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滅趙國才30萬軍隊,為何王翦認為滅楚國需要60萬大軍?

大侃歷史


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秦王嬴政即位後,眼見歷代賢明君主治理的秦國國力已是東方六國無法比擬的,於是雄心壯志的嬴政從親政開始,便積蓄國力,拉開掃六合的陣勢。

秦王嬴政十一年(前236)至嬴政二十五年(前222),秦國在滅掉韓國後,開始了攻滅趙國的戰役。秦國乘燕、趙兩國交兵之際,嬴政任命王翦為主將,分兵兩路攻打趙國,奪下鄴等十餘城。趙軍守城據險,避免決戰,戰事呈相持局面。秦王嬴政十八年(前229),王翦乘趙國饑荒,就親率主力東出井陘。同時王翦還使反間計讓趙王令趙蔥、顏聚代李牧為將。嬴政十九年(前228),王翦大破趙軍,平定東陽地區,代替李牧的兩位將領趙蔥戰死,顏聚逃亡。轉瞬秦軍南下攻克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王翦之子王賁滅掉代國,俘虜了公子嘉,至此,趙國最終滅亡。

在這場戰役中,雙方投入戰爭的總兵力大約在四十五萬左右,而王翦只是率領了三十萬大軍就滅掉了趙國。可是在後面滅掉楚國的時候,王翦卻請命六十萬大軍。這又是為什麼呢?

秦王嬴政二十二年(前225),嬴政開始打起了滅楚國的算盤,於是他詢問當朝大將李信需要多少兵力能夠拿下楚國。年輕氣盛的李信說二十萬足矣。問及王翦,王翦卻要六十萬。同樣年輕氣盛,嬴政自然笑話王翦將軍老了。於是,嬴政便派遣李信和蒙武為帥,讓他們率二十萬大軍,乘楚國發生內訌的時候,分兵兩路進攻楚國。

李信率一軍進攻平輿,蒙武率一軍攻打寢,兩人不負眾望,大敗楚軍。此後,李信又攻鄢郢,再破之。於是一路高歌引兵向東,會師城父。楚王立即派將軍項燕率軍抵抗,項燕便是楚漢之爭中項羽的祖父。項燕率兵尾隨秦軍,連續追擊了三天三夜,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項燕乘秦軍輕敵無備,發起突然襲擊,大敗秦軍,佔其兩座營壘。落敗的李信只得帶殘兵逃回秦國。

後來,嬴政親赴頻陽王翦家,請他統兵出征,並按其要求調軍六十萬歸其指揮。而後王翦率六十萬大軍滅掉楚國。王翦要兵六十萬的原因大概有三。

一來,王翦這時候南征北戰為秦國立下了太多功勞了,但是歷代秦王都是狡兔死走狗烹的性格,他怕了。白起的前車之鑑就在眼前,若是僅用十幾二十萬的兵力滅掉楚國,可能他也離被滅掉不遠了。加上楚國滅掉後就只剩齊、燕兩國,極大可能當他率兵滅了楚國以後,就會不得善終。否則,王翦是多麼聰明的人,他誠心想率兵打仗怎麼可能報出如此荒唐令人瞠目的數字:六十萬。很顯然是他在示弱,以期能得善終。

另一方面,比及趙國,楚國實際上地大物博,雖說楚人擅於詩詞歌賦,滿腹才情,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楚國國力已被削弱不少,但民間的民族氣節卻不可小視,都說哀兵必勝。六十萬雖然有誇張之嫌,可能用不了這麼多,但也不會是場輕鬆的戰役。王翦一生不打無準備的仗,是以他報出了六十萬這一數字。

獨善其身、急流勇退的王翦不得不說,是一個能伸能屈的大丈夫,在關鍵時刻示弱,活得通透,因此得以頤養天年。王翦報出六十萬兵力,極大可能是因為不想打仗了,希望秦王知難而退。


