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诗人杜甫是个什么样的人?

悠悠生活日常


命途多舛而胸怀天下,饱经沧桑而心系苍生。他用丰沛的感情和悲壮的生命创作的诗歌博大精深,广泛而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变迁。在艺术水平上,他是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影响无人能及。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湖北襄樊),出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杜少陵、杜草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远祖是汉武帝时的名臣杜周,与杜牧同是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其祖父杜审言是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青少年时的杜甫家庭优渥,生活安定,“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堪称神童级人物;“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并且志向高远;不过,贪玩起来也非比寻常: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20岁的时候,杜甫出游山东临沂,随后漫游吴越,直到24岁时才回故乡参加“乡贡”(指不在学校上学而欲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向其所在州、县官府报考参加的考试),25岁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竟然落第了。适值父亲在兖州任司马,杜甫于是前往,并开始了齐赵之游。著名诗篇《望岳》就写与这一时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见其凌云壮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唐代诗坛最耀眼的两颗巨星在洛阳相遇。其时李白刚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两人虽然年龄相差11岁,却一见如故,并相约同游梁、宋(河南开封、商丘)。此后,两人又有两次相见,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厚情谊。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前往应试,宰相李林甫竟然宣布“野无遗贤”,所有士子无一录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杜甫此时也不得不另辟蹊径,投赠干谒,奔走于权贵之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见当时的困窘。三年后,因唐玄宗要举行祭祀大典,杜甫献上《大礼赋》,玄宗遂命待制在集贤院,不过只是得到“参列选序”资格,杜甫一度兴奋异常,但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他还是没有得到任用。直到755年,杜甫已经44岁,才被任命为河西尉这种小官(九品),杜甫非常失望,“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朝廷遂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也是一种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的低级官职(从八品)。为生计,杜甫无奈接受。不久,杜甫往奉先省家,刚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是小儿子饿死了。杜甫为此写了一首著名的长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中既有家庭的悲愤:“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也有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抨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与此同时,安史之乱爆发,半年后就占领潼关,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即位,是为肃宗,杜甫举家前往陕西富县羌村避难,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遂前往投奔,不幸被叛军所获,押往长安,因官职卑微,并没有严加看管。杜甫还在此期间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甚至为剿灭叛军献计献策的诗篇。数月后,郭子仪兵临长安,杜甫冒险逃出长安,冒险穿过对峙两军前往凤翔(宝鸡)投奔肃宗,“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被任命为左拾遗。不久,宰相房琯(guǎn)主动请缨退敌,结果大败,肃宗将之罢免,杜甫上疏求情,结果触怒肃宗,虽然经宰相张镐力救,仍被贬至华州(华县)专司祭祀、礼仪、学校等,且肃宗从此对他怀有芥蒂。长安收复后,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758年,杜甫前往洛阳、偃师(均在河南省)探亲。沿途满目疮痍,杜甫触目伤怀,写下“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不朽诗篇。第二年,杜甫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辗转到了成都,在节度使严武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后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甫与严武本来交往深厚,但身为上下级难免龃龉,不久杜甫辞职。在此期间,生活依旧困顿:“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不过,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杜甫仍然胸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765年,严武壮年去世,54岁的杜甫随即离开成都,经宜宾、重庆、忠县、云阳等到达(夔州)奉节,由于夔州都督的照顾,杜甫暂时在此安顿下来,租田耕种,其创作也达到了高峰,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768年,杜甫思乡心切,沿长江而下,经江陵,到岳阳,长沙,衡阳一带,由于臧玠在长沙作乱,杜甫打算前往郴州投靠舅父,行至耒阳,遇江水暴涨,不能前行,五天没吃东西,辛亏当地县令送来食物,杜甫本就打算北归,此时见郴州难行,遂改变主意,顺流而下,折回长沙,再前往岳阳,不幸在一条小船上辞世,享年59岁。一位心系天下而饱经忧患的伟大诗人陨落了,其对后世的影响才刚刚开始,数十年数百年甚至千年之后,杜甫的形象非但没有丝毫衰减,反而日渐崇高,成为中国诗坛乃至世界诗坛的一座高峰。





谢华


杜甫(712—779),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唐玄宗开元中期,他南游吴越,北临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天宝五年(公元746年),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十年困顿,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安史之乱后,他流亡颠沛,竞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达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四川节度使严武幕府任职,官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享年59岁。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他曾怀着自负的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正是由于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炼,在他思想中逐渐形成进步的成分,终于突破了封建社会的某些束缚,使他激愤的说出

“唐尧真自圣,野老复何知”“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这些话来。十年长安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诗歌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因此产生和发展。

