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爾斯克會戰後,朱可夫請求圍殲德軍,最高統帥部為何拒絕?

c陳斌


關於這個說法確實沒有聽說過,事實上在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很短的時間內蘇軍便已經發起了反攻,起初是戰役性的進攻,旨在殲滅頓涅茨突出部的德軍第6集團軍,隨後擴大到整個中路和南路戰線,旨在德軍兩個集團軍群的結合部達成決定性突破,圍殲德軍於第聶伯河以東,顯然這是一個規模宏大的進攻計劃。



蘇軍最開始將進攻侷限在南翼的頓涅茨突出部上顯然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首先在這裡較易達成對突出部德軍的合圍,而且即便不能切除這個突出部也可以將當面德軍的預備隊吸引到該方向上,從而為北面的主要攻勢創造有利的態勢。其次也是為在庫爾斯克突出部集結的進攻主力爭取時間,因為蘇軍並不知道德軍已經徹底放棄了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進攻企圖,為了避免德軍再度對庫爾斯克發起進攻,破壞蘇軍的集結行動,先對南翼的頓涅茨突出部發起牽制性進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戰局的發展果然如蘇軍所計劃的那樣,就在德軍南方集團軍群有限的裝甲預備隊在全力封閉蘇軍在頓涅茨方向打開的缺口時,蘇軍主力針對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的結合部的主要進攻打響了,在短短的幾天內便撕開了德軍的防線,並將突破口擴大到55公里寬,通往第聶伯河的道路打開了。這裡的突破事關南翼德軍兩個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的生死,連希特勒都意識到了南翼德軍所面臨的嚴重局勢,在頓涅茨突出部作戰的三個裝甲師和從中央集團軍群抽調的2個裝甲師外加屬於第4裝甲集團軍的一個裝甲擲彈兵師被緊急派往了蘇軍的突破口,阻止蘇軍進一步的突破。


1943年蘇軍的夏秋季攻勢目標宏大,企圖在南翼形成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利用第聶伯河這一地利圍殲德軍整個南方集團軍群,一旦南方集團軍群覆滅,那麼在庫班橋頭堡和克里木半島的德軍A集團軍群也就被切斷了退路,重蹈南方集團軍群的覆轍。而東線如果德軍一下子同時失去兩個集團軍群,那麼東線的命運也就此決定了,據此來看,蘇軍最高統帥部在庫爾斯克會戰結束後的戰略企圖一直都是計劃圍殲德軍的重兵集團,將戰役上的突破擴張為戰略上的勝利。


戰略論


朱可夫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確實不符合實際。

首先,第一條德國人在此時擁有的軍事力量還是很強大的,關於庫爾斯克會戰,並不是前蘇聯將德國人擊潰擊敗以後才取得勝利的,而是德國人自己主動的選擇退出。

這已經讓當時前蘇聯感覺十分的緊張了,在這之前,德國人表現出自己要撤退的慾望,吸引朱可夫的軍隊不斷的向前深入,最後曼施坦因一出漂亮的釜底抽薪,朱可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上面收穫第一場,也是唯一一場的敗仗,你今時往日結局如此相似,如果你朱可夫在率領自己的軍隊出去追擊,我還不阻攔你,那我就是傻子。

其次,這一回前蘇聯損失的軍隊多,而不是德國人損失的軍隊多,雖然前蘇聯方面做了精確而且龐大的準備工作,但是事實上真正面臨德國人林立的,尤其是德國裝甲兵團的突擊的時候,仍然還是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單兵手持的反坦克武器的匱乏以及威力不強,造成坦克部隊依然在戰場上面所向無敵,只有坦克才能夠真正的遏制敵方的裝甲力量。

最大規模的坦克會戰也是前蘇聯從數百公里之外掉下了自己600多輛,t34坦克緊急趕往戰場,才迫使德國人進攻鋒芒有所銳減,這已經是前蘇聯竭盡全力的結果,但是600多輛t34坦克幾乎沒有幾輛是完整的!前蘇聯的損失太大了,你真的要進攻,你只能依靠步兵,但是德國人是主動撤退的,他的裝甲部隊還在手裡面,萬一,不用說萬一啊,只要德國人想用這條計謀吃掉你的前線的精銳部隊,那是妥妥的。

