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戈爾巴喬夫曾經大力提攜葉利欽,是什麼原因讓葉利欽越來越看不起他?

高山流水116820061


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都是蘇聯的掘墓人,戈爾巴喬夫是愚蠢天真加軟弱無能導致蘇聯解體,而葉利欽包藏禍心為了出人頭地有意使蘇聯解體。

戈爾巴喬夫對葉利欽有知遇之恩,沒有戈爾巴喬夫的大力提拔,葉利欽也許一生默默無聞。

葉利欽上臺以後卻對恩人戈爾巴喬夫反戈一擊,戈爾巴喬夫惱羞成怒解除了葉利欽的一切職務,卻讓葉利欽在蘇聯老百姓心目中樹立了不畏強權剛正不阿的悲情英雄形象。


而戈爾巴喬夫實行西方的民主化給了葉利欽東山再起的機會。

得到俄羅斯人民擁護的葉利欽於是讓蘇聯解體,當然也讓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的亡國之君。

總體來說,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都被西方集團洗腦,認為西方民主制度能拯救蘇聯拯救俄羅斯,結果自毀長城讓龐大的蘇聯毀於一旦。

蘇聯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經濟總量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軍事實力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坦克數量還是核武器數量都遠遠超過美國,可以說是世界第一軍事強國,而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徹底毀掉了強大的蘇聯,儘管普京嘔心瀝血勵精圖治為他們收拾爛攤子,俄羅斯經濟總量仍然沒有進入世界前十。

戈爾巴喬夫是宋江一樣可憐又可恨的所謂好人,用捨己為人的精神毀滅了蘇聯拯救了西方世界,因此葉利欽對其恩將仇報也是戈爾巴喬夫咎由自取作繭自縛,不值得同情。

而葉利欽卻是心狠手辣老謀深算的奸雄,在毀滅了蘇聯又差一點毀滅俄羅斯之後懸崖勒馬,果斷提拔了雄才大略的普京來收拾被自己搞垮了的俄羅斯爛攤子,好在普京沒有像葉利欽對待戈爾巴喬夫那樣恩將仇報,讓葉利欽榮華富貴得以善終。


厚德載物49847


1985年3月10日,第7任蘇共總書記契爾年科因病去世。在這一年,實行幹部終身制的蘇聯也愈發顯露出難以克服的弊端:內部體制僵化、新老幹部交替近乎停滯、幫派政治、特權政治橫行。

蘇聯地圖

蘇聯已經沒有了70年代與美國相抗衡不落下風的超級大國風采,蘇聯的種種弊端,使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局面,而感受到的這一點的,絕不僅僅是基層的普通蘇聯民眾,哪怕是蘇聯高層,也體會了這一點。

契爾年科

排除陰謀論,戈爾巴喬夫的上臺,其實就是蘇共中央領導們試圖挽救蘇聯的一個舉措。因為在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之後,他的繼任者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擔任蘇共總書記不到兩年的時間就相繼去世,當時的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部都超過了70歲,如此高齡,根本沒有足夠的精力有效地保證蘇聯的平穩運行,更遑論發展。

在這種情況之下,年僅54歲,與葉利欽同年的戈爾巴喬夫被選為蘇共中央總書記,戈爾巴喬夫成為蘇聯新一代領導人,也成為蘇聯近幾十年最年輕的領導人。

戈爾巴喬夫

而這時候,葉利欽已經擔任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書記已經10年之久。不過此時,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是沒有矛盾的,葉利欽在回憶錄中也說到,他當時是支持戈爾巴喬夫當選蘇共中央書記的。

而年輕有銳氣的戈爾巴喬夫在上臺之後也不負眾望,決意改變蘇聯老人政治的現狀。入主克里姆林宮後,戈爾巴喬夫開始對蘇聯最高領導層進行大換血,葉利欽作為第一梯隊的人選,被調入了莫斯科。

葉利欽

因為,當時的葉利欽以銳意改革、行動力強著稱。因此,戈爾巴喬夫將葉利欽安排到莫斯科市,就是希望這個具有強烈挑戰性格、同時雷厲風行的幹部能夠改變首都僵化、停滯、落後的面貌。

在這種情況之下,在戈爾巴喬夫的提攜之下,葉利欽開始了自己在蘇聯政壇的平步青雲之路:1985年開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葉利欽就連升三級,他接連擔任蘇共中央書記、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的職務。也就是說,葉利欽能夠在蘇聯政壇飛黃騰達,戈爾巴喬夫的提攜至關重要。

戈爾巴喬夫

然而,當接連被提拔的葉利欽成為蘇聯政治明星的同時,他激進的改革措施和對蘇聯過去成就的攻擊,使得他在黨內遭遇了大量的反對。他過於激進和粗暴的改革,也使得葉利欽遭遇越來越嚴重的困境。

按照常理,身處困境,葉利欽應該積極靠攏戈爾巴喬夫,做好與總書記的關係,從而獲得蘇聯最高領導層的支持,以擺脫困境。然而,性格剛硬,甚至已經到了頑固地步的葉利欽,卻並沒有低頭的任何打算,他甚至開始跟戈爾巴喬夫公開對立。

