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第一名將朱可夫,百戰百勝,但為何每次戰死的士兵比敵人還多?

黃應秋


朱可夫是二戰時期蘇聯的第一名將,也是斯大林的“救火隊長”,至於說每次戰死的士兵比敵軍多應該有誇張的成份在其中,也並沒有百戰百勝這一說法。



朱可夫全名叫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是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蘇聯元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成為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


朱可夫與1896年12月1日出生在卡盧加省特列爾科夫卡村的一個貧苦家庭裡,父親是個鞋匠,母親在農場裡幹活,童年時的生活十分艱苦,造就了他堅韌與沉穩的性格。1915年8月,朱可夫應徵入伍,進入騎兵部隊,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由於在戰爭中表現優異被提升為下士,獲得兩枚格奧爾吉十字勳章。十月革命爆發以後,他參加了紅軍,加入莫斯科騎兵第1師第4團,至國內戰爭結束時,他已經升為騎兵連連長。1923年4月,年僅26歲的朱可夫被晉升為騎兵第39團團長。1924年7月,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列寧格勒高等騎兵學校,獲得進修深造的機會。1924年到1930年間,朱可夫又進入著名的莫斯科伏龍芝軍事學院高級進修班深造。但使朱可夫真正步入一流統帥行列的隊伍中就要屬“諾門坎戰役”。


1939年9月,日本關東軍在哈拉哈河地區進行武裝挑釁,遠東形勢緊張。朱可夫被緊急任命為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司令員,指揮對日作戰。騎兵出生的他是卻是裝甲理論的支持者,通過諾門坎戰役,他不僅打服了日軍,還成功的將裝甲理論運用到實際戰爭中,並取得勝利,由於各方資料統計出入較大,比較可信的是蘇軍傷亡27880人,日軍傷亡19000人,從數字上看確實蘇軍吃了虧,但此戰不能僅憑傷亡人數來看,日本當時出動的是關東軍的精銳部隊,意在試探蘇軍的實力,這一戰一下遏制了日本企圖北進的戰略意圖,自此戰略重心改為南進,蘇聯解除了來自遠東的威脅,為斯大林後來在莫斯科保衛戰中及時調回遠東部隊奠定了基礎。



1941年6月22日,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全面入侵蘇聯,戰役初期猝不及防的蘇軍被打的節節敗退,在基輔戰役中升任蘇軍總參謀長的朱可伕力爭放棄基輔,但遭到斯大林的否決,斯大林不服的後果就是60萬蘇軍在基輔被包了餃子,這一戰慘敗徹底打醒了斯大林,認識到朱可夫的重要性。在之後的戰役中,朱可夫就成了斯大林的“救火隊長”,哪裡戰勢不利,朱可夫就出現在哪裡。在1943年的庫爾斯克大會戰中,朱可夫戰勝德國名將曼施坦因。此後,紅軍一路高歌猛進,攻入德國本土。1945年,由朱可夫指揮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攻入柏林,與其他部隊一起解決了最終的BOSS。在二戰的將領中,像朱可夫那樣在東方收拾了日本,又在西方反推了德國的寥寥無幾。


思貨時間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朱可夫並沒有百戰百勝,只能說他的勝仗比較多,但敗仗也是不少。

朱可夫為什麼勝利傷亡反而比敵人大,主要是他的作戰思維問題。

其實,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軍損失是遠大於德軍的。

蘇德戰場雙方傷亡人數:德軍損失1180萬,死亡及失蹤380萬、傷病約700萬 。

而蘇聯紅軍損失2960萬,死亡及失蹤915萬、傷病1832萬。

為什麼蘇軍明明贏了,損失還是德軍一倍以上?

主要是兩點:

第一,蘇軍的戰鬥力相對較差。

這是一個大話題,但一般認為同等數量對抗,蘇軍絕對不是德軍對手。

甚至數量保有一二倍的優勢,往往德軍也是勝利一方。

這不僅僅是武器裝備問題,還有戰術和訓練的問題。

第二,蘇軍戰略如此。

蘇軍的戰爭戰略就是以絕對的數量優勢(包括兵員和武器),在持久戰中壓垮敵人。

所以蘇軍很多時候並非不能很精銳,而是不需要這麼精銳。

打個比方,蘇軍戰爭中始終沒有製造裝甲運輸車,這當然不是它沒這個技術。

能夠製造這麼多坦克,造裝甲車有什麼難度?