鄧海春


秦國與楚國針鋒相對時,已經是戰國中後期了,之前在秦國軍隊勢如破竹的攻擊下,韓國、趙國、魏國都已破滅,秦國軍隊可以說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打得楚國軍隊落荒而逃,國土喪失,連都城也搬遷了。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嬴政想要王翦出戰,而王翦想要六十萬軍隊才能出兵,嬴政認為王翦年事已高、膽小怕事,所以沒有允諾。而是任用年輕的將領李信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征,但是萬萬沒想到,李信辜負了嬴政的期望,年輕終歸敗給了經驗。沒辦法,嬴政只能向王翦認錯,讓他率領六十萬大軍出征。大將軍王翦戎馬一生,身經百戰,深知楚國難以平定,如果不以重兵一擊摧毀的話,恐怕日後還會死灰復燃。而大將軍王翦一定要求秦王嬴政六十萬軍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楚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戰線太長不適合作戰,後備補給很難跟得上。眾所周知,楚國有過一段非常輝煌的歷史,那時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很高,楚懷王時期吞併了越國,國土板塊迅速擴大。在秦國軍隊猛烈攻勢下,打敗楚國,攻破楚國都城,楚國軍隊落荒而逃,迅速轉變都城,依靠廣闊的國土,可以與秦軍打持久戰。相對於其他的國家被攻破都城,早就滅國,俯首稱臣了,而楚國幅員遼闊,物資豐富,楚國人民本身性情彪悍,勇猛頑強,再加上楚國人本身就非常痛恨秦國軍隊,所以想攻破楚國並非簡單。

二,楚國與周王朝的制度非常相似,都是施行分封制,分封制的一個好處就是有很多個諸侯國,但是,楚國王室軟弱,諸侯國的勢力很大,當秦國軍隊進攻楚國時,那些楚國的諸侯國們為了保證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聯合起來,一起抵抗外敵的侵略,所以單靠李信率領的二十萬軍隊是很難抵抗兵力眾多的諸侯國的。

所以,王翦需要六十萬軍隊是有道理的,滅掉勢力的楚國,只有重兵出戰才有可能獲得勝利。



文藝青年Right


秦滅楚之戰,是戰國末期秦統一戰爭中關鍵的一戰,楚國和其他五國的亡國之戰一樣迅速滅亡的亡了國,戰爭從公元前226年開始到公元前223年結束,僅僅持續了四年戰爭立國八百年之久的楚國就轟然倒塌。在《史記》中司馬遷通過《秦始皇本紀》、《楚世家》和《白起王翦列傳》三篇文章勾勒出了楚國的這場亡國之戰。


公元前226年,王翦之子王賁帶領秦軍對楚國發動了試探性的攻擊,在這次接觸中楚軍大敗,並且喪失了十多座城池。秦軍在取得初步勝利後,開始向伐楚前線大量增兵,準備一舉滅亡楚國。

據《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秦始皇在伐楚之戰前分別詢問了王翦和李信需要多少軍隊可以滅亡楚國的問題,王翦回答認為需要至少六十萬大軍,而李信卻認為二十萬軍隊就足夠了。秦始皇聽完李信的回答後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是勇壯,其言是也。但最後滅亡楚國的,還是秦始皇派出了老將王翦。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用了老將王翦和蒙武率軍大舉伐楚。秦軍首先佔領了從陳以南至平輿一線的楚國邊境地區,緊接著繼續向楚國腹地推進。楚國的大將項燕集結楚國全國的軍隊與秦軍決一死戰,楚軍由項燕率領已經說明楚國舊貴族已經徹底失勢,因為楚國之前一直由三大姓昭、屈、景掌控,有歷史記載楚軍的領兵大將均出自這三姓。

那麼秦軍真的出征瞭如此多的軍隊嗎?

《白起王翦列傳》記載的六十萬秦軍為楚軍所阻擋,一直處於守勢,這是及其不可能的情況,其一、楚軍在之前對秦戰爭中幾乎沒有勝利,此次秦軍又是主力大軍伐楚,楚軍最有可能的處境必定是與秦軍一戰後敗退。而且,根據此時楚國國力來判斷,楚國也根本無法動員高達八十萬的軍隊。在《秦始皇本紀》和《楚世家》的記載中,楚國是很快就被秦軍滅亡了,並沒有遭遇過於激烈的戰爭,而在滅趙的戰爭中秦趙之間大戰,如此激烈的交鋒也不過動用了30萬大軍,因此滅楚之戰兵力不會大於30萬以上。那麼李信所說的20萬軍隊似乎也有合理之處,因為秦始皇也表示了贊同,也比較符合對抗已經衰弱的楚國所用的兵力。


