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说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有什么弊端?

大马哈鱼12


武侯其个人能力极其突出,品德亦是世所罕见。但武侯性格谨慎。导致武侯在用人上未能人尽其才,选拔人才上也趋向于品德高尚之人。

刘备死后,刘禅尊诸葛亮为“亚父”,诸葛亮俨然成为蜀汉政权的“皇帝”。诸葛亮在《出师表》向刘禅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向宠等人也说“此皆良实,志虑忠纯。”说这些人都是善良诚实、心志忠贞纯洁的人。相比能力诸葛亮更重视品德,虽然在诸葛亮死后虽然不会出现弑杀君父之事。但满朝皆庸碌平凡的循吏。这些人放在天下一统时期能为天下士人做表率,但像三国那样的乱世却是尸餐素位。殊不知,秦昭襄王用“人屠”白起杀破六国胆量。隆庆皇帝给万历留了一个张居正,给大明王朝续命几十年。这些人都算不上谦谦君子。可依然不耽误他们在史书上留下重彩浓墨的一笔。难得有一个将才魏延,诸葛亮还怕没人能降住他,死前把他收拾了。

曹操有一句话叫“道德无用,唯才是举。”蜀汉缺乏人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诸葛亮,诸葛亮拥有一把手的权利。却不能做到唯才是举。遍观史册,凡是有所作为的皇帝那个不是能吸纳各色人才才成就一番伟业的。


史争朝夕


这个帐不应仅算在诸葛亮身上。诚然,诸葛亮愿意重用荆州集团的人,守街亭用马谡,选的接班人开始是蒋琬和费祎,废掉了代表另一派的李严。但在军事人才方面,诸葛亮能用的几乎都用了,比如桀骜不驯的魏延,归顺过来的王平、马岱、姜维等,还把自己治军的本领传授给了姜维。“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根本原因在于蜀国所在的益州人才不旺,也难有足够的吸引力。

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感叹历年积攒的将士们在逐渐地凋零。五虎上将的最后一位赵云去世了,再也没有与之匹敌的人了,所以诸葛亮选魏延做了先锋,也是当时蜀国最能打的了。可以说,蜀国能征惯战的将士大都来自荆州。但是有两大战役让这些将士损耗过多,难以补充。一是关羽发动的襄樊之战,先是攻击曹军,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但被东吴抄了后路,丢了荆州,送了性命。经此一战,蜀国的水军基本没了,占蜀军约三分之一的陆军也丧失了。后来,刘备给关羽报仇,率领蜀军主力征讨东吴,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联营,大败而归。这次,蜀军是伤了元气的。诸葛亮收拾残局,能集合人马北伐,已是竭尽所能。而北伐遇到的关键问题就是人力不足,只能单线作战,满足不了两线作战的要求。

说到底,蜀国失去了荆州,就失去了最大的人才基地,益州的位置在偏远的西南,人口数量有限。当时中国的中心在中原,也就是魏国所辖的地带,很少有人到益州来创业的。廖化还是荆州时代的旧将,可见蜀国用人的窘境了,已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这也是蜀国面对的现实。人才问题使北伐难以成功,打不出四川就解决不了人才问题,这是个两难的问题,更难以解决了,由此也决定了蜀国的国运。


澜石记


诸葛亮一生谨小慎微,稳扎稳打,凡事事必躬亲,终于积劳成疾,累死在五丈原,正所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才能很高,但他培养的队伍却没几个独挡一面的,其原因是其用人之道引起的,诸葛亮用人弊端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举轻若重,不敢放手让手下做。连一些无关紧要的事,都要过问,自己太勤快,属下思想就懒惰起来,只要听丞相安排就行。把手下培养成苦力,学不到真正的技术。

二、未有识人用人慧眼,诸葛亮行军打仗,出谋划策可以,但识人用人比不上刘备,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时就说,先帝曾与我提起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果不其然,失街亭,导致北伐失败,另外,他看不上的魏延,刘备竟然力排众议,让其守汉中,魏延也确实给力,守汉中十多年,固若金汤,相比姜维守汉中一月而丢汉中,魏延确有一定的才能。

三、缺乏冒险精神,诸葛亮一生小心翼翼,不打无把握的仗,用人更不敢用敢于冒险之人,这也是诸葛亮空城计能成功的基础,平生第一次冒险,像魏延子午奇谋更不敢同意。

总体来说,诸葛亮是一个守成之人,在用人上保守,诸葛亮是一个举轻若重之人,事不经他手不放心,而一些能取得成功的大人物大都是举重若轻 。


饕餮中国


“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句话出处自不细说,在看过了各位答友的回答之后,我认为各位对此话的剖析只是停留在题主所问题在于诸葛亮身上,却忽视了最关键的一点,我就仔细剖析,抛砖引玉,还望各位看官多多赐教。

如果从诸葛亮构建的后刘备时期的蜀国班子成员中,可以看出,这所有的安排,均是以诸葛亮自己的标准来寻求能够辅佐少主的成员。这就导致了,蜀国后期即使有人才,也难以达到诸葛亮要求的标准。这固然是诸葛亮本人行事所致,“事必躬亲,事无巨细,”恨不得一人做了所有蜀国的事情,这在人才的培养上,确实是无形中堵塞了人才上行的通道,而且从“廖化做先锋”来看,诸葛亮对于刘备时期保留下来的将领,还是相当器重,这是对资历的认可,并不是对能力的认可。

