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06 神秘的仪陇客家文化之古客家猪市坝

一说到乐兴的猪市坝,乐兴的绝大部分乡民都能如数家珍。曾经位于乐兴场口大桥下的猪市坝,是客家之乡乐兴的猪儿市场,也是几个乡镇中规模最大、最为繁荣的生猪交易市场。

这里是客家之乡最大的生猪交易市场,但是客家的生意人、庄稼人都恪守“公平买卖,童叟不欺。”这一祖训,所以来这里赶场买猪卖猪的客家人都很多。

每逢阳历的2、5、8,一大早,乐兴场口的猪市坝最为闹热。最先来到市场的一定是猪贩子。在乐兴,最有名的猪贩子当属郑尚伦。他凭借自己精明的头脑,一个月,30天都在乐兴附近的乡场上转,有时还会到各个村子里去了解谁家养了母猪,谁家的母猪小崽了……就是依靠这种信息,郑尚伦算得上是乐兴街上的“小灵通”,他走到哪里,大家都会叫他“猪贩子”。他对人也比较大度,从不计较人们怎么称呼他。不过,他做生意还是比较公平的,往往只是用稍低一点的价格从周家河或者凤仪场把小猪买回来,再在乐兴的猪市坝卖掉。当然,最赚钱的还是他直接去到养母猪的乡民家里,找人把小猪崽从乡民家里挑到猪市坝去,不过,在买之前,他是早早地赶到乡民家里,免得乡民把猪喂得过饱。待过秤后,他在乡民家里弄点白米稀饭之类的喂给小猪崽,就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多赚一些钱。乡民考虑到自己也不用亲自把猪挑到市场上去,加上,又是自己家里养的,就无所谓了。

和郑尚伦一样,大多数猪贩子们一大早吆喝着,赶1,2条架子猪,或者用箩兜挑着几只从临近乡镇里收购来的小猪崽,早早地来到市场。还有的猪贩子既不赶猪来也不挑猪来,但凡乡民挑着猪或赶着猪或背着猪来,他们先上去询问一番价格,用稍微低于市场的价格,将乡民要出售的猪收入自己的手中,再转手赚取差价。

神秘的仪陇客家文化之古客家猪市坝

比猪贩子稍晚到来的,是附近乡镇的乡民,他们把自家喂养的小猪崽用箩兜或篾笼装上,挑到市场上来。也有的农家,因为经济拮据或者家里急需用钱,或者看到某一个时段的猪价比较高,有一点赚头,便把自家喂养的生猪用背篼背到街上来销售的。10多斤的小猪崽, 4、50斤左右的架子猪,都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卖猪的一般都来的比较早,特别是卖架子猪的农家,一来是因为架子猪比较择买主,还有就是架子猪换了主人,不能晒太阳。所以,有的农家卖猪,还要亲自把猪送到买主家里,并亲自交代用什么样的饲料喂养。

买猪的主顾陆陆续续地来到市场。这其中,有的是乐兴的,还有其他乡镇的。大家一般都不是先看猪贩子的猪,乡民还是觉得农户要可靠一些。大家都要先在市场上大致看上一圈,哪些家卖的猪水色要好一些,哪些家卖的是小猪崽,哪家卖的是白毛猪,哪家卖的是黑毛猪,哪家的猪是喂得比较饱的……如此这般。不过,猪贩子们也有绝招,除了像郑尚伦那样,整窝收购小猪崽。他们还注重外面的信息,哪些猪的品种要好一些,哪些猪要长得大一些,他们就会从外地购买这些猪的小猪崽回来,趁还没有普遍养殖,他们一般都能卖个好价钱。向从内江引进的约克猪,从巴中引进的长白猪等等,这些猪贩子还促进了乐兴养猪业的发展。

到市场上买猪卖猪的人们,一般都不带秤。对于猪的称重,大家各有各的方法。偶尔有卖小猪崽的带着杆秤,大家相互借着用;而卖架子猪的则是把价格商议好之后,买卖双方一起到当时的粮站或者兽防站去过秤,当然要么是给管秤的人散一支烟,要么的说两句讨好的话。管秤的人一声报数,买卖双方便计算价格,给钱收钱便成交了。

生猪市场一般都是最早散场。还没有到中午,不管是买猪的,还是卖猪的,都已经散去,猪市坝又恢复平日里的沉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