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3 朱元璋不愿意当和尚了

朱元璋不愿意当和尚了

朱元璋不愿意当和尚了

朱元璋不愿意当和尚了

每个有影响力人物的崛起都是历史潮流中的个性的自我体现。

没改革开放,断然不会有马云这样的富豪。如今的少将中将上将不少,却难成军事大家,没有战争的洗礼,将军只不过是一种工作。

朱元璋遇见了一个时代,一个风起云涌,战乱纷争的时代。

他不崛起,历史还会扶持别人崛起。那个时代,必需创造出朱元璋似的人物来。

有了历史的潮流,并非就会有朱元璋。就如今天一样,并非每个人都是马云。个性的自我体现契合于历史潮流,这才会有朱元璋,马云等人的崛起。

任何的时代,都与粮食有关。

每个人拥有几十年的粮食,或等同于几十年粮食的金钱,这就是盛世。每个人只拥有明天的粮食,等待着地里的草长,等待着树上的果熟,那就是末世。

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生活本就是世俗的。今天亦是如此,有钱者,让人仰慕,无钱者,让人躲避。至于怎么来的钱,已然不重要。就如历史一样,元朝也好,清朝也罢,什么蒙古族,什么满族,有奶便是娘。宋朝没奶了,元朝有奶吃,便改了元朝。元朝如今没奶吃,那就让他们滚蛋。至于说百姓所拥有的民族性,不过是饿了,不好意说出来,换个高大上的理由而已。

美国人说他们伟大,民主,自由。那是吃饱了以的的事。没吃饱饭时,屠杀印第安人时,怎么不讲民主,自由了。

元朝没奶可吃,只好让他们滚蛋。

问题是元朝达官贵人有奶吃,没有奶吃的是百姓。百姓让他们滚蛋,达官贵人们还不想滚蛋,只好掰腕子喽!

粮食与瘟疫不相干的两件事。可没粮食,就得死人,死的人太多,没有人埋,尸体腐烂,就产生了瘟疫。粮食与瘟疫就这样形成了因果关系。瘟疫来了,有粮食的没粮食的传染上都会死。

朱元璋家里不到半个月,父母长兄都死了。这年朱元璋十五岁。没办法,出家当和尚。当时的朱元璋做什么都不重要,他只会选择有粮食,吃饱饭的地方。

历史上记载朱元璋当了五十天的和尚,时间很短,为什么不多当些年呢?还是粮食的问题。寺庙里如果有充足的粮食,朱元璋能当一辈子的和尚,也没有后来的朱洪武了。(洪武是朱元璋称帝时的年号)

那个年代当和尚是最后的颜面,比当乞丐好听些。和尚当不成,只好当乞丐。乞丐是打败自尊心最好的行业。

史书上是这样评价朱元璋性格的,勇敢,有坚强的意志,残忍,多疑。我们看历史往往只看这些词汇,而不去理解词语背后的含义。勇敢哪里来的?为什么他意志坚强?他怎么变得残忍,多疑?

你让王思聪去勇敢,让马云去勇敢,不可能。他们没有勇敢的理由。往往富足的人缺少这份勇敢,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必要用勇敢来获得食物。朱元璋不行,饿得要死时,看见狗嘴里有食物,他必需勇敢起来,与狗争食。

我看鲁迅《采薇》文章这样写生命垂危时的伯夷与叔齐。“他们蹲在石壁下,正在张开白胡子的大口,拼命的吃鹿肉。”谁也不要说谁高尚卑鄙,即将饿死时都这样。

孔子到郑国游说,没钱,又与学生走散。独自一个人呆在城门下。郑国人这样评价他的,像一条“丧家之犬”。后来孔子的学生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不愧是圣人,没有装大象,而是笑着说道:“确实是这样。”

朱元璋此时,就是丧家之犬。

没有勇敢,坚强的意志,残忍,他能活下来吗? 正因为有了几年的乞丐生活,让朱元璋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生活,为他日后的崛起,培养了坚定的,不服输的性格。这是他个人思想的一次升华。

三年后,朱元璋重新回到了寺庙当和尚。原因很简单,想找回点自尊心。条件当然是食物相对于三年前充足了。

《管子》中有一句话“仓廩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没食物时,不知道荣辱,只好当乞丐。有食物了,知荣辱,便来当和尚。很现实,又世俗的想法,值得借鉴。

元朝的奶妈断炊了,百姓开始寻找新奶妈。这时候的奶妈有很多,彭莹玉,徐寿辉,刘福通,韩山童,郭子兴等等,都开始与元朝掰腕子了。

这里说明一个问题。元朝的奶妈断炊,奶都哪里去了?纵观中国历史,汉末,唐末,其实物质并没有少太多。偶尔有些旱涝,不足矣影响百姓生存需要的粮食。这是一个财富集中的问题,比如说,中国现有财富80万亿元,而像马云似的人物有500个,每人有1000亿财产,共计50万亿元,那么十多亿人口只有30万亿元了,没有钱的人自然生存不下去。财富过于集中,导致于百姓没有了生存的底线,所以才会造反。当下的低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百姓的最低保障制度,有了这个制度,社会才会安稳。美国有遗产税,是遏制财富过于集中的一种体现。让马云似的人物,死后把财富重新分配。中国现在没有遗产税,随着富豪数量的增加,以后一定会有。

断炊并非是真正的没奶吃,而是少数人把奶藏了起来,多数人吃不着。

那没办法,大家一起抢来重新分配。这就是历朝历代更替的原由。

还是那句话,谁给吃的,朱元璋往那去。出现那么多的奶妈,朱元璋眼馋。他脱下僧袍,出世看世界,不愿意当和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