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

在1987年9月10日,蘇聯召開的紀念十月革命70週年的會議中,葉利欽在發言中,卻對戈爾巴喬夫的報告幾乎全部推翻,他所提出的修改意見竟高達20多條, 戈爾巴喬夫對蘇聯過去70年社會主義歷史的評價、對黨和國家未來發展的設想和政策等一系列重大原則問題,葉利欽全部提出了批評和反對意見。

如此激烈的意見,令蘇共中央領導層瞠目結舌,戈爾巴喬夫也被氣得還沒等葉利欽發言完畢就中斷了會議,離席而去。葉利欽如此行徑,自然惹的戈爾巴喬夫大怒。

即便如此,葉利欽依然不買戈爾巴喬夫的帳,他給戈爾巴喬夫寫了一封名為辭職、其實是指控的辭職信,最終,忍無可忍的戈爾巴喬夫召開會議,並先後免去了葉利欽莫斯科第一書記、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等職務。

戈爾巴喬夫

葉利欽在蘇聯政壇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因此徹底決裂,兩個人勢同水火。

按道理,得罪了以戈爾巴喬夫為首的蘇共中央,“政治棄兒”葉利欽完全不可能東山再起。但是,葉利欽事件爆發之時,恰恰處於一個極為關鍵的時刻,當時已經是20世紀80年代末,此時東歐開始鉅變,蘇聯國內政治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葉利欽雖然被攆出了中央,但是,他開始在國內國際形勢的巨大變化中看到了自己東山再起的希望,葉利欽早已經敏銳地判斷到:戈爾巴喬夫中間道路的改革,最終將走向死衚衕。

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

因此,他果斷地丟棄了“共產黨人”的面貌,開始以西方式民主派的政治領袖的身份出現在蘇聯。同時,在過去工作中葉利欽塑造的“反官僚、反特權”的良好形象,也得到了基層群眾的好感。

在這種情況之下,葉利欽開始重返政治舞臺。並在1991年成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第一任總統,並最終造成了蘇聯解體。葉利欽也最終得以入主克里姆林宮,成為俄羅斯第1任總統。

而與此同時,曾經的蘇聯最高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也黯然下臺,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之爭,最終以葉利欽的入主克里姆林宮的全面勝利宣告結束。


鳶飛九天2018


上世紀七十年代那個曾經和美國相抗衡的龐然大物已經解體二十年了,當時蘇聯的解體在很多人的眼中是很不可思議的,在不瞭解內情的人眼中蘇聯的解體太過突然,但其實這是幾十年的錯誤不斷積累所導致的崩塌。



不過在這次解體之中,兩個人的作用是最大的,一個就是最後一任蘇聯總書記戈爾巴喬夫,兩一個則是俄羅斯第一任總統葉利欽。

在蘇聯的第七任總書記去世之後,蘇聯實行的幹部終身制的弊端開始顯露無疑,內部體制的僵化再加上特權橫行,還有老幹部的年紀普遍偏大,甚至中央的實權幹部全部七十歲往上。

所有人開始明白,如果再不進行整改的話,曾經的大國可能就面臨消失的現狀。現在急需一位相對年輕的領導人帶來好的改變進行改革,這是當時的年僅54歲的戈爾巴喬夫上臺的一個原因,因為高齡化的政治高層根本無力處理繁多的政事,更別提進行改革發展了。


戈爾巴喬夫當選之時,葉利欽還只是一個州委,兩人是同一年出生的,只不過葉利欽是大學畢業的知識分子,而戈爾巴喬夫則是從底層上臺的是因為勞動優秀才踏入政途的,兩人的野心是一樣的,但是思想方面的差距也是不小的。

在戈爾巴喬夫巡查葉利欽所在州市的時候,葉利欽抓住了自己的機會向這位領導人表現了自己的能力和改革的信心,讓當時比較偏向少壯派執政的戈爾巴喬夫選中了他,僅用了兩年就把他調入了中央成為莫斯科市第一書記,而且同時身兼數職。

那時候的葉利欽就是戈爾巴喬夫改革的一枚棋子和一把鋒利的尖刀,他們兩人最大的相同點就是激進。葉利欽的改革太過激進引起了當時黨內大部分人的反對,他的前路困難重重。

按理說,行動受阻的葉利欽應該去尋求提拔他的戈爾巴喬夫的幫助才對,但他卻一反常態與之徹底鬧翻,公開的反對戈爾巴喬夫的關於改革和發展的發言,引得戈爾巴喬夫當場憤然離去。


為何葉利欽要這樣做呢?