浮沉的歷史


在王翦領兵滅楚之前,嬴政就滅楚需要多少士兵問過王翦和李信,李信只要二十萬士兵,當時王翦就提出非要五十萬士兵才能滅楚。 果然,李信二十萬士兵出戰,後來落得慘敗。 之後王翦領兵五十萬出征大勝。 王翦滅楚為什麼一定要五十萬士兵?要知道,五十萬士兵是當時秦國全國的兵力總和。 其實,答案書中就有描述,嬴政也問過王翦這個問題, 嬴政問:為什麼將軍一定要五十萬士兵?以前五霸打仗的時候出兵也就用幾萬人,還反反覆覆的用。 王翦: 五霸那個時候打仗更像競技遊戲,是有規則是講究道義的,現在呢,一打起仗來就是幾年,一動起兵來就是幾十萬,一殺起人來就是幾萬幾十萬,像楚國那麼大的地盤那麼多的人口即使五十萬士兵我還恐怕打不贏,哪能少於這個數! 嬴政服了,答應了王翦,將全國兵力五十萬士兵交給了王翦。 對於這個問題,王翦給出了他的答案,我還有我的想法。 縱觀秦國滅楚國整個過程,其實楚國並沒有五十萬士兵,那王翦為什麼一定要五十萬士兵呢? 很明顯,王翦對嬴政的回答是故意的,故意強調對手的強大,特意強調滅楚兵力非五十萬絕不可少,五十萬是底線。王翦其實是虛誇敵情,目的只是想要嬴政給他五十萬士兵去滅楚。 既然王翦對嬴政的回答只是想要嬴政給他五十萬士兵去滅楚,縱觀秦國滅楚國全過程楚國都沒有五十萬士兵,那王翦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一定要五十萬才能滅楚呢? 其實看看李信攻打楚國就明白了。 李信領兵二十萬攻打楚國開始大勝,深入楚國後大敗。 說明什麼? 俗話說打下江山容易,守住江山難。對於戰爭也是一樣,能把楚國大門攻開容易,要把楚國那麼大地盤佔為己有難。 看看整個戰爭中王翦如何使用這五十萬士兵的。 這五十萬士兵中,王翦真正用來打仗用來衝鋒陷陣的也就二十萬左右,其他士兵都用來佔領楚國地盤,防止楚國反撲。 要知道當時楚國地盤是七雄中最大的,這麼大的地盤雖然難打下來,但秦國士兵戰鬥力強,將帥勇猛,能把楚國打下來的大有人在。 難就難在打下楚國後如何防止楚國反撲,楚國在他們自己地盤裡組織反撲是極其容易的, 秦軍要想鞏固楚國地盤,要想楚國不在他們自己勢力範圍裡不對秦國反撲,沒有充足的預備留守兵力如何能做到?


邯鄲令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按照王翦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當時已經進入到大兵團吃小兵團,從來都是靠戰力優於對方取勝。

實際上到了戰國後期,能夠存活下來的國家基本都是強國,土地面積人口都較春秋的時期的”大國”大了許多,當時一般比較大的戰役動員的兵員都達到了數十萬之多,而楚國是當時除秦國以外最大的國家,地域廣袤,人口眾多,“帶甲之士百萬”,能動員的兵力至少不下三十萬如果只是打一場戰役攻取對方的一些土地,可能20萬夠了,但是要打一場滅國級的戰役,就需要非常多的兵力,王翦估計是60萬人,實際上也是非常合理的。

那麼60萬人是怎麼估計出來的呢?我們大概分析一下。

楚國地域廣袤,需要足夠的兵力把守各要處

從上面的地圖可以大概看出,當時楚國雖然有近乎一半的國土已經被秦國佔領,但仍擁有大約至少2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王翦發動的是滅國戰役,就需要佔領楚國的全部領土,尤其是在深入楚國腹地的時候,後方的各要口需要有足夠的兵力把守,不然一旦遭到對方攻擊,斷了補給路線,幾十萬大軍就只能喝西北風了。

楚軍仍然有一定的戰鬥力,需要足夠的兵力消滅

從李信帶領20萬軍隊進攻楚國大敗而歸可以看出,當時的楚國仍然擁有一定的戰鬥力,尤其是楚軍主將項燕,也是一位戰力非常強大的統帥,如果兵力相當的情況下與項燕硬罡,王翦估計自己勝算不是很大,所以只有兵力強於對方的情況下,王翦才能夠遊刃有餘。

