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0 黑龍江人的年俗記憶

黑龍江人的年俗記憶

阿成,著名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哈爾濱作家協會主席。曾經獲得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魯迅文學獎、蒲松齡短篇小說獎等多項獎項。代表作有:《趙一曼女士》《年關六賦》《馬屍的冬雨》等長、中、短篇小說。

先前,黑龍江省一入隆冬,平頭百姓便開始盼著過年了,其中最為熱盼的就是少年兒童。在過去,少年兒童盼過年的想法很簡單,不過是為了吃好吃的、穿新衣服、放鞭炮玩。

若是往深裡想呢,這少年兒童的盼,不正是普通的中國老百姓對未來生活的盼嗎?吃得好,穿得好,無論是社會氣氛還是家庭氣氛都是那樣和諧、浪漫,還有一點非凡的神話色彩。這不正是人們想要的生活嗎?

所以年呀,還需宏觀地考量這個“盼”字才是。然而尷尬的是,在下並非學者,在這兒只能從一個平頭百姓的感受嘮嘮黑龍江人的春節。

黑龙江人的年俗记忆

△東北小村莊的美麗雪景。供圖/東方IC

進入臘月門兒

按照中國的文化傳統,“過年”要從進入臘月門兒算起,一直到正月十五,以至延伸到農曆二月二的“龍抬頭”。

在這段日子裡,大人孩子是不能說不吉利的話的。這讓孩子們都很開心,大人不僅不能訓斥孩子,即便是孩子有過錯,也絕不準打罵。如此這般,少年兒童豈能不盼。

儘管早年的人,追求的是一種偉大而高尚的精神生活,但是過年了嘛,物質生活終歸是不可少的。在這個節點上,還是精神和物質相得益彰,互為補充的好。也只有這樣,家裡的大人才有條件忙年了。

這年都需要忙些什麼呢?首先,要給家裡的那幫孩子準備新衣服、新鞋子。老輩人說,過年的時候,穿新鞋可以踩小人。所以這些事對貧困家庭來說不管多難,是一定要辦妥的。真是太困難了,也可以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或是拆舊翻新,或是將舊衣服漂染改色。

黑龙江人的年俗记忆

△進入臘月,家家戶戶要蒸豆包、包餃子、然後把它們凍起來,按照當地的風俗,過年期間尋常百姓家是不做飯的。供圖/Gaopinimage

總歸,要讓孩子們在過年的時候穿上“新”衣服、“新”鞋。那些生活條件好的家庭,通常會給孩子買雙新鞋,即使囊中羞澀的母親,也會親自動手給孩子做雙新鞋。那一雙雙手工製作的鞋,橫看豎看,真是不錯。

總之,在過去的年月,只要是“新”的,就美,就好看。

其實,在這美麗與好看裡,還包含著大人和孩子的自尊呢。設想一下,過年了,某家的孩子依舊是一身破舊衣服,這會讓人看了寒心的。儘管在那個年代,尋常百姓之間極少嘲笑,但也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孩子們穿得體面些。這就是年的力量。

再就是吃。

黑龍江人把過年的食品統稱為“年嚼果”。天可憐見,這“年嚼果”,不僅老百姓自己在忙,黨和政府也跟著操心。從中央到地方,幾乎所有人都在跟著忙乎這事兒。因為要過年了嘛,細糧的供應要增加一點,比如大米和白麵,就會從平時的每人二斤增加到四五斤。每戶還會配給極其珍貴的二兩香油。雞魚肉蛋也都有供應,不過需要憑票限量購買。此外,到了春節還會供應白酒、啤酒、色酒、糖、煙、瓜子和花生,這些自然也是憑票限量供應。

黑龙江人的年俗记忆

△東北主婦精心蒸制的花樣饅頭,捏成各種動物的造型。供圖/全景圖片

我在想什麼叫“珍貴”呢?說穿了,“限量”的就是珍貴的。

進入臘月,家家戶戶的主婦還要蒸豆包、包餃子,然後把它們凍起來。按照當地的風習,過年期間尋常百姓家是不做飯的。只是將這些事先準備的“年嚼果”拿出來蒸一蒸煮一煮就是了。

為了迎接這個神聖的節日,家裡的大人孩子都要去理髮、洗澡。

你看,一進入臘月門兒,理髮店和澡堂子的人就會特別多,需要排長隊。記得小時候我被父親拽去洗澡是凌晨5點,是頂著黑到澡堂子排隊洗澡的。那時候不像現在,在家裡可以天天洗澡。

說到剃頭,而今叫“美髮”。對於早年的孩子來說,並沒髮型上的講究。理髮,就是把頭髮剪短。婦女則不同。那個時代的普通婦女在春節前夕是最浪漫、最開心的。她們可以利用過春節這樣一個契機到理髮店燙個頭。不過,說來也怪可憐的,她們一年也就有這麼一次燙頭的機會。

