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神祕的儀隴客家文化之古客家豬市壩

一說到樂興的豬市壩,樂興的絕大部分鄉民都能如數家珍。曾經位於樂興場口大橋下的豬市壩,是客家之鄉樂興的豬兒市場,也是幾個鄉鎮中規模最大、最為繁榮的生豬交易市場。

這裡是客家之鄉最大的生豬交易市場,但是客家的生意人、莊稼人都恪守“公平買賣,童叟不欺。”這一祖訓,所以來這裡趕場買豬賣豬的客家人都很多。

每逢陽曆的2、5、8,一大早,樂興場口的豬市壩最為鬧熱。最先來到市場的一定是豬販子。在樂興,最有名的豬販子當屬鄭尚倫。他憑藉自己精明的頭腦,一個月,30天都在樂興附近的鄉場上轉,有時還會到各個村子裡去了解誰家養了母豬,誰家的母豬小崽了……就是依靠這種信息,鄭尚倫算得上是樂興街上的“小靈通”,他走到哪裡,大家都會叫他“豬販子”。他對人也比較大度,從不計較人們怎麼稱呼他。不過,他做生意還是比較公平的,往往只是用稍低一點的價格從周家河或者鳳儀場把小豬買回來,再在樂興的豬市壩賣掉。當然,最賺錢的還是他直接去到養母豬的鄉民家裡,找人把小豬崽從鄉民家裡挑到豬市壩去,不過,在買之前,他是早早地趕到鄉民家裡,免得鄉民把豬喂得過飽。待過秤後,他在鄉民家裡弄點白米稀飯之類的餵給小豬崽,就憑這一點,他就可以多賺一些錢。鄉民考慮到自己也不用親自把豬挑到市場上去,加上,又是自己家裡養的,就無所謂了。

和鄭尚倫一樣,大多數豬販子們一大早吆喝著,趕1,2條架子豬,或者用籮兜挑著幾隻從臨近鄉鎮裡收購來的小豬崽,早早地來到市場。還有的豬販子既不趕豬來也不挑豬來,但凡鄉民挑著豬或趕著豬或揹著豬來,他們先上去詢問一番價格,用稍微低於市場的價格,將鄉民要出售的豬收入自己的手中,再轉手賺取差價。

神秘的儀隴客家文化之古客家豬市壩

比豬販子稍晚到來的,是附近鄉鎮的鄉民,他們把自家餵養的小豬崽用籮兜或篾籠裝上,挑到市場上來。也有的農家,因為經濟拮据或者家裡急需用錢,或者看到某一個時段的豬價比較高,有一點賺頭,便把自家餵養的生豬用背篼背到街上來銷售的。10多斤的小豬崽, 4、50斤左右的架子豬,都是市場上的搶手貨。

賣豬的一般都來的比較早,特別是賣架子豬的農家,一來是因為架子豬比較擇買主,還有就是架子豬換了主人,不能曬太陽。所以,有的農家賣豬,還要親自把豬送到買主家裡,並親自交代用什麼樣的飼料餵養。

買豬的主顧陸陸續續地來到市場。這其中,有的是樂興的,還有其他鄉鎮的。大家一般都不是先看豬販子的豬,鄉民還是覺得農戶要可靠一些。大家都要先在市場上大致看上一圈,哪些家賣的豬水色要好一些,哪些家賣的是小豬崽,哪家賣的是白毛豬,哪家賣的是黑毛豬,哪家的豬是喂得比較飽的……如此這般。不過,豬販子們也有絕招,除了像鄭尚倫那樣,整窩收購小豬崽。他們還注重外面的信息,哪些豬的品種要好一些,哪些豬要長得大一些,他們就會從外地購買這些豬的小豬崽回來,趁還沒有普遍養殖,他們一般都能賣個好價錢。向從內江引進的約克豬,從巴中引進的長白豬等等,這些豬販子還促進了樂興養豬業的發展。

到市場上買豬賣豬的人們,一般都不帶秤。對於豬的稱重,大家各有各的方法。偶爾有賣小豬崽的帶著桿秤,大家相互藉著用;而賣架子豬的則是把價格商議好之後,買賣雙方一起到當時的糧站或者獸防站去過秤,當然要麼是給管秤的人散一支菸,要麼的說兩句討好的話。管秤的人一聲報數,買賣雙方便計算價格,給錢收錢便成交了。

生豬市場一般都是最早散場。還沒有到中午,不管是買豬的,還是賣豬的,都已經散去,豬市壩又恢復平日裡的沉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