最关键的一点,我想各位看官可能忽略了,即使其他的回答者也忽略了这么一点,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蜀国将领后继无人,仅仅是因为诸葛亮的行事风格么?绝对不是,最大的原因正是在于蜀国的第二人才梯队,在刘备夷陵之战时,被刘备全部霍霍光了,夷陵之战,刘备带走了几乎所有的新晋级人才,而把第一梯队与诸葛亮留在了成都。

这包括程幾(ji)、张南、冯习、胡王沙摩柯、傅肜,间接损失黄权、史郃、庞林降魏,杜路、刘宁降吴,这些将领降敌均是万般无奈之举。还有一大将陈式,生死不明。这其中有一位重要的参谋也死于此次战役,那就是参谋马良,马良此人能力绝对高于马谡。

如果没有这些将领的损失,蜀汉后期人才绝对能够满足诸葛亮北伐的将领所需,也不至于用一个徒有虚名的马谡去守街亭,蜀国翻牌的机会不能说没有,但至少还不会走到无人可用,廖化做先锋的地步。当真是蜀中无大将,休怪诸葛亮矣!


兰陵郡主


廖化在关羽手下任主薄,关羽被东吴打败丢了荆州后,廖化等人被迫归顺东吴。过了一段时间后,廖化用计骗过孙权等君臣,带着老母亲回规蜀国。在半路上遇到了刘备率大军讨伐东吴,刘备非常的感动重赏了他,就让廖化随军。

刘备被陆逊用火烧连营打败后,蜀军是死伤无数,溃不成军。刘备跑到夷陵西北的马鞍山,被陆逊的东吴大军是四面包围。蜀国的大将张苞、关兴等把刘备圈在中间保护起来,拼命杀了出去!可是在最后截击东吴大军的蜀国年轻将领张南、冯刁等十多人都战死了,才使得刘备逃出了东吴大军的包围。

最后到诸葛亮北伐时,年轻的将领所剩无几。廖化是多次参加对东吴的战争,非常有战斗经验而且有能力,所以诸葛亮北伐让廖化做先锋。年轻的将军就像现在的战斗机飞行员一样,得有多年的培养和实习经验!蜀国以前的很多年轻将领,在刘备率领大军讨伐东吴的时候,为保护刘备突围战死很多。所以说,不能全怪诸葛亮,刘备的责任更大。


隐者康司马


诸葛亮有很多头衔,大概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用人方式,基本上就是不用!

也许这么说有失偏颇,那我们就从一个典故入手,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十万蜀军进军斜谷讨伐曹魏,魏军坚守不战,诸葛亮派使者赴魏营,司马懿随意询问蜀军使者:诸葛公进来饮食如何,一顿饭能吃多少米?使者不知他是何意,只好如实回答:三四升。司马懿又接着询问政事,使者也如实回答:军中二十军棍以上的处罚,都是丞相自己亲自批阅裁定。司马懿在问询完这些后,对身边的感叹道:诸葛公将不久于人世了。果不其然,蜀国丞相诸葛亮在当月就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太累了,蜀国政治、军事他做到了亲力亲为,几乎是事无巨细,每天小至处理二十军棍以上处罚这样的小事,大至处理军国大事。如此劳心费神,更是病上加病,怎不会油尽灯枯?(同时他还发明了机器人运粮,为军队发明连弩,真是操碎了心)

那为何会这样?我们来读读著名的《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首先孔明先感激先主刘备知遇之恩,“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白帝城刘备托孤,诸葛亮接过重担(真是亚历山大),但是“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汉比起曹魏、孙吴实在是太弱了,国土小人口少,勉强做到偏安一隅,还要“北定中原 还于旧都”那就只能撸起袖子,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了。

完全可以组建团队一起加油实现梦想啊!团队到是组建了,可质量不高啊!廖化都做先锋了!这是因为符合诸葛亮内心团队成员标准的人找不到,他的标准太高了,与曹操惟才适用不同,孔明用人要求首先是与他自己同样高度的道德思想标准(也许魏延就是思想道德不过关)其次是文化水平,最后才比专业才能,可能还有仪表仪态!试问天下之大这种人才好找吗?

找不到那就将就用吧,好歹最后几年还找到个姜维,可凑活用的结果就是,整个团队都是执行式员工,缺乏创新型人才,没有帅才,只要听丞相的完成工作就行!这样的团队只会越来越弱,我都知道,卧龙先生看不透吗?非也!因为压力山大,因为时间紧迫,因为自知时日无多,只能咬牙向前!

油尽灯枯之时,丞相摆了七星阵续命,可偏偏被魏延无意踢灭一盏,含恨而终,也许这就是天道,续命本就是逆天而为,但纵观诸葛亮一生何尝不一直是逆天而为,连东风都借的到又怎看不透天下气运已不在汉?