其實,所謂燙頭,也只是把頭髮燙成很多卷兒,抹上頭油,亮光光的。她們就覺得特別漂亮,彼此笑嘻嘻地互相欣賞。只是,女人的這種樣子,這種髮型,這種新的陌生,讓男人和兒女看了頗感茫然,大都感覺還是不燙的好。個別男人心中或許會這樣想:不著調就不著調吧,反正過年了,高興就好。

年的倒計時

一般說,黑龍江人的年從臘月二十三就開始了,即進入年的倒計時。

臘月二十三即“小年兒”的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包餃子、吃灶糖。吃灶糖和包餃子是要粘住或捏住灶王爺的嘴,而放鞭炮則是歡送灶王爺上天。灶王爺上天干什麼呢?即將過去的一年,人世間的孰是孰非、孰好孰壞,都要向上天彙報一下。單是彙報好事也就罷了,讓庶民擔心的是灶王爺彙報不好的。於是就事先在對聯上寫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之類的話。

當年有一首兒歌,其中兩句就是“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日”。到了這兩天,都要把家裡打掃得乾乾淨淨的,特別是那些蜘蛛網一定要掃掉。據說這些蜘蛛網是灶王爺記錄一年中你家做的一些錯事和壞事的,所以務必要清掃乾淨。

這樣,灶爺上天彙報的時候,無憑無據。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怎麼辦呢?就讓灶王爺吃點黏黏的灶糖,用灶糖把他的嘴封上。灶王上天了,凡世人間當然要放鞭炮隆重地為他送行。

黑龙江人的年俗记忆

△東北老人在為過年準備窗花。攝影/耿洪傑

準備過春節,還有一樣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買春花。

說來,南方人和北方人過春節是有區別的。比如買春花,南方人過年通常要買幾盆鮮花或一束鮮花放在家裡。這樣不僅增加了年節的氣氛,也使得滿堂春意盎然。黑龍江人也是這樣的,過春節了,家裡沒有花怎麼行呢?記得我小時候每逢過年,年輕的母親照例要去花市買一兩束春花回來,或是迎春,或是蠟梅,或是玉蘭和百合,讓家裡的年味兒濃郁而溫馨。

然而,東北之冬,北風怒號、大雪紛飛,哪裡有鮮花可購呢?可咱黑龍江人聰明啊,就用彩紙或細絹製成各式各樣的花,奼紫嫣紅,以慰尋常人家的春花情結。

歲月如梭。如今,東北也有了花窖和鮮花店,喜愛春花的人可以買到鮮花了。

先前,春節將至,主婦在準備一家人正月的美食時,還會有許多花樣。記得我母親就會專門精心地蒸制一鍋花樣饅頭,比如棗泥餡兒的佛手。佛手者,是將甜甜的棗泥兒或紅豆沙包在小麵糰裡,再虛虛地切出五指,並塑成手的樣子。蒸好了,褐色的棗泥兒就會露出來,特別好看,聞著也特別清香。

此外,還要做面刺蝟。母親將麵糰兒塑成刺蝟的樣子,然後用剪子在脊背上剪出若干個小面刺兒,再用紅豆鑲上眼睛,刺蝟的嘴裡還要含一枚銅錢。這究竟有怎樣的寓意,至今我也不得要領。

是啊,普天下的母親,總會把年的味道創造得那樣喜興,那樣俊俏,那樣純美。只是,這些麵食是除夕夜祭祖時用的供奉。看到擺放在先祖遺像前的美食,恍然之間,彷彿老祖們真的回家和子孫一起過年了。祭過了先人,孩子們就可以吃了。

而今,這樣的“藝術品”在物質化的城市裡反倒極少見了。那種對年的崇敬,對糧食的崇拜,在歲月之風的吹拂之下已經變得越來越遙遠,越來越迷茫,也越來越淡了……

一般在年三十的大白天,家家戶戶要貼春聯。春聯寫的也都是吉利話,如“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梅花開五福,竹葉兆三多”“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等。這一天,家家春聯,戶戶張燈。這種美輪美奐的民間風景,別樣詩情。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黑龙江人的年俗记忆

△扭秧歌的老百姓 供圖/東方IC

會聚一堂團圓年

除夕這一天,不論身在何地,黑龍江人都要攜妻帶子,到父母大人的家裡過“團圓年”。這是傳之千百年的風俗。一家人聚齊了,添人進口,自然是皆大歡喜。若是少了一個或兩個,總會有些許遺憾。其實,這種遺憾不單是在家裡等待兒孫團聚的長輩,自然也牽連到“身在異鄉為異客”的子孫兒女。

一家人樂樂呵呵聚在一起守夜。到了年五更,家裡的年輕人要出門接財神。通常是放鞭炮、煙火。滿夜空的火樹銀花,仰看燦爛的蒼穹,幸福得連眼睛也潮潮的,心裡想:過去的一年,好也罷,差也罷,總算過去了。希望來年會更好、更順、更有收穫吧。

