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梨園:唐朝“皇家音樂藝術學院”,為何只存在不到百年

唐朝的國力之強盛,文化之繁榮,是我們唐朝音樂繁榮的基礎。一方面古代以禮樂為統治的重要工具,歷朝歷代都對音樂相當的重視;第二是由於大唐王朝的國力強盛,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會有人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長安來交流,外國音樂與中原音樂的結合,也是唐朝音樂繁盛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三就是唐朝的音樂教育非常發達,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音樂教育行業的蓬勃發展,為唐王朝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

我們現在所稱謂的“梨園”指的是戲班、戲劇劇團。但是在唐朝的時候,梨園卻是一個專門為皇帝提供娛樂的音樂機構,也是一個官辦的音樂教育機構。唐玄宗作為一個喜好音樂之人,拋去唐玄宗皇帝的身份不提,他還是一個音樂家。梨園之前是作為皇家林園存在的,後來唐玄宗在此教授他們曲藝,在梨園的樂工,也被梨園弟子,由於是皇帝親自教授,也被稱之為“皇帝梨園弟子”。就這樣,我國第一所皇家音樂學院就成立了,唐玄宗就是該學院的院長。

梨園:唐朝“皇家音樂藝術學院”,為何只存在不到百年

圖源網絡:絲路長安

梨園

在有限的資料中,關於唐代的梨園一共有三處,一處是禁苑梨園,一處是宮內梨園,還有一處是在華清宮內的梨園。

正如開篇所說,梨園本是皇家園林,但是從開元二年開始,唐玄宗“又選樂工數百人,自教法曲於梨園”,梨園由單純的一個供人遊樂的“公園”,變成了一座集戲劇、音樂、舞蹈於一體的“皇家音樂學院”。

這所“音樂學院”的師資力量不可謂不強大,有皇帝親自擔任院長,由當時的知名學者為其編曲、寫詞、編舞等等,著名的大詩人李白寫的《清平調》、賀知章寫的《紫青上道曲》都是在梨園非常受歡迎的曲目。作為一所皇家的“音樂學院”,當時音樂最高學府,在其中供職的樂工自然也不是寂寂無名之人。僅是史書中記載的梨園弟子就不下200人,像我們最熟知的李龜年、李鶴年、公孫大娘等等這些人都是出自梨園。

梨園主要演奏的曲目是法曲。法曲是一種宮廷燕樂(宴樂)的形式,以歌舞為主。在梨園的法曲,是唐朝是當時唐王朝音樂的巔峰代表,代表了整個唐王朝音樂藝術的最高成就。關於法曲的來源人們各執一詞,有的說是來源於佛教音樂,有的說是源自於清商樂,還有說是源自道教音樂。最後一種說法是法曲是融合了佛道兩家的音樂精華,在加上清商樂的雅緻所混合而生的。

雖然沒有現存的資料讓我們瞭解到當時這所“音樂學院”的“教材”,但是我們從一些史料的隻言片語中可以得知,在當時梨園弟子主要聯繫的曲目非常多。比如有歌頌李世民的《秦王破陣樂》、歌頌蘭陵王的《蘭陵王》,還有一些唐玄宗自己創作的曲目比如說《雨霖霜》、《霓裳羽衣曲》、《小破陣樂》等等,還有李龜年為了慶祝楊貴妃的壽辰所創作的《蕃枝曲》、李含元創作的《大羅天曲》等等。為梨園編曲創作的人員眾多,題材也非常廣泛,梨園弟子會經常跟隨在唐玄宗左右,隨時隨地的為其創作新的曲藝。

梨園:唐朝“皇家音樂藝術學院”,為何只存在不到百年

霓裳羽衣舞

其他音樂教育機構

除了梨園之外,宮廷之內還有太常寺、教坊這兩個音樂機構。有唐一代,教坊和我們上面說的梨園,都是源自太常寺,算是太常寺分化後的產物。

太常寺

太常寺並不是唐朝才出現的,而是從前朝繼承而來。太常寺有八署,分別管理宮廷的禮、樂、醫、卜等等。太常之內還有四院,主要負責儲備禮樂器物。在太常寺之內,掌管音樂的兩個機構分別是太樂署和鼓吹署。太樂署是太常音樂的核心,主要掌管雅樂,而鼓吹署則是禮儀方面的音樂。

唐代太常的樂工非常多,在唐玄宗時期,將太常樂工的名字改為音聲人。據《新唐書》記載,唐朝的“音聲人一萬二十七人”。有意思的是,唐朝宮廷樂工的人數與朝廷的興衰,國家的真正、經濟成正比。在德宗時期,梨園被停止使用,其職能都隸屬到了太常。到宣宗時期太常樂工只剩下五千餘,到昭宗時期樂工就只剩五百人了。

隨著音樂種類的不斷繁盛,太常內的音樂職能逐漸變得複雜。唐朝的統治者用雅樂來鞏固統治,用俗樂來享受,所以說,將其職能分開也是勢在必行的。於是太常便專管雅樂,教坊和梨園變成了專管皇帝享樂之用的俗樂機構。