王翦也有自身的考慮

王翦知道,打完這一仗基本就沒有仗可以打了,軍功也就到頭了。應該也是出於自身的考慮,找秦王要60萬軍隊,相當於當時秦國的全部家當,也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秦王的全力支持(全部家當都壓給你了,不全力支持還能怎的)這樣的話,才能要官有官,要錢有錢,不然等到打完了再要錢要官,估計就很難要到了。

事實也是如此,王翦帶兵出征以後,不時地找秦王要封賞,不是要錢就是給自家人要官,這些秦王都答應了。後來王翦打贏了,好處自然也就得的盆滿缽滿了。

以上就是我分析的原因,基本就是這三點。


老威觀史


這可能與王翦的戰法有關,王翦的戰法是步步為營,步步推進,穩重而紮實,不打無把握之仗,而當時楚國,面積很大,據《戰國策 秦策四》記載:“蘇秦為縱,張儀為橫,橫則秦帝,縱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意思就是說如果連橫的話秦國稱霸,如果合縱的話楚國稱王,可見楚國在其他六國之中是什麼地位。雖然此時的楚國不是鼎盛時期,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很難用少量的兵力徹底佔領,王翦綜合考慮,覺得60萬大軍比較合適。

而李信和秦始皇都有些輕敵,並且先前有王賁(王翦的兒子)十天攻下楚國十城的先例,所以覺得覺得20萬就可以摧毀楚國。後來李信的失利也證明了王翦看法。


嶽劍



雖然滅趙國30萬軍隊,但是秦趙之戰持續了八年才結束。滅趙之戰,可以說是秦滅六國過程中,最為艱難的戰役。秦趙之戰中,趙國抵抗之猛烈、持久,一度讓秦軍瀕臨失敗的邊緣。秦趙之戰,總共前後持續了達八年之久,總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即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32年,前後達4年的時間可以說是相持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趙國強力遏制住了秦國的東進步伐。而第二階段則在公元前229年至228年,中間有三年秦軍休整階段,可以說是秦軍進攻階段。戰國時期的秦趙之戰,總共持續了八年之久。



公元前225年,一心想統一六國的秦王蠃政開始謀劃進攻楚國。出兵前,秦王問大將李信,攻楚需要多少人馬。李信是連年征戰的猛將,屢獲戰功,略露輕敵之心地說二十萬人馬就足夠了。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回答非六十萬人馬不可。秦王以為王翦年老膽怯,勇氣減退,因此任命李信為將、蒙武為副將,以二十萬兵馬進攻楚國,王翦則告老還鄉。李信初戰告捷,一舉攻下平輿,又西進攻下田城,便約率兵攻打寢邱的蒙武迅速西進城父,合兵向縱深挺進。

這時,一直在觀察秦軍動向的楚軍主力見秦兵已深入楚國腹地,水陸並進,迎擊秦軍於西陵,並派副將屈定,在魯台山一帶設七處伏兵。秦楚兩軍西陵開戰,戰鬥異常激烈,秦軍前進受阻,難分難解之時,屈定的七處伏兵突然殺出,秦軍兩面受敵,猝不及防,大敗而逃。項燕乘勝追擊,殺秦軍都尉七人、士卒無數,直至平輿,收復全部失地。李信兵敗,尚未攻至城父的蒙武見勢急速撤兵,李信伐楚之役全面告敗。



滿懷必勝信心的秦王嬴政,聞後惱怒不已,下令削除李信的官職。此時王翦已經告老還鄉隱居了。秦王親自登門請王翦出山收拾殘局。王翦推託不過,答應出兵,但堅持非六十萬人馬不足以戰勝楚軍。秦王不解的問將軍:“何故非六十萬不可?”王翦道:“古時打仗,先約定曰期,事先擺好陣式,交戰中都遵循一定的規矩禮節,所以那時打仗用兵數量不需要很多。現在情況巳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列國爭鬥,都是以強凌弱,以多侵少。每次交戰,殺人動輒數萬,圍城動輒數年,一些國家更是人人都得服兵役,軍隊人數大大增多,打仗動用的兵力遠遠超過了春秋五霸爭雄。更何況今曰的楚國,擁有東南廣大的地城,人口眾多,資源豐富,一聲號令,便可動員百萬之眾參戰,想要征服它,恐怕六十萬兵馬還嫌少了呢。”王翦的分析入情入理,說得秦王心服口服,終於答應要求,隨即命王翦率六十萬大軍征討楚國。