其實,這主要還是不重視,不在乎士兵的運輸傷亡,反正有大量人員可以補充,將生產裝甲車的資源都用來造坦克,消滅敵人。

朱可夫的作戰也是一樣。

他在具體指揮時,攻擊比如德軍1個團,往往是用二三個團的蘇軍夾擊猛攻,務必要求全殲德軍,至於自己傷亡是其次的。

反正蘇軍傷亡再大,也可以迅速補充。大家看看蘇軍2960萬的損失數字,就知道了。

1939年,英國人口才4700萬,法國人口4100萬。

等於蘇軍的傷亡數字,差不多相當於英國或者法國的總人口了。

太嚇人了。


薩沙


第一名將朱可夫,百戰百勝,但為何每次戰死的士兵比敵人還多?


每當提起二戰,就不得不提起蘇德戰爭,說起蘇德戰爭,就不得不提起“蘇聯軍神”朱可夫,他是蘇聯著名軍事家、戰略家、蘇聯元帥,因其在蘇德戰爭中的卓越功勳,被公認為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也是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可以說,朱可夫一生從無敗績。但就是這樣一個百戰百勝的名將,為什麼每次戰鬥中犧牲的士兵比敵人還多呢?

小編認為,不管是什麼原因,戰爭只要取得勝利,就是最終目的。

1、從士兵到元帥的朱可夫。

朱可夫,1896年12月1日出生在卡盧加省特列爾科夫卡村的一個貧苦家庭裡。父親是鞋匠,母親在農場幹活。他有一個姐姐,全家四口只有一間房屋,家中的房子小得幾乎無法容納一家四口同時居住。朱可夫曾自嘲說:“擠死總比凍死強。”自幼生活十分艱苦。但就是這樣的生活鍛鍊了朱可夫的意志,後來完成了從士兵到元帥的嬗變。

他在漫長軍旅生涯中立下了舉世公認的赫赫戰功。榮獲列寧勳章6枚,十月革命勳章1枚,紅旗勳章3枚,一級蘇沃洛夫勳章2枚,“勝利”最高軍功勳章2枚,圖瓦共和國“共和國”勳章1枚,蒙古人民共和國英雄(1969年),榮譽武器1件,獎章及外國勳章多枚。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是僅有的四次榮膺蘇聯英雄榮譽稱號的兩人之一。防空軍事指揮學院以其名字命名。他不但為打敗德國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且其指揮藝術也為蘇聯軍事學術的發展起到巨大推進作用。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功卓著的“傳奇元帥”。朱可夫是蘇衛國戰爭中蘇聯紅軍的“三駕馬車”之一,他在蘇聯衛國戰爭中的傑出貢獻,使他成為俄羅斯民族英雄,永載史冊。正如他的摯友艾森豪威爾上將所讚頌的那樣“犧牲的軍人們到達天堂時,一定會得到另一枚榮譽勳章,那就是朱可夫勳章,這種勳章將被每一位讚賞軍人的勇敢、眼光、堅毅和決心的人所珍視。”

2、名將朱可夫指揮的戰鬥,為什麼每次犧牲的士兵比敵人還多?

朱可夫先後指揮過莫斯科戰役、保衛列寧格勒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白俄羅斯戰役、柏林戰役,可謂是戰功卓著。但在朱可夫指揮的戰鬥中,為什麼每次犧牲的士兵比敵人還多?

一是蘇聯軍隊傳統的戰術是波浪式進攻。沙俄數百年的傳統戰術是不能丟的,蘇軍進攻方式被稱為波浪式進攻。在蘇聯將領眼中士兵是消耗品,蘇聯人進攻時,一波接著一波,最前面的兩股波浪是荷槍實彈的,而後面兩股波浪通常是赤手空拳。這樣的強攻結果就是一波波的蘇聯人倒下,當前面的兩波人被打倒後,後面的隊伍就跨過他們同志的屍體,並撿起死者的武器繼續進攻。感覺蘇聯人步兵進攻戰術似乎還在沿襲冷兵器時代的模式,靠人海戰術往前平推,不惜犧牲任何士兵的生命以謀求勝利,有時候戰死的蘇聯士兵堆積成山,令德軍慘不忍睹。

