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邓艾伐蜀,舍近求远。偷渡阴平,入蜀却如无人之境

本次讲的内容是对正奇结合、出奇制胜的虚实结合、以实击虚原则的进一步引申与概括。学习兵法一定要灵活运用,《孙子兵法》其实是一本方法论的书,并不是说学了兵法,就完全照搬兵书上所说的去做,那就是纸上谈兵了!

“凡用兵之法······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也。”

战场上两军对阵,谁都想抢先制胜。孙子从以往的战争经验中观察到,大凡用兵的法则······没有比两军相争更难的了,而两军相争难就难在“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要把迂回的道路变直路,要把不理转化为有利。孙武认为,故意采取绕远路的办法,用小利引诱敌人,这样就能比敌人后出去而先到达两军必争的战略要地,这就是掌握了以迂为直的计谋。

根据孙武的解释,以迂为直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

从地理位置而言,“迂”指迂回,曲折,中间有其他东西阻隔。“直”指直达的近路。与敌交战,直取戒备之敌,距离虽然近,但难以达到目的,故虽近犹远。而迂回虽距离远,却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容易达到目的。这就是迂与直的转化。

第二

从时间上讲直取的距离近,部队出击时间短;迂回的距离远,部队出击的时间就长。然而,直取与迂回一旦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相对立,时间的长短就会向相反方面转化。迂回敌虚者,易攻而费时少;直取敌实者,难攻而费时多。迂与直又发生转化。

第三

从谋略角度看,以迂为直主张实行迂回,是教人高瞻远瞩,不要从眼前的局部利益出发,而要着眼于长远的、有关全局的最终利益,由此生发出种种诈术,或避实击虚,或暗度陈仓,或无中生有,或瞒天过海,从而导致敌人判断上的失误,创造乘隙而进的战机,从而达到直取的目的。

邓艾伐蜀,舍近求远。偷渡阴平,入蜀却如无人之境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夏,独揽朝政的魏大将军司马昭决定灭蜀,派魏将邓艾与钟会率军出征,被蜀将姜维阻挡在剑阁。在魏军处于不利的形势下,邓艾巧妙地运用了迂直之计,派奇兵偷渡平阴,出其不意,攻袭蜀军,终于攻占了成都,迫降刘禅。这是古代战争史上运用迂直之计取得胜利的成功战例。


邓艾伐蜀,舍近求远。偷渡阴平,入蜀却如无人之境


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沓中(今甘肃舟曲西北)进发,令雍州刺史诸葛绪率兵三万自祁山向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进发。魏军主力十二万人马由镇西将军钟会统领,直袭汉中。

蜀将姜维闻魏军袭击,遂急忙回兵剑阁,设防固守。剑阁山势险要,是汉中通往成都的要道。魏军久攻不下,粮草不济,准备退军。

邓艾见状,向司马昭提出偷渡阴平道的计划。司马昭便命钟会继续攻打剑阁,邓艾派兵偷渡阴平。

于是邓艾派他儿子邓忠为先锋,率五千精兵逢山开道,遇水搭桥,自己率领大队人马随后跟进。一路上翻山越岭,跨沟过溪,几次陷入绝境,他们都硬是闯了过去。当走到江油北面的摩天岭时,被悬崖绝壁挡住,人马不能前进。邓艾对将士们说:“我们已无退路,哪怕是刀山火海,也只能前进。”接着他身先士卒,以毛毡包裹身体,率先从山上滚下去,将士们也不顾生死,跟着滚下了绝壁。当魏军突然出现在江油城下时,蜀将马逊以为是神兵来了,不战而降。邓艾乘胜前进,很快又攻下了绵竹(今四川德阳北)。蜀汉皇帝刘禅见大势已去,被迫率众臣出城投降。

邓艾伐蜀,舍近求远。偷渡阴平,入蜀却如无人之境


在正面进攻不能取胜的情况下,采用违反常规的方法,从敌人意想不到的阴平道上,历经艰难险阻,绕远路到敌人后方,击中敌人的薄弱环节,最后以奇取胜。这是利用敌人疏于防范的条件,采用以迂为直的计谋,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军事作战中采用“以迂为直”之计,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奇效;而在政治、经济领域,乃至于日常生活中,有时为了说服固执己见者放弃自己的见解,也经常采用迂回包抄、绕道而进的策略,“触龙说赵太后”即是典型的一例。

邓艾伐蜀,舍近求远。偷渡阴平,入蜀却如无人之境


那是公元前265年的战国时代,赵惠文王驾崩,其子赵孝成王继位,因其年幼,其母赵太后代成王执政。秦国见有机可乘,发兵攻打赵国。赵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复道要让长安君做人质,才能出兵。

长安君是赵太后最宠爱的小儿子,说什么也不让他去齐国当人质。但“救兵如救火”,大臣们不能坐视赵国灭亡,纷纷向赵太后陈述利害。结果,太后大怒,拍案告诫众臣:“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众臣强谏失败后,左师触龙来见太后。太后以为他又要讲人质之事,正满脸怒气地等着他。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体之有所苦也,故愿望见太后。”触龙的一席问候语,使太后蓄足的怒气释放了一半。

邓艾伐蜀,舍近求远。偷渡阴平,入蜀却如无人之境


触龙与太后拉起了家常,问起她的饮食起居,并介绍起自己的养身之道。太后开始和颜悦色起来。

触龙说,他最爱自己十五岁的小儿子,希望在自己未死之前托太后找个工作。这下有了共同语言:

“丈夫亦怜爱其少子乎?”太后问。

“甚于妇人。”触龙煞有介事地说道。

“妇人异甚。”太后辩解道,步入触龙的圈套。

触龙开始收拢绳套,说老臣以为你其实更爱姑娘而不是小儿子。太后自然竭力反对。

触龙步入正题:“父母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为儿子的将来考虑才是真正的爱。你是流着泪把你的女儿远嫁给燕王,为的是好有子孙相继为王,是真正的爱。

太后情不自禁地答道:“是这样。”

触龙不慌不忙,问太后:“从现在往上溯,三世以前,在赵国的王侯贵戚,他们的子孙有继承王位的吗?”

太后摇头道:“没有。”

触龙说,不仅赵国如此,诸侯国也是这样。你把自己的小儿子封为长安君,但却没有让他有功于赵国,等你百年之后他能保持自己的地位吗?你对他考虑太近,所以我说你对他不如对你女儿爱得深。

太后恍然大悟,马上送长安君去齐国当人质,赵国终于得救了。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赵太后在强秦压境之时,本已手足无措。而大臣们又没冷静替她着想,而是软硬兼施逼她以长安君为质,结果引起赵太后反感。而触龙之所以能说服赵太后,是因为采用了迂回的方法。先是不忙点题,从问安、拉家常开始,使她解除对自己的戒备。然后以“男子也爱儿子”为话柄,引出赵太后爱长安君的话题,再比较她对燕后与长安君爱的不同,迫使太后承认自己爱长安君不及爱燕后那样计远,最后使太后心甘情愿地让长安君出质于齐。别的大臣单刀直入,想走近路,结果把事情弄僵了。触龙饶了一个大弯子,虽费了不少口舌,却很快达到了目的,这不也是一个典型的以迂为直的事例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