葉利欽這樣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他自己的認知在告訴他,戈爾巴喬夫空有野心,但卻並無能力去改變現在這個千瘡百孔處於死亡晚期的國家,現在做的只是無用功而已。

第二個原因是,他在認識到不能做無用功之後,他開始向著另一個方向前進,用來滿足自己不屈居人下的野心。

在葉利欽的不知悔改,執意與戈爾巴喬夫唱反調的過程中,葉利欽成為了“棄子”在中央開始被邊緣化,最終失去了所有職位和權力。

之後的他竟然開始以支持西方民主領袖的形象再次出現,並推動了當時蘇聯的解體,使得戈爾巴喬夫狼狽下臺,而他卻上臺成為了俄羅斯第一任總統。

只能說在權力和野心的面前,曾經那點微不足道的提攜可以忽略不計,而且在政治場上,能力才是最終的武器而不是所謂的“恩情”。


夏目歷史君


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的關係,就像東郭先生和狼。沒有戈爾巴喬夫,就沒有葉利欽的仕途前程。葉利欽得勢之後,雖然沒有將戈爾巴喬夫置於死地,但骨子裡對他的鄙視,在多個公開場合羞辱性的斥責就可以看出來。確實,葉利欽的不仁不義真的讓人感嘆世態的炎涼;不過,戈爾巴喬夫自己也實在是太不爭氣,他的諸多表現讓旁觀者看了,也只有一個想法:完全是咎由自取!



本來,蘇聯解體之際,戈爾巴喬夫還是這個龐大帝國的領導人。如果戈氏抱著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強硬姿態和決心,是有可能避免蘇聯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的,因為他那時尚有調動軍隊的權力。但戈爾巴喬夫太懦弱了,面對葉利欽的步步緊逼,他基本上未做抗爭就繳械投降了。面對如此不堪的戈爾巴喬夫,在商議蘇聯解體方案時,葉利欽只邀請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這兩個近親兄弟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參加,把戈爾巴喬夫完全晾到一邊了。當三人很快簽完協議後,葉利欽都懶得親自通知戈爾巴喬夫,只是吩咐白俄羅斯領導人舒什凱維奇給戈氏打個電話。不明就裡的戈爾巴喬夫接到電話堅持要和葉利欽交談,結果葉利欽很不耐煩地告訴他:蘇聯已不復存在,你必須立刻辭職!



被無視的滋味當然不好受,作為曾經風光無限的大國總統,戈爾巴喬夫感到深深的失落。不過,他也只簡單抗議了一下,便接受了這個事實。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他馬上又向葉利欽提出辭職後的待遇問題,葉利欽真被他搞得頭都大了,羞辱性的答覆他:別擔心,每個月給你4000盧布的生活費,就這樣定了!說完直接掛掉電話,不願再多說一句。

有人說戈爾巴喬夫是學院派領導者,書卷氣太濃,註定是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其實,戈爾巴喬夫豈止只是一個紙上談兵的理想主義者,他還非常虛偽和自私。他在大肆葬送國家利益的同時,卻贏得了西方的青睞,給他頒發了諾貝爾和平獎,這讓沽名釣譽的戈氏興奮無比。本來,蘇聯自建立以來,就沒設置總統這一職務,戈爾巴喬夫卻認為總統這一稱謂高大上,很威風,硬讓自己成為蘇聯史上空前絕後唯一的一位總統,算是過了把當總統的癮。就戈爾巴喬夫內心的小九九和他的那點出息,現在很多平常人都鄙視他,更別說早已看穿他的葉利欽是多麼看不起他了!



就是這麼一個奇葩人物,戰鬥民族出來的一個大慫包,竟然也渴望東山再起。1996年,戈爾巴喬夫磨刀霍霍出來和葉利欽競選俄羅斯總統,結果當然令他大失所望,他僅僅獲得了0·5%的支持票,這些支持他的人還是些老兵、堅定擁護蘇聯的遺老們等非主流力量。灰頭土臉的戈爾巴喬夫終於認識到:不只是葉利欽看不起他,幾乎所有俄羅斯民眾已將他拋棄進歷史垃圾堆裡了。從此,徹底死心的戈爾巴喬夫再也沒有了任何幻想,迫於生計,他當過主持人、編輯、演員,並出過書,看來還真能夠委屈求全的。現在,很多人認為他已不在人世了,事實上他還健在,只是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罷了。他晚景較為淒涼,無處可去的他只能屈就女兒那裡度過餘生了。



蘇聯的解體,有其歷史的必然性,但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無疑加快了這一進程,尤其是戈爾巴喬夫,既無治國良策,在面臨國家命運轉變的抉擇時刻又缺乏足夠的勇氣和魄力,所以他是蘇聯快速崩潰的最大推手,像這樣的民族罪人,能安然活到現在已經是整個俄羅斯民族對他最大限度地寬恕了。


高山流水116820061


戈爾巴喬夫曾經大力提攜葉利欽,是什麼原因讓葉利欽越來越看不起他?