二是執行斯大林“不惜一切代價”的命令。我們知道,當時斯大林在蘇聯人心中,那是神一樣的存在,人人崇拜斯大林,再加上蘇軍的整體指揮官素質比較低,缺乏良好的戰鬥風格和戰術素養。由於最高統帥斯大林的命令中最經常見到的一句話“不惜一切代價”,所以自上而下,整個蘇軍指揮官們不管戰士的死活,而且只知往前衝,他們也不怕死亡。所以每次都以傷亡慘重的代價取得勝利。戰後再源源不斷的用生力軍彌補戰鬥損失,這樣蘇軍又能持續保證兵力優勢。

三是朱可夫的作戰藝術依賴人海戰術。蘇聯著名的葉廖緬科元帥曾經點評過常勝元帥朱可夫的軍事藝術特點,朱可夫的作戰藝術就是:必須比敵人兵力多至少2-3倍,否則他就不會著手進行戰鬥。由於朱可夫深知蘇聯軍隊在整體戰術素養方面仍與德國軍隊有差距,朱可夫還深知自己的基層指揮官一旦遭遇不測和傷亡後,往往會失去理智,選擇瘋狂而徒勞的衝擊堅固防線,因為這種現象已經多次出現過。在逆境中的蘇聯基層指揮官往往喪失邏輯思維能力,決策完全靠本能。所以,在每次戰鬥中,朱可夫都以多於德軍幾倍的力量展開,根本就不在乎犧牲。

四是俄羅斯是戰鬥民族,他們根本就不怕死亡。並且面對德軍的入侵,滿腔的仇恨,所以,即便死亡也要進攻,因此每次都傷亡慘重的代價取得勝利。

五是當時蘇聯的武器沒有德軍先進,武器不行,就用人海戰術,因為當時蘇聯國大人多,不在乎犧牲,用人海戰術消耗德軍的戰鬥力量,所以,每次戰鬥都是慘勝。

雖然按照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強調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讓人感覺到朱可夫指揮的戰鬥不可思議。但小編認為,自古成王敗寇,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傳統,每次戰鬥都是因地制宜,不能一個標準丈量,但不管怎樣,戰爭以勝利為目的,這樣考慮,就理解朱可夫的作戰思維了。


葛大小姐


首先朱可夫並不是百戰百勝,而且其指揮打贏戰爭的前提,都是條件明顯優於對手;其一生最大的敗筆莫過於面對防守大師莫德爾的“勒熱夫戰役”,此戰朱可夫以百萬蘇聯軍隊對戰莫德爾的二十萬德軍,而此時蘇聯憑藉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而士氣旺盛,但戰爭結果最終是德軍傷亡不到4萬人,而蘇軍傷亡人數超過32.5萬人,雙方傷亡對比竟然達到了1:8;可以說此戰也是朱可夫面對德軍名將時,在戰略指揮上所表現出來的不足之處;而朱可夫指揮的戰鬥傷亡率過大,也與德軍的裝備以及“人海戰術”有關;分析如下:

二戰德軍裝備水平明顯高於蘇聯,因此蘇聯陣亡率都相對較高;

在二戰的前期,德國通過吞併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蘭,獲得了大量的重武器(坦克、火炮)製造基地,而這些都為後期德軍的戰鬥機器做了充足的準備,當時德國憑藉侵吞消化以後的實力,工業實力大漲,生產出了讓後期盟軍懼怕的“虎”式坦克,當時蘇聯面對“虎”式坦克幾乎毫無還手之力,只能通過人肉炸彈或者不斷消耗坦克的彈藥,在其打光以後突入消滅,而且德軍的武器水平都在蘇聯之上,由於蘇德前期的大量軍事工業基地都被德國摧毀,導致蘇聯軍工產能不足,後期大量參戰人員都是在缺糧少彈的情況下加入了前線戰鬥(可以參考《兵臨城下》電影,我覺得很多細節都值得參考);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蘇聯的指揮官來指揮與德軍的戰鬥,機會都會造成軍隊大量的傷亡,只不過當時蘇軍的最高統帥恰好是朱可夫而已;

二戰中蘇聯憑藉地大人多的優勢,大量採用“人海戰術”去彌補與德軍裝備技術上的代差;

