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詩人杜甫是個什麼樣的人?

悠悠生活日常


命途多舛而胸懷天下,飽經滄桑而心繫蒼生。他用豐沛的感情和悲壯的生命創作的詩歌博大精深,廣泛而真實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時代變遷。在藝術水平上,他是古典詩歌史上承前啟後的集大成者,對後世的影響無人能及。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湖北襄樊),出生於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杜少陵、杜草堂。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被譽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遠祖是漢武帝時的名臣杜周,與杜牧同是晉代大學者、名將杜預之後,其祖父杜審言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青少年時的杜甫家庭優渥,生活安定,“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堪稱神童級人物;“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並且志向高遠;不過,貪玩起來也非比尋常: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黃犢走復來。庭前八月梨棗熟,一日上樹能千回。20歲的時候,杜甫出遊山東臨沂,隨後漫遊吳越,直到24歲時才回故鄉參加“鄉貢”(指不在學校上學而欲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向其所在州、縣官府報考參加的考試),25歲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結果竟然落第了。適值父親在兗州任司馬,杜甫於是前往,並開始了齊趙之遊。著名詩篇《望嶽》就寫與這一時刻,“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可見其凌雲壯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唐代詩壇最耀眼的兩顆巨星在洛陽相遇。其時李白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兩人雖然年齡相差11歲,卻一見如故,並相約同遊梁、宋(河南開封、商丘)。此後,兩人又有兩次相見,結下了“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深厚情誼。747年,唐玄宗詔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杜甫前往應試,宰相李林甫竟然宣佈“野無遺賢”,所有士子無一錄取。以天下為己任的杜甫此時也不得不另闢蹊徑,投贈干謁,奔走於權貴之間:“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可見當時的困窘。三年後,因唐玄宗要舉行祭祀大典,杜甫獻上《大禮賦》,玄宗遂命待制在集賢院,不過只是得到“參列選序”資格,杜甫一度興奮異常,但因主試者仍為李林甫,所以他還是沒有得到任用。直到755年,杜甫已經44歲,才被任命為河西尉這種小官(九品),杜甫非常失望,“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朝廷遂將之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也是一種負責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門禁鎖鑰的低級官職(從八品)。為生計,杜甫無奈接受。不久,杜甫往奉先省家,剛到家門就聽到哭泣聲,原來是小兒子餓死了。杜甫為此寫了一首著名的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其中既有家庭的悲憤:“入門聞號咷,幼子飢已卒”,也有對社會不合理現象的抨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與此同時,安史之亂爆發,半年後就佔領潼關,玄宗西逃,太子李亨即位,是為肅宗,杜甫舉家前往陝西富縣羌村避難,聽說肅宗在靈武即位,遂前往投奔,不幸被叛軍所獲,押往長安,因官職卑微,並沒有嚴加看管。杜甫還在此期間寫了不少憂國憂民甚至為剿滅叛軍獻計獻策的詩篇。數月後,郭子儀兵臨長安,杜甫冒險逃出長安,冒險穿過對峙兩軍前往鳳翔(寶雞)投奔肅宗,“麻鞋見天子,衣袖露兩肘”,被任命為左拾遺。不久,宰相房琯(guǎn)主動請纓退敵,結果大敗,肅宗將之罷免,杜甫上疏求情,結果觸怒肅宗,雖然經宰相張鎬力救,仍被貶至華州(華縣)專司祭祀、禮儀、學校等,且肅宗從此對他懷有芥蒂。長安收復後,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758年,杜甫前往洛陽、偃師(均在河南省)探親。沿途滿目瘡痍,杜甫觸目傷懷,寫下“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不朽詩篇。第二年,杜甫辭去華州司功參軍的職務,輾轉到了成都,在節度使嚴武的幫助下,在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稱“杜甫草堂”。後嚴武表薦杜甫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杜甫與嚴武本來交往深厚,但身為上下級難免齟齬,不久杜甫辭職。在此期間,生活依舊困頓:“厚祿故人書斷絕,恆飢稚子色淒涼”, “痴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東門”。不過,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杜甫仍然胸懷天下:“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765年,嚴武壯年去世,54歲的杜甫隨即離開成都,經宜賓、重慶、忠縣、雲陽等到達(夔州)奉節,由於夔州都督的照顧,杜甫暫時在此安頓下來,租田耕種,其創作也達到了高峰,不到兩年,作詩四百三十多首,佔現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768年,杜甫思鄉心切,沿長江而下,經江陵,到岳陽,長沙,衡陽一帶,由於臧玠在長沙作亂,杜甫打算前往郴州投靠舅父,行至耒陽,遇江水暴漲,不能前行,五天沒吃東西,辛虧當地縣令送來食物,杜甫本就打算北歸,此時見郴州難行,遂改變主意,順流而下,折回長沙,再前往岳陽,不幸在一條小船上辭世,享年59歲。一位心繫天下而飽經憂患的偉大詩人隕落了,其對後世的影響才剛剛開始,數十年數百年甚至千年之後,杜甫的形象非但沒有絲毫衰減,反而日漸崇高,成為中國詩壇乃至世界詩壇的一座高峰。