杜甫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过程中的社会面貌,真实地再现了这一历史转折时期的重大事件、各阶级阶层的动态、思想和他们之间的矛盾。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诗歌优良传统的杰出继承者和发扬者。《诗经·国风》、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六朝诗在声律艺术方面的探索以及唐初以来的诗歌成就,他都加以认真地吸取和总结。但是,杜甫的成就在当时并不被人所认识,最早给予高度评价的是元稹和韩愈。经过他们的鼓吹,杜甫的地位才得到肯定。


晋唐风骨


世人都知,唐朝的杜甫是一位诗人。那这位诗人是怎样的人?还得从他的诗里来寻找答案。

杜甫,七岁作诗。可见,他天资聪颖,喜好读书。

十九岁时,他离家出游,走遍吴越之地。之后,回家应试,不中。隔些日子,杜甫去兖州探望任兖州司马的父亲。与一帮朋友同游齐赵平原。于此期间作成《望岳》,其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为传世名句!而从《望岳》中,可以看到青年杜甫的意气风发和高远志向。

青年杜甫,去了长安应试。因为奸臣当道、祸乱科举,那次考试无一人录用。这位诗人,真是没有考试运。仕途上,也是不顺多舛。

这一年,没有考试运的杜甫遇见了李白。两人相谈甚欢,结伴同游梁宋之地。分手之后,杜回齐鲁。第二年,居然与李白重逢于齐鲁。二次相见,两人饮酒续话,又一起去城北探访隐士。分别时双双作诗互赠。这一别后,李杜二人再未得见。于此可见,杜甫是个喜欢寻游、交友和作诗的性情中人。

755年,杜甫因生计所迫,在长安作了份看守兵器盔甲、管理门禁钥匙锁的差事。那年,他已44岁,有妻有儿,不复年轻。同年十一月,他回家探看。刚进家门,就遇见妻子抱着饿断了气的小儿伤心啼哭。他在家中与妻子一同料理完夭儿后事,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尽诉这十年客居长安的感受和沿途见闻。由此可见,过不惑之年的杜甫,没有事业,儿子早夭,夫妻长年两地分居。

同年同是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第二年六月,潼关要塞失守。唐玄宗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在灵武继位,称唐肃宗。八月,杜甫只身奔赴灵武。中途,与王维一同被叛军俘虏,押至长安。可见,仕途不顺的杜甫,却有着牢虏命。但有着牢虏命的诗人,写成了《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及《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这两大篇文章一是为平剿叛军献策,二是为修养民生出谋。可见,杜甫忧国忧民之心。亦可见,杜甫有着军事和治世之才思。

战乱之中,杜甫也是四处逃难。他置身于破碎的山河,眼见困苦的百姓和惨烈的军兵......这期间,诗人笔耕不辍,写成史诗般的纪实佳作“三吏”、“三别”。这也就是后世之人尊杜甫为“诗圣”的问鼎之作。下面我们略花笔墨,大致介绍。

三吏之一《新安吏》。讲述了在新安这个战火中的小县,诗人路经于此,正赶上吏役在点名征兵。应征的队伍里,清一色都是刚成年的男孩子,脸上稚气未脱。有的,有母亲相送,有的,孑然一身。杜甫安慰哭泣送行的队伍:孩子们虽小,但部队是国家的部队。有专人管理、训练,还有统一的三餐供应。新兵,不会立刻上战场,都是做些喂马、挖壕沟的活儿,没有什么危险。而且,为国家平乱,是正义之师。将帅也都是爱兵如子的国之忠良。孩子们会成长,大家放心吧。于此可见,杜甫有爱“多管闲事”的性格。但这“多管闲事”基于他对国家信任忠诚,对百姓如亲人般同情、关爱。

三吏之二《石壕吏》。这个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讲得是杜甫暮宿石壕村,亲见差役强行抓人充军。老头子翻墙逃走,老婆子为了保护老头子,和家中衣不蔽体的媳妇,及还在吃奶的小孙孙,自己甘愿随军,赶路去为军队做早饭的事。从《石壕吏》中,可以看出,唐军死伤惨重!《新安吏》中还是点名征兵,且都是年轻人;《石壕吏》中,已经连老妇人也不放过了!杜甫,面对现实,除了同情、伤悲......无能为力。

三吏之三《潼关史》。讲述了杜甫路经潼关,潼关守将向他介绍兵卒工役正在重修的潼关要塞。加固如铁的大城。加高依山而筑的小城。艰险处,只留一车通过的窄道。要做到易守难攻。并嘱咐要去赶路的杜甫:如果经过下一个要塞,请告诉那里的守关将领,要吸取桃林塞败仗的教训,先做好防御,不要仓促应战!

这里,可以看出,唐军从原先的除叛进攻,已变成退守阻击。敌人攻势猛烈,唐军节节败退。这里,已不似前两篇从民间角度反应,而是直接由官方将领口中诉出“败仗”二字。可见,战事之严峻!杜甫,说是一路逃难,但所到之处已无安土。他也是朝不保夕的老百姓中的一员。人生实是不易!换种民间说法:他的命真是还蛮大的!