二戰德國名將輩出,可以說在軍事能力上,德國的指揮官都表現優異,面對這樣的對手,很少有國家有與之能匹敵的將領,而蘇聯的朱可夫恰好是為數不多的能與德國將領相媲美的指揮官,在指揮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兩場重大戰役當中,朱可夫的表現都可圈可點,直接摧毀了當時德軍佔領莫斯科以及斯大林格勒的戰略目標,為後來將德軍拖入俄羅斯的冬天,蘇軍進入戰略反攻贏得了時間,所以朱可夫的戰場指揮能力在蘇軍當中屬於萬種挑一的好手,但就是這樣一位蘇軍的優秀指揮官,其與當時大多數蘇聯將領一樣,在斯大林最高統帥打贏戰爭的指導前提下,對於取勝過程中本國軍隊的損失率,幾乎都不在考慮的第一要素,由於當時雙方裝備、實力的對比上,蘇聯方面認為需要“人海戰術”來消除與德國的軍事代差,所以一場戰爭下來,蘇軍即使打贏了,傷亡人數也會遠超德軍;

因此戰後統計,蘇軍二戰當中的損失人數竟然超過了2000萬人,而這其中大多數都屬於年輕男子,很少有婦女、兒童出現,所以蘇聯(以及後來的俄羅斯)男女性別比例失衡,就是二戰以後遺留下來的問題;


尖刀出鞘



朱可夫蘇聯元帥,被認為二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之一。

雖然朱可夫被稱為戰神,但有一個情況就是,朱可夫指揮的戰役雖然最後都能取勝,但己方的損失遠遠大於敵人。比如朱可夫的成名戰,與日軍的諾門罕戰役,朱可夫的傷亡是日軍的兩倍。白俄羅斯戰役,朱可夫傷亡77萬,德軍傷亡40萬。

朱可夫並不是百戰百勝,也遭遇過失敗。那就是1942年的"火星"行動,當時蘇軍為了拔掉刺入莫斯科咽喉的勒熱夫突出部這根刺,消滅德軍第九集團軍,動員了190萬軍隊,意圖通過絕對的優勢,消滅德軍。德軍第九集團軍司令莫德爾的指揮下,依託地形構築防禦縱深,組建交叉火力網。在蘇軍進攻下,德軍防線不斷向後彎曲卻並不破裂。莫德爾設計的彈性防禦很有效,在德軍進攻乏力後,德軍進行反攻,反包圍了突入的蘇軍。這一戰以蘇軍慘敗而告終,蘇軍死亡和被俘約26萬,傷約50萬,而德軍只傷亡4萬人。這一戰也成了朱可夫的軍事生涯的唯一敗績。

從第九集團軍戰後的戰報中,我們也許可以得出朱可夫指揮的部隊每次傷亡都比敵人大。

"敵軍雖然開局雄心勃勃,進展順利,一旦遭遇不測和傷亡以後,立刻失去理智,瘋狂而徒勞地衝擊堅固防線。這種讓人無法理解的現象多次出現。在逆境中俄國人往往喪失邏輯思維能力,決策完全靠本能。俄國人本質上迷信蠻力,崇尚壓路機式的戰術,盲目遵循戰前部署,不會隨機應變。”

戰後蘇聯為了提升朱可夫的英雄形象,刻意抹去了這一場戰鬥,在資料中也以別的地名代替。
在中國人的眼裡,百戰百勝的戰神,往往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不戰而屈人之兵。但也許在戰鬥民族眼裡朱可夫這種作風就應該是戰神。


好奇而已716


其實不僅僅是朱可夫,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將領都有這個問題,那就是在與德軍作戰時,蘇軍的損失總比德軍大。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朱可夫的指揮能力不行,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情況,是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決定一場戰爭勝負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指揮官的能力只是一個方面,還包括武器裝備,士氣,士兵的訓練,以及軍人的素質等等。

