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拾画笔记

不同于别的作品,我始终认为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是一幅值得每个父母去读的作品。提倡“书画本来同”的赵孟頫,在这幅作品中不仅表现出了书法和绘画上的融合,同时也给出了人生选择上“八法通”的启示。背离了传统儒教礼仪的赵孟頫背负着“汉奸”的骂名做出了一条不同的选择,这让我们也懂得,人生的选择可以多种多样,我们未必要按着世俗的标准选择自己的人生。


今天,我们说绘画创作是“画画”,但是在过去人们称绘画创作为“写画”。“书画同源”的理论几乎受到了中国历代书画家的认可,而真正将“书画理论”进行理论实践的当属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对文人画起到最为关键的两个人,笔者以为是北宋的苏轼和赵孟頫。苏轼作为文坛大家,在文人画的发展中,是文人画观念的缔造者;而赵孟頫则是文人画发展的推动者。


文人画的的发展离不开最为基础的笔墨。至于什么是笔墨,历代都有自己的解释,这里不做探讨。简单地定义笔墨就是用笔的技巧和用墨的技巧。我们看北宋早期乃至更早之前的绘画作品,画家用笔是非常“正”的,我们称之为“正锋用笔”,比如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所表现出来的浑厚质朴的雨点皴即是“正锋”的典型代表,这幅作品中的轮廓线条是坚实、浓密的,用的墨也是深、黑、浓的墨。


而到了郭熙《早春图》中,正锋没有那么明显了,许多地方可以看出画家在使用笔的时候应该是拿得更倾斜了,其卷曲状的皴法是以侧笔画出的,特别是笔腹的部分用得较多。但是在墨的表现上,依旧保持着和范宽时代相同的习惯。到了赵孟頫这里,我们会发现已经开始有了很大的改变,在赵孟頫的《秀石疏林图》中,我们注意到赵孟頫开始使用不太强烈的墨色、较干的墨在纸上作画,笔的状态也显得更加随意自由了。《秀石疏林图》和赵孟頫《二羊图》、《水村图》、《鹊华秋色图》一样,具有浓郁的突破传统的意味,特别是《秀石疏林图》中那句题诗,更是直接道明赵孟頫所提倡的“书画同源”理论。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一、《秀石疏林图》: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纸本,墨笔,纵27.5厘米,横62.8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赵孟頫创作过许多“窠木竹石”图。《秀石疏林图》便是这类图作的杰出代表。这幅作品的用墨整体上比之宋代更为枯淡,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少量的草叶上使用了稍显浓郁的墨来加以表现,而石头以及树干树枝皆以枯淡的墨来绘制。


石头的轮廓线条与过去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在北宋时期,我们注意到无论是hi李成、范宽还是后来的郭熙,他们的山石轮廓都是扎实且浓郁的。许多的线条就如同从篆书书法中腾挪而来。而赵孟頫在《秀石疏林图》中石头的轮廓线条,却有大量的“飞白”。事实上,这种“飞白”的线条效果在郭熙的手中已经有端倪,只不过因为郭熙在用墨上采用了湿墨的处理,从而让这种飞白的线条不是很醒目。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在书法创作中,运笔是所产生的飞白效果往往也是书法的一部分,特别是草书、行书中,飞白更是常见。这种书法的用墨趣味自然引起了书画皆精通的赵孟頫的注意。飞白的笔墨效果,以及画竹叶所表现出来的书法笔墨趣味,皆在这幅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我们可以细看画面中竹叶的部分,以及画面最下面的草叶的画法。这种画法已经完全摈弃了过去的草木竹叶的画法传统。将书法中的“永字八法”的技巧浑然地运用在“写画”中。过去绘画中藉由晕染表现的明暗关系,在这里亦尽可能地使用墨色的浓淡干枯来表现。这种表现形式丝毫没有弱化画面的质感,反倒形成了一种更为“雅”的笔墨趣味。而这种趣味正是整个元代乃至明清两代文人画所推崇和标榜的笔墨趣味。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秀石疏林图》没有背景的交代,秀石和疏林,独立于一个素净的空间之中。可以看得出画家是怀着一份戏墨的心境在创作这幅作品的。同时,也丝毫没有受制于传统,而是尽可能地以书法的语言和画家彼时的心境来运用手中的笔和笔下的墨。稳稳当当的磐石,疏淡的树,浓郁的竹草,构成了画面的全部内容。


画面最左处,一条拖出来的淡墨线条,将观者的心引向一个未可知的天地之中。就如同书法中一条被拉长的线条笔划,是书者情思的延续,也是画者心中丘壑的延伸。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二、以画说己的赵孟頫


这幅作品的创作时间具体不可靠,但是一般认为是在赵孟頫在大都任上所作。此刻的赵孟頫,或许心境已经和过去有了很大的不同。从皇亲国戚到背负着“汉奸”、“卖国贼”的骂名在元朝为官,其心理该是承受着多么大的压力。在《秀石疏林图》中,有一段非常值得玩味的题诗,这首题诗是赵孟頫后来加上去的。题诗为: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对这首题诗的理解并不难,至少是从字面上来看,是在强调书画创作的同源理论。但是,笔者却更加相信,这首简单的题诗背后,或许隐藏着赵孟頫更为深刻的用心和用意。这种用心与用意与赵孟頫在当时所作出的人生选择有着莫大的关系。