穿過時間隧道,我們竟然發現,蘇聯的兩位掘墓人——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竟然是同齡人,他們都出生於1931年,這是個非常偶然的巧合。

但是,他們的童年過得並不幸福,國家集中所有資源發展重工業,人民生活異常艱難,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苦難的記憶,1941年衛國戰爭爆發時,他們剛剛10歲。

戰爭結束後,國家開始緩慢恢復,日益壯大,戰爭犧牲了一代人,戰後,各行各業都需要年輕人,他們又趕上了好時代,大學一畢業年紀輕輕就受到重用。

但是,戈爾巴喬夫的仕途比葉利欽順利多了,可以說是一帆風順,1970年擔任斯塔夫羅波爾斯克邊境區第一書記,1971年稱為蘇中中央委員,1979年稱為蘇中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分管農業。而葉利欽就沒有那麼順利了,1976年,他才擔任思維德洛夫斯克州第一書記,而且一干就是10年,雖然他在當地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放在全國確實籍籍無名,因為他連蘇中中央委員都不是,除了1977年12月13日在蘇共中央討論年度計劃時作為特邀代表發言外,葉利欽還沒有在全國性的場合正式露過臉,直到1981年蘇共26大他才稱為中央委員。

1985年3月,戈爾巴喬夫已經是蘇共中央總書記了,他開始推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急需年輕幹部。

4月的一個晚上,葉利欽在車上接到一個電話,是中央主管重工業的書記多爾基赫打來的,原來是政治局讓他給葉利欽打電話,政治局希望葉利欽到莫斯科擔任蘇共中央建設部部長。

葉利欽稍作思索便拒絕了,因為他已經50多歲,在當地出生、長大、學習、工作,建立了很好的人脈關係,不想換個地方從頭做起。其次是他看不上建設部長的位置,自己作為中央委員,又在一個大州幹了十年的書記,早已經和部長同一個級別,到中央任中央書記才符合傳統做法,憑什麼當一個不起眼的部長呢?當年戈爾巴喬夫可是從一個農業州書記調到中央人中央書記的,自己所在的州可是全蘇聯排名靠前的大工業州。

葉利欽也擔心中央的決定不是這麼容易回絕的,第二天,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利加喬夫果然正式通知他上任,沒有商量餘地,葉利欽只好服從,壞事兒沒準還能變好事兒呢!

果真,1985年11月,葉利欽被任命為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進入政治局,算是如願以償、心滿意足了。上臺後的葉利欽大刀闊斧的進行人事改革,去除官僚習氣,進行大換血,他雷厲風行的作風讓莫斯科有了很大起色,戈爾巴喬夫讚揚他為“首都的工作帶來了一股清新而強勁的大風”。

1986年6月,利加喬夫親自提名葉利欽擔任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

但是,葉利欽的改革在中央看來過於激進,他開始抨擊黨和政府中的官僚主義,引起了利加喬夫等人的不滿,1987年9月,政治局討論戈爾巴喬夫的政治報告,大家都原則上同意,唯獨葉利欽提出了20多條意見,惹得戈爾巴喬夫火冒三丈,會後,葉利欽給戈爾巴喬夫寫了一封信,批評他喜歡用聽話乖巧的人,認為利加喬夫阻礙發展,建議把黨的機關裁員50%,對政治局大換血,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打算辭去政治局委員和莫斯科第一書記的意思,戈爾巴喬夫非常棘手,想要調和他和利加喬夫的矛盾。

葉利欽毫不領情,在1987年10月的中央全會上又是一頓批評,終於引起公憤,戈爾巴喬夫不再客氣,摘了葉利欽的烏紗帽,撤了他的莫斯科書記職務,但是沒有一棒子打死,還保留了委員職務。

但是戈爾巴喬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導致他對國家的控制力越來越弱,反而給了葉利欽機會,道不同不相為謀,葉利欽退黨了,他把不同政見者統統聚集到自己身邊,和蘇共對著幹。

1990年5月,葉利欽當選俄聯邦最高蘇維埃主席,打出了維護“民族主權”的旗號,他宣佈,沒有他批准,蘇聯總統的任何指示在俄羅斯領土上無效,蘇聯最大的共和國俄聯邦帶頭要搞獨立了,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徹底走向對立面,兩個人之間的權力鬥爭已經走向了白熱化,連外國人都看的一清二楚,戈爾巴喬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各國祝賀的時候,德國總理科爾直接問“怎麼?葉利欽想奪你的位子?”,在兩個人的鬥爭中,戈爾巴喬夫步步後退。

1991年6月,葉利欽當選俄聯邦總統,他對戈爾巴喬夫說,我要在紅場舉行加冕典禮、鳴放24響的禮炮,做全蘇的電視直播,還要手持聖經,對於這種沙皇作風,戈爾巴喬夫斷然拒絕了。

1991年8月19日,蘇聯爆發了“819事變”,副總統亞納耶夫、總理帕夫洛夫、國防部長亞佐夫等人乘戈爾巴喬夫不在家,成立緊急委員會,宣佈戈爾巴喬夫因健康原因不適合當任總統,軍隊開始進城,此時,共同的目標將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綁到了一起,葉利欽立即發動全國罷工,群眾走上街頭組織軍隊進城,這次政變才維持了3天就失敗了,雖然戈爾巴喬夫恢復了蘇聯總統的職位,但是,葉利欽所在的俄聯邦則趁機掌握了更多的蘇聯權力,包括軍權,事實上,葉利欽成了蘇聯實際的主人和救世主。

很快,蘇聯就開始了分崩離析,1991年9月6日,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獨立,到了12月8日,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宣佈成立獨聯體,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佈辭去蘇聯總統職務,俄羅斯成為唯一繼承國,一個大國永遠消失在歷史之中了。