謝華


杜甫(712—779),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唐玄宗開元中期,他南遊吳越,北臨齊趙,過著“裘馬輕狂”的生活。天寶五年(公元746年),他到長安,進取無門,十年困頓,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官。安史之亂後,他流亡顛沛,競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不久又貶為華州司功參軍。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棄官西行,度關隴,客秦州,寓同谷,最後到達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曾在四川節度使嚴武幕府任職,官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永泰元年(公元765年),他打算離蜀東去,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大曆三年(公元768年),攜家出峽,漂泊鄂、湘一帶,後死於赴郴州途中,享年59歲。

杜甫出身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統思想的教育和薰陶。他以稷、契自許,有志於“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達則兼濟天下”的道路。他曾懷著自負的心情說:“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但在唐玄宗逐漸昏庸,李林甫、楊國忠相繼弄權的社會里,那是註定要碰壁的。杜甫一生的苦難和窮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會的冷酷現實。正是由於他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鍊,在他思想中逐漸形成進步的成分,終於突破了封建社會的某些束縛,使他激憤的說出

“唐堯真自聖,野老復何知”“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這些話來。十年長安困守,是杜甫思想變化的光輝起點;長期的流離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體會到人民的情緒和願望,從而豐富了自己的愛國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詩歌中的現實主義精神因此產生和發展。

杜甫的詩歌廣泛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過程中的社會面貌,真實地再現了這一歷史轉折時期的重大事件、各階級階層的動態、思想和他們之間的矛盾。被後人稱為“詩史”

杜甫是我國詩歌優良傳統的傑出繼承者和發揚者。《詩經·國風》、樂府的現實主義精神,六朝詩在聲律藝術方面的探索以及唐初以來的詩歌成就,他都加以認真地吸取和總結。但是,杜甫的成就在當時並不被人所認識,最早給予高度評價的是元稹和韓愈。經過他們的鼓吹,杜甫的地位才得到肯定。


晉唐風骨


世人都知,唐朝的杜甫是一位詩人。那這位詩人是怎樣的人?還得從他的詩裡來尋找答案。

杜甫,七歲作詩。可見,他天資聰穎,喜好讀書。

十九歲時,他離家出遊,走遍吳越之地。之後,回家應試,不中。隔些日子,杜甫去兗州探望任兗州司馬的父親。與一幫朋友同遊齊趙平原。於此期間作成《望嶽》,其中: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成為傳世名句!而從《望嶽》中,可以看到青年杜甫的意氣風發和高遠志向。

青年杜甫,去了長安應試。因為奸臣當道、禍亂科舉,那次考試無一人錄用。這位詩人,真是沒有考試運。仕途上,也是不順多舛。

這一年,沒有考試運的杜甫遇見了李白。兩人相談甚歡,結伴同遊梁宋之地。分手之後,杜回齊魯。第二年,居然與李白重逢於齊魯。二次相見,兩人飲酒續話,又一起去城北探訪隱士。分別時雙雙作詩互贈。這一別後,李杜二人再未得見。於此可見,杜甫是個喜歡尋遊、交友和作詩的性情中人。

755年,杜甫因生計所迫,在長安作了份看守兵器盔甲、管理門禁鑰匙鎖的差事。那年,他已44歲,有妻有兒,不復年輕。同年十一月,他回家探看。剛進家門,就遇見妻子抱著餓斷了氣的小兒傷心啼哭。他在家中與妻子一同料理完夭兒後事,寫下《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盡訴這十年客居長安的感受和沿途見聞。由此可見,過不惑之年的杜甫,沒有事業,兒子早夭,夫妻長年兩地分居。