赵孟頫本身宋室之后,在元人攻破南宋都城的时候,许多有气节的文人皆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比如钱选、郑思肖,他们也时常写或画一些具有暗讽意味的诗作、画作来表明自己的立场和对蒙古人的态度。而赵孟頫在经过一番思虑之后,最终接受了元朝皇帝的诏令赴上都任职。这种选择显然遭受到了天下多数读书人的唾骂,于是,“卖国贼”、“汉奸”的骂名便伴随了赵孟頫的一生。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在这个过程中,赵孟頫却很少公开进行辩白,大概他也知道,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任何直接的辩白或许都可能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时常创作了一些具有实验性的作品的时候还会在作品中题诗题文进行说明的赵孟頫,反倒对自己这段人生际遇没有进行过任何直接的解释,这说来便有些难以置信。而当笔者在读这幅《秀石疏林图》以及图中这首题诗之后,似乎可以明白赵孟頫所隐藏的“心声”。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于八法通。”石头也好,树木也罢,都可以脱离我们所看到的形象,而采用书法创作中的飞白以及线条来表现,而画竹子也可以做到“八法痛”。那么我们在人生面临选择的时候,为什么就不可以换一个角度呢?这个世界未必就是非黑即白的,我们在实现人生价值的路上,未必就只有一种选择。画竹子可以八法通,为何我们的人生选择不可以“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如果我们都可以做到让自己的作品有更多的表现选择,便也懂得了“书画本来同”的道理。书法和绘画看似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实际上却是归一的。而赵孟頫的选择和那些尽忠如一的文人们也一样,本质上是一类人。当他人采取不合作态度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的时候,赵孟頫不过是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因为赵孟頫,至少汉文化在元朝皇帝的心中得到了认可;因为赵孟頫,至少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更多有益于汉人的事情。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三、人生的选择,还应“八法通”


前几天读到一篇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赵林《我们很不幸,生活在一个哲学没落的时代》,在文中,赵林先生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改变自身可能比改变环境更加重要,因为一个人永远只能活在自己的感觉和思想之中,只能活在自身之中,环境必须通过自身才能被感受到。世界就是你眼中的世界,你有什么样的眼光,你就能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因此改变你的眼光,你实际上就改变了世界……如果你有了这样一种深刻的反思,你就不会去随波逐流,不会在乎别人怎么看你,你就会像但丁所说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这时你就能体会到心灵的自由,以及与这种自由相伴随的快乐和幸福感。只有当你达到了这种精神境界,你才知道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读完这篇文章,我认为写得极好,虽然这篇文章是站在一位哲学家的角度来告诫人们为什么需要哲学。但是对于我们去理解赵孟頫,或许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赵孟頫并没有“随波逐流”像江南的文人群体那样采取不合作的态度,而是用自己的选择去做着和大多数文人一样的事情。只能说,赵孟頫改变了自己的眼光,走了一条别人认为是“错”的道路。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我们当下同样是一个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没有太多选择的时代。一位自打出生就没有离开土地的农民,一位从离开农村起就跟着父辈在工地盖房子的农民工,一位出身寒门从事着一份收入不高的毕业生。在世俗的标准中,他们的确没有太多的选择。就好像赵孟頫时代的人文,在世俗礼教的约束中除了“不合作”同样没有第二选择。


今天的社会,让人们不断地寄希望于获取更多的财富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种世俗的标准和要求,不知让多少原本赋予创造力的生命黯然失色。一位具有烧菜天分的年轻人,不得不开开厨房选择经商;一位具有绘画天分的孩子,不得不为了学业放弃画笔;一位具有木匠情怀的少年,不得不为了他人的眼光放下手中的刨子。很多很多年后,原本有机会成为顶级美食家、画家、高明木艺人的他们,最终沦落为平庸的人。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赵孟頫《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人生态,人生亦可八法通


四、作为一名父亲,我想说的话


我此前也和妻子探讨过关于孩子未来选择的问题,但是最终我们却达成了共识,孩子的选择有孩子选择。我们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路上,让孩子拥有更多选择的引路人。就如同龙应台曾说过的,之所以让孩子多读书,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拥有比他人更多的选择。


当孩子表现出对厨房里的锅碗瓢盆的兴趣时,作为父亲,我只能尽可能保证不会让孩子受到锐利器物伤害的前提下放任他用幼小的手拿起沉重的锅铲在锅上翻来覆去;当孩子表现出对笔墨感兴趣的时候,我亦只是在保证不会弄脏衣服的前提下,放任他在一张干净的宣纸上涂来抹去。作为父亲,我不确定孩子未来是厨师还是书画家,亦或是木匠、老师。我尽可能地“放任”,只是为了让孩子在未来拥有更多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