從兩個人的發展軌跡來看,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在50歲前交集不多,沒有太多的交情,但是,葉利欽能進入決策層,戈爾巴喬夫功不可沒。

可惜,兩個人從來就不是一條道上的人,葉利欽雖然是戈爾巴喬夫提拔上來的,但是他根本就不認同戈爾巴喬夫的行事作風,葉利欽是一個激進的人物,他要的是大刀闊斧的改革,完全看不上戈爾巴喬夫的敲敲打打。

有一張經典的照片經常被後人所討論,那就是819事件後,葉利欽要求戈爾巴喬夫必須按照稿子念,盛氣凌人的葉利欽和軟弱的戈爾巴喬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戈爾巴喬夫在2001年接受採訪時曾說“你知道嗎,貓是如何收拾被逮住的老鼠的:老鼠已經流血了,貓還在不斷折磨它,卻又不想馬上把它吃掉,只是想羞辱他,葉利欽就是這樣對待我的。”

2007年,葉利欽去世了,戈爾巴喬夫參加了那個本不該參加的葬禮,送別了那個埋葬自己政治前途的人,此時的他不知是何種心態,我想,這或許是我們所說的“相逢一笑泯恩仇”吧!


葛大小姐


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兩人,同樣作為政壇中的佼佼者,此前被戈爾巴喬夫提攜的葉利欽,莫非真的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還是有什麼難言之隱,讓戈爾巴喬夫在葉利欽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甚至於對於戈爾巴喬夫的種種行為,葉利欽都很是看不慣,難道是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自從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臺以後,也可能是為了以備不時之需,戈爾巴喬夫就培養了葉利欽,可能戈爾巴喬夫猜中了開頭,卻怎麼也沒有想到結尾。

(戈爾巴喬夫)

本以為葉利欽會對他感恩戴德,卻不料葉利欽事後處處挑他的毛病,可能有時候戈爾巴喬夫甚至都懷疑自己,當初的選擇是否正確。

究竟是因為選錯了人還是做錯了事,其實葉利欽在蘇聯政壇的地位和影響力,得益於戈爾巴喬夫,但是從後來他的作風和習慣來看,又不完全受格爾巴喬夫的影響,甚至和戈爾巴喬夫反其道而行之。

他不僅表示了對蘇聯官僚主義的不滿,同時也對內外政策表示懷疑,就連戈爾巴喬夫親自擬定的政策改革,也都時常提出反對的意見。

難道戈爾巴喬夫對這一切就能視若無睹,事實上從他的行為表現來看,在葉利欽表達對戈爾巴喬夫不滿的時候,戈爾巴喬夫自然也想教訓一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不僅解除了他在莫斯科的職務,而且準備將葉利欽拉入蘇聯政治的黑名單。

一個人在憤怒的時候,往往會做出最愚蠢的決定,面對這個心高氣傲的葉利欽,戈爾巴喬夫或許也已經束手無策,只能從各方面限制他的發展。

不服輸的葉利欽也不肯就此善罷甘休,另起爐灶,藉助其他勢力的支持,也成功的讓戈爾巴喬夫再次對他刮目相看。

相信大家對於91年的819事件,也都有所耳聞,本來對於葉利欽極為不利的形勢,卻沒有想到他一次次突破常規的認知,他在眾目睽睽之下爬上坦克,發表演講慷慨激昂的演講,明確的表明了自己的立場。

本來已經被團團包圍的現場,卻儼然成了他一個人的專場,當然他也知道當時他該維護誰的利益,在那個緊要且危急的關頭,儘管已經60歲的他,卻憑藉著別具一格的方式化險為夷。

同時他接下來的舉動也讓所有人意外,一貫看不慣戈爾巴喬夫的他,居然在此次行動中,對於戈爾巴喬夫的態度大為改觀。不得不佩服他的隨機應變能力。

那麼究竟是所謂何事,讓曾經的這對好搭檔,變成了現在互相嫌棄,明爭暗鬥的局面呢?

極有可能的就是:並不是所謂的戈爾巴喬夫提攜葉利欽,更多的是葉利欽就想借戈爾巴喬夫的勢,來進一步為自己造勢,如果一開始就和戈爾巴喬夫在同一立場,那麼其實或多或少也還是會受到影響的。

其實兩個人的矛盾也由來已久,正所謂官場如戰場,就哪怕是父子,在官場拔刀相見的也不在少數。

從後面葉利欽的舉動來看,他已經完全摸清了戈爾巴喬夫的秉性,軟硬兼施的背後,就是為了保障自己的政壇影響力。

(葉利欽)

如果始終憑藉戈爾巴喬夫的勢,那也只能彰顯出戈爾巴喬夫的成功,葉利欽要想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影響力,只能把老師傅拍死在沙灘上。

就在當時葉利欽扭轉局勢之後,就率先把戈爾巴喬夫接回到了莫斯科,本以為葉利欽已經回心轉意的戈爾巴喬夫,還對葉利欽的行為表示讚許。

但他絕對沒有想到的人是,這位可怕的獵手,早已經在他回莫斯科次日的會議當中,從背後給他狠狠捅了一刀。

面對眾人的聲討,曾經盛極一時的戈爾巴喬夫,也被葉利欽玩弄於鼓掌之間,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自己曾經的手下欺負。