把財神迎到家裡之後,接下的一項便是祭祖了。

將過世老人的相片供上,再供上點心、水果和酒之類,自然要焚香,並把煮好的第一盤餃子供上。然後,晚輩、小輩要給祖宗磕頭,給長輩行禮。長輩呢要給晚輩壓歲錢。這時候,家裡當有專人到街口去化點紙錢、祭點酒給故人,緬懷與親情之意自不必說,也更含著期望故人保佑家人的誠懇。再之後,豐盛的年夜飯就開始了。

年夜飯,一般都是吃餃子,俗稱“元寶”。有的人家吃葷的,有的人家吃素的,還有的人家吃糖餡兒的。先前,吃糖餡兒餃子的以山裡淘金者居多。無論是什麼餡兒的,一般都在餃子裡放上幾枚硬幣,誰吃著了,誰一年有福、發財。還有,餐桌上的魚是不能吃光的,意思是年年有餘(魚)。

早年的春節,並沒有電視可看,通常是一家人坐在一起聊天。大家一邊嗑著瓜子、花生,吃著長精神的凍梨、凍柿子,一邊聽父親講家族的故事。

黑龙江人的年俗记忆

△哈爾濱中央大街的花燈裝飾。供圖/全景圖片

講家族故事是父親那一代人的傳統。父親會講我們這一家人是從哪裡來的,都經過了哪些地方,父親的父親叫什麼名字,都幹過一些什麼事,是怎樣的一個人。父親的母親又有怎樣的經歷,孃家是哪裡的,又是怎樣嫁過來的。

而今,大多數人家已經沒有這樣的內容,都被春節聯歡晚會取代了。這種家族式的文化傳承,這樣的好傳統,就這樣“合情合理”地給剪掉了。家的故事也越來越遙遠,越來越模糊。

先前過年的時候,也有人家在院子裡燃篝火,謂之“火燒旺運”。現在都住樓房,也真是燃不成了。於是改掛紅燈籠。

除夕之夜,家家陽臺上都挑起一盞紅彤彤的燈籠。這些紅燈籠在城市裡,樓房間,高高低低,大大小小,參差錯落,連成一片,蔚為壯觀。

拜年方式的變遷

先前的大年初一,是拜年最興旺的日子。拜年的人真是絡繹不絕。

那個時代百姓家還沒有電話,都是走著去拜年。走在大街上,您就看吧,到處是去拜年的人。你就會感到這個國家的人是那樣的注重情誼。

進入2000年,不知道是誰的主意,總之多了一項“團拜”的形式。所謂“團拜”,是指領導集中在一個大禮堂裡,給屬下拱手拜年。意思是過年就不串門兒了,這裡統一拜拜就完了。

若說拜年的風俗變化,也就是這30年的時間。然而,這也是中國發展變化最快的30年。從磕頭拜年,到拱手拜年,到賀年片的互贈,再到團拜,電話、微信拜年,真是一次緊鑼密鼓的大跨越。但是,不管形式上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拜年,還是中國人在春節的永恆主題。

黑龙江人的年俗记忆

△正月十五哈爾濱街頭熱鬧的“燈街”。供圖/全景圖片

正月十五的燈與冰

到了正月十五,即所謂“上元燈節”。在黑龍江境內,無論是城市還是鄉鎮,照例會裝飾一條“燈街”。這條專門供遊人觀賞的燈街,懸掛著好多彩燈,爭奇鬥豔。如林苗花卉、飛禽走獸、才子佳人,甚至還有無孔不入的商業廣告燈,讓人目不暇接。這民間的手藝呀,可謂是美不勝收。

在黑龍江哈爾濱,冰燈才是百燈之冠。多少年來,哈爾濱的冰燈遊園會不僅有當地的老百姓觀賞,而且全國各地甚至海外遊人也會前來觀看。年復一年,冰燈越做越好看,已然成了冰建築,讓人瞠目結舌。

這一天,還有許多群眾藝術團體的表演——扭秧歌、踩高蹺、跑旱船和時裝秀。

先前的先前,我家鄉的老百姓在正月十五還會跳一種“老達子舞”。跳的人“著胡服執春秋刀”。還有踢球的、踢雞毛毽子的。所謂“球”,是用皮毛縫製的熊頭。在正月十四這一天,鎮上還要選一個老百姓做“燈官”。“燈官”只有兩天的權力,負責檢查各家各戶掛的燈籠是否合格、漂亮,八臺大轎抬著“燈官”到處檢查,牛得很。

元宵節這一天,在黑龍江還有散放河燈的風習,意思是為已故的親人亡魂超度。白天呢,大人帶著孩子出去放風箏,多是在河邊放,有鳶、蝴蝶、蜈蚣,飛翔在天上好看極了。

過了正月十五,這年就算結束了,新的一年又開始了。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要做的事還多著呢,總不能天天過年吧?

| 好文精選 |

黑龙江人的年俗记忆黑龙江人的年俗记忆

●●●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