王翦率軍來到楚國邊境一反常態。兩軍對壘,王翦卻堅守不出。王翦命大軍扎於天中山下,連營十里,堅壁固守,任憑項燕每曰陣前挑戰,他都置之不理,概不應戰。日復一日,項燕便以為王翦年邁無用,懼怕楚軍,漸漸驕傲輕敵了,楚軍中也漸漸放鬆了警惕。秦營中,王翦命人每天殺豬宰羊,改善士兵飲食;將軍與士兵同吃同住,對士兵問寒問暖,關懷備至,官兵融洽,上下同心。



王翦一面勸阻士兵出戰的請求,一面教導士卒進行投石和跳躍的遊戲。通過遊戲,增加了士兵的體質,提高了技能。同時,他命令秦軍不許越過楚國邊界去砍柴,抓獲楚國邊境百姓要給以酒肉款待,釋放回家。秦軍的怯戰和“友好”,在楚邊境一傳十,十傳百,百姓對秦軍的恐懼和對抗逐漸變得安定和親近起來。如此相持一年多,項燕總不能求得一戰,便認定王翦力弱怯戰,更加放鬆了戒備。楚營中,士兵鬆鬆垮垮,對戰爭已全無警覺。而休整操練了一年有餘的秦軍,個個精力旺盛,憋了一肚子氣,士氣正高。王翦將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認為時機已到,有了必勝的把握。於是,他突然下令秦軍向楚軍發起全面進攻。王翦選兩萬精兵打先鋒,又分兵數路向楚軍同時發起猛烈攻擊,並命令部隊:各路人馬只要打敗敵人,便可各自為戰,向楚國縱深進攻。早已摩拳擦掌的秦軍將士,突然發起攻擊,勢如破竹,迅猛異常,所向無敵。而長期鬆懈麻痺的楚軍士氣低下,突遭秦軍猛烈襲擊,倉皇應戰,鬥志全無,沒怎麼抵抗就敗下陣來。楚軍大敗潰散,主將項燕只好率兵東撤。王翦乘勝追擊,又攻克永安城。未及數月,秦軍先後攻佔了淮北、淮南、江南等地,一舉攻破楚都壽縣(今安徽曹縣西南),最後俘虜了楚王負芻,大將項燕也被迫自殺。到第三年,即公元前223年,秦國得以併吞楚國,秦滅楚之戰結束。

秦滅楚之戰我們看到了決定戰爭成敗的關鍵的最終還是國家的綜合國力。趙國在長平之戰中國力已經大大削弱,已經大不如前,而且經過秦國由於韓趙魏三國常年受秦國征伐,國力已經嚴重衰退,而偏據南方的楚國,並未遭到秦國大的征討,國力並未損失多少。秦國以徵韓趙魏的方式去征伐楚國,且全國上下都輕視了楚國,以為和趙魏韓三國一樣。僅派李信蒙武兵分兩路共計二十萬征討,實際力量十分薄弱。楚國名將項燕麾下主力部隊就有25萬人,更何況項燕十分治兵事。王翦清楚楚國的實力所以他堅持出兵六十萬才能保證萬無一失。


慕藩怪談


我是興安雜談 我來回答。

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一直都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國家。晉國開始還能和楚國實力相當,但韓、趙、魏三家分晉後,趙國僅為晉國三分之一還需要30萬,打楚國用60萬是必要的,王翦謹慎一些理所當然。


1、傳統強國實力不俗。楚國在春秋時期就是最早崛起的大國,那時候楚國就開始了向南的擴張,而且不服周王管理,鬧出“楚王問鼎”事件,早期的君主楚莊王很有作為,是春秋五霸之一,所以作為傳統強國實力不容小覷。

2、地理位置十分優越。看看地圖就明白了,楚國佔了戰國版圖的接近一半,而且是獨霸南方,不像韓、趙、魏、燕等國始終都是腹背受敵,沒有後顧之憂,這點只有秦國能夠和楚國相比,秦國崛起也有這個因素。



3、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楚國地盤最大,這裡物產豐富,楚國也很重視農業生產,經濟發展較好,國力富足。楚國人口眾多,而且比較浪漫,生育率很高,在那個時代更多的人口就意味著更多的勞動力,更多的軍隊。