大國布衣


在很多人眼中,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是死敵,是葉利欽最終奪了戈爾巴喬夫的權力。實際上,當年正是戈爾巴喬夫大力提攜了葉利欽,否則,葉利欽還在地方玩泥巴,又怎麼可能會成為俄羅斯的總統的。那麼,葉利欽最後為何會恩將仇報,將戈爾巴喬夫趕下了臺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瞭解真相。

天下有太多的巧合,戈爾巴喬夫與葉利欽同年出生,卻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戈爾巴喬夫在仕途一路打怪升級,勢如破竹,1985年,54歲就成為了蘇聯的總書記、總統。而同歲並且還比戈爾巴喬夫大一個月的葉利欽卻是另一番情景,他遠離蘇聯的權力中心,還在地方玩泥巴。也就是在這一年,戈爾巴喬夫上臺了,他將葉利欽調到了中央,擔任建築部長。隨後,戈爾巴喬夫又任命葉利欽為蘇共中央書記和蘇共莫斯科市市委第一書記。就此,葉林欽在戈爾巴喬夫的提攜下,進入了蘇聯的權力中心,開始了其精彩的演出。

可以說,在政治上,戈爾巴喬夫對葉利欽有知遇之恩。權力是最好的春藥,嚐到權力魔力的葉利欽就此開始了瘋狂的權力之路。一個蘿蔔一個坑,想要更大的權力,就必須要從既得利益手中奪得。葉利欽的第一步就是要打倒一批當權者,自己才能上位。於是,1986年,在蘇共27大上葉利欽激烈批評官僚主義和特權,獲得認可並當選為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時再次當選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葉利欽的第一步謀劃成功了,由於政見不同等原因,接下來他有了更大的目標,就是取代戈爾巴喬夫,自己當老大。

1987年10月,在舉行的蘇共中央全會上,葉利欽膽子很大,直接公開指責戈爾巴喬夫改革不得力。葉利欽這次是在太歲頭上動土,惹惱了戈爾巴喬夫,戈爾巴喬夫直接將葉利欽的蘇共莫斯科市市委第一書記職務以及蘇共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等職位都給擼了。這次,葉利欽之所以如此膽大,主要是因為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不利,國內矛盾激化,葉利欽看準時機,決定挑戰戈爾巴喬夫。雖然他這次失敗了,但是卻贏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不久之後,在蘇聯人民代表大會上,葉利欽被當選為最高蘇維埃代表,葉利欽又回來。隨後,1990年5月,葉利欽任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主席。同年,他直接退出蘇工,另起爐灶,分裂蘇聯。

接下來,先是戈爾巴喬夫在度假的時候,被軟禁。然後,葉林欽出面,控制蘇聯的局勢。戈爾巴喬夫被迫辭職,蘇聯解體。葉利欽之所以恩將仇報,除了權力鬥爭之外,還有就是兩人的執政理念不同,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比較保守,而葉利欽的經濟改革比較激進,兩人理念不同,互不相讓,最後是水火不容。

蘇聯解體了,葉利欽如願成為了俄羅斯的老大,按照自己的意願進行改革。然而,葉利欽搞什麼“休克療法”,直接導致俄羅斯的經濟崩潰,最後他為了避免被推翻,提前宣佈自己下野,讓普京上臺收拾爛攤子,而他自己在普京的庇護下,得以全身而退。

事實勝於雄辯,蘇聯的解體,導致美國一家獨大,橫行霸道,而俄羅斯一落千丈,即使在普京的鐵腕下,也難以重拾蘇聯昔日的榮光,更難以與美國抗衡。關於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作對,分裂蘇聯,還有一種說法是葉利欽早就被美國買通,是美國人的間諜,替美國人賣命,分裂蘇聯。各位,你們認為呢?


密探零零發


〇葉利欽與戈爾巴喬夫從來不是一夥的。葉利欽與戈氏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葉利欽在戈爾巴喬夫考察斯維爾德洛夫州時,以州委書記身份,百般奉迎丶巴結丶吹捧戈爾巴喬夫,受到賞識。戈爾巴喬夫回到莫斯科後,為網羅私人親信黨羽,將葉利欽調到莫斯科州,任莫斯科第一書記,5個月後,葉利欽進入蘇共中央的核心圈子。

〇葉利欽的野心不是將自己當做戈爾巴喬夫的親信和黨羽。在任莫斯科領導人後開始沽名釣譽,樹立其個人威信。有時與戈爾巴喬夫唱反調,引起戈氏的警覺,將葉利欽調離蘇共中央核心層。2人矛盾開始激化。葉利欽並未服輸收手,戈爾巴喬夫對他的打擊與排擠,反而提高了他的威望,進而通過選舉,當上了蘇聯主要加盟共和國俄聯邦的總統。