同年同是十一月,安史之亂爆發。

第二年六月,潼關要塞失守。唐玄宗西逃。七月,太子李亨在靈武繼位,稱唐肅宗。八月,杜甫隻身奔赴靈武。中途,與王維一同被叛軍俘虜,押至長安。可見,仕途不順的杜甫,卻有著牢虜命。但有著牢虜命的詩人,寫成了《為華州郭使君進滅殘冠形勢圖狀》及《乾元元年華州試進士策問五首》。這兩大篇文章一是為平剿叛軍獻策,二是為修養民生出謀。可見,杜甫憂國憂民之心。亦可見,杜甫有著軍事和治世之才思。

戰亂之中,杜甫也是四處逃難。他置身於破碎的山河,眼見困苦的百姓和慘烈的軍兵......這期間,詩人筆耕不輟,寫成史詩般的紀實佳作“三吏”、“三別”。這也就是後世之人尊杜甫為“詩聖”的問鼎之作。下面我們略花筆墨,大致介紹。

三吏之一《新安吏》。講述了在新安這個戰火中的小縣,詩人路經於此,正趕上吏役在點名徵兵。應徵的隊伍裡,清一色都是剛成年的男孩子,臉上稚氣未脫。有的,有母親相送,有的,孑然一身。杜甫安慰哭泣送行的隊伍:孩子們雖小,但部隊是國家的部隊。有專人管理、訓練,還有統一的三餐供應。新兵,不會立刻上戰場,都是做些餵馬、挖壕溝的活兒,沒有什麼危險。而且,為國家平亂,是正義之師。將帥也都是愛兵如子的國之忠良。孩子們會成長,大家放心吧。於此可見,杜甫有愛“多管閒事”的性格。但這“多管閒事”基於他對國家信任忠誠,對百姓如親人般同情、關愛。

三吏之二《石壕吏》。這個故事幾乎家喻戶曉。講得是杜甫暮宿石壕村,親見差役強行抓人充軍。老頭子翻牆逃走,老婆子為了保護老頭子,和家中衣不蔽體的媳婦,及還在吃奶的小孫孫,自己甘願隨軍,趕路去為軍隊做早飯的事。從《石壕吏》中,可以看出,唐軍死傷慘重!《新安吏》中還是點名徵兵,且都是年輕人;《石壕吏》中,已經連老婦人也不放過了!杜甫,面對現實,除了同情、傷悲......無能為力。

三吏之三《潼關史》。講述了杜甫路經潼關,潼關守將向他介紹兵卒工役正在重修的潼關要塞。加固如鐵的大城。加高依山而築的小城。艱險處,只留一車通過的窄道。要做到易守難攻。並囑咐要去趕路的杜甫:如果經過下一個要塞,請告訴那裡的守關將領,要吸取桃林塞敗仗的教訓,先做好防禦,不要倉促應戰!

這裡,可以看出,唐軍從原先的除叛進攻,已變成退守阻擊。敵人攻勢猛烈,唐軍節節敗退。這裡,已不似前兩篇從民間角度反應,而是直接由官方將領口中訴出“敗仗”二字。可見,戰事之嚴峻!杜甫,說是一路逃難,但所到之處已無安土。他也是朝不保夕的老百姓中的一員。人生實是不易!換種民間說法:他的命真是還蠻大的!

三別之一的《新婚別》。講述的是新婚之夜的一對小夫妻,男的天一亮就要隨軍出征。女的當著丈夫面洗去鉛華脂粉,脫去絲綢婚服,要一心等著他回來。文章開頭用了一句比喻,說戰亂之時,把女兒嫁給即將從軍的男子,還不如把她遺棄在路邊上。但戰亂之時,有多少女人的命運,一夜之間,都成了“不如遺棄在路邊”的苦命中的苦命了。杜甫,是多麼地細膩、敏感。他用苦難之心描述苦難的現實。有著天生的慈悲。

