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8 林彪三战四平,为何功亏一篑,让陈明仁占了很大便宜?

一个地方往往因一次战役或战斗便可闻名。但有这样一个地方,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居然发生了四次战事。这个地方就是东北的四平。军迷们都知道,四平有四战,特别是第二战与第三战,成了林彪心中无法消弥的痛。今天我们就品读一下林彪三战四平,为何功亏一篑,让陈明仁占了很大便宜?

林彪三战四平,为何功亏一篑,让陈明仁占了很大便宜?

当时三战四平的战略背景是,东北我军经过“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等一系列作战后,已由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转变。1947年6月,我南满和北满的民主联军在四平以南会师。国民党军在民主联军的沉重打击下,迅速收缩兵力,坚守长春、四平、沈阳等战略要点。与一年前一样,四平再次成为国共两党的必争之地。于是,拿下四平便摆上了林彪的议事日程。

尽管一年前曾有过四平之战的前车之鉴,林彪对攻占四平也做了重要指示,但在攻打四平时还是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首先,情报判断存在失当之处

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情报判断。当时判断守卫四平的七十一军,经过我夏季攻势作战打击后,是一群建制不完整的败兵,估计人数不会超过2万,打这样士气低落刚败不久的部队,在我方主要指挥员看来,并不是什么难事。

没有想到的是,七十一军虽然有两个师大部分被歼灭不久,但他们经过很快补充和恢复建制后,人员很快恢复到三万四千人。加之四平城防工事十分坚固,三万多人依托这样一个坚固城防工事,其战斗能力是不容低估的。特别是守城的陈明仁,黄埔一期出身,抗战期间曾率第七十一军在滇西迭挫日军,被英美军队誉为“杰出的中国名将”。

显然,对于这样一位名将,对于七十一军守卫四平的决心意志,我军显然估计和准备不足。情报判断不准更是直接导致了我方指挥员的轻敌。

林彪三战四平,为何功亏一篑,让陈明仁占了很大便宜?

其二,排兵布阵存在失当之处

四平城在日本侵占时期就筑有坚固的城防工事。国民党军占领后,对四平城的工事又进行了加固,四平周围砌起了又厚又高的城堡,城堡有外壕,壕内有木桩和绊索。陈明仁扬言:“共军装备低劣,一无飞机,二少大炮,对铜墙铁壁的四平,必将是一筹莫展”。

尽管林彪很重视这次四平之战,但他的侧重点放在了围城打援,在具体的排兵布阵上,林彪攻城只用了7个师,而打援则准备了17个师。

对于林彪的这一部署,时任辽吉纵队的司令员邓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要攻占四平,必须集中兵力,用7个师负责攻城太少,建议再增加一个纵队,哪怕是增加两个师也可以。但林彪并未完全采纳,只是增加了一个师。

即使是增加一个师,攻城的总兵力仅只达到二比一的对敌优势。这种优势,对于攻打一个设防坚固的城市来讲,显然是不大的。

其三,战术运用存在失当之处

东北民主联军上至林彪下至各级指挥员,对打运动仗颇为得心应手。但对打城市攻坚战缺乏实战经验。尽管林彪用兵向以精确指挥战术灵活而著称,但在三战四平的战术运用上做得并不理想。

原本上用兵最忌讳的是“添油”战术。但这次四平之战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导致在兵力使用上逐次投入战斗,一开始便没有形成集中优势,一面打一面“添油”。

原本上攻坚最注重选择好主攻突破点。但“这次主攻方向既不是敌人的弱点,也不是敌人要害”。由于兵力优势不大,不能多方钳制分散敌人的兵力,城北城东没有任何配合,主要突破地段虽然突破很快,但“另一突破地段延迟了四天才突破,形成一面平推,致使敌人兵力火力更加集中,打成胶着状态”。最终三战四平,林彪收兵罢手。

战后,林彪对这次三战四平也作了自我批评:“四平没有打下来,不要你们负责,完全由我负责。主要是我情况了解得不够,决心下得太快。......另外,这次攻城还暴露了我们攻坚的战术差,这也主要是我平时研究得不够”。

一向“爱惜羽毛”的林彪都能作出这样的自我批评,这是十分难得的。看来攻坚战这个阴影还要在林彪的心头一直沉积下去。

好在过了大半年,即1948年3月,林彪又发起了四战四平之战。这一战打得酣畅淋漓,仅24小时便将四平拿下,歼敌1.9万人。

又过半年,辽沈决战发起,设防远比四平坚固驻有十万重兵的锦州也被攻克。此时,沉积在林彪心头的攻坚阴影彻底消除。

林彪三战四平,为何功亏一篑,让陈明仁占了很大便宜?

主要参考文献:《东北战场与辽沈战役》《第一纵队四战四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