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4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引言:“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引言:“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

西漢王朝的疆域

從公元前202年到公元220年的兩漢時期,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長時段的大統一。其間雖然經歷了王莽代漢,被劃分為西漢和東漢,但是這四百多年曆來都被看成一個完整的歷史單元。在長達四百多年和平安定的統一局面下,中華文明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漢代,也在中華文明的諸多方面留下深深的印記。以至於今天我們所說的語言被稱為漢語,我們所寫的文字被稱為漢字,構成中華民族最大的一成員被叫作漢族,英雄往往被稱為好漢,就連女人偷情也被稱為偷漢子!

洛陽號稱天下之中,自古就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區域。兩漢時期,尤其是東漢的二百年間,洛陽城更是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在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引言:“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

東漢的疆域

早在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就把洛陽作為自己與項羽爭霸的前沿指揮所。稱帝之後,漢高祖一度定都於洛陽。後來雖然由於種種原因尚且不具備定都洛陽的條件,漢高祖遷都長安,但是終西漢一代,洛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漢二百年間,以洛陽為中心的三河地區,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從而為東漢的定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莽代漢後的烏托邦實踐,導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之中,出身南陽土豪的劉秀脫穎而出。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王朝。就在稱帝的當年,光武皇帝劉秀正式定都洛陽。此後一二百年間,洛陽成為整個大漢帝國的心臟。洛陽城,也迎來了她的發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我們常說洛陽城有三千年的建城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但是,在洛陽的建都史上,真正長期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正式首都,僅存在於東漢王朝!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引言:“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

漢代洛陽示意圖

作為帝國的首都,洛陽見證了由光武中興所開創的輝煌。經歷了王莽之亂的光武帝劉秀,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有為之君。三十餘年的勵精圖治,大漢江山在他的統治之下逐漸呈現出太平景象。這種太平的局面在光武帝身後得到了延續,漢明帝、漢章帝一張一弛的文武之道被史稱為“明章之治”。

作為首都,洛陽也見證了東漢王朝所經歷的波折。從漢和帝即位開始,外戚專權與宦官專權的遊戲在洛陽城中交替上演。一幕幕的血雨腥風,驚心動魄!東漢末年,宦官與外戚在相互火併之中雙雙覆滅。洛陽更是經歷了由此而帶來的空前災難,董卓的一把大火使得四百年的繁華成為歷史的煙塵!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引言:“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

劉秀畫像

在見證苦難的同時,洛陽城也見證了人性的光輝和偉大。東漢中後期,政治日趨黑暗。但是,正義的抗爭卻照亮了歷史的天空!關西夫子楊震,以“四知”而被世人稱頌。前後三“李杜”更是萬古流芳,李固、杜喬,李雲、杜眾,李膺、杜密,成為世人的楷模。黨錮中人前赴後繼的抗爭,雖然一再被黑暗勢力所鎮壓,但是他們的精神一直彪炳史冊,照耀千秋,激勵著後世的仁人志士不斷與各種黑暗勢力相抗爭。千年之後的顧炎武還在感慨:“三代以下,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另一位學者楊繩武也說:“三代以降,士氣之盛,無過於東京。”

人們往往兩漢並稱,但是相對而言,西漢王朝重在功業,東漢王朝重在文治。東漢光武帝劉秀出身儒生,天下尚未平定,建武五年(25年)他就在洛陽城開陽門外修起了太學,從而開啟了一個“經學極盛時代”。西漢時期,漢武帝雖然表彰六經,把儒學立於一尊,實則以儒術“緣飾”吏治;漢宣帝更是明確表示:“漢家自有法度,本以霸王道雜之。”相反,東漢從光武帝開始,就極力提倡儒學,尊師重道成為一時風尚。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引言:“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

太學講經圖

永平二年(59年),漢明帝親臨太學行禮講經。躬逢盛事,得以聆聽天子講授者過萬人。張衡的《二京賦》在描寫這一盛況時,難掩其激動的心情,說:“穆穆焉,皇皇焉,濟濟焉,將將焉,信天下之壯觀也。”范曄在寫《後漢書》的時候,也毫不吝惜讚美之辭:“濟濟乎,洋洋乎,盛於永平矣!”

東漢的太學,規模一度達到三萬多人。太學生們所學的都是儒家經典,政府為了方便他們學習,將儒家經典刻於石頭之上,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經。熹平石經見證了那個時代裡太學的輝煌。王充、張衡、許慎、賈逵、李膺、蔡邕、鄭玄等一系列讓世人景仰的學者,出現在太學生的行列之中。東漢二百年間,文化的發展再次呈現出爆發的局面。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引言:“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

熹平石經殘石

東漢王朝國力強盛,絲綢之路再次打通,班超就是從洛陽踏上了投筆從戎之路。東漢的洛陽城,發揮著絲綢之路東方起點的作用。佛教就是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並最初在洛陽城中與中國文化結緣。

強盛的東漢王朝,表現出開闊的胸襟和充分的自信,對其他民族的文明成果採取了吸收、借鑑的態度。洛陽城中,來自於遠方的商旅不僅用駱駝載來了他們的商品,也帶來了他們的文化,表現在飲食、音樂、娛樂等諸多方面,最終都融合於中華文化之中。

《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引言:“風俗之美無尚於東京者”

東漢末年的戰亂,使得洛陽遭到巨大的破壞,幾乎成為廢墟,如同《紅樓夢》中所說的那樣:“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衰草枯楊,曾為歌舞場!”不過洛陽城依然是當時法定的首都。諸葛亮在“隆中對”裡幫助劉備制定的規劃裡,就把洛陽作為最終的目標。漢獻帝建安後期,曹操的統治中心已經轉移到洛陽城中,不僅關羽的首級被送到洛陽城,曹操本人也是在洛陽城中走完了其波瀾壯闊的一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後,其子曹丕於當年十月在許昌逼迫漢獻帝上演了一出禪讓的活劇,接著於十二月就定都洛陽。歷史,又揭開了新的篇章。

注:筆者曾經於2016年出版了《洛陽都城史話·東漢卷》,從今天開始把這本書的內容發佈在今日頭條“野叟雜談”裡以饗讀者。本文為該書的引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