〇8.19事件中,戈爾巴喬夫遭到蘇共保守派軟禁。葉利欽振臂一呼,引發軍隊倒戈,解救了戈爾巴喬夫。實權轉控到葉利欽手中。此後葉利欽玩弄戈爾巴喬夫於掌指之間,逼迫戈氏辭去蘇聯總統職位,進而策劃了前蘇聯解體。葉利欽以俄聯邦總統身份接管繼承了前蘇聯的絕大部分遺產和權力(包括前蘇聯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的地位)。


趙凡丁201


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同一年出生,但他們的人生軌跡有很大區別。葉利欽屬於知識分子,上過大學,學歷很高,接受過很多的新鮮事物,戈爾巴喬夫屬於勞苦大眾出身,從小就在農場長大,因為他的出色勞動成績,戈爾巴喬夫足足比葉利欽早十年入黨。也因為這十年的黨齡,讓戈爾巴喬夫積累了更多的社會經驗和政治資本。



蘇聯經過勃烈日涅夫之後,出現了短暫的磨合期,短短四年間,先後出現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執政,但他們兩個的執政時間都非常短,蘇聯的國家大權掌握在了戈爾巴喬夫手中。

這時候的蘇聯,已經到了冷戰後期,經過長達三十年的冷戰,蘇聯雖然一度在軍事上佔了上風,但綜合國力的差距讓蘇聯還是輸掉了冷戰。

蘇聯國內的經濟狀況非常差,對外的控制力也逐漸減弱。

在蘇聯的中央,從斯大林開始,高層就開始意識形態的對抗,繼任者會否認前任者的很多政策,這樣的情況持續出現,對於蘇聯的國家高層而言,是致命的打擊。

在斯大林死後,這種對抗一直持續,不同領導者上任,就會產生不同的國家政策,從斯大林之後,蘇聯連續四任領導者,都無法擺脫這樣的魔咒。

而在經濟上,這是蘇聯從列寧開始,一直存在的短板。甚至,這樣的短板,可以追溯到沙皇俄國統治時期。

從沙皇俄國開始,這個國家熱衷於對外的擴張,卻疏於對內部的治理,農業基礎和工業基礎都非常薄弱,只有軍事行業一直相當強勢。

因此,沙皇俄國只是一個虛胖的強國,和英法美德相比,缺乏足夠的競爭力。當一條大鐵路貫穿東西之後,沙皇俄國徹底破產。

列寧推翻沙俄,建立了蘇維埃,他意識到蘇聯的短板,於是退出一戰,為自己國家尋求一個穩定的發展經濟的環境。


列寧的努力,只是讓蘇聯的發展進入正軌,隨後斯大林的上臺,蘇聯先後受到金融危機和二戰的衝擊,為了在這兩場危機中走出來,蘇聯再次偏重於軍事發展,而忽視經濟的發展。

這樣的短板,在斯大林之後,歷任領導人,他們在任期內,都嘗試著通過一些政策,解決這個問題。

但由於意識形態的變化,導致在列寧時代建立的國有經濟為基礎的模式受到嚴重衝擊,歷任領導人雖然政策都不相同,但似乎又都是殊途同歸,不斷消耗著公有制的經濟基礎。

在戈爾巴喬夫上臺之後,像以往的領導人一樣,否定了前任領導人的政策,讓蘇聯高層思想再次陷入混亂之中,接著,戈爾巴喬夫開始經濟改革。

這是蘇聯最大的軟肋,也是最難處理的問題,像前任領導人一樣,這次經濟改革,除了讓國有經濟的主體地位進一步瓦解,沒有帶來根本變化。

在對外方面,蘇聯全面收縮,東歐各盟國先後發生動亂,蘇聯無法左右東歐的同盟國,本來的掌權的蘇維埃政府,紛紛失去統治地位,這就是東歐劇變。

戈爾巴喬夫的內外政策全面失敗,也給了葉利欽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和戈爾巴喬夫同一年出生的葉利欽,有著很高的學歷,而且能夠接受西方的思潮,他是戈爾巴喬夫提拔上來的,卻不滿意他的上司的做法。