毫無疑問,在二戰的東線戰場上,德軍的素質,受訓練程度,以及他們的裝備都是遠遠超過蘇軍的。其實這一點沒有任何值得槓的,從雙方的傷亡,就能夠說明一切了。

在整個偉大的衛國戰爭期間,蘇軍付出了近3000萬人的損失,而德軍的損失僅為1200萬左右,就算加上德國的僕從國,損失也沒有像蘇聯那麼誇張。

其實德國的前身普魯士,它的本質就是一個擁有國家的軍隊,打仗彷彿就是普魯士人的天生技能一樣,當時的普魯士人比起俄羅斯人來更配得上戰鬥民族這個稱號。

在一戰失敗之後,全世界又迎來了和平,可是德國人並不甘心失敗,他們利用這段時間研究出了新的戰術和新的戰爭理論,閃擊戰就是這二者的完美體現。為了適應這種新的軍事理論,德軍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變。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在德國閃擊戰的面前,號稱歐洲第五大強國的波蘭土崩瓦解。德國裝甲集群面前,法蘭西的大地在顫抖,但是最遺憾的是德軍的進軍速度還是趕不上法國人的投降速度,法國人延續了沒有人能在法國投降之前佔領巴黎的榮耀。

連番的血戰鍛鍊了德國軍隊,也驗證了德軍新的軍事理論以及戰術思想的可行性,通過實戰彌補了其中存在的缺陷。而與之相比,蘇聯的情況則是非常慘淡。

由於斯大林的問題,使得蘇聯境內的肅反被無限擴大化,以圖哈切夫斯基元帥為首的大批紅軍優秀將領沒有犧牲在戰場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屠刀之下。大量的高級軍官被清洗,他們空出來的位置迅速的,又被新人填上,但是這些人真的具有指揮大軍團作戰的能力嗎?

(朱可夫)

那些原本中低級軍官迅速被提拔起來成為了高級軍官,職務可以飛速的提升,可是軍事素養呢?這造成了蘇軍指揮水平的大退步,當然這個鍋也不能全給斯大林來背,畢竟就算是不搞大肅反,蘇軍的人員素質和軍事思想,都遠遠不足德國人。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兵源素質,能夠和德軍相媲美,沒有一個國家的軍事思想,有德軍這麼先進。

其次,蘇軍開戰初期被德軍坦克一頓Rush,損失過於巨大。德軍發動巴巴羅薩行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對蘇聯發動突襲,在猝不及防間,蘇軍遭受了極大的損失。整個戰爭初期,德軍都是在大踏步前進,蘇軍則是成建制的,被消滅。

要知道這些都是蘇軍的常備軍,是很有戰鬥力的軍隊,隨著這些有生力量的迅速消耗,斯大林不得不大量徵收沒有軍事經驗的青年人加入軍隊。

這些人被匆忙組織起來,稍加訓練就投入到了血腥的戰場之中,面對這些剛學會放槍的士兵,任何高明的指揮官都徒呼奈何,數量再龐大,也無法改變他們是烏合之眾的現實。當時的蘇軍充斥著這樣的部隊,這種部隊怎麼能和經驗豐富,作戰手法老道的德軍相比呢?

面對這樣低素質的兵源,朱可夫,作為軍事統帥,只能不斷的增兵,以此來達到自己的軍事目的,用士兵的生命來獲取勝利。這也是無奈之舉,也許換作德軍只要一個師就能達成的目標,但是當了蘇軍這邊,就可能付出三個師的代價。

而且蘇聯將領受到俄羅斯帝國軍事思想的影響非常重,在他們眼裡,士兵就是一連串冷冰冰的數字,就像遊戲裡面的NPC,是快速消耗品。二戰中蘇聯的攻擊方式被稱為波浪式進攻,據說只有衝在最前面的兩股波浪是攜帶著武器的。

而後面幾波高喊著烏拉向敵人衝鋒的軍隊一般都是輕裝上陣,跨過先行者的屍體,抄起前面倒下兄弟的武器繼續進攻。蘇聯人就是靠著這種人海戰術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這種源自於俄羅斯帝國的傳統,到了朱可夫這一代,仍然在蘇德戰場上得以延續。

同時,蘇軍的中下級軍官軍事素養較差,不可與德軍的同級別指揮官相提並論。蘇聯人本身就是一個熱血質的民族,在逆境中,蘇軍的基層指揮官往往會因為一點小事,忘記了自己是一名軍事指揮官的事實,失去理智。就像一頭髮瘋的公牛,看到了紅不一般,會不管不顧的向前衝,不撞南牆,心不死。