三别之一的《新婚别》。讲述的是新婚之夜的一对小夫妻,男的天一亮就要随军出征。女的当着丈夫面洗去铅华脂粉,脱去丝绸婚服,要一心等着他回来。文章开头用了一句比喻,说战乱之时,把女儿嫁给即将从军的男子,还不如把她遗弃在路边上。但战乱之时,有多少女人的命运,一夜之间,都成了“不如遗弃在路边”的苦命中的苦命了。杜甫,是多么地细腻、敏感。他用苦难之心描述苦难的现实。有着天生的慈悲。

三别之二《垂老别》。讲述子孙都殉国了的老头子,虽然胃口尚好,却因没有食物而形容枯槁。寒冬里,他与薄衣烂衫的老伴作别,扔了拐杖去当兵。他惟一牵挂的是老伴的饥寒,而老伴却再三嘱咐他:在军营里有军粮,一定要多吃点!你太瘦了,要长胖点才好......杜甫,是有情人,是多情人!他能够感受到人间在无奈、悲凉、绝望中的真情与爱!他的慈悲,来自于人间烟火;甚至,他本身就是受难者。所以,这慈悲,显得格外真诚、纯真、珍贵。

三别之三《无家别》。讲述逃难回家的男子,眼中曾经百余人的村落,荒无人烟!田地、院落,杂草丛生!正值春季,他扛起锄头去开荒,打算留下来。岂料,当晚接到县里通知,让他离家去本州服役。他站在四壁残存的家中,却发现自己没有行囊可打,没有亲人可告别。家,早已灰飞烟灭......《无家别》,是当时百姓之现状,也是作为百姓的杜甫所经历的现实。无国即无家!这是何等的心痛、绝望!杜甫,也是乱世中的可怜人!他也需要被关爱、温暖!他已年华老去,就像这破碎的山河,还能经住几多风雨?

杜甫,最终去到有锦官城之称的成都。在城西沉花溪畔建了一座木骨泥墙的草堂,与老妻饥儿在此居住。写下了又一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身处饥寒交迫、贫穷困苦的现实,却从未磨灭对国家的盼望、期许,对人民的关心、祝福。他呐喊着、嘶哑地哀痛着,却不是为自己的痛痒。为国为民一一已经浸入骨髓!

这就是我在杜甫诗中寻找到的杜甫,分享给喜欢他作品的各位。


郁离星


《😭观杜甫晚年有感😭致古今天下一一穷文人……》

妙笔生花 啄人间

吟叱风云 苍穹还

壮志不逊 江海川

命运多舛 悲伤添

白骨堂前 数落泪

乱草无坟 风淒惨

富贵钱烂 臭熏天

文人贫困 无人见

〈李恭觉~2019年3月7日*二月初日*13点13分于北京〉











汉子诗人


少陵野老吞声哭。身处乱世,难以自保,流离失所,朝不保夕,诗变得沉郁了,人,变得木讷了,一家老小,有上顿无下顿,纵有天大的才能,于事无补,在一个凤雪交加的夜晚,一只破船之上,我们伟大的诗人,离世而去,一千多首名篇佳作则永远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魏德云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现实主义的巅峰。杜诗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强烈的政治倾向性、深刻而广泛的社会内容、高超地作诗技巧。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杜甫的格律诗受其影响,杜甫系官三代,家道及甫日渐趋衰。及至长安应试,由于奸相李林甫把政,有識之士很难登第,故而仕途失意,流落长安十年,靠贩药材为生。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下层人民,渐知其苦。特别天宝年间,统治者荒淫无道,釀成了安史之乱,统治集团弃京奔蜀。长安失陷,人民失所流离,苦不堪言。杜甫目击现实,对人民深感同情,创作了大量具有人民性的诗篇。由于杜诗真实的反眏了那个时代的历史故称诗史。他和李白是忘年交,是唐代的诗坛双璧,李白称诗仙,杜甫称诗圣。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唐诗及杜诗的七律压卷之作。格律诗以杜为最。《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晚年,因患消渴和肺病,穷困潦倒,死在襄阳的船上。


双河野人


杜甫的爷爷是京官,他是官三代。他一辈子都投靠一个节度使,严武,严武死,之后他就去投奔他的舅舅,坐船去投奔,但是当时涨水了,他们一家人被困的了船上好几天。有人与牛肉给他们吃,牛肉发霉了,他们吃了牛肉就死了。


半亩仙客


是历代公认的诗圣,但故去原因记不清了。一生不得志,与清贫有关系。他祖父王绩也是著名诗人,其中“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最为著名。未查,如有误雅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