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關於武則天刻無字碑的五條理由

乾陵位於陝西乾縣以北的梁山上,陵墓中合葬著的便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和她的丈夫唐高宗李治。

在他倆的陵前,東西兩側並立著兩塊高大的石碑,西側的一塊叫做“述聖碑”,東側的一塊便是武則天的“無字碑”了。

關於女皇武則天,為何要立這塊無字碑,最常見的一種說法是,她想表達出“千秋功過任憑後人評說”的霸氣灑脫姿態。

關於武則天刻無字碑的五條理由

除此之外,再與大家分享另外四種說法:

一、武則天曾經有刻字的打算,只是後來發生了神龍政變,李唐一脈不願意給她這位奪權者刻字了;

二、武則天建立武周朝,屬於謀朝,沒有得到李唐的承認,但他們也不能完全撇清和武則天的關係,索性就不刻字了;

三、由於武則天身份的特殊性,後人不知該如何評價武則天,更不知該點評功還是過;

四、武則天覺得自己功勞過大,索性不刻文字。

關於武則天刻無字碑的五條理由

每種說法,都各有各的理由,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第四種,為何功勞太大就不立碑?

這裡面,其實有一個典故,也就是關於“無字碑”的起源。

其實,很多古籍都提到過在秦始皇時期和漢武帝時期,兩位君王都曾立過無字功德碑。

以《七修類稿》記載為例:泰山有沒字碑,秦始皇所建,今曰石表,又曰碑套,俗曰神主石。予意謂石表者,以理裁之而已;謂碑套者,理或然也。

關於武則天刻無字碑的五條理由

關於秦皇漢武時期的無字碑傳聞,古人給出的結論是這兩位君王覺得自身功勞太大,便索性不刻文字在上面。

從這個傳聞來看,武則天不刻文字,似乎也能用這種理由來解釋。

當然,如今我們再去看無字碑,會發現兩件事:

1、無字碑後面有為刻字留的格子,說明一開始是有刻字打算的;

2、唐朝滅亡後,後世的人們在無字碑上刻上了自己的看法,所以現在的無字碑上是有後人題字的。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