在這種瘋狂的心態之下,作為一名指揮官,很難再做出理性的判斷,於是乎就會出現各種自殺式攻擊,儘管非常的勇敢,但同時又非常的愚蠢。

作為一名蘇聯的高級指揮官,朱可夫對於自己這些部下的德行與脾氣可謂是瞭如指掌,所以沒奈何他也只能多多部署兵力,以免這些熱血質的基層官兵一時上頭,發起自殺衝鋒,稍有不慎導致整個戰場崩潰。

再者,德軍的武器可比蘇軍先進的多。德國的工業化程度原本就比蘇聯高,德國人利用捷克斯洛伐克的工廠,作為武器生產基地,可謂是如虎添翼。

德國人生產出來的虎式坦克,是二戰時的一款經典坦克,在東線可謂是風頭一時無兩,要消滅一輛虎式坦克,蘇軍不得不使用坦克海的方式,損失大量的T34,才能阻擋一輛虎式的前進。

在兩者武器裝備差距如此巨大的情況下,換作誰來指揮蘇軍,他的結果都不會比朱可夫好到哪裡去。

蘇德大戰中的朱可夫,其實已經竭盡所能了,不是他無能,而是敵人太狡猾,相信在蘇軍統帥這個位置上,沒有人能夠比朱可夫做的更多。


歷史評說


為什麼老拿朱可夫元帥說事兒?

在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時期,蘇聯人付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最最慘烈的代價和犧牲,死亡人口高達2000萬,其中軍人犧牲和陣亡近1000萬人。

二戰時期,德國法西斯在東部戰場上一度投入了四分之三的兵力和戰略物資,陣亡了二戰時期幾乎五分之三的兵力。德國法西斯的瘋狂導致蘇聯衛國戰爭的慘烈程度。

朱可夫元帥從衛國戰爭開始,就先後擔任蘇軍總參謀長、列寧格勒方面軍司令、莫斯科城防司令、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司令、烏克蘭方面軍司令和柏林戰役方面軍司令。在四年的衛國戰爭和解放東歐戰爭中,力挽狂瀾,為解放蘇聯和最終打敗希特勒法西斯德國立下了偉大的功績,彪炳青史。

為了與猖狂和殘忍的法西斯德國軍隊殊死搏殺,肯定會付出極大的代價,這就是蘇聯軍隊和德國軍隊搏殺時現實。

在蘇聯軍隊死亡的近千萬人中,被俘虜的蘇聯紅軍就達到400餘萬,其中近300萬被先後迫害致死,其它600多萬都是陣亡的。

在打出蘇聯國境線後,蘇軍有損失了100多萬。其中解放波蘭陣亡60餘萬,解放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就陣亡15萬,柏林戰役傷亡30餘萬。

綜上所述,蘇聯紅軍為了二戰的勝利,損失很大,怎麼能簡單歸結為朱可夫元帥的問題呢?





一風2008


提起二戰中的蘇聯名將,朱可夫應該是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個名字。作為蘇聯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朱可夫一生指揮了數百場大小戰役,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公認的最優秀的將領之一,曾經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的榮譽稱號,他也被稱作蘇聯“戰神”。

(朱可夫舊照)

除了“戰神”之外,朱可夫還有一個響亮的名頭,叫做“百戰百勝將軍”。

但事實上,朱可夫也並不是每戰必勝。比如在莫斯科保衛戰結束後的“火星行動”中,朱可夫為了殲滅勒熱夫突出部的德國第9集團軍,曾先後調用了總數超過190萬人的蘇聯7個集團軍來進行作戰。

不過,在德軍莫德爾元帥的指揮下,儘管德軍的防線慘遭壓迫,但卻始終沒有被蘇軍突破。後來莫德爾元帥還成功反包圍了蘇軍的裝甲部隊,造成蘇軍70多萬人的傷亡。

像這樣的戰役還有一些,所謂朱可夫的“百戰百勝”,其實只不過是一個誇讚他善於指揮大戰的形容詞。

朱可夫被詬病最多的,就是他每次作戰的死亡人數。有學者曾經統計過,但凡朱可夫指揮的戰役,蘇軍的傷亡數字都非常大。甚至明明是一些大勝的戰役,蘇軍的傷亡人數還會高於德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在大部分的作戰中,蘇聯軍隊都是有著人數優勢的。雖說德軍在1941年東進時,號稱動用了550萬軍隊,並且後期又陸續追加投入了幾百萬人。但蘇軍在斯大林的號召下,軍隊人數一直都是超過德軍的,甚至總數始終是有增無減。