梨園:唐朝“皇家音樂藝術學院”,為何只存在不到百年

太常寺

教坊

上文說過,教坊和梨園都是專管俗樂的機構。

開元二年的時候,教坊才成為一個獨立的機構,不再隸屬於太常管轄,由皇帝直接任命的教坊使管轄。教坊分為內教坊、外教坊和宜春院組成。內教坊以俳優、雜戲為主;外教坊又分為左右兩個,左教坊善於歌曲,右教坊舞蹈。宜春院則是教坊中最高水平的藝人。

在教坊司的樂工之內,分為男樂工和女樂工,其中女樂工居多,而且在這當中女樂工會按照樂工技藝的高低劃分一定的等級。

在教坊裡地位最高的稱之為“內人”,他們有著當時最高超的技藝,又有最漂亮的容顏,所以經常在皇帝、大臣面前表演,也被稱之為“前頭人”。而且“內人”的待遇很高,不僅在四季可以得到朝廷供給的米石,還能夠獲得一些榮譽稱號和其他福利。

地位僅次於內人的是“宮人”。宮人不是每次演出都會參與的,而是當內人不足的時候,才會用宮人補充。兩者在姿色方面有著很明顯的區別,還有一點就是內人會佩戴魚,但是宮人沒有。

搊(chou)彈家的技藝要比內人和宮人遜色。他們進宮之前並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訓練,只有容貌較好的才可以入選。搊彈家入宮之後的學習內容皆以彈奏樂器為主,但是內人只要教授一天便可以學會,但是搊彈家往往需要教授好幾天,所以他們只能在隊伍中做一些動作,用於濫竽充數。

教坊中的女樂工都是以表演歌舞、演奏樂器為主,男樂工都是散樂、百戲為主。男樂工由於不屬於內廷,所以只能在宮外,只有演出的時候才能夠進宮。

梨園:唐朝“皇家音樂藝術學院”,為何只存在不到百年

女樂工

三個機構的區別

在初唐時期,唐朝的音樂無論雅俗,都是屬於太常管理。盛唐之後,太常寺的太樂、鼓吹二署是用來教習、演奏宮廷禮儀的雅樂。內外教坊則是主要掌管俗樂中的散樂,也用在宮廷內的宴飲場合。而梨園主要是以排練俗樂為主,主要用來供人娛樂,就如同上文所說,梨園主要是以演奏法曲為主。梨園由於主要是供皇帝娛樂,所以規模比不上太常寺和教坊。

太常寺作為國家禮樂的核心制度,但是教坊和梨園卻與政治毫無關係。在唐初,內教坊一般屬於太常,盛唐時期唐玄宗又設立了左右教坊。梨園也是一個獨立的機構,既不屬於太常寺,也不是屬於教坊,而是由皇帝直接管理的。而且梨園只有在玄宗時期才達到了頂峰,之後便被併入了教坊。

太常寺是國家機構,專門管理各種音樂的機構,其中又是以雅樂為主,雖然在地位上比梨園和教坊鞏固,但是由於不具備娛樂功能,所以在受歡迎的程度上不如教坊和梨園。

教坊內有著許多的紛繁的俗樂,教坊因為娛樂性非常強,所以受到了很多宮廷內外的歡迎,教坊一直延續到了宋朝。和教坊同樣性質的梨園為什麼就沒有延續下去呢?那是因為梨園只是一個皇家樂團,缺少了唐玄宗這個領頭羊,無人再能夠撐得起梨園的規模。

梨園:唐朝“皇家音樂藝術學院”,為何只存在不到百年

唐朝男樂工

結語:梨園的衰落

唐玄宗晚年驕奢淫逸,安祿山起兵造反,叛軍攻入長安之後在幾天時間內就將數百名梨園子弟帶走,在北宋王欽若的《冊府元龜》中有“祿山遣其逆黨,裁京師樂器、樂伎進入雒城”。但是在安祿山兵敗之後,唐玄宗歸京,又將梨園弟子收攏起來。

梨園由唐玄宗推向高潮,又因安史之亂而衰落。

在唐朝中後期,由於政治經濟的凋敝,李適將梨園的三百樂工遣散,他們有的加入民間的隊伍,有的成為官宦人家的樂師,還有些流浪江湖。正是因此,宮廷音樂才逐漸走進了民間社會,成為民間音樂與宮廷音樂的一個重要推手。

在唐文宗時期,朝廷也非常重視法曲的創作,選拔了一些樂工開始重新修習《霓裳羽衣曲》,雖然這時候梨園已經併入教坊,但是仍用“梨園弟子”的名號。宋朝之後,梨園、教坊、太常這些名字經常會被混稱,尤其是教坊在宋朝主要用於戲曲,教坊的樂工也成為梨園弟子。

唐王朝在開元時期的盛世,經濟高度的繁榮,文化氛圍空前濃厚,這些都為唐朝梨園音樂的輝煌和繁榮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是當這些基礎衰落的時候,梨園也就不可避免的衰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