,彈體內填充TNT炸藥,並將彈體安裝在一箇中空的木製手柄上。依據槓桿原理,M24式可以比卵形手榴彈投擲得更遠。舉個簡單的例子。鉛球和鏈球。同樣是圓形鐵球,但是因為鏈球增加了一條鐵鏈。我們上學時候都學過物理。力距越長所能產生的力也就越大。所以有木柄的手榴彈要比手雷仍的遠。

還有木柄手榴彈還可以集中使用,做成“集束手榴彈”。這樣的話不僅可以破壞部分裝甲車。還可以用來炸燬一些堡壘。但手雷就沒有這個功效。也就是說用途沒有手榴彈多。



更重要的是,手榴彈是指哪仍哪。手雷則不然。因為它是卵形的。在一些地形中它是滾動的。也就是說你手雷仍到的地方和你想要炸的不是一個地方。綜合種種原因考慮之後,德國決定放棄大規模使用手雷。而是繼續使用M24木柄手榴彈。在二戰中德國士兵以手持MP38衝鋒槍,腰插M24木柄手榴彈也成為了二戰德國士兵的經典形象。M24手榴彈體積較大,在戰鬥中德國士兵通常將其插在皮帶上或插入長筒軍靴中攜帶。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多多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