葉利欽是一個更激進的人物,他同樣想要大刀闊斧的對蘇聯進行改革,他也想通過經濟改革,解決長久以來,蘇聯發展的最大軟肋。

更主要的是,葉利欽想要奪權,雖然一些資料上顯示,葉利欽的奪權,是西方思想作祟,但從葉利欽的履歷來看,兩個人是一路人,只是他更加激進。


東歐劇變發生後,蘇聯陷入危險之中,1990年,在戈爾巴喬夫國外養病之時,葉利欽開始了奪權行動,倒黴的戈爾巴喬夫被軟禁,葉利欽成了蘇聯最高統治者。

1991年,戈爾巴喬夫回到莫斯科之時,一切都變了,他不得不辭職,葉利欽當選為蘇維埃俄國第一任總統。

葉利欽上臺後,當年蘇聯就宣佈解體,龐大的蘇聯分裂為十五個國家,其中最大的就是由葉利欽控制的俄羅斯。

很多人不太理解,為什麼葉利欽要這麼做,尤其不能理解的是,戈爾巴喬夫提拔了他,他為什麼要毀滅蘇聯。

如果從人性角度來看,這是源於一個人對權力的慾望。從社會背景角度而言,葉利欽和戈爾巴喬夫完全是兩個世界的人。

在文章的剛開始,就已經說明,他們兩個同歲,卻有不同的人生軌跡,從兩個人的政策看,其實他們兩個是同一類人,只是一個激進,一個特別激進。

而特別激進的葉利欽,看不慣戈爾巴喬夫的做法,覺得這樣的做法,蘇聯死的太慢,他需要給蘇聯一個痛快。

葉利欽只用了一年,就結果了蘇聯。

想到這裡我不禁感嘆,蘇聯真的挺慘的。一個超級大國,卻陷入長達數十年的意識形態的鬥爭,不斷地推翻前任的政策,讓蘇聯完全偏離了列寧確定的軌道。

而現在的俄羅斯,依然存在意識形態的鬥爭,經濟依然是俄羅斯發展的最大難題。當然,目前看來,俄羅斯依然很強大,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俄羅斯並不像表面上看起來這麼強大。


小小嬴政


戈爾巴喬夫跟葉利欽,前者是蘇聯冷戰時期的總統,後者是俄羅斯第一任總統。關於這兩個人的關係比較懸殊,據說在戈爾巴喬夫的提攜之下葉利欽才能有後來的光輝仕途。但這兩人出身差距有很大,葉利欽從小時候很喜歡讀書,大學畢業出來社會後,被人們看作高學歷的知識份子,而戈爾巴喬夫則是一個農民出身,自小就在農場幹農活,由於他比葉利欽早10年入黨派,因此在黨齡跟政績上都優於對方。

當年蘇聯在勃烈日涅夫執政結束後,浮現過一段難以磨合的時期,當中經歷過兩個短暫政權,最後開始由戈爾巴喬夫手握重權,成為蘇聯末期的領導人。可惜當時蘇聯跟美國已經互鬥了近30多年,雖然蘇聯在軍事領域上趕超美國,但是綜合領域輸給了對方,加上蘇聯發生了一系列政策大錯誤,最終導致冷戰失敗。當時幾乎絕望的戈爾巴喬夫的處境十分艱難,但他卻看重葉利欽的能力,給予了他很大的提攜與幫助。

葉利欽這個人當年雖然是一個知識份子,但是出道資歷尚淺,剛入政壇沒什麼人脈靠山,這時他最需要的就是一個欣賞他的伯樂。後來,葉利欽得到戈爾巴喬夫的大力幫助才能成功當上蘇聯總統。這兩個人的關係有人覺得就好比“東郭先生與狼”,假若沒有戈爾巴喬夫就沒有葉利欽的仕途,可惜葉利欽此人是一個白眼狼,一朝得勢後不但不知恩圖報,反而嫌棄的自己的恩人。

蘇聯在面臨解體惡運之前,身為領導人的戈爾巴喬夫,果斷選擇接受解體。如果他當初“逆道而行”不願意的話,恐怕會給全國人民帶來極大災難。而強勢起來的葉利欽開始跟他針鋒相對,稍有差錯的趁機大力打擊,那時候蘇聯的軍權還掌握在戈爾巴喬夫手中,但不知道為什麼他顯得很顧慮和軟弱,沒有做任何抵抗就跟葉利欽等黨派成員妥協了。這一決定,最終導致蘇聯走上正式解體的道路,而在討論蘇聯解體方案計劃的時候,葉利欽把握了主動權,僅僅邀請白俄羅斯跟烏克蘭的領導人參加一起探討,基本把恩人戈爾巴喬夫排除在外。

究竟是什麼讓這兩人鬧僵呢?,其主要是政見不同。當年,蘇聯跟美國冷戰到白熱化階段之際,在軍事競賽上鬧得特別激烈,蘇聯為了贏得這場勝利,就把大部分的資源投送到重工業上面,這直接導致社會經濟失衡,蘇聯居民開始買不到肉製品、奶製品等等,更讓人惱怒的是當普通居民為生計憂愁的時候,則發生蘇聯的貴族高官的家屬享受著特別供給制度,那些為貴族們設立的專營店裡品種齊全,樣樣物質充足,蘇聯貴族們想買啥就買啥,跟普通居民的比起來差距十分明顯。

此時百姓們又意外看到,他們莫斯科的第一書記葉利欽卻很接地氣,從不見他跟家人出現在專營店購買物資,自己上班還跟著老百姓一起擠公車坐地鐵,這種“兩袖清風”的廉官形象很快就深得民心,特別是葉利欽的政治口號為堅決打倒“特權行為”,在他的演講跟鼓舞之下,人人振臂高呼相互響應,就連莫斯科的警察都脫離了工作崗位,跟著民眾一起去調查權貴官員的耍特權行為,這事情鬧大後,貴族高官的特供店受不住壓力最終才被關閉。

從上述的事情看得出,葉利欽看不起戈爾巴喬夫確實有他的道理。並且他認為是戈爾巴喬夫太懦弱才使得蘇聯陷入這種地步,所以兩人在政見上越走越遠,從而被人覺得他忘恩負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