最后的时日,孤独的身影站在五丈原,他想起赤壁,想起定军山,想起落凤坡,更想起白帝城,可我们始终不知他面朝成都还是长安?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杀杀人跳跳舞


诸葛亮:“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这个锅,我可不背。”诸葛亮事实上为蜀汉留下来大量的人才。

在诸葛亮临死之前,刘禅派尚书仆射李福安抚诸葛亮并且询问其死后蜀国谁能够执政蜀汉,诸葛亮说蒋琬可以委以重任,之后李福又紧接着问道:“蒋琬之后,谁又可承担重任。”诸葛亮回答说费祎可以接任蒋琬的位置。当李福第三次问诸葛亮时,诸葛亮没有回答。虽然这是《三国演义》一个虚构的故事,但是历史的走向完全是按着这个故事情节发展下去的。

蒋琬、费祎、董允三人相继执掌蜀汉大权,在他们治理下的蜀国平稳发展,与诸葛亮并成为蜀汉四相。更重要的是此三个人都是诸葛亮身前培养好的接班人,是诸葛亮识人用人力的最后的证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唯一的污点就是在任用马谡的事件上马失前蹄出现了街亭之败,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

除了提供大量优秀的治国人才之外,诸葛亮还吸收了原本是魏国降将的姜维加入到了蜀汉阵营中,和在死后安排处理掉了魏延这个潜在危险。

在三国时期,吴国、魏国都因兵权掌握在了武人手里而出现了夺权废立君主的事情,诸葛亮很明白这个道理,因此在立刻就安排人在其死后杀掉魏延,避免了蜀汉军权落入魏延之手。任用魏国降将姜维,一是看重了姜维个人的才能与忠心,二是姜维降将的身份即便掌握了一定的军权也不可能控制住整个蜀国。诸葛亮的这两步棋都走的非常好,保持了蜀汉政局的稳定。

至于在蜀汉后期出现廖化做先锋的情况,这不过是后人的一个说法而已,当时的廖化已经是蜀汉的车骑将军,身居高位的廖化怎么可能做一个小小的先锋呢?

蜀汉的灭亡与诸葛亮的用人之道没有太大的关系,诸葛亮为蜀汉留下来大量的人才是蜀汉能够延续几十年的重要基础。不过蜀汉后期武将上面的问题确实很严重,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武将如果强了君权可能就弱了,两权相害取其轻吧。


浮沉的历史


题主,你好。“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这个说法,表面诸葛亮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也暴露了蜀国在人才方面弱势。三国时期,廖化算的是打满全场的人物。在五虎上将和魏延等人相继退场之后,蜀国再无名将,廖化的出场表面蜀国已经人才枯竭,这应该是诸葛亮的责任。但是也要考虑到当时的蜀国地窄人稀,人才储备少,蜀国立国时间短等因素。所以说这是诸葛亮的责任,但也不全是。


风的节奏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并不是诸葛亮的部署有弊端,而是确实是当时诸葛亮已经无人可用。

自关羽败走麦城之后,刘备为了给二弟报仇,一意孤行开始出兵伐吴,最后中了陆逊的火攻,导致八百里连营一夜之间毁于一旦,诸葛亮赶到已经为时已晚,刘备也因为两位结义兄弟相继死去,在加上遭受这样的惨败,最后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至此一战,蜀国国力便开始慢慢走向下坡路。

五虎上将关张马黄相继战死,只有忠肝义胆的老将赵云,后收的爱徒姜维和一个脑有反骨的魏延,而文官法正和刘巴两位顶尖人才也相继病亡。好在关兴和张苞是继承了关羽和张飞的勇猛,可惜天妒英才,小小年纪都相继病死了,再看此时的蜀国真是人才凋零。诸葛亮纵有万般奇谋也是无力回天,上方谷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叹息,马谡守街亭的悔恨,廖化做先锋无奈,实在是回天乏术无人可用了!

所以并不是诸葛亮想让廖化做先锋,实在是蜀国已经没有像样的武将可以托付了……




冷风洛雨


你好!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我们知道有句老话叫“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现在一般被理解为由于缺乏杰出人才,所以让能力一般的人出来负责。看起来似乎有道理,但这样理解真的对吗?

认为廖化能力平庸,属于矮子里面拔将军,纯属是对历史的重大误解。不管是从《三国志》还是从《三国演义》来看,廖化都绝非平庸之辈。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廖化精彩亮相,武艺无比高强,也曾千里走单骑,差点活捉司马懿”,从这里可以看出,廖化绝对是三国时期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廖化一辈子先后跟着关羽、诸葛亮、姜维南征北战,屡立战功,与王平、句扶、张翼一起被誉为“前有王、句,后有张、廖”,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双全、有勇有谋,这样的人又怎么可能是平庸之辈?

所以说多数人在看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句话时,其实是理解错了。那么它的真正含义又是什么呢?姜维北伐时,蜀国能征善战的大将都已亡故,没什么人可用了,所以只能让年近八十的廖化做先锋。因此这句话的真正意思其实是:团队里没有出众的新人,要年老的、有经验的人来担负重任。

欢迎下方留言

关注我,我们共同交流,探讨,研究,更多精彩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