最大的損失,再加上已經完成了戰略目標,前蘇聯還是覺得再緩一緩,最起碼把我損失的t34坦克的數量先給補齊瞭然後再發動進攻,有我坦克部隊在前面追著,那你德國人也別想跑,如果是步兵過去追,說不定速度還慢了點。

當然,最重要的一條,此時此刻,庫爾斯克會戰打得熱火朝天,但是英國人和美國人反倒沒動靜了,斯大林不斷的朝著大西洋的彼岸,在那咆哮,說你們趕緊在西線開闢戰場,我這一天到晚承受的損失,(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那是好幾百個億好幾百個億呀,你們這樣不負責任,放我們在這裡孤軍奮戰,信不信我立刻就跟德國人籤停戰協議。

英國人和美國人責任洗碗,你們趕緊打打個兩敗俱傷,打個你死我活,到時候我出去直接接收d盤不就行了嗎?

二者之間都有小心思,也都不願意真正的展露實力,都知道納粹德國一倒臺,剩下來的就是前蘇聯和美國這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對話,能夠在這個時候削弱他的實力,就儘可能的削弱,所以斯大林也不願意去進攻,進攻幹什麼?徒增傷亡,收穫了一大堆荒涼的土地,最後的英國人和美國人過來直接接收了,或者搶佔勝利果實了,我找哪兒哭去!先等美國人和英國人表態再說!


漩渦鳴人yy


這是朱可夫在戰後對一些戰役的回顧中一系列說詞。



在檢討庫爾斯克戰役“庫圖佐夫行動”得失時,朱可夫認為紅軍的進攻方向出現了問題,應對奧廖爾地區的德軍實施包圍行動,徹底的殲滅德軍而不是圍三蹶一式的驅趕。實際上無論是中央方面軍還是西、布良斯克方面軍的進攻都遭受德軍堅決有力的抵抗,損失慘重,即使集中兵力尋求重點突破也達不成戰役目標。朱可夫自己負責協調的“魯緬採夫行動”也沒實現對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地域德軍的合圍。



緊接庫爾斯克戰役的“蘇沃洛夫行動”和“切爾尼格夫—波爾塔瓦行動”紅軍的進攻更沒能實現斷敵後路,分割德軍的目的,也就談不上合圍,讓德中央集團軍群撤出斯摩稜斯克地域,南方集團軍群撤過第聶伯河。1943年7-9月,是蘇德戰爭中蘇軍人員損失最嚴重時期,死亡68萬、失蹤11.5萬、傷183萬,合圍德軍非不為實不能也。


解放基輔及烏克蘭右岸戰役中,朱可夫與斯大林會面,據他所言曾提出用合圍而不是沿寬正面作戰方式的話題。而斯大林鑑於先期蘇軍合圍德軍失利,自身反而慘痛損失的教訓,對大規模合圍德軍的作戰方式表示懷疑,認為蘇軍實力還達不到如此要求。蘇軍首要的任務是驅趕德軍出蘇聯國境,避免合圍性作戰德軍強有力的抵抗反擊對己方設施的破壞,人員過多傷亡。

1943年12月莫斯科軍事會議決定沿從列寧格勒到克里米亞的寬大正面發動冬季攻勢,重點在烏克蘭第1、2、3、4方面軍的行動。而正是這種寬正面的進攻讓德軍疲於奔命,消耗掉德軍有限的實力,也被有二十世紀克勞塞維茨之稱的利德爾·哈特所讚許,更讓甩鍋帝永遠判斷錯誤蘇軍的主攻方向,丟失整個烏克蘭。

但到了1944年1-2月“科爾孫—舍甫琴柯夫斯基”戰役的勝利,斯大林轉變態度,支持對德軍進行合圍性作戰,也就有了史詩般的“巴格拉季昂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