(基輔戰役)

德國軍隊打仗,靠的是他們冠絕全歐的裝甲部隊,其核心戰術思想是閃電戰理論。在二戰前期,德軍在不到一年多的時間裡,橫掃了半個歐洲。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在短短几十天裡就失去了招架之力。若不是有英吉利海峽這道天塹存在,德軍無法發揮陸軍的強大優勢,恐怕連英國也難逃毒手。

轉頭東進後,德軍在蘇德戰爭一開始同樣勢不可擋。比如較為典型的基輔戰役,蘇軍參戰人數高達85萬人,而德軍僅僅投入了50萬兵力。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蘇軍被俘60多萬人。

雙方這樣的參戰人數比,是蘇德戰爭中的一種常態。但德軍卻總能夠輕而易舉地擊垮蘇軍,甚至還一路打到了莫斯科。要不是德軍遭遇了三十年不遇的一場寒冬,再加上斯大林孤注一擲地堅守,恐怕蘇聯的命運就要發生改變了。

並且,哪怕蘇軍在莫斯科擊退了德軍,但整個戰場的局勢,也依然在德國人的掌控中。蘇聯軍隊面臨的問題,始終還是老問題:怎樣才能擊敗德軍?

與德軍相比,蘇軍在武器裝備、士兵素質和軍隊紀律上都存在一些差距。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數。怎麼能把人數優勢轉化為勝勢,就成為蘇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而這時候,善於“以多欺少”的朱可夫,就發揮了他重要的作用。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早在1939年與日軍的諾門罕戰役中,朱可夫所指揮的蘇軍,就在死亡率和死亡人數都超過日本的情況下,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這也是典型的朱可夫風格。

在莫斯科戰役勝利之後,朱可夫同華西列夫斯基元帥一起策動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後來的天王星行動,終於讓蘇德戰爭的局勢發生了變化。而白俄羅斯戰役及之後的大反攻,則成為了朱可夫充分發揮實力的舞臺。

由於蘇聯軍隊總是以多打少,而且死亡率還一直居高不下。近代有一些學者便把朱可夫這種戰術評價為,沒有技術含量的“人海戰術”,最終的勝利全是靠士兵的血肉堆出來的。

但戰爭始終是唯結果論。朱可夫在蘇聯軍隊全面弱勢的情況下,能夠指揮軍隊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成功擊退侵略者,保衛國土,這實在是功不可沒的。

也因為他每逢大戰從不掉鏈子,並且最終還帶領蘇聯紅軍攻下了柏林,朱可夫在蘇聯軍中的聲望曾一度超過了斯大林。比起後來勃列日涅夫自我授予的四次“蘇聯英雄”稱號,朱可夫的四次“蘇聯英雄”更加深入人心。蘇聯民眾愛戴他,將他稱為“戰神”和“百戰百勝將軍”,也顯得並不為過了。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是歷史伶俜者,你來問我來答。

二戰時,蘇聯常用的就是人海戰術,以比德軍多幾倍的部隊去進攻,因為蘇軍戰鬥素養不如德軍,所以在這種戰術下,成排的蘇軍士兵像被割稻子一樣倒下,戰鬥的結果往往就是蘇軍要付出比德軍多幾倍的傷亡。



朱可夫作為蘇聯的戰神,有著無往而不勝的戰績,特別是莫斯科保衛戰和斯大林格勒戰役等等,拯救了岌岌可危的蘇聯,但是其實他也有敗績。唯一的敗績就是火星行動,蘇軍傷亡32.5萬人,德軍只傷亡了四萬人,德軍陣地依然很堅固,只不過當時的蘇聯政府需要一個百戰百勝的戰神來鼓舞士氣。



朱可夫在安排對德戰術時,也是採用人海戰術,往往會準備至少2倍以上的兵力優勢,這也是他充分考慮了蘇軍跟德軍戰鬥力對比的情況下。



蘇德戰爭前期,有200多萬的蘇聯紅軍主力被德軍殲滅,蘇聯為了快速補充兵力,大量徵召適齡青年加入軍隊,甚至還有女性士兵,這樣子雖然蘇軍總兵力看上去還是很多,但其實很多都是直接從農民轉變為士兵,沒有經過系統的軍事培訓,戰鬥力當然不如訓練有素的德軍。