4、人才濟濟勵精圖治。哪個國家強大,最根本的因素都是人。楚國前半期歷代君主都比較賢明,雖然末代的楚懷王不太靠譜,但前幾任的基礎夠好。楚國多人才,就連亡國後還出了項羽、劉邦等人,可見楚國人才之多。

所以,王翦謹慎一些攻打楚國是很正確而且很必要的。


興安雜談


楚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國家,七大戰國中楚國的面積最大,可以說其他六國加起來面積也只有楚國大。楚國境內多高山,多河流,部族林立,擊敗楚國王室軍隊容易,全面剿滅楚國各大世家難。因此王翦認為滅楚需要60萬大軍,小部分用於攻擊楚軍,大部分用於守衛已佔領的楚地。另外王翦不想跟楚國打游擊戰,他想用絕對的兵力優勢誘使楚軍全面集結,然後畢其功於一役全殲楚軍。事實上王翦率大軍跟楚軍對峙了一年有餘,等楚軍鬆動後,發起了雷霆一擊,徹底將楚軍殲滅,讓楚國再無法翻身。

楚國的領土面積太大,僅僅是攻滅楚國的都城,無法確保楚國就此亡國了。歷史上楚國的都城多次被外敵攻佔,楚王逃奔他地,在各地楚軍的支持下,楚國依然存在。一個王之所以是王,那在於他有軍隊,沒有軍隊的王還是王嗎?春秋晚期,吳國大軍攻破了楚國國都,楚昭王逃亡他國,各地楚軍紛紛勤王,秦國又派出大軍協助楚國,於是吳軍大敗而歸,楚國避免了亡國之危。戰國中期秦國戰神白起攻佔楚國都城,楚王遷都陳城,再次建立楚國,繼續跟秦國對抗。

楚國鼎盛時期,滅國五十餘個,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裡,有縣三百餘個。李信率二十萬秦軍入楚,一路高歌猛進,最終深入楚國腹地,這時楚軍在項燕的率領下反擊秦軍,一時之間秦軍陷入楚軍的層層包圍之中,李信拼死突圍而出。二十萬秦軍伐楚,喪軍七萬有餘,楚國趁勢收復部分失地。根據楚國地大人眾的特點,王翦才用了穩步退進的策略,讓楚國集中全部兵力跟秦軍決戰,然後用時間消耗楚國的糧草與士氣,進而讓楚軍陣腳出現鬆動,然後一舉消滅楚軍。

王翦率六十萬秦軍,項燕率五十餘萬楚軍,兩對對峙於平輿城,秦楚兩國百萬大軍會戰,實在是驚天動地!王翦採取了堅壁自守、避免決戰、養精蓄銳、伺機出擊的作戰方針。楚軍多次挑戰,終不肯出。王翦與士兵共同生活,並關心其飲食、起居,注意其勞逸結合,同時開展投石和跳遠運動,以提高士兵的體力及戰鬥技能。楚軍求戰不得,日久鬥志鬆懈,項燕只好率軍東撤。項燕大軍剛剛撤離,王翦便發動雷霆攻勢,全面攻擊楚軍,一戰消滅楚國全部精銳。楚國主力大軍被滅,秦軍長驅直入楚境,俘虜楚王及其宗室,楚國正式滅亡。楚國大地被秦國劃分為南陽郡、九江郡、長河郡、會稽郡共四郡。


大秦鐵鷹劍士


滅趙用兵30萬足矣,是因為趙國屢經秦國摧殘,國人士氣以喪,國力也大受折損,人才也己不足…總之趙國己經具備了一切該被滅亡的條件!因此秦軍以30萬軍足以滅之。

而楚國則不同於趙——雖然楚國也被秦國搶去了許多土地。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歷史積累造就了楚國那龐大的身軀:楚國土地廣闊,人口眾多,財力雄厚,兵力也充沛。

這樣的國家,如果被調動和激發起一切潛力,那麼他必將爆發出極大的抵抗力和殺傷力。因此務必要在楚國可以調動起一切抵抗能力前,就將其佂服,而不是與楚國打“持久戰”!

王翦要以60萬大軍,對楚國打“閃電戰”!只有這樣才能趕在楚國人的抵抗意志,被全部激發出來前,就實現滅楚的戰略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