三別之二《垂老別》。講述子孫都殉國了的老頭子,雖然胃口尚好,卻因沒有食物而形容枯槁。寒冬裡,他與薄衣爛衫的老伴作別,扔了柺杖去當兵。他惟一牽掛的是老伴的飢寒,而老伴卻再三囑咐他:在軍營裡有軍糧,一定要多吃點!你太瘦了,要長胖點才好......杜甫,是有情人,是多情人!他能夠感受到人間在無奈、悲涼、絕望中的真情與愛!他的慈悲,來自於人間煙火;甚至,他本身就是受難者。所以,這慈悲,顯得格外真誠、純真、珍貴。

三別之三《無家別》。講述逃難回家的男子,眼中曾經百餘人的村落,荒無人煙!田地、院落,雜草叢生!正值春季,他扛起鋤頭去開荒,打算留下來。豈料,當晚接到縣裡通知,讓他離家去本州服役。他站在四壁殘存的家中,卻發現自己沒有行囊可打,沒有親人可告別。家,早已灰飛煙滅......《無家別》,是當時百姓之現狀,也是作為百姓的杜甫所經歷的現實。無國即無家!這是何等的心痛、絕望!杜甫,也是亂世中的可憐人!他也需要被關愛、溫暖!他已年華老去,就像這破碎的山河,還能經住幾多風雨?

杜甫,最終去到有錦官城之稱的成都。在城西沉花溪畔建了一座木骨泥牆的草堂,與老妻飢兒在此居住。寫下了又一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身處飢寒交迫、貧窮困苦的現實,卻從未磨滅對國家的盼望、期許,對人民的關心、祝福。他吶喊著、嘶啞地哀痛著,卻不是為自己的痛癢。為國為民一一已經浸入骨髓!

這就是我在杜甫詩中尋找到的杜甫,分享給喜歡他作品的各位。


鬱離星


《😭觀杜甫晚年有感😭致古今天下一一窮文人……》

妙筆生花 啄人間

吟叱風雲 蒼穹還

壯志不遜 江海川

命運多舛 悲傷添

白骨堂前 數落淚

亂草無墳 風淒慘

富貴錢爛 臭熏天

文人貧困 無人見

〈李恭覺~2019年3月7日*二月初日*13點13分於北京〉











漢子詩人


少陵野老吞聲哭。身處亂世,難以自保,流離失所,朝不保夕,詩變得沉鬱了,人,變得木訥了,一家老小,有上頓無下頓,縱有天大的才能,於事無補,在一個鳳雪交加的夜晚,一隻破船之上,我們偉大的詩人,離世而去,一千多首名篇佳作則永遠發出最耀眼的光芒。


魏德雲


杜甫是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作達到了他那個時代現實主義的巔峰。杜詩有著鮮明的時代色彩、強烈的政治傾向性、深刻而廣泛的社會內容、高超地作詩技巧。杜甫的祖父杜審言是著名詩人,杜甫的格律詩受其影響,杜甫系官三代,家道及甫日漸趨衰。及至長安應試,由於奸相李林甫把政,有識之士很難登第,故而仕途失意,流落長安十年,靠販藥材為生。使他有機會接觸社會下層人民,漸知其苦。特別天寶年間,統治者荒淫無道,釀成了安史之亂,統治集團棄京奔蜀。長安失陷,人民失所流離,苦不堪言。杜甫目擊現實,對人民深感同情,創作了大量具有人民性的詩篇。由於杜詩真實的反眏了那個時代的歷史故稱詩史。他和李白是忘年交,是唐代的詩壇雙璧,李白稱詩仙,杜甫稱詩聖。杜甫的七律《登高》是唐詩及杜詩的七律壓卷之作。格律詩以杜為最。《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杜甫晚年,因患消渴和肺病,窮困潦倒,死在襄陽的船上。


雙河野人


杜甫的爺爺是京官,他是官三代。他一輩子都投靠一個節度使,嚴武,嚴武死,之後他就去投奔他的舅舅,坐船去投奔,但是當時漲水了,他們一家人被困的了船上好幾天。有人與牛肉給他們吃,牛肉發黴了,他們吃了牛肉就死了。


半畝仙客


是歷代公認的詩聖,但故去原因記不清了。一生不得志,與清貧有關係。他祖父王績也是著名詩人,其中“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最為著名。未查,如有誤雅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