為了彌補戰鬥力的差距,不光朱可夫,蘇聯的各級指戰員都喜歡用多於德軍幾倍的兵力去作戰。但是這種靠士兵密集衝鋒的方式也帶來了大量的傷亡。


歷史伶俜者


第一名將≠百戰百勝

儘管朱可夫有著“第一名將”的美譽,但是在他的軍事生涯中也曾經歷過慘痛的失敗。“火星行動”是朱可夫一生中最大的敗筆,甚至連朱可夫本人都不願意過多談起。當年他親率兩個方面軍共計190餘萬人從三個方向殺奔勒熱夫突出部,妄圖一舉殲滅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單從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朱可夫拿下勒熱夫絲毫不成問題,然而最終的結果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蘇軍苦戰二十餘日,付出了近百萬人的傷亡卻依舊未能撕破德軍的防線,最終只得鎩羽而歸。



“火星行動”的失敗再一次暴露了朱可夫乃至整個俄國人的痼疾,過分迷信蠻力,非常崇尚壓路機式的戰術。他們一旦陷入逆境,就如同喪失理智一般只知瘋狂地衝擊德軍防線,而不懂得隨機應變。儘管朱可夫是蘇軍將領中的佼佼者,但他的身上也存在著同樣的問題。第41集團軍被圍困後,朱可夫孤注一擲將所有的預備隊投入到戰場,讓兩萬多人在寬僅四公里的正面“玩命”猛攻德軍防線,最終的結果也就可想而知。

蠻力=勝利?

與德國軍官靈活多變的指揮相比,蘇軍的指揮則要呆板得多,這一點在戰爭爆發初期表現的最為明顯。在蘇聯軍官的字典裡似乎從未有“謀略”二字,有的只是“不惜一切代價”,這種“不計代價”的進攻最終也就演變成了巨大的傷亡。上至最高統帥斯大林下至普通士兵對蠻力的信奉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甚至有時會作出一些毫無意義的“舉動”。或許能從下面的戰鬥中感受到蘇軍的這種瘋狂!



1941年11月17日清晨,克林西南方的穆西諾附近發生了一場短暫的戰鬥。蒙古騎兵第44師兩個團的士兵揮舞著馬刀義無反顧地衝向了德軍某炮兵連陣地,儘管蘇聯騎兵表現得非常勇敢,但在德軍的炮火下,這戰鬥演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蘇軍前仆後繼,兩個團近兩千人全部葬身在炮火下,卻未能傷及德軍一絲一毫。這種突擊從軍事角度而言毫無意義,可類似場景卻一而再再而三的上演,這種情況直到莫斯科戰役結束後才有所改觀。

前期軍隊素質低下,後期攻防角色轉換

受大清洗的影響,蘇軍的整體軍事素質要比德軍差上一大截。蘇軍的指揮官水平參差不齊,許多軍官都缺少足夠的經驗,這對士兵而言就成了一種災難。另外,由於戰爭爆發過於突然,蘇軍士兵大多是緊急徵召入伍的農民,他們缺少足夠的訓練,也沒有相應的戰場經驗,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了蘇軍的戰鬥力。為此,蘇軍也只能依靠數量上的優勢來彌補“質量上”的不足。在這樣的現實面前,朱可夫也別無選擇,而這種“以數量拼質量”的戰鬥往往意味著巨大的傷亡。

隨著戰爭的歷練,蘇軍的作戰經驗逐漸累積,蘇德雙方的實力差距開始縮小,但蘇軍的傷亡情況卻並沒有太大的改觀。在蘇軍反攻階段,其傷亡依舊高於德軍,比如在切爾卡瑟突圍戰中,蘇軍雖然重創了德軍,但他的傷亡人數依舊是德軍的兩倍。這除了是因為其兵員素質依舊與德軍存在差距外,還由於雙方攻防角色的轉變。此時,蘇軍成了進攻的一方,而進攻方的損失向來要比防禦方大,所以才會出現上述狀況。



總的來講,朱可夫作為一名蘇軍將領,他的身上也存在著迷信蠻力的一面,同時他也不得不面對蘇軍素質低下的現實。為了取得勝利,朱可夫只能不斷地增兵,進而以數量優勢打敗德軍的質量優勢,而這必然會讓蘇軍付出更多的代價!


瞭解更多軍